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六年级教案 > 六年级上册《牛郎织女》教后反思

六年级上册《牛郎织女》教后反思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61W 次

  《牛郎织女》教后反思一

《牛郎织女》是一个民间故事,语言平等朴实,但却寄托了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本课我主要引领学生透过平淡的语言,感受人物的精神内涵。课文语言写的很白,很质朴,但如何让学生领悟文字所表达的含义呢?如“牛郎照看那头老牛很周到。”是一个中心句,学生也很容易明白牛郎是如何周到照看老牛的。似乎没有什么要讲细悟透。我让学生仔细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进行复述,特别是有创意地复述,把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复述之后,大家再来说说牛郎是个怎样的人。(心底善良,吃苦耐劳)然后再读课文1.2两个自然段,学生会有更深的体会。

六年级上册《牛郎织女》教后反思

“织女见牛郎心眼儿好,又能吃苦,便决心留在人间。”联系上文,透过语言,体会织女的决心。我插入了这么一段话“听说织女要留在人间,姐妹们都很佩服她的勇气。她们对牛郎织女说了许多祝福的话,便洒泪告别,飞回天宫去了。”思考1:为什么仙女佩服织女呢?学生都能说出:织女放弃了荣华富贵,甘愿与穷困的牛郎生活在一起。织女爱慕的是牛郎的勤劳善良。我又追问:“织女有没考虑过下嫁之后的后果呢?”学生联系了在电视里看过的一些类似的情节,说出了很多种后果。“但织女后悔吗?”“不会”。通过一问一答,学生从“决心”一词读懂了织女织女对于爱情的成熟思量。

  《牛郎织女》教后反思二

《牛郎织女》是一个动人的民间故事。讲述了牛郎织女相爱但却被王母娘娘拆散,只能一年一度鹊桥相会的奇幻爱情悲剧故事。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语言通俗易懂,情节生动有趣。故事寄托了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对我国传统道德文化进行了一个折射。牛郎折射了我国农业社会中男性吃苦耐劳的品德,织女折射了我国农业社会中妇女贤惠淑德的精神。王母娘娘则代表了封建保守势力,折射了专制狡猾的丑恶嘴脸。我们让学生读民间故事的目的是透过故事情节,引发对价值观的正确判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因为学生对这个故事很熟悉,而课文语言又通俗易懂,所以我决定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我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按照老师给出的模式学着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大意。如:第一自然段(生活孤苦、人称牛郎),学生通过标题式的概括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接着我让学生围绕课题,先来品悟课文主人公牛郎和织女的人物品质,学生边读边感悟,交流得很轻松。然后让学生当堂完成了《补充习题》的第四题,品悟了王母娘娘的人物形象。最后,我以问题导入了文章的中心。①织女为什么会嫁给牛郎?②王母娘娘为什么要拆散牛郎织女?③牛郎织女的故事为什么会感动众人,流传至今?学生讨论之后,我加以点拨总结,学生对文章的中心就明白了。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自主参与地巧妙结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人物的细致分析,问题的合作探讨,更深入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牛郎织女》教后反思三

本篇课文篇幅较长,按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进行叙述,情节曲折生动,富于变化。

我首先介绍什么是民间故事,我国的民间故事相当丰富,如《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等。然后让学生初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想想每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尝试给相应的自然段编列小标题,同桌交流编列小标题情况。接着精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突出重点段落。理清牛郎与老牛、牛郎与织女、织女与王母娘娘的关系,在品读相关语句的过程中理解人物形象,比如:抓住“暴跳如雷”一词,启发学生想象其丰富的意象,体味蕴含的感情,学生则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人其心。再出一些巩固练习:读完了这篇民间故事,你觉得牛郎是( )的人,因为他( );织女是个( )的人,因为她( )。这样能让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记忆更加深刻。

在复述课文之前,要求学生将课文的小标题自由朗读一遍,再齐读一遍。分四人小组合作复述,要求学生复述课文时,尽可能运用课文中质朴流畅、生动优美的语句。再请3到4 个人小组复述课文内容,并组织学生进行评价。

我给学生出了个小练笔:题目是《鹊桥相会》,请设想一下,如果牛郎与织女相会时,会说些什么?并提醒大家,不要写成“牛郎说,织女说……”的对话记录,而是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想当时这两个人内心会怎么想,把当时牛郎织女见面时的神态、动作刻画出来,就更生动逼真了。学生边写,我边巡视,看到了许多我意想不到的思维,孩子们的想法让我看到了他们思维碰撞的火花。最后,让学生在课后收集一些人们耳闻目熟的民间故事,下次课在班上交流。

这节课的教学思路比较清晰,学生也比较有兴趣。只是时间有些匆忙,学生编写小标题的时间没有给足。因此,学生概括的小标题不是很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