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六年级教案 > 六年级上册《牛郎织女》课后反思?三篇

六年级上册《牛郎织女》课后反思?三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49W 次

  《牛郎织女》课后反思

本篇课文篇幅较长,按故事的发生、发展、**、结局的顺序进行叙述,情节曲折生动,富于变化。

六年级上册《牛郎织女》课后反思?三篇

我首先介绍什么是民间故事,我国的民间故事相当丰富,如《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等。然后让学生初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想想每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尝试给相应的自然段编列小标题,同桌交流编列小标题情况。接着精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突出重点段落。理清牛郎与老牛、牛郎与织女、织女与王母娘娘的关系,在品读相关语句的过程中理解人物形象,比如:抓住“暴跳如雷”一词,启发学生想象其丰富的意象,体味蕴含的感情,学生则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人其心。再出一些巩固练习:读完了这篇民间故事,你觉得牛郎是( )的人,因为他( );织女是个( )的人,因为她( )。这样能让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记忆更加深刻。

在复述课文之前,要求学生将课文的小标题自由朗读一遍,再齐读一遍。分四人小组合作复述,要求学生复述课文时,尽可能运用课文中质朴流畅、生动优美的语句。再请3到4 个人小组复述课文内容,并组织学生进行评价。

我给学生出了个小练笔:题目是《鹊桥相会》,请设想一下,如果牛郎与织女相会时,会说些什么?并提醒大家,不要写成“牛郎说,织女说……”的对话记录,而是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想当时这两个人内心会怎么想,把当时牛郎织女见面时的神态、动作刻画出来,就更生动逼真了。学生边写,我边巡视,看到了许多我意想不到的思维,孩子们的想法让我看到了他们思维碰撞的火花。最后,让学生在课后收集一些人们耳闻目熟的民间故事,下次课在班上交流。

这节课的教学思路比较清晰,学生也比较有兴趣。只是时间有些匆忙,学生编写小标题的时间没有给足。因此,学生概括的小标题不是很准确。

  《牛郎织女》课后反思

《牛郎织女》是一个民间故事,语言平等朴实,但却寄托了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对我国传统道德文化进行了一个折射。牛郎折射了我国农业社会中男性吃苦耐劳的品德,织女折射了我国农业社会中妇女贤惠淑德的精神。王母娘娘则代表了封建保守势力,折射了专制狡猾的丑恶嘴脸。我们让学生读民间故事的目的是透过故事情节,引发对价值观的正确判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透过平淡的语言,感受人物的精神内涵。课文语言写的很白,很质朴,但如何让学生领悟文字所表达的含义呢?如“牛郎照看那头老牛很周到。”是一个中心句,学生也很容易明白牛郎是如何周到照看老牛的。似乎没有什么要讲细悟透。但换一个角度,让学生根据相关点,进行复述,特别是有创意地复述,把平淡的语言说活,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复述中,领悟牛郎是个怎样的人。(心底善良,吃苦耐劳)然后再读课文2、3小结,学生会有更深的体会。

透过平淡的语言,引发深层的`思考。,“听说织女要留在人间,姐妹们都很佩服她的勇气。她们对牛郎织女说了许多祝福的话,便洒泪告别,飞回天宫去了。”思考1:为什么仙女佩服织女呢?聚焦:织女爱慕的是牛郎的勤劳善良。同时织女放弃了荣华富贵,甘愿与穷困的牛郎生活在一起。思考2:姐妹们会说些什么祝福的话?

《牛郎织女》课后反思

1、激发对民间传说的喜爱,促进学生课外更深入一层地去读。阅读是一种成长的方式和渠道。语文学习工夫在课外。民间传说大都直接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愿望、要求和理想,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是经典,是永恒,是足以使他们内心柔软的东西。安排学生交流读过的民间故事,激发学生对民间传说的喜爱,在不断地接受经典阅读的熏陶中,历史文本在现实的语境中辐射出积极的存在意义,孩子的生活经验与民间传说中的世界实现对话,产生融合、撞击、互动、升华,在传说中感受生活,在生活中理解传说。学生不仅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感觉并体会到母语学习的乐趣和情趣。

2、借住牛郎织女这一素材拓展阅读古今诗人的名作,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增加学生的人文素养的积淀。语文课堂应该充满文化气息,让学生在丰富的文化熏陶、传承、感染和建构中进行全方位的精神塑造,感受真善美,培养高尚的人生情怀,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卓的心灵境界。拓展阅读《迢迢牵牛星》和《天上的街市》,感受不同作家对牛郎织女同一题材的不同处理,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但绝不只是对牛郎织女故事本身的体验,更是对深层次文化背景和人文精神的感悟与思索。牛郎织女中所具有的宏博的人文精神,激活、唤醒和培育着学生的价值感和人生情愫。在引导学生探询、体验、理解蕴涵在文本中的真、善、美、圣、爱等方面的丰富意义的同时,已潜移默化地将人文内涵分娩于学生主体。人文素养,这是让人终身受益的东西。民间传说值得我们反复玩味,反复品鉴,以期增加学生的人文素养的自然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