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五年级教案 >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教学反思汇总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教学反思汇总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34W 次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教学反思1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教学反思汇总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是一首节奏欢快,朗朗上口的现代诗,文字优美。诗的主题非常明确,号召少年儿童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绿化祖国,美化我们的家园。对于环保问题,现在的孩子在嘴上都能说出一二,但实际行动还是不能令人满意的。教学这首诗歌很容易上成空洞的说教课,为避免这种尴尬,我尝试着从诗歌的特点入手,感受诗歌内容,品析诗歌主题。

1、在反复诵读中了解诗歌特点。

通过教师范读,自由朗读,学生发现了这首现代诗的一些特点,比如节奏比较欢快,读起来朗朗上口。另外这首诗的前后呼应也比较容易感知,诗的第一小节和最后一小节结构相似,就差了一个词语,“荒山野岭”成了“青山碧岭”。诗人的这一呼应非常巧妙,他把植树造林的前后不同就融进这两个词语里,并且抓住这一前后呼应能够引起孩子读诗的兴趣,理解诗歌的主旨。

2、在想象场景中感受诗歌内容。

尽管诗歌的主题是植树造林,但是限于是诗歌这一体裁,所以文本并没有花大量笔墨进行场景描写,这是文本的留白,是教学的契机。教学时我让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补充了少先队员植树造林的场景以及植树造林以后小动物们安宁幸福的生活。两处想象,孩子读活了诗歌的语言文字,读懂了植树造林给自然、人类带来的真切变化。说教在这里变成了体验,相信体验能产生冲动。面对即将到来的植树节,面对春光无限的大好季节,“植树造林从我做起”一定能化为孩子们的共识与行动。

通过学生植树场面的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孩子们植树的豪情。文章是围绕“染绿”一词而进行的。在教学这一课时,我首先范读课文,用自己优美的朗读把学生带入诗歌所描写的美好情境中。接着我引导理解开头和结尾“染绿”各是什么意思。第一节的“染绿”学生很快就回答出来。第二个“染绿”学生大多没有回答出来。这时我引导学生读课文,比较前后两节中的句子。学生们很快发现,后一个“染绿”是学生绿化了荒山后的喜悦心情。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我又一次提问学生此时对“染绿”的理解。很多学生认为染绿不仅是绿化,还有给人们来了幸福的生活。孩子们在收获绿荫、收获幸福的同时,还收获着乐观向上、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文本中的美好情感,与学生的精神世界深深地融合到了一起,成为了学生生命中的一部分,化为自己下一步生活的经验,去发现更多的美好。

只有文本进入学生精神世界,成为学生的一种审美需求,才能唤起孩子如梦初醒般的天性。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教学反思2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是一首现代诗歌,文字优美。通过学生植树场面的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孩子们植树的豪情。我们知道,春天的主色调是“绿”,但这“绿”并非凭空而来。正是因为人们的双脚踏遍山山岭岭,到处植树造林,才留下片片绿色。本诗的文眼关键在“染绿”一词,文中的“染绿”第一层意思是绿化荒山,第二层意思是植树给人们带来了美好幸福的生活,第三层意思在植树中抒发的是孩子们一种乐观向上的情感。如何让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文中的情感和意境,如果仅凭简单的朗读感悟很容易使课堂变得枯燥乏味,达不到通过实践锻炼培养语文素养的目的。

为了使学生能从该诗中有所启迪、有所收获。我采用了这样的教学设计:、

一、抓住诗歌中的对比因素,进行对比教学。

细读课文,我们发现,诗歌的首尾两节形式上相似,起到了首尾呼应的效果。“荒山野岭”与“青山碧岭”形成鲜明对照,植树前事一片荒芜,植树后葱绿一片。为了让学生真正体会,前后的不同,我引导学生3-7自然节,抓住关键词句反复品味,把植树前后山山岭岭的面貌进行对比,进而感受植树造林带来的盎然生机。但文字的表现毕竟是有限的。如果仅仅停留在对文本的认知上,那学生还仅仅停留在“被告诉”的阶段,还没有真正走进“我感知”的阶段。这时,我又引导学生,“同学们,这是作者用他的眼睛去发现植树前后的变化并记录下来的。联系我们生活实际想想看,你还发现植树造林给我们的周边或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或不同呢?说说看。”学生由课堂而进入生活,由此而及彼,用自己的眼睛去对比周围环境前后的变化,用自己的知觉去感受变化带来的美好。然而这种变化不是一天两天、一次两次就能一挥而就的,而是有一个长期积累过程的,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看似便捷的“染”实际上是要辛勤的付出和长期的保护,才能披上“绿袍”、涌起“林涛”。与此同时,我又适时地给学生呈现一些具有明显对比的荒山与碧岭的照片。学生内心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出动,深刻地感受到绿化祖国、绿化家园的必要与美好。

二、抓住诗歌中的空白因素,进行表达训练。

“语文教学首先培养学生以听说读写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养,而听说读写能力必然需要在相应的听说读写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薛法根)一直以来,我笃信语文课堂就是儿童与心中的诗音、与人类文化、与一切美好的情愫积极对话从而构建自我的历程。我想适时适地的“写话练习”对于儿童语言的积累、素养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

诗歌的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理解诗歌的意思。一句简短的语言,往往呈现给别人的是一幅极其丰富的画面。“锨镐叮叮当当”“溪水哗哗流淌”,多么简单的事物、多么简单的声音,而它所要表现的绝不仅限于此。作者抓住植树时所发出的声响折射出劳动热闹非凡的场景和孩子们无比欢快的心情。而这是需要孩子们在文字和现实生活间架起桥梁,去品味、去感悟方能体味。“同学们,植树场地仅仅只有这两种声音吗?你还听到什么?”“听到这些声音,你的眼前又浮现了哪些画面呢?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热火朝天、挥汗如雨、摩拳擦掌、来回奔波、齐心协力、万众一心。”“此刻你就是其中的一员,你能把当时感受到的一切向大家描绘一番吗?并用上以上词语。”相机出示练习“我们来到了植树现场,听到了;看到了真是一派的景象。”孩子们用他们的心参与了劳动的场景,这时他们很自然地体会到为什么这么不轻松的活,大家却能“撒一路欢笑”“奏响植树歌谣”了。那是春光的温暖、丰收的展望、劳动的快乐、绿色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