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二年级教案 > 苏教版二下《“闪光的金子”》教学反思

苏教版二下《“闪光的金子”》教学反思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19W 次

  第一篇:《“闪光的金子”》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主要记述了上海的一位普通的水电修理工——徐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感人事迹。

苏教版二下《“闪光的金子”》教学反思

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我对着那本开学初就已经写好了的教学设计反反复复的看了好几遍。总觉得对于这样一篇字里行间都流露着徐虎一心为他人着想,平凡中流露着伟大的佳作,仍然采用原有的方法去加以理解和体会的话,很容易给同学留下一种按部就班、死板硬套的学课文、走过程的感觉,自然也就会大大降低文中的感情色彩。因此,我毅然解脱了教学设计的束缚,重打鼓另开张,在心中打下了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腹稿教学设计。你瞧:

我们已经初读了《“闪光的金子”》这篇课文,你能谈谈自身对课文题目的理解吗?

自读课文,请你找出文中最让你感动和敬佩的词,并说出令你感动的理由。

虽然长长的一篇课文只用了少的不能再少的两个问题。但是我却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突破。因为这两个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并落实了以同学为主、尊重同学个人的认识、感情和体会的教学理念,很容易的就把同学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让人意外的是,有一个同学竟抓住文中的“1985年”这个数字,发表了自身的一番感慨。他说,“徐虎从1985年就开始为和近的居民做好事了,现在算起来已经19个年头了,而我今年才8岁,在还没有我的11年前,徐虎就已经开始做好事了。这么久了都没有改变过,真是太不简单了!”这个同学的话真是感人肺腑,大家不谋而合的为他送上了热烈的掌声。如此精彩的发言一个紧挨着一个,课堂上高潮迭起。假如说同学是在学习和理解这篇课文,倒不如说是在剖析和品味徐虎这个人。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同学们脱离了老师一个又一个问题的约束——不用再为了迎合老师的问题而去勉强的回答,把一个个、一处处静止不动的文字,描述成了一幅副感人的、栩栩如生的鲜活画面。

在这一幅副画面的背后,有同学的想象,有同学对课文的理解,也有同学自我的感情色彩。因为其中有了同学的自我感情色彩,使得文中主人翁徐虎的形象更加的高大起来。同学读起这篇课文来自然也就多了几分真情,少了几分僵硬。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呀!现在想想,假如我延续了当初教学设计中的过程布置的话,不知道还会不会收到同样的效果了。

理解课文,体会课文中的寓意和道理,是每篇课文中都会遇到的问题。我觉得在这其中应该更多的融入一些同学自我的感情色彩,设计一些能让同学真正亮出自我的少而精的问题,坚决果断的舍弃那些可有可无的环节,使同学在更大的问题空间之中徘徊和奔驰。

  第二篇:《“闪光的金子”》教学反思

我执教的内容是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课文《“闪光的金子”》第一课时。回顾这段时间的经历,我感觉收获颇多,现与各位同仁分享一二。

一、课前准备要充分。

从得知执教内容起,我便再次研读低年级学段教学目标并认真钻研教材,确定《“闪光的金子”》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为: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写好生字。围绕这个目标,我对教学各个环节作了精心的设计,力求课堂扎实、有效。在制作课件时,我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充分的预设,利用flash的功能对“当天”“当时”进行正音,对学生容易读破句子的地方进行变色指导,如:“凡附近居民水电出现故障”、“按纸条上提供的地址”等,扫除了学生的阅读障碍。从而让简单、有效的多媒体课件能够很好地为落实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服务。

二、课上须关注学生。

通过这次活动,我深深地感受到语文教学已然是“天然去雕饰”,教师不再为追求课堂的热闹而哗众取宠,而是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把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为关注点,这样的'课堂才是扎实有效的。特级教师贾志敏主张“观摩课上看学生,不看老师”。在这节课上,我自始至终都关注着学生的学习状况。从学生朗读展示的情况来看,或是受地区方言的影响,或是学生自身的缺陷,抑或是预习不充分的原因,导致字词读不正确、句子读不顺畅。尽管如此,我并没有为了赶时间而匆匆走过场,而是不厌其烦地加以引导,或手势助读,或范读,或请小老师读,使学生的朗读有明显进步。当然,由于这个环节占用的时间过长,影响了后面教学环节的实施,但是我并不后悔,因为我欣喜地发现孩子们的朗读进步明显。从这一点来说,我的课堂教学是成功的。

三、注重写字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要“书写规范、端正、整洁,能感受汉字形体美”。因此,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写字时,不仅要耐心细致,还要注意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写字,写好汉字。在指导书写“具”时,我先让学生说说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从而让学生主动识记。在此基础上,我一边范写一边作有趣的讲解:“一座小小的房子里住着温馨的三口之家,爸爸、妈妈和小朋友……”我深信,学生以后写这个字时不会再漏写一横。在学生描红时,我在行间巡回指导,随时提醒学生的写字姿势,提醒学生注意整个字的结构特点,发现问题及时矫正。在反馈环节,我找出共性问题——“具”的间架结构不够美观,让学生对照例字提出修改建议,潜移默化中学生对汉字的形体美有了更深的体悟。

四、备课重视备“读”。

“读”即“范读”。范读,顾名思义,就是语文课上教师起着示范作用的朗读。陈永平主任这样说:“不把课文读上几十遍,就不要去备课”。因此在备课前,我自己先把课文读了一遍又一遍,直到了然于心为止。《“闪光的金子”》这篇课文对二年级小学生而言,朗读难度较高。范读时,我根据课文的感情基调,采用适当的音量、语调和语速进行范读,使学生产生一种学习新课的强烈愿望,同时也为学生的朗读作出了榜样示范作用,使他们的朗读很快变得有序起来。

当然,在收获着成功的同时,也存在着令人难过的遗憾,如评价语言激励性可以再强些,课前对学生学情的了解再详细、准确些,也许就会避免教学时间安排前松后紧的现象。总之,这次活动带给我的不仅仅是一堂课,它更给予我启示:注重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注重教学方面的知识积累,语文课堂上一定会多一分精彩,少一分遗憾。

  第三篇:《“闪光的金子”》教学反思

《“闪光的金子”》这篇课文,主要记述了上海的一位普通的水电修理工——徐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感人事迹。

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我对着那本开学初就已经写好了的教案反反复复的看了好几遍。总觉得对于这样一篇字里行间都流露着徐虎一心为他人着想,平凡中流露着伟大的佳作,仍然采用原有的方法去加以理解和体会的话,很容易给学生留下一种按部就班、死板硬套的学课文、走过程的感觉,自然也就会大大降低文中的感情色彩。因此,我毅然摆脱了教案的束缚,只给学生提了两个问题:

我们已经初读了《“闪光的金子”》这篇课文,你能谈谈自己对课文题目的理解吗?

自读课文,请你找出文中最让你感动和敬佩的词,并说出令你感动的理由。

虽然长长的一篇课文只用了少的不能再少的两个问题。但是我却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突破。因为这两个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并落实了以学生为主、尊重学生个人的认识、感情和体会的教学理念,很容易的就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让人意外的是,有一个学生竟抓住文中的“1985年”这个数字,发表了自己的一番感慨。他说,“徐虎从1985年就开始为附近的居民做好事了,现在算起来已经19个年头了,而我今年才8岁,在还没有我的11年前,徐虎就已经开始做好事了。这么久了都没有改变过,真是太不简单了!”这个学生的话真是感人肺腑,大家不约而同的为他送上了热烈的掌声。如此精彩的发言一个紧挨着一个,课堂上高潮迭起。如果说学生是在学习和理解这篇课文,倒不如说是在剖析和品味徐虎这个人。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学生们脱离了老师一个又一个问题的约束——不用再为了迎合老师的问题而去勉强的回答,把一个个、一处处静止不动的文字,描述成了一幅副感人的、栩栩如生的鲜活画面。

在这一幅副画面的背后,有学生的想象,有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有学生自我的感情色彩。因为其中有了学生的自我感情色彩,使得文中主人翁徐虎的形象更加的高大起来。学生读起这篇课文来自然也就多了几分真情,少了几分僵硬。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呀!现在想想,如果我延续了当初教案中的过程安排的话,不知道还会不会收到同样的效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