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诗词歌赋 > 文言文 > 《卢怀慎传》文言文翻译

《卢怀慎传》文言文翻译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4.4K 次

导语:对于文言文翻译,各位应该多多练习,帮助提高翻译水平。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卢怀慎传》文言文翻译,供各位参阅,希望对大家有用。

《卢怀慎传》文言文翻译

原文

开元元年,卢怀慎进同紫微黄门平章事。三年,改黄门监。薛王舅王仙童暴百姓,宪司按得其罪,业为申列,有诏紫微、黄门覆实。怀慎与姚崇执奏:“仙童罪状明甚。若御史可疑,则它人何可信?”由是狱决。怀慎自以才不及崇,故事皆推而不专,时讥为“伴食宰相”。又兼吏部尚书。以疾乞骸骨(1),许之。卒,赠荆州大都督,谥曰文成。遗言荐宋景、李杰、李朝隐、卢从愿,帝悼叹之。

怀慎清俭不营产,服器无金玉文绮之饰,虽贵而妻子犹寒饥,所得禄赐,于故人亲戚无所计惜,随散辄尽。赴东都掌选,奉身之具,止一布囊。既属疾,宋景、卢从愿候之,见敝箦单藉,门不施箔。会风雨至,举席自障。日晏设食,蒸豆两器,菜数杯而已。临别,执二人手曰:“上求治切,然享国久,稍倦于勤,将有奸人乘间而进矣,公弟志之!”及治丧,家亡留储。帝时将幸东都,四门博士张星上言:“怀慎忠清,以直道始终,不加优赐,无以劝善。”乃下制赐其家物百段,米粟二百斛。帝后还京,因校猎鄠、杜间,望怀慎家,环堵庳陋,家人若有所营者,驰使问焉,还白怀慎大祥(2)。帝即以缣帛赐之,为罢猎。经其墓,碑表未立,停跸临视,泫然流涕。诏官为立碑,令中书侍郎苏廷为之文,亲自书。

(节选自《新唐书》)

〔注〕(1)乞骸骨:即请求辞职回家,意思是请国君赐还自己的身躯回家去。(2)大祥:丧祭名,父母死后,二十五个月而祭称大祥。

翻译

开元元年,进任同紫微黄门平章事。三年,改任黄门监。薛王舅舅王仙童暴虐百姓,御史台调查掌握了他的罪行,已经申报立案,这时又有诏书命紫徽省、黄门省覆核查实。卢怀慎与姚崇上奏说:“王仙童罪状十分明白,如果御史都可以怀疑,那么其他人怎么还能够相信呢?”于是结案。卢怀慎自认为才能不如姚崇,因此事务都推让给姚崇,自己则概不专断,当时人讥笑为“陪伴吃饭的宰相”。又兼任吏部尚书,因疾病恳请退休,被批准。去世,追赠荆州大都督,谥号为文成。留下遗言推荐宋璟、李杰、李朝隐、卢从愿。玄宗对此十分伤悼并感叹。

卢怀慎清廉俭朴不经营产业,衣服、器物上没有用金玉做的豪华装饰,虽然地位尊贵但妻子儿女仍然寒冷饥饿。得到的俸禄赐物,毫不吝惜地给予朋友亲戚,随给随无,很快散尽。赴任东都去掌管选举,随身用具只有一个布袋。得病后,宋璟、卢从愿去看望,见铺的席子单薄而破旧、门上没挂帘子,适逢有风雨刮来,举起席子遮挡自己。天晚了摆饭招待,只有两盆蒸豆、数碗蔬菜而已。临别时,卢怀慎握着二人的手说:“主上急于求得天下大治,然而在位年久,对勤勉稍有些厌倦,恐怕要有险恶之人乘机被任用了。你们记住这些话!”到治丧时,家里没有留下储蓄。玄宗当时将要前往东都,四门博士张星上言说:“卢怀慎忠诚清廉,始终以正直之道处世,对他不给予优厚的赏赐,就不能劝人从善。”于是下诏赐他家织物百段,米粟二百石。玄宗后来回京师,在鄂、杜间打猎,望见卢怀慎家围墙简陋低矮,家人像办什么事,就派使节驰往询问。使节回来报告说是卢怀慎死去二十五个月后的大祥祭祀,玄宗于是赏赐细绢帛,并因此停止了打猎。经过卢怀慎的墓时,石碑尚未树立,玄宗停马注视,泫然流泪,诏书命官府为他立碑,令中书侍郎苏(廷页)草拟碑文,玄宗亲自书写。

  附:文言文翻译解题方法

词义不明出错

混淆实词的古今意义和词类活用规律,忽视多义词的义项选择,不熟悉词的通假现象,缺乏古代文化常识,这都会导致错译实词。

如“沛公军霸上”译成“沛公的车队在霸上”。错把“军”作名词,译成“军队”好像没有错。其实,这里的“军”字已由名词活用为动词,作“驻军”讲,译句应改为“刘邦把军队驻扎在霸上”。

 虚实混淆错难免

虚词实词混淆,不熟悉常用虚词的用法,这是导致错译虚词的主要原因。

如“金玉之贼,人民是金”,有人会译成“金玉的低贱,人民是宝贝”。显然“之”被译为助词“的”“是”,被当作判断动词,却不知“之”还可作宾语前置的标志,因而该句应该被译为“把金玉看的低贱,把人民当作宝贝”。

 固定句式拎不清

不熟悉固定句式,不善于分辨特殊句式,是导致错译句式的根本原因。

如“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有人把“无乃不可乎”译成“这不是不可以吗”,把表示揣度语气的“无乃……乎”同表示反问语气的“不亦……乎”混淆了。主语句应译为“这样做恐怕不可以吧”。

 单复数不区分

单数复数不分,这是翻译人称代词常见的错误。区别人称代词是单数还是复数,主要靠联系上下文。

如“相如回止之”,有忽视对人称代词“之”的单复数选择,把这一句译成“蔺相如坚决挽留他”,这就错了。如果联系上文,把“舍人相与谏”中的“相与”和“臣等不肖,请辞去”中的“等”字,作为对人称代词“之” 的单复数选据的依据,断定这里的“之”应为复数,译成“他们”这就正确无误了。

 省略部分不增补

省略句的省略成分,必须翻译出来却没有补译出来。

例如“触草木,尽死”,翻译成“蛇触及草木,全死了”这不符合逻辑。如果把原文的.省略成分补全,那么就应译为“(蛇)触及草木,(草木)全枯死了”。

 该译词语被删除

原文中本不该删除的词语,无意中被删除。

例如“尽吾志也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有把“其孰能讥之乎”译成“谁还会讥笑他呢”,这样翻译就把“其”字漏掉了。要落实这个“其”字,这句话就得译成“难道谁还会讥笑他吗”。

 照搬注释不变通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中的“牺牲”其注释是指“猪、牛、羊等”。有直接译成“猪牛羊、珠玉、丝绸……”。其实,这里的“牺牲”是古时祭祀用牲口的通称,翻译时不能照搬注释,应变通一下,把全句译成“祭祀用的牛羊、珠宝、丝绸等物品”这就比较妥帖了。

 倒装句式不调整

在古代汉语中,有一种倒装句,在翻译时,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

例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有译成“寻找一个人可以出使回复秦国,没有找到”。

这样翻译不妥,因为原句是定语后置,在翻译时必须把定语放回到中心词前,因而该句正确的翻译应是“寻找一个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没有找到。”

 专有名词可“保留”

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要翻译。

例如“承蒙国恩,除臣洗马”,如果机械地把“洗马”译成“太子的属官”就多此一举了。这里的“洗马”是官名,保留不译。

 无中生有添内容

一般地,文言文翻译必须要尊重原文,不能根据个人好恶增添一些内容,否则就造成失误。

例如“秦人开关延敌”,有译成“秦国人大摆空城计,打开关门想诱敌进城”。这里的所谓“大摆空城计”等,就游离原文太远。应该译成“秦兵打开关门迎战敌人”。

文言文翻译一般都有若干关键点,翻译时格外注意关键词(要关注词语活用、通假字和一词多义现象)和特殊句式(熟悉四大句式的特点,尤其是省略句和倒装句),掌握得分的技巧,然后直译为主,意译为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