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优秀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优秀教案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3.08W 次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优秀教案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大学语文》学习目标

2、了解学习的内容、要求和考核的办法

(二)能力目标

1、掌握《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理解《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背景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景色和典故的深层意蕴

 教学重点:

1、掌握《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理解《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背景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景色和典故的深层意蕴

 教学难点:

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背景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景色和典故的深层意蕴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内容、考试、要求由教师讲解,分析内容和手法采取提问和讲授相结合办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导语】

辛弃疾,我们所熟知的宋代豪放词的代表作家,但你可曾知道,在文学之外的辛弃疾是怎样的人呢?他曾经揭竿而起,曾经威震四方,曾经率领区区五十几个士兵长驱直入敌营,在五万多精兵驻守的兵营中活捉了杀死己方将领的叛徒,更有人称他为“隆中诸葛”,肯定他的谋略超群。但这样一位将才,却在当时的时局之下,备受排挤,有心杀敌,但却无路请缨,终至壮志难酬。然而,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壮志难伸的辛弃疾在文学方面却是成就卓著,成为南宋词坛上最耀眼的一颗明星,人称“词中之龙”。

那么,我们这节课就来给大家介绍这位词坛大家,主要来欣赏他的代表作品《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一、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秆,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辛弃疾出生前十三年,正值“靖康之难”,中原沦入金人之手,北方的抗金斗争此起彼伏。在遍地烽烟之中,辛弃疾降生了。他出生的第二年,南宋朝廷与金人签订了屈辱条约,从此形成南北分裂的政治格局。

辛弃疾是一位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肤硕体胖,红颊青眼,目光有棱,精神壮健如虎。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济南人耿京聚众数十万反抗金朝的暴虐统治,年仅22岁的辛弃疾,也乘机揭竿而起,拉起2000人的队伍奔耿京部下,担任全军书檄文告的掌书记职务,显示出非凡的胆略和胸襟。绍兴三十二年,辛弃疾劝耿京与南宋政府取得联系,并以文人的身份跟随诸军提领贾瑞等奉赴建康(今江苏南京)面见宋高宗。在完成使命返回山东途中,辛弃疾获知耿京被降金的叛徒张安国杀害,便立即率领50名骑兵,直奔济州(今山东巨野)有五万之众的金兵营地,将张安国生擒绑缚于马上,疾驰送到建康处死。这一壮举充分表现出辛弃疾非凡的胆略勇气。

辛弃疾深谋远虑,智略超群。南归后,年26岁的辛弃疾向孝宗上奏《美芹十论》,31岁进献《九议》,指陈任人用兵之道,谋划复国中兴的'大计,切实详明。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的辛弃疾,南归后本来希望尽展其雄才将略,挥拥万夫,横戈杀敌,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然而,自隆兴元年(1163)符离之役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向金朝俯首称臣,纳贡求和,使得英雄志士请缨无路,报国无门。而辛弃疾受到歧视而不被信任,只好转而在词坛上开疆拓土,将本该用以建树“弓刀事业”(《破阵子》)的雄才来建立词史上的丰碑。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并称“苏、辛”。

对词的贡献:

辛弃疾写词,有着自觉而明确的创作主张,即弘扬苏轼的传统,把词当作抒怀言志的“陶写之具”,用词来表现自我的行藏出处和精神世界。他在《鹧鸪天》词中明确宣称:“人无同处面如心。不妨旧事从头记,要写行藏入笑林。”他也实现了自我的创作主张,空前绝后地把自我一生的人生经历、生命体验和精神个性完整地表现在词作中,具体表现在:从抒情主人公而言,辛弃疾突破了唐五代时的红粉佳人、北宋时的失意文士和南渡初年的苦闷志士,拓展出一类气势豪迈的英雄形象。从词境开拓来看,既有表现为民族事业而奋斗终生的执著,如《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前韵》等,也有对词的心灵世界的深广拓展,这一层面,虽然南渡词人的情感世界已由个体的人生苦闷延伸向民族社会的忧患,但是,辛弃疾继承并弘扬了这一创作精神,表现出更深广的社会忧患和个体人生的苦闷,著名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等。辛弃疾拓展词境的另一个层面是对农村田园生活和隐逸情趣的表现,如《清平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

与虎啸风生、豪气纵横的英雄气质相适应,辛弃疾崇尚、追求雄豪壮大之美,“有心雄泰华,无意巧玲珑”(《临江仙》),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了他的审美理想。情怀的雄豪激烈,意象的雄奇飞动,境界的雄伟壮阔,语言的雄健刚劲,共同构成了稼轩词独特的艺术个性和主导风格。

二、作品分析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偏,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教师范读】

【学生朗读】(激发情感)

作品讲析

这首词作于1174年,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他自江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当年他满怀报国热情,希望能有一番作为,不料事与愿违,遭到的是冷遇、闲置,自己的济民救国之志难以实现。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这大好江山,他郁结在心头的激愤之情终于不可遏止的抒发了出来,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水龙吟” 为词牌名。建康,即今天的江苏南京市,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座亭台。

词的上片所写景物,是作者登临时即目所见,从中引出漂泊南方、渴望报国,而无用武之地的幽愤。下片述怀言志,三个典故叠用,表达了丰富而复杂的情感内涵,体现了稼轩词擅长用典、“以文为词”的特色。

关于对这首词的解读,唐圭璋《唐宋词简释》言简意赅,深中肯綮,云:此首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起句浩荡,笼照全篇,包括山水空阔境界。“水随”一句,分写水;“遥岑”三句,分写山。“秋无际”从“水随天去”中见,“玉簪螺髻”从“远目”中见,皆用倒卷之笔。“落日”三句,写境极悲凉,与屯田之“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同为佳境。“江南游子”,亦倒卷之笔。“把吴钩”三句,写情事尤不堪,沉恨塞胸,一吐之于纸上,仲宣之赋无此慷慨也。换头,三用典,委曲之至。“休说”两句,用张翰事,言不得便归。“求田”两句,用刘备事,言不屑求田。“可惜”两句,用桓温事,言己之伤感。“倩何人”两句,十三字,应“无人会”句作结,豪气浓情,一时并集,如闻垓下之歌。

总之,这首词是辛词名作之一,它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

郭沫若曾为辛弃疾纪念祠题写了一副对联:“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这副对联生动地说明了辛弃疾词作的主要风格特征,“铜板铁琶”意为辛词是豪迈激越的,不像二八女子执红牙拍板低吟浅唱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而是像关西大汉拿铁板铜琶弹唱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悲黍”源于《诗经》,即“黍离之悲”,指亡国之痛、兴亡之感。“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是说辛弃疾希望南宋朝廷不要偏安江南一隅,而要立志收复失地。

【思考与练习】

1、“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中的“落日”、“断鸿”、“江南游子”有何寓意,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提示:国运衰败;自身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2、下片中用了三个典故,这三个典故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有家难归;追慕英雄;慨叹虚掷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