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基础 > 课文 > 浅析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合作、探究技巧论文

浅析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合作、探究技巧论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02W 次

  一、人格的平等,心灵的沟通,教师自我心迹的表露技术

浅析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合作、探究技巧论文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不少教师为树立自己的教学权威而着意掩饰自己的错误或缺点,把自己装扮成完美无缺、无所不知的人。孰不知,这种刻意装饰、居高临下的态度,不仅使师生难以沟通,反而让学生对老师更加敬而远之。反之,教师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向学生敞开,将自己的喜怒哀乐、经验感受向学生表露,学生就会感到老师平易坦诚、容易接近,把老师看作朋友和知己,看作与他们一样的平凡的人,甚至有些地方比他们还幼稚无知、天真可笑。因为,有效的教学是必须以融合的师生关系为前提的;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能营造出轻松自然、亲切和谐的课堂气氛,而且可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自由地发挥。教师的自我表露受时间、场合等因素限制,如果使用不当,将产生负效应。因此在使用自我表露的时候,既要认定自己的经验感受符合学生的兴趣、情感的需要,符合当时的情境;又要注意与表露的目的相关联,防止转移到教师情感的发泄和历史的炫耀上;此外,表露的次数也不宜太多,不然学生就会怀疑其真诚性。

  二、教学目标、内容及进度,教师与学生的共商技术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教育改革家罗杰斯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其教学目的、内容、进程和方法,均由学生自己讨论决定,一切活动都由学生自己发起,自行组织。教师的主要作用只限于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提供资料。师生共商的内容包括明确学期教学的总目标及达成总目标的分目标,即单元目标;了解养成目标能力所负载的课文并挖掘课文潜在的能力培养因素;讨论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进度的调整和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总之,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明确学习目标,参与学习过程,了解学习结果,即知道自己将学什么,该怎么学,学得怎样。

  三、设计符合学生学习心理和认知规律的教学环节或步骤,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技术

“合作、探究”这一系统工程具有多元化的功用,如个性培养、人格塑造、精神培育等。

然而,最直接的还是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和思维品质的提高,可以说,课堂教学设计是实施“合作、探究”的主体工程。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自能读书,就必须把学生的“学”放在首位,吕叔湘先生说:“语文课既然主要是技能课,上课的时候,就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限度。”吕先生这番话并非说教师是无事可做,这“最低限度”恰恰有更高要求,要求教师更讲究“引导”的技术或艺术。

我们知道,教师讲课的成效是由有效信息量决定的,学生完全懂的东西,不是有效信息;学生想领悟而领悟不到的地方,经教师点拨能懂,才是有效信息。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信息交流的过程,要使教学取得成效,课堂形成一种民主、共融的氛围,首先要求教师设计出符合学生学习心理和认知规律的教学步骤或环节,而这步骤或环节的载体就应该是有效信息。其次,要求教师将有效信息转化为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思维训练“点”,点点成线,形成一条定时、定向、定量的思维训练的活动的“流”。第三,要求教师保证学生课堂上自学的时间、思考的时间和辨议的时间,取消或剥夺这些时间就意味着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权,而“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四、教学过程中教师迅速、敏锐地感知、洞察学生的反应的技术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否具备迅速、敏锐的感知力和洞察力,是衡量一个教师有否才干的极其重要的标志。语文教学因其学科的无序性或说顺序模糊,反映到课堂上的状态就千变万化。教师如能在课堂上对学生细微的、瞬间的表现作出快速反应,及时地捕捉到如闪光点、迷惑点、心中隐私或脸上异样等信号,从教师教学的角度看,就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发现自己教学上的缺陷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从学生学习角度看,也能更好地体现教师对学生人格个性的尊重和学习情绪的关切。当学生知道教师看重他,欣赏他、鼓励他时,学生学习的认知能力、思考判断、学习成绩就会得到超水平的发挥;当学生知道教师注意他、留心他甚至责备他时,学生课堂的学习态度、人际交往、实际操作就会得到充分地改善。

课堂教学感知、洞察的形式主要有视觉追踪和听觉辨别。视觉追踪包括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动作和从事非学习活动的动作(习惯称之“小动作”)。教师视觉追踪的目的是不仅对课堂全部动态有所了解,还要对每一个学生细小的动作表情有准确的知觉。听觉辨别包括能从学生的口语中挑出正确或错误的发音,能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对错、偏正等进行点评,能再认和复述凭听觉获取的学生口述的内容,能判断课堂正常或非正常的声音发出的方向和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