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基础 > 课文 > 语文课堂的反思范文

语文课堂的反思范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4.85K 次

教了七年的语文,突然间不知道怎么教语文了,着实让人纠结。一直期待早日能找回做语文老师的状态,所以满怀期待地等待着一个突破口,能够早日让自己能够完成突围和自我救赎,所以带着一份期待地心情走入了xx。在xx的心情是复杂的,到现在还未理清楚,就胡诌一些自己真实的想法,贻笑大方:

语文课堂的反思范文

一、谦卑地向他人学习,固执地坚守自我:

xx二中推广的271教学模式,的确让我们耳目一新,271的理念,也在这所学校如火如荼地开展,对于偏安一隅、坐井观天的我来说,不敢对这种模式妄加评论,但是走进他们课堂的第一真实的感觉只有两个字:恐怖——对其课堂的容量感到恐怖,对其上课环节的紧凑性感到恐怖,对其学生的能力感到恐怖,对其教师的水平感到恐怖……当时我们就一直有个疑问:语文是这么上的吗?能这样上吗?

于是我们就开始思考:xx语文的这种展示是不是一种伪展示,xx的这种繁荣又是不是一种伪繁荣呢?

带着这样的一种疑问,我们又走进了高二和高三的语文课堂,尤其是在高三的课堂中,突然想到自己上高三的经历,两者比较,他们的学生和课堂确实有些让人叹为观止,难以望其项背的感触,于是一种想改的冲动跃然于心头。

但是回过头一项:这种教学模式有它的合理性,但课改重在一个改字,重在创新。语文课堂模式化了何来的改?如何体现课改的“创新”二字?且满堂讲不等于满堂灌,把80%的时间给学生,并不等于每节课都把80%的时间给学生。

由此我想到教育学博士周敏的一句话:“凡是模式的东西都要打个问号。”为什么?因为模式本身就束缚人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对文本形成个性化解读与多元化解读。课堂模式化了,老师没有个性化的展示,缺少创新的舞台,学生又何来创新?这与《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相违背的。

改是一定要改,改一定要向先者学习,但是不是就一定是xx的这种模式呢?我不敢确定,但是“右手拿来,左手把握住我们的根”总不会有错的。

二、留一份诗意给语文,别让语文变味:

从xx的.课堂做出来,我们一直在谈论一个话题:xx的方式是不错的,值得借鉴和学习的,但是这样的课堂是不是就失去了语文味呢?

校长问了我一个问题:什么是语文味?

现在想想如果一定要给一个完整地答案,我想:语文课有三味:语文味、书卷味、人文味。

人与课有四境界:人在课外、人在课内、人如其课、人即是课。

语文的课堂应该有一种让人诗意地栖居的氛围。诗意是一种存在状态,一种精神生活方式;是我们感知与把握世界的方式;是教师人生的审美方式;是语文教师的文学情怀。人应该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作为语文教师,更要留一份诗意给语文。要以文学的方式实现诗意生存,以文学的魅力培育诗意课堂,以文学滋养奠基诗意情怀,以文学心性成就诗意人生。以诗意课堂的理念作指导,用睿智的思想、信手拈来的鲜活实例,用俏皮形象的比喻、人文的情怀,用深厚的学养、激情即兴的演讲,给学生添了一份对那些文学日子的回忆,给学生点亮了一盏明灯,指引着学生走向一扇通往教育新境界的大门。只要着眼于诗意而非着手于功利,注重生活而非注意生存,语文教师才可以成为真正地教学的“家”而非教书“匠”。

反思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不也存在着这样诸多的问题吗?我们或固守旧式,或者矫枉过正:

(1)重情感、态度,轻语言的品味;

(2)误解“合作”“交流”,轻视自主学习;

(3)课堂预设问题太多,文本阅读不够;

(4)喧宾夺主,多媒体使用过滥等。

这些都是忘了语文本真的教学。

xx带给我最大的收获,不是有了现成的模式和方法可依,而是在嘲讽别人的同时,更多看到自己的毛病。反思和调整自我,简简单单、扎扎实实、真真切切教语文。简简单单,借用于漪老师所说的话很恰当,“文本内容还未掌握,就延伸,就拓展,远离文本过度发挥。语文课就会打水漂,就会浮泛,语文的个性淡化了,乃至难以找到痕迹”。扎扎实实即教学有中心、有收获、有法度(哪个最有效就选作切入点)。真真切切讲的是心思在教学上,提倡要感动学生,首先要燃烧自己。

三、关注个性化阅读,慎观应试型技巧:

懂得语文的人都知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道理。但是在xx,我们却看到“一千个读者却只有一个哈姆雷特”的场景。这让人害怕。

语文课除了常规教学之外,还要对文本的多元化解读。我觉得,文学文本自作家发表后就成为独立于作家之外的客观存在,阅读鉴赏实际上是读者作为鉴赏主体向文本客体挺进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创新解读,并不是简单否定从前的或他人的解读,而是要告诉学生,文本解读应该是多元的,我们不必拘泥于他人的解读。真正的文学阅读,其实质是我们个体的生命体验与文本叙说的相逢,是我们内心敏感柔软的部位被一种呢喃言语触动。

教师在课堂中要鼓励学生质疑,敢于坚持自己的独到见解,但又不是固执己见;敢于说他人没有说到的话,但又不是目空一切;敢于对书本中的定论提出挑战,但又不是无知妄说;敢于对课堂上老师不合时宜的解说说“不”,但又不是蔑视师长;敢于坚持独立思考和独立探索的良好习惯,但又不是离群索居,远离集体。

要做到这两点,老师要做的事情很多:以文化作基础,以思想来催促,系统阅读语文教育研究的各类著作,要研读教材,要积累资料,要引导学生以阅读驱动写作,以写作驱动阅读等等。

xx的教学成功在于,他们的学生一定是语文考试中的高手,但是如此的语文导学,还真的让人有些难以接受。

四、青年教师可以做教改先锋,中年教师更是中流砥柱。

带着满心地期待走入xx,当走出xx的时候,坦白说:并没有一种豁然开朗的兴奋,反倒有一种更加迷茫的困惑。

知道语文教学一定要改,与其抓住改革的尾巴,不如走在改革的前列。但是,xx让我感觉:有如此良好的环境,有如此庞大的团队,做了这么些年,连我这样年轻的老师,都可以看出其明显的问题与破绽,那我们学校的教改又是何其的艰难。

语文教改最大的问题,不是其它,而是缺乏真正的领路人。

作为组长,甚感惭愧,深感力不从心。我说服不了自己,如果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行走是否正确,试问我又怎么能要求其他人和我同道呢?

反思自我:我们不难发现现在我们的教师相当大的一部分要么经验匮乏,要么职业倦怠很严重。如何使得教师走过职业高原期,进入职业转变期、职业成熟期,由骨干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愚以为是教改的关键所在。以名师立校,可能是真正地出路所在。

青年教师可以做教改先锋,中年教师更是中流砥柱。如果一批经验型教师能依靠外部支持(如专家指导),受外力的强力推动,靠“用理论”来反思自己的经验,改变看问题的立场方法,那么,他们都会成为专家型教师。我们也就可以更早地走上教改地正途。

感怀颇多,纠结依旧,胡诌一气,不知所云。突然想起一个同事的一句话:任何的改革一定需要冷静。冷静地学习他人,冷静地反思自我,冷静的践行改革,希望自己也能在冷静中,找到致远的出路,这是此次山东学习最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