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基础 > 课文 > 中国古代国庆节溯源探究

中国古代国庆节溯源探究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41W 次

唐朝的国庆节 也叫千秋节

中国古代国庆节溯源探究

“国庆”指国家喜庆之事,普天同庆。“国庆”一词最早见于西晋的文学家陆机在《五等诸侯论》一文中有“国庆独飨其利,主忧莫与其害”的记载。在中国古代,持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普天同庆莫过于帝王的登基、婚娶、诞辰等,因而,我国古代把皇帝即位、诞辰称为“国庆”。

长期处于农业自给自足经济的中国,劳动生产力水平低

下,统治者重农抑商,农民对于丰收有着强烈的诉求,因而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中,大多是历法、气象意义上的节日。为某个人物、事件而设立的节日绝少。如今意义上的“国庆”,称国家建立的纪念日为“国庆”。在我国,国庆特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宣告成立的10月1日。

国庆一词,最早出现在西晋文学家陆机的《五等诸侯论》:“寻斧始于所庇,制国昧于弱下,国庆独飨其利,主忧莫与共害。”不过彼时的“国庆”并非此时的“国庆”,其意义大相径庭。在《五等诸侯论》中,“国庆”是指国家喜庆之事,主要包括历代帝王登基的.日子和诞辰日,而并非国家建立的日子。由此可见,我国古代没有真正的国庆节。

从夏、商、周至元、明、清,我国历经了无数次改朝换代,可为什么就没有一个国庆节呢?纵观我国的传统节日,多为时令节,像什么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冬至节等,记念人物和大事件的节日很少。翻阅《周礼》、《仪礼》和《礼记》等记录礼仪的书籍,也没有发现关于国庆和生日礼的记载。原来,魏晋南北朝以前,古人都不太重视纪念日,也没有过生日的概念,更谈不上摆酒设宴庆祝了,没有国庆节也不足为奇。

魏晋之后,人们渐渐有了过生日的习惯。《颜氏家训·风操篇》中载:“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为制新衣……自兹已后,二亲若在,每至此日,尝有酒食之事耳。无教之徒,虽

已孤露,其日皆为供顿,酣畅声乐,不知有所感伤。”生日这天,要为孩子置办一身新衣,要做上一桌丰盛的酒菜;即便自己的父母不在了,每逢生日,也要大吃一顿,以示庆贺。

给皇帝过生日,最早始自唐朝。唐太宗对生日很重视,定为降诞日。所谓降诞就是诞生之意。唐太宗曾对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说:“今日吾生日。世俗皆为乐,在朕翻成感伤。诗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何以劬劳之日,更为燕乐乎?”可见,李世民并没给自己大肆操办生日的心思,到其重孙唐玄宗时,情况才发生了改变。

唐玄宗是位励精图治的君主,也是位贪图享乐的君主。开元十七年,唐玄宗接受了宰相源乾曜和张说的奏请,以他的生日八月五日为千秋节。那天,唐玄宗宴百官于花萼楼下,大陈歌乐,倾城纵观,天下诸州皆令宴乐休假三日,编入律令。到了天宝七年,唐玄宗又改千秋节为天长节,意为人寿比天长,千秋无限期。

千秋节对后世影响很大。其一它是中秋节的源头之一,这两节挨得近,合流是必然的事儿。其二就是此后皇帝纷纷效仿玄宗,把自个生日当节过,而且每个节名称都不一样。唐朝自玄宗之后,有多个的“国庆节”,有肃宗天成地平节、敬宗庆成节、武宗庆阳节、宣宗寿昌节、懿宗延庆节、僖宗应天节,连末代皇帝昭宗、哀帝也有嘉会节和乾和节。可惜这些“国庆节”名字再动听,也改变不了唐朝覆亡的命运。

唐以后的五代和两宋也继承了这项“传统”,很多王朝如昙花一现,但照样举国同庆给皇帝庆生。后梁有大明节和明圣节,后唐有万寿节、应圣节和千春节,后晋有天和节、启圣节,后汉有圣寿节、嘉庆节,后周有永寿节、天庆节和天寿节,宋代有长春节、乾明节、寿宁节、承天节、乾元节、寿圣节、同天节、兴龙节、天宁节、乾龙节。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也“学有所成”,辽代名千龄节,金代名天寿节,元代名圣节。几乎每个皇帝的寿节名称都不同。

到了明清两代,皇帝的国庆节名称终于固定下来,叫万寿节,取万寿无疆之义(其实这是剽窃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寿节)。

古人怎样过“国庆”呢?一般全国放假三天,举行庆祝活动,所谓朝野同欢。在京城群臣会向皇帝贺寿,皇帝也会举办盛大宴会,并赏赐百官。民间节日期间会禁止屠宰,举办灯会、歌舞戏曲表演等活动。

明清两朝抬高万寿节,与元旦和冬至并称为三大节。把天子的生日与朝岁、祭天的节日并列起来,这样便增加了万寿节的庄严气氛,使其带有了更加崇高的意义。

唐朝时期,李隆基则把自己的生日固定下来,作为国家的法定节假日,名为“千秋节”。这一天,皇帝大赦天下,普天同庆,王公贵族欢聚一堂,黎民百姓把酒言欢,场面好不热闹,人们好不快活。这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国庆节,不过

主题仍然是围绕皇帝的生日展开。从那以后,历代皇帝争先效仿,都将自己的生日定为法定节假日,而民间也大行贺寿之风,一时间,生日成了一个重要的节日。

与现代国之大庆意义较为接近的要数唐玄宗以庆贺自己生日,并作为国家法定节假日的“千秋节”,每年唐玄宗生日这一天,朝臣敬贺,百姓奔走把酒言欢。以后历代君王多有效仿,相沿成习。唐宋以后,随着佛教的兴起,佛诞日等其他宗教节日被迅速地世俗化,逐渐成为少数人的一个纪念日。

中国古代历经多次改朝换代,没有史料记载有关“国庆”的内容。“国庆”在古代的中国人眼里,国富民丰便值得庆祝,劳动人民辛苦丰收之后,在中秋、冬至举行庆祝活动,期盼下一年的风调雨顺。即使是身居皇宫的帝王也在每年春天举行春耕大典,祈求国泰民安。

华夏民族是一个崇尚和平与团圆的国度,国人对于平安和丰收的祈求,成为一种内心深处的寄托,把季节和时令作为纪念日性质的节日,这也就不足为奇。所有人都会在中秋月圆时亲人团聚赏月吃月饼,在冬至时围炉吃饺子,普天共庆团圆美好祥和的生活,这应该是中国古代的举国大庆方式。这是一个庆祝国泰民安的国度,崇尚和平,乐于分享,普天之中,同庆日月光华。为了风调雨顺,为了和谐安康,为了国家富强,总会有那么些日子,值得我们去庆贺。普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