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范文 > 说课稿 > 说课稿汇总七篇

说课稿汇总七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5.78K 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说课稿汇总七篇
说课稿 篇1

  一、课前研究课标及考纲

明确考纲对议论文的阅读要求:阅读议论文,能借助议论文的文体知识,把握议论文的论点,明确文章的论据,理解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的论述层次,理解论证方法及其作用,体会语言的严密性。为此,要真正读懂议论文,解答好议论文的问题,就有必要对议论文知识有个充足的认识和把握。我教学的基本思路是:全面复习,突出重点;落实知识,培养能力;单项训练,整体综合。因此把整个议论文复习分为三个课时完成(论点;论据、论证方式;结构、语言、生活)。论点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是议论文阅读的基础,寻找、归纳论点最重要,所以我以论点这一知识点为切入口,提高学生阅读议论文,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

教学目标:

1、复习议论文的三要素、基本结构、论证方法、语言特征等一般常识。

2、掌握论点的位置、引入方法、表述要点等知识。

3、能运用论点知识来阅读议论文,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

议论文论点的知识快速寻找、论点的引入方法;论点的表述。

教学难点:

论点的概括性表述。

  三、教学形式:“三我六步法”

(1)议论文阅读内容多,容量大,采用多媒体教学与作业纸相结合的方法。

(2)讲连结合。

  四、教法

1.启发引导法;2、整理归纳法。

考虑到初三学生已经学过议论文,所以通过布置预习,整体感知文体知识。从查找论点引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通过启发,让学生明确议论文的知识要点,整理归纳,掌握议论文的阅读方法。启发式教学教师应根据学生和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做好应对策略,加强学法指导。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知识与技能的联系,建立知识技能与综合能力的联系,让学生自主学习。

  五、学法

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合作——归纳——应用”。即教师设问,学生思考,自主学习;小组合作,通过“兵教兵、兵帮兵”的方式,进行知识的迁移训练;小组交流,能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思考,把握各个知识要点,掌握阅读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激情(课前背景音乐、提醒学生坐姿、学生回答问题音量)ppt1

2、揭题(教师导入语引出课题)ppt2

(二)、检查预习作业,整体复习感知议论文知识

1、议论文的基本定义:ppt3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对人、事、物或者某些现象表明态度、发表意见,分析事理,阐述观点,这就是议论。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就叫做议论文。(学生交换预习作业一,互查、指名两生回答)

1、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ppt4

2、 议论文的论据有事实论据有道理论据两大类.ppt5

3、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ppt6

4、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Ppt7

5、 议论文语言具有概括性严密而又鲜明。Ppt8

(三)、明确教学目标:

1、由此可见,议论文的阅读方法就是:找论点、理结构、辨论据、品语言、联生活。Ppt9

2、揭示教学目标:(略)ppt10

(四)、教师点拨、指导方法

1、由预习作业《珍惜有限期限》引出找论点。

2、论点——是作者对某个问题所持的见解与看法ppt11

3、类型:中心论点、分论点,如《理想的阶梯》ppt12

4、论点位置:ppt14(指名一生回答,其余面对的面说出其它位置)

(1)标题直接提出

(2)放在文章开头

(3)放在文章中间

(4)放在文章结尾

(5)没在文章中直接表现,要读者概括

5、论点的引入 ppt13

(1)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2)针对现象提出问题,再提出中心论点。

(3)根据亲身经历的某个生活事例提出论点。

(4)用某种方法提出中心论点。如比喻、对比等。

6、了解考试中常见题型:ppt15

(1)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

(2)归纳和找出文章的论点或者中心论点。

7、论点要求:正确、鲜明ppt22

8、论点表述:ppt23

(1)形式上是完整的句子。

(2)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

(3)应该具有概括性(反问句、比喻句原则上不作为论点)

(五)、学生合作学习,形成能力

1、小组讨论完成当堂巩固的的5篇文章中的2篇。Ppt16

2、教师巡回检查、对部分作业当堂批阅。(引入方法、表述要点强调)

3、全班交流小组合作学习结果。

4、教师进行综合性评价,强调方法ppt17---21

(六)、当堂巩固:《诚实是一种可贵的品质》

(七)、课后巩固、提高能力

1、完成作业。

2、划出《珍惜弱点》、《一根牙签能走多远》、《人总得藐视点什么》、《学习语文不能求速成》、《成功也会成为包袱》中的论据,为下一复习专题“论据 、论证方法”做准备。

七、

这节议论文阅读复习课,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多媒体的辅助,我认为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复习了议论文的文体知识。通过训练把握了议论文的论点的知识点方法,形成了能力。教学中体现了把议论文文体阅读和现代文阅读共同要提高的能力相融合这一特点。通过上这节课,我感受到要上好复习课,教师课前研究课标与考纲,认真备课是必备条件,还课堂给学生是关键。

因水平有限,有许多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2

现代建构主义理论指出:“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的接纳过程,而是一个以已有知识、经验、态度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能停滞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而需要营造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他们在主动参与中得到发展。下面。我以小学语文(苏教版)第十册第一单元的一首古诗《游园不值》的教学,来做一些尝试。

  一、说教材

《游园不值》是一首赞美春天的著名诗篇,为宋代诗人叶绍翁所作。读意为:春天来了,叶绍翁想到了老朋友,于是去访、去赏春。正当叶绍翁“小扣柴扉久不开”扫兴之时,猛然间见到了一枝伸出墙外的红杏,欣喜之情油然而生,灵感实至,“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便脱囗而出。这首诗构思奇巧,耐人寻味。

根据课文内容和特点、小学古诗教学的目的以及小学生的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了解诗意,想象并说出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领悟“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深刻含义。

在教学这些内容时,“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想象并说出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是重点,难点是领悟“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深刻含义。

  二、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十多首古诗,积累了不少经验。然而古诗无论是从语言文字上还是写的'内容上来看,都离我们时代较远。小学生解读古诗,体味意境很困难。

  三、说教法学法

怎样教好这首古诗呢?我根据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自学古诗的能力和古诗教学的关键是领会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这些情况,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充分利用电教媒介,采用情境教学法等方法,让“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演一演”等多种方式,积极参与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和想象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播放歌曲《游园不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伊始,我便播放歌曲,激发起学生学习古诗的深厚兴趣。

〈二〉学习古诗

1、初读指导

(1)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2)学生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标出停顿符号。

(3)指名朗读,相机正音。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是了解古诗大意的第一步。读古诗要做到字正腔圆,这有利于培养语感。

2、理解诗意

(1)引导学生用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看注释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去学习古诗。

(2)自由朗读古诗,交流感受。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源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已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这首诗比较浅显,教学时我就放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互帮互助,再加上教师从旁组织、指导、点拔,使学生不仅能在主动参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还能培养合作的精神。

3、感悟诗情

(1)理解题意

通过问题“诗人去游园没遇到主人,心情如何?”“诗人看到红杏想到了什么?心情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未遇主人时的扫兴,及看到“红杏”想到“春色满园”的喜悦。“每个学生都蕴藏着具大的潜能”学生通过“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的学习方式,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潜能在诗情画意中从容释放,培养了想象、表达能力。

(2)朗读体会

《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诗教学更不能忽视读的重要性,所以我让学生在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放声朗读,领悟诗情;然后配图配乐诵读,使学生在读中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其对春天的喜爱。学生经过反复品读,吟诵,完全陶醉在诗的意境中,从而领悟到诗歌的艺术魅力。

(3)合作探究:“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为什么能成为千古名句,流传至今?

这是教学中的难点,我主要通过启发学生思考:“这两句诗除了字面意思外,还有没有更深层的意思?”再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体会“园子”和“红杏”的象征意义,然后引导学生从身边生活中寻找事例来说明这两句诗中蕴含的道理是正确的,并能在生活中学会灵活地运用这两句诗。

4、描述诗境

展现自我,是每个学生心底强烈的欲望。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放物让学生演课本剧,能增加学习古诗的趣味性,使学生真正喜欢上古诗。

(三)课外延伸

朗读描写春天的千古名句。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会背诵不少于80篇的古今优秀诗文。安排此环节,意在让学生积累有关春天的名句。

(四)作业

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春天的古诗,搞一个小抄报活动。

“诵读古代诗词要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这是《课程标准》对学习古诗的要求,所以我布置了这道作业。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突出课文的中心。我抓住古诗的重点,设计以下板书:

游园不值

游园→未遇主人(扫兴)

红杏→春色满园(喜悦)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青山不老》是新课标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组共有四篇课文。这篇课文语言生动优美,现实和过去互相比照,叙述与描写互相辉映,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让我们看到了我国人民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坚定决心。本课是略读课文,要求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鉴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从三维度出发,我将本课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知识能力目标

认读生字词,能理解词语的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含意深刻的句子,说说青山不老的意思,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认读、理解词语的意思达到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围绕学习目标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激发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是体会“青山不老”的真正含义。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关于阅读教学中提到: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我将此作为自己教学的指导思想,将此理念贯穿渗透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来制定教学方法。所以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通过自读来学习课文,以读代讲,抓住重点词语感悟法,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质疑、讨论、交流。从而培养他们阅读能力、提高他们语文学习质量。

三、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我紧扣“以学为主,当堂达标”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努力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感悟和思考,在积极探究中获得思想启迪,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

我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

同学们,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生命在那里遭到干旱、霜冻、沙尘暴等怪物的严峻挑战,绿色更是难以寻觅。

出示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的课件。

然而,一位老人却用自己的双手打造了一座座青青的山。

出示绿树覆盖的青山图。

看了这2幅画面,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从漫漫黄沙到林海如涛,这是一个多么大的奇迹啊!在这片林海后面,凝聚着一位可敬毕生的心血和执着的追求。

同学们想认识他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6课青山不老,走进这片绿洲,认识这位创造奇迹的81岁老人吧。

说课稿 篇4

《秋天的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文章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课文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认识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语“五彩缤纷”。2.展开想象感受秋天的色彩美,感悟语言的美,能仿照句子说话。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表达对秋天的喜爱。

教学重点、难点是1.通过朗读感受秋天的美好,感悟语言的优美,能仿照句子说话。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表达对秋天的喜爱。

我的教法和学法是:抓住重点语句,通过图文结合反复品读、深究、讨论,感受秋雨的美。

我的教学过程是:第一、通过词语积累,游戏导入课题,利用有感情的朗读课题,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在这过程中,我觉得达到了我要的效果,学生的热情激情都有了。第二,整体感知,体验情感。我利用总分总的学习方式,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利用范读让学生体验课文情感,抓住课文线索,让学生读课文,说对秋雨的印象,找作者对秋雨的印象,最后品读句子。第三,品赏朗读,领悟情感。第一自然段我略带过了,只是和学生合作读了一遍,然后很快过渡到第二自然段。因为第二自然段是精读部分,所以把第一自然段看作是过渡部分。在讲第二自然段时我重视“读”的语文特点,让学生通过不同的形式读课文达到品读的效果。其中我抓住了“五彩缤纷”这个词语的理解,从而让学生细读第二自然段。我让学生划出表颜色的词引出课文内容,然后利用课件图画,抓住关键的词指导学生的朗读,也随机让学生说了说课文的比喻句。第四,发挥想象,仿写句子。主要是让学生用“…….像……”仿照课文说比喻句,但是由于时间原因,就省略了,留到下节课学习。

我觉得在这节课中我进步最大的是:时间的把握。以前我心里没有时间的概念,往往是前面松后面紧,到最后急。而这节课,在时间方面我显得比较从容。

下面我就说说几点教学后的反思吧。

一、我觉得自己很多地方没有准备得很充分,如我在指导学生朗读句子时我在教学设计时没有设计到老师要说什么,过渡语也只是临时发挥,很多都用的不好,如本想说:女孩子更喜欢花,就女孩子来读菊花仙子这句吧,结果像平时上课一样,说得很死板,最后齐读第二自然段也是这样,想用诗意一点的过渡语,结果却机械地过渡了。所以朗读指导的不是很好,没有达到我想要的效果,而后面的教学也显得有点胸无成竹的感觉。又如我没有精心做课件,做得比较单一,上的时候发现有些缺陷,如出示水果图时,不够多,不够诱人,田野图也没有找到很好的效果图。枫叶图如果能加上动感就更形象了。另外,图片上的最后一排字被挡了一半,这是课前没有发现的。从这里我体会到:充分的准备,详细的教案对于上好一节课是多么的重要。

二、不够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探索新知。这节课,我很多地方都不够体现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新知,如在让学生画出作者写对秋雨印象的句子时,本想多让几个学生回答的,但是我发现很多学生画错了,所以就叫了一个较好的学生全说完。在划出关于颜色的词时,我没有多让几个学生说,使得一些学生想说没机会说,如一直这样就相对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指导银杏树这副图朗读时,我没有先让学生说说: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而是我直接告诉了他们。上完课后我总觉得还是在上二年级的课一样,还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去解决的教学模式。三年级是低年级跟高年级的过渡年级,要开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给他们的要求要高过于二年级的,但是我一直在想:怎么过渡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在平常教学中我也在尝试给学生提高的要求,但是一问不知,最后还是我提问题,学生答。在这里我希望有经验的老师能就这么问题给我提出宝贵的建议。

三、设计的难度不高,我觉得唯一有点难度的是在拓展上,仿照课文用“…….像……..”说句子,可是因为时间原因,我就没讲了。或许这个是一大不足吧。

下面请各位领导,老师多多指教,提出的宝贵意见。

说课稿 篇5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一、教学内容

这节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分类》的第一课时《整理房间》。

  二、教学目标

1、在观察、比较、交流的活动中,初步体会分类的含义和方法,感受分类思想。

2、能按一定的标准,对物品进行整理分类,初步体会对物品进行分类的过程就是寻找事物共同属性的过程,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3、培养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及良好的生活习惯。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分类的重要性,进一步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教学过程

本课为让学生能比较直观地认识分类,掌握分类的方法,安排的物品都是学生经常接触的,所以,学生在进行整理时容易产生亲近感,也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整堂课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课后都能掌握确定分类标准的方法。以下就是本堂课后的一些反思:

1、在学生回答后,如果适当引入其他同学来参与评价,可能效果会更好,学生的参与面也会更广。

2、在课堂中我运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可在具体实施起来却不是很理想,今后还是要学习有关如何去引导学生很好的进行小组合作的一些好的方法。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变变变》是我设计的大班综合活动。新《纲要》提出:“幼儿园科学教育要紧密联系幼儿生活进行,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探究的对象”。在孩子的世界里,对大自然本身就有着强烈的兴趣。蓝天、白云、红花、绿叶,孩子们生活在一个多彩的世界里,多彩的动物,植物是怎么变出来的?大班综合活动《变变变》为幼儿解开了这个疑惑,帮助幼儿了解了青蛙,蝌蚪,种子是怎样变化的。生长的。激发了幼儿的兴趣。

  二、说幼儿

《指南》中提出:“大班幼儿在集体中能注意听老师或他人讲话。能根据情境理解一些表示因果,假设等相对复杂的句子“根据大班幼儿年龄兴趣所在及他们的知识活动方面,无论是观察、注意、记忆的过程或是思维和想象的过程,他们都有了一定的观点和方法的年龄特点,活动中我采用了让幼儿听,看,说,想。全方位调动幼儿的主动性,与参与性。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由于幼儿生活背景和知识水平不同,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个别进行加强辅导。

  三、说活动目标

教育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教育活动起着主导作用,我根据大班幼儿特点制定以下活动目标,分别为:

1、通过活动让幼儿了解蝴蝶,青蛙,种子的神奇生长过程;

2、学会说:“小时候我是…..过了几天……又过了几天我变,变,变,变成了……“这样的句式,并学会续编;

3、体会音乐所带来的乐趣,培养对语言的喜爱。

根据活动目标,活动重点定位于:了解蝴蝶,青蛙,种子的生长过程

难点为:幼儿学说“小时候我是…..过了几天……又过了几天我变,变,变,变成了……“这样的句式,并学会续编;

  四、活动准备

为了让活动进展的更顺利,我做了如下的活动准备:

青蛙,蝴蝶,种子生长变化的图谱,视频.

音乐《想变成一颗树》

  五、说教法

活动中,我采用的教法有:

讲解,演示法:通过教师讲解,演示,让孩子了解动物,植物的生长过程

谈话法:主要体现于观看视频后请幼儿说一说动物,植物是怎样生长的。谈话法促进了孩子与孩子之间、孩子和老师之间的交流,从中也围绕目标渗透了孩子合作意识的培养。

观察法:幼儿观看视频,充分理解生长的过程

  六、说活动过程

1、以颜色的混合变化导课,激发幼儿兴趣

让幼儿通过观察其变化过程从而产生好奇心,激发求知欲。提问:颜色是怎么变出来的呢?把疑问留幼儿,让他带着疑问进入下一个环节。

2、图谱展示,引发幼儿说的兴趣

图谱的展示,以生长的过程讲述,让幼儿在老师的娓娓道来中,认知,感受动物,植物的生长过程。培养幼儿的注意力,倾听能力。学会听他人说话。同时观看视频,进一步让幼儿了解的生长的过程。

3、谈话·续编

视频后,请幼儿自由的说一说,你所看到的一种动物或植物的生长过程,激发幼儿大胆说,想说,愿意说!鼓励孩子们的主动交流,同时引申:茁壮成长,破茧成蝶!两个词语,让幼儿感受语言的魅力。能力较强的幼儿可以续编,尊重了孩子的个体差异。

4、音乐结束:《想变成一颗树》

《想变成一颗树》是一首旋律十分优美,歌词充满美好心愿的童声歌曲。我整合了这首歌曲在这节活动中作为结束,是为了让幼儿进一步体会文字魅力的同时,感受到世界,自然是美丽的。相信大自然美丽的变化与孩子们纯净的心灵必然能点亮他们的爱心!

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学生初步认识圆锥曲线是从椭圆开始的,双曲线的学习是对其研究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如果双曲线研究的透彻、清楚,那么抛物线的学习就会顺理成章。所以说本节课的作用就是纵向承接椭圆定义和标准方程的研究,横向为双曲线的简单性质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掌握了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也曾经尝试过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所以说从知识和学习方式上来说学生已具备了自行探索和推导方程的基础。另外,高二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表现自己,不喜欢被动地接受别人现成的观点,但同时也缺乏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规律,我希望学生能达到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双曲线的定义并能独立推导标准方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定义及标准方程的挖掘与探究 ,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类比、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的运用,提高学生的观察与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交流探索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认识问题。

(四)教学重点、难点依据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为理解和掌握双曲线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

难点为双曲线标准方程的推导。

(五)教材处理

我对教学内容作了一点调整:教材中是借用细绳画出的双曲线图形,而我改用几何画板画出双曲线图形。因为相比之下,几何画板更为形象直观。通过几何画板,学生不仅可看到双曲线形成的过程,而且较易看出椭圆与双曲线的联系和区别。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一)教学方法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东西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双曲线的定义和标准方程与椭圆很类似,学生已经有了一些学习椭圆的经验,所以本节课我采用了“启发探究”式的教学方式。

重点突出以下两点:

1、以类比思维作为教学的主线

2、以自主探究作为学生的学习方式

(二)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体现在用几何画板画双曲线。但不是单纯用动画给学生看,而是通过动画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过程与设计

为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更好地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我将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一) 知识引入---- 知识回顾、观察动画、概括定义在课的开始我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回顾:

1、椭圆的第一定义是什么?定义中哪些字非常关键?

2、椭圆的标准方程是什么?

3、如何判断焦点位置?a、b、c是何种关系?

通过回顾,既检测了学生对前面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又为下面双曲线的学习做好铺垫。之后,告诉学生:今天要学习一种新的曲线。打开几何画板,首先通过动画让学生再一次回顾椭圆的生成过程,然后改变图中的条件,将F1,F2距离变大,动画生成一种新的曲线,学生易看出该曲线为双曲线。双曲线的定义其实就是动点所满足的关系,那么双曲线的定义是什么?也就是动点所满足的关系是什么?这个问题可让学生进行探究。解决这个问题有两个难点:一是距离的运算关系的得出;二是运算关系的简化。在探究中,学生类比椭圆会想到动点到两定点的距离差为定值,会认为这个定值必是正值,而会忽视距离差为负值的情况,其实这只能得到双曲线的一支。对于这种情况,我会采取启发引导,把P从一支移到另一支,然后让学生再次思考自己得到的关系是否正确。在引导下,学生会想到动点到两定点的距离差为正值或正值的相反数。但这个关系能不能加以简化?学生这个时候会联想到可利用绝对值进行简化。这样就得到了动点所满足的较为精炼的关系,也就是得到了双曲线的定义。这一设计让学生先形象直观地看到椭圆与双曲线的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再通过教师的引导,生就可在观察思考中一步一步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终得到双曲线定义,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概括能力。另外,这一设计也在形的方面实现了椭圆与双曲线的比较,也为下面双曲线定义的挖掘及两种曲线的对比打下基础。随着双曲线定义的得出,教学进入第二阶段---知识探索

(二) 知识探索---- 定义的挖掘、标准方程的推导、方程的对比

1、定义的挖掘

在这一环节中,我们要认识到定义中的绝对值和两点间距离与常数的大小关系二者对曲线的影响。

首先,我设置了这样两个问题:

(1)类比椭圆寻找双曲线定义中的关键字;

(2)若分别去掉这几个关键字曲线会发生怎样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