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范文 > 说课稿 > 说课稿汇总九篇

说课稿汇总九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55W 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汇总九篇
说课稿 篇1

说教材:

阅读这首小诗,犹如打开一幅清新动人的画卷,置身其间,仿佛看到晨曦下小鸟正唱着欢快的歌,梳理着蓬松的羽毛,无忧无虑地嬉戏着。课文用拟人的手法,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清新、活泼、动人的画面,唱响了一曲人与自然合谐相处的美与爱的赞歌。第一节写小鸟的活泼可爱,使人不由自主地爱上这些小精灵;第二节通过小鸟吃害虫的行为告诉孩子们,小鸟是树木的医生,是人类的朋友;最后一节用“红领巾”的爱鸟行动点明了“保护自然,保护鸟类”的主题。短短三段文字,表达了保护生态环境、禁止捕杀益鸟的环保观念,并启发学生如何用实际行动爱护益鸟。课文插图形象传神,意境高远。那是小鸟温暖的家,是绽放的生命之花,是人与自然合奏的交响曲……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开课伊始,我用一幅与课文配套的插图,配上优美的音乐和生动的语言,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揭题后,先指名、集体读一读课题再让他们根据课题提出问题。疑问是学习的动力。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有效地抓住了学生的思维特征,同时也渗透了文章的线索和教学活动展开的思路。

二、初读感知,读中识字,学习第三节课文。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问题,在自学前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去学习,这比老师提出问题的效果要好的多。经过自己读后基本已经掌握了生字的读音。检查词语学习的情况,主要是强调“扑棱棱”这个词语的特殊读音,由此让学生再说说其它相同类型的词语帮助学生巩固也增加他们的课外知识。同时渗透了词语搭配和句子练习。接着,围绕提出的问题展开教学。这一设计打破传统阅读学文的正常顺序,与由题生疑的导入相衔接。充分挖掘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引导学生自能读书,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坚持以读为本的思想,读书加强了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感情的理解和感悟。用“因为……所以……”的形式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进而明晰文章思路,明确认识,激发学生对红领巾的敬佩之情。

三、朗读感悟。这一环节是围绕一、二两个自然段展开教学。根据自悟环节,追根溯源,增强读书活动的目的性、实效性。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充分发挥学生合作学习的优势,启发学生交流讨论,体会课文内容。

品读环节中我设置了老师范读,学生自由读、指名赛读、合作读、配乐读等多种朗读形式,激发学生的童心童趣,有效地实现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在这里我同样用了“因为……所以……”的句式,既是对前面环节的回敲,又是对文本内容的解读。

读书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根本,多形式的朗读活动,激发学生的童心童趣,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让学生带着感情来朗读课文,学习知识。

四、课外延伸。今天的课上我安排了有关一些益鸟的资料,不仅是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更是激发学生爱鸟护鸟的一个有效途径。而最后的写话练习,我把它设计为“与小鸟的美丽约定”,充满童趣,拉近了与鸟类的距离,使孩子们能十分投入地去做这件事。

红领巾、小鸟对于学生来说都非常熟悉。课文图文并茂,学生们乐于接受。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学、朗读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中我尽量做到充分挖掘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发挥诗歌利于朗读的优势,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多形式读文,体会小鸟的可爱和人与自然的和谐,感受“小卫士”的快乐自豪,从中受到美与家的启发熏陶,激发积极投身爱鸟护鸟公益活动的热情。

说课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19号选手,我说课的内容是《曹冲称象》,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以及教学过程等几方面做具体说明。

一、教材

《曹冲称象》这篇文章是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经典的历史故事。讲的是曹操的儿子曹冲小时候爱动脑筋想出了秤大象的办法的故事。全文围绕“称象”这一中心,运用渲染烘托、映衬对比的方法记叙了称象的全过程,表现了曹冲的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敢于大胆表达的品质。

二、学情

二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年多的语文学习已经具有初步理解词语能力。但曹冲称象这个历史故事远离孩子们生活实际,需要借助多媒体的图片和动画等帮助理解。

三、教学目标

遵循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语文新课程标准,我主要围绕以下两个教学目标来展开教学: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到底”、“才”等重点词语表达的意思。重点学习第四自然段,通过朗读、交流、看动画、结合课后题等多种手段,根据步骤,用上表示顺序地词语,能说出曹冲称象的过程。

2.讨论交流“为什么曹冲称象的办法好”,感受曹冲的聪明才智,学习曹冲善于观察,乐于动脑,大胆表达的品质。

四、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同时,会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五、在课堂的教与学中,我采用了如下几种方法:

1.图文结合法。

借助多媒体,出示大象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想象说话。此外,在学习重点段时,通过演示图,让学生能根据提示完整的讲出曹冲称象的过程。

2.自读提示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注意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在本课教学中,我设计了两处自学提示,让学生有目的地自主学习,在不知不觉中学到读书技巧,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多种形式的说话训练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在本课中应用了多种形式的说话训练。如,看图想象说话、按要求回答问题、重点句的朗读、逻辑思考表达、用词造句等方式。

六、教学过程

本篇文章的授课教学,我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温故而知新

学生复习巩固生字词以及量词的使用,夯实基础知识。教师书写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浏览课文,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从而导入文本。(此环节用时4分钟)

(二)接着明确学习目标(不读ppt)

先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就好像行驶在大海里的一条船,知道自己的方向。(用时1分钟)

(三)第三环节,精读感悟。

(1)出示大象的图片,请孩子们迅速找出文中描写大象样子的句子。通过多媒体图片的直观比较,给学生以视觉的冲击,使学生明确,大象的确又高又大呀!增加了称重的难度。再通过提问,引出句子“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大屏幕上出示两个句子,一个没有“到底”一词,一个有“到底”一词,让学生通过自读和评价读,体会有“到底”这个词更能说明大家都想知道大象的重量。再顺水推舟,让学生用“到底”一词说句子,以读促悟,以说促悟。

(2)下一步出示自学提示

学法,被喻为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有目的的自主学习。这一环节要求学生默读或小声读课文三四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官员们想的办法,用横线画出曹冲想的办法,在读一读,评一评官员们的做法。预设学生会从麻烦、浪费树木、曹操听了直摇头等方面说出官员们的做法不可行,体会曹操的不满意。孩子们最愿意做的事就是分角色朗读,在这一过程中,指导学生读好人物语气。读曹冲的话,要读的自信,胸有成竹。官员在讨论称象的办法时,要读好对话中的问句。其中“有了大秤也不行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这句话既是问句,又是长句,先指导学生读好停顿,在读出反问的语气,语调上扬。

(3)小组讨论。接下来是小组任务。讨论

曹冲的办法需要几个步骤?结合课后第一题,将曹冲想出的办法与官员的办法作比较,为什么曹冲的办法更好?曹冲的办法好在哪里?

给予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对这个办法,有不明白的地方吗?学生如果不能提出问题,教师可以引导:为什么要在船舷上划线呢?石头为什么要装到船下沉的地方为止?通过学生提问或是回答问题,让称象的办法逻辑关系更加清晰。结合动画PPT,完成课后第2题,给内容排序,在借助词句说说称象的过程。

这一环节,通过有感情朗读、做比较、质疑、以及结合PPT动画、课后题和借助词句等多种方法,再让孩子们叙述曹冲称象的过程,从而解决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4)在曹冲称象的这一部分叙述后,问一问孩子们,佩服曹冲吗?为什么?引出“他才七岁”这个句子,运用比较读,说句子等方法,体会“才”字的作用,突出了曹冲的年龄之小。

(5)课文结束后,让孩子们说说这节课的收获,老师总结,我们要学习曹冲这种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品质。

说板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经进入课堂,但是板书在教学中,仍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在进入文本开始,我会板书课题,交流到曹冲称象的过程,概括总结为造秤、秤石,随机板书,最后升华文本的思想感情,将善于观察、乐于思考,板书。给学生直观的信息,留下长久的印象。

  六、拓展阅读

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是不言而喻的,本堂课的拓展内容是《司马光砸缸》,让学生了解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而加深对善于观察、乐于思考这些品质的深化!

  七、布置作业:

把曹冲称象的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各位评委辛苦了!

说课稿 篇3

  说教材

《从军行》是长春版语文第九册第十一板块中的第一课。这一课共有两首古诗:

其一,是一首优秀的边塞诗,反映了戍边将士保卫边境,杀敌立功的雄心壮志,具有昂扬的战斗精神,动人心魄,充满了爱国热情和乐观精神。诗的头两句写景,点出了战争的艰苦环境,景中含情。唐王朝与蕃贵族经常发生战争,由于战争残酷,青海湖上空阴云弥漫,大片大片浓厚的阴云,一直延伸到天边,高耸的雪山笼罩在乌云中,显得暗淡无光。一个“暗”字,以自然景物极力衬托战争的惨烈。远望前方玉门关,显得遥远而迷茫,那大漠间孤零零的城池变得更加孤单了。一个“孤”字说明环境的恶劣、孤立无援,为下文写将士们豪壮的精神面貌,作了有力铺垫。这两句诗,渲染了战争气氛,点出了凄凉艰苦的环境,表达了将士们戍边生活的孤寂与艰苦。

诗的后两句转入直抒情怀,描绘了战士们英勇杀敌的精神面貌。将士们身经百战,黄沙把金甲都磨破了,可见战斗是多么艰苦激烈,把所有的战斗生活,都浓缩于七个字中,尽管如此,将士们的报国斗志丝毫不减。最后一句写出了将士们的豪壮誓言:不击败敌人,决不回还。

其二,是一首描写边关将士军旅生活的七绝。此诗格调高昂激越,乐观向上。从描写上看,诗人所选取的对象是未和敌军直接交手的后续部队,而对战果辉煌的“前军夜战”只从侧面带出。这是打破常套

的构思。如果改成从正面对夜战进行铺叙,就不免会显得平板,并且在短小的绝句中无法完成。现在避开对战争过程的正面描写,从侧面进行烘托,就把绝句的短处变成了长处。它让读者从“大漠风尘日色昏”和“前军夜战洮河北”去想象前锋的仗打得多么艰苦,多么出色。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去体味这次出征多么富有戏剧性。一场激战,不是写得声嘶力竭,而是出以轻快跳脱之笔,通过侧面的烘托、点染,让读者去体味、遐想。这一切,在短短的四句诗里表现出来,王昌龄在构思和驱遣语言上的功夫,怎不令人叹服!

  说教学目标

本课分两个课时进行,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结合课后的练习题,同时针对五年级小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本课时,也就是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2.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感悟诗人的爱国情怀。理解边塞诗歌种诗人的怀乡思亲之情。

3.通过对比学习诗歌,了解不同作品所蕴含的不同情感和诗歌特色。

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边塞诗歌种诗人的怀乡思亲之情。

教学难点:对比学习诗歌,了解不同作品所蕴含的不同情感和诗歌特色。

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充分运用尝试教学法,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同时运用“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诵诗句”这四个步骤来学习。

2、学法

分学习小组。

  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出示课题。

1、同学们听说过花木兰吧,花木兰代父从军,,在战场上骁勇善战,猛打猛冲,屡立战功,频频荣升。同时,板书“从军”,同时们怎么理解“从军”(从学生熟知比较感兴趣的话趣人物入手,让学生能够迅速进入情景状态。同时引入学生思考)

2、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我们从刚学过的《民族英雄戚继光》知道:戚家军和其他抗倭**一起,终于解除了我国东南沿海的倭患。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从军行》板书:行。

(自然过渡,使学生平滑过渡到正课学习,同时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为理解古诗中人物情怀做铺垫)

  二、解诗题,知诗人。

1、《从军行》即从军歌,是乐府诗题,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标题有的加上“歌”、“引”、“曲”、“吟”、“歌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2、让说说对王昌龄有多少了解?引入课题。

(这样设计能使学生初步的了解古诗的特点,初步感知古诗的内容,并对作者有初步的了解。)

  三、明诗意

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让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初步感受古诗意境。

2、同学们刚才在王昌龄的引领下,到唐朝的边塞转了一圈,看见了哪些景物?

3、让学生看图读前两句,有何感受?带上感情读一读。

4、让学生齐读后两句,问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然后用多媒体出示古战场图,感受古诗内容并设置问题:“黄沙”、“百战”、“穿金甲”说明了什么?体会将士们面对困难,报国壮志不但没有消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高年级的古诗教学重点在诗意的理解和诗境的感悟上。所以要充分的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诗意、在看中感悟诗意、在思考中感悟诗意。)

  四、体会意境

1、采用小组读、分男女生读、配乐朗读等诵读的方法体会诗的意境。

2、品悟诗情

读了这首诗,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

请同学们默默地再读这首诗,请你拿起笔来,一边读一边品,推敲推敲这诗中的哪个字饱含了对我们所见的这些景物特别的感情!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学生通过这个过程,能够更好的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以及其在表达思想感情中的作用,进而感悟诗人通过对戍边战士的战争生活的描写及对其杀敌报国壮志的歌颂。)

  五、拓展阅读

1、幻灯片出示另外五首从军行

生读这几首诗,根据自己喜好,小组合作学习理解诗句意思,朗读古诗。

2、课后的拓展与运用

(设计目的是通过从画面到诗句的训练途径,培养学生阅读、联想、表达的综合能力。)

说课稿 篇4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加与减(一)》教学100以内不进位和不退位加减法,进一步巩固一年级上册学习的用加法计算一共有多少和减法计算剩下多少及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学习解决比多比少的加减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会正确计算10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学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运算,并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为五单元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学习作好铺垫。

第三单元在编排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教学时,设置了《采松果》这一情境,根据同一情境中呈现的两个条件25和4,提出用25+4计算的求一共有多少的问题和25-4计算的相差多少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同一条件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完整性。本课时内容安排如下:

不进位加法(两位数加一位数)求一共有多少(即和)的加法计算的实际问题。

不退位减法(两位数减一位数)求剩下多少(即差)和相差多少的减法计算的实际问题。

  1、操作学具,获得算法。

例题在列出算式25+4后,先让学生用摆小棒和拨算珠的方法计算,学生在一年级上期初步形成了用小棒计算的经验,能够用来解决新的计算问题。拨算珠计算是下一课时的内容,但考虑到学生在先前学习中接触到了算珠计算的方法,因而将下一课时的内容放在本节课进行。学生经历摆小棒和拨算珠的活动,不仅可以得到结果,还能体会到计算的步骤和方法:25+45+4=920+9=29,学生在这一基础上,自主探究25-4的算法。

  2、归纳小结,理清思路。

学生经历了25+4和25-4的算法探索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加法和减法算法的比较,找出其中的相同点:前者先算一位数加一位数(即个位上的数相加),后者先算一位数减一位数(即个位上的数相减),两者都是个位上的数相加减,所得的结果和十位上的数相加。这样有利于渗透相同数位相加减的思想,便于进位和退位加减法的笔算教学。

  3、体会加法的交换律

一年级上册教材编排了加法交换律的初步认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可以列出两个算式2+3和3+2,因为他们结果一样,所以2+3=3+2,学习了加法各部分名称,再比较三组算式后,可以让学生初步发现“两个加数调换位置,和不变”,渗透加法交换律,如果再比一比同组算式的计算,则有利于进一步掌握口算方法。

  4、结合计算教学解决实际问题。

课堂上要求解决的实际问题都是一年级上册教学过的,包括例题在内,总共有四个实际问题,其中加法计算的求和问题和减法计算的求差问题,学生的解题思路是很明确的,唯一感到生疏和困惑的可能是求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例题中要求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松果,只要让学生体会到从25个里面去掉和小松鼠一样多的4个,剩下的数就是妈妈比小松鼠多采集的,从而列出算式25-4。练习4小题也是相同的问题,只是表达的词语发生了变化,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长多少”实际就是“多多少”后,解答就很容易了。

综上所述,学生在本课的学习中,正确进行个位上的加减是一年级上册10以内加减法的内容,遇到的实际问题都是已有经验能够解决的。学生在本节课,本单元,本册教材,甚至在整个小学阶段都应牢记的一点是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学生形成了这种认识后,才能在笔算学习中不出现大的偏差。体会到口算和笔算本质上的一致性。在一年级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小棒和计数器在帮助学生理解100以内数的组成和数位概念以及数的加减运算方面有着直观的效用。而熟练进行20以内加减法的运算不仅是本册计算教学的基础,也是小学阶段计算教学的一个根基。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常见运动损伤预防是人教版体育与健康水平四,属于健康知识领域。教材的意图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人际交往的作用,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人际交往方法。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活动,学生更加的关注人际交往,培养了热爱生活的情感,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法。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有关运动损伤的一些基本知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运动损伤的掌握,学生能够增强与他人交往的意识,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发展团队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进一步认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培养团结协作意识,热爱自然、热爱健康。

3、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教材分析,以及教师的演示和师生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了解运动损伤的处理方法。

难点:运动损伤的处理方法。

  二、说学情

初中的学生对体育课具有浓厚的兴趣,开始具有独特见解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求知欲和好奇心强烈。已经对社会交往有了一定的了解,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是在人际交往等方面还有所不足。

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将首先观察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运动损伤进行分析、将运动损伤原则进行概括。针对本节课的难点,也即是运动损伤处理的方法,我将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学生通过观察及交流感受等活动,更能加深了解。

  三、说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内容,针对这一年龄阶段学生的心里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方式上我采用讲授法、引导法等相结合的教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四、学习方法

学生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所以学法的选择要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和课程的内容而定。通过对课程内容及学情的分析,我将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究法、和小组讨论法等学法参与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通过自身的体验与合作交流的过程达到对知识的掌握,培养主动探索和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课题

在课堂的开始,采用提问的方式导入今天的课题。同学们大家知道运动中,如果活动不当容易引起损伤,那大家知道如何处理损伤吗?通过提问建立关联,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达到课未始、兴已浓的效果。

(二)讲授新知、增强理解

1、分析教材

展示运动损伤的图片,引导学生找出原则,通过对人际交往结构的探讨与分析达到对意志的认识与理解,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分组讨论

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扭伤的处理原则,得出团队交往、交往有度、自尊自爱、保持独立的异性交往原则。

3骨折

通过讨论与讲解,组织学生进行初步的学习,通过交流感受的方法加深对骨折的了解。最后,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忆的方式,师生共同总结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

运动损伤的处理

擦伤

扭伤

骨折

说课稿 篇6

我主要就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计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石壕吏》是八年级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这首诗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情节其实并不简单,但诗人仅用120字就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情节发展的全过程,语言精练得无以复加。

《杜甫诗三首》中的《望岳》是诗人24岁时的作品,《石壕吏》则写于安史之乱初期,此时的杜甫已经47岁了,诗风由开元盛世时的雄伟深远凝变为深沉含蓄。结合本单元教学的要求及本诗的内容思想、写法上的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读懂诗文大意,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如“新”、“室”、“裙”、“前途”等古今异义词;了解古体诗在停顿和节奏上的特点,能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课堂上达到基本成诵。

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诗歌丰富的内涵,理解作者“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炼语言和复杂的思想感情。

3、析读题目和主要描写内容的关系,了解本诗“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构思艺术。

4、感受诗歌中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体会杜甫的现实主义风格。

其中,重点是品味诗歌丰富的内涵,难点是本诗构思的巧妙和体会杜甫的现实主义风格。

  二、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阅读实践。”可见,多读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阅读教学的重点,古诗词教学更应将诵读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学生读好了,也就学好了。本文的教学,我将以诵读为主线,带动其他教学环节的展开,引导学生在形式多样、不断深化的诵读中,理解诗歌、体会情感,达到诵读积累、内化经典的实效。

在课堂教学中建立起文本和学情之间的联系,使文本特点被学生认知、理解和领悟,才算完成了一次教学从此岸到彼岸的摆渡。本节课我拟以“发现”为组织课堂教学的关键,引导学生在课堂无意的“发现”自己对词句的认识,而我则有意的“发现”学情,并做出相应的判断来组织教学。如果学生自己能够“发现”老妇“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是通过“换韵”来表达意思的转换的,就顺势引导他们了解本诗构思的巧妙,就可能将难点处理得举重若轻。把课堂交给学生,当然对教师具有挑战性,但课堂虽然没有预设不从容,没有生成却不精彩,课堂上来自于学生的“发现”对教师来说更是一种历练。

以“发现”来组织课堂教学,还要给学生用来“发现”的时间,必要的引导后,我要适时静默,让学生静静地看书,静静地读书,静静的思索。我认为,很多时候语文课堂需要的是安静。

  三、说教学设计

  1、温故导入

复习赏读七下课外诗词《江南逢李龟年》,四句诗,连接着四十年的沧桑,让学生深入体会唐代的战乱浩劫给诗人和音乐家造成的巨大灾难和心灵创伤。张养浩云:“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每一个朝代的兴衰中,首当其冲遭难的是百姓,通过温故知新,引出《石壕吏》。

  2、初读感知

首先,由学生最熟悉的诗歌中的绝句和律诗,让学生“发现”本诗与绝句和律诗体式上的不同,讲解本文诗体—古体诗,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

其次,设计开展形式多样的递进式诵读活动,具体包括:让学生借助注释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如强调“三男邺城戍”中的“戍”的字形,用“点戍横戌空心戊”的口诀帮其识别形似字,引导学生重视字词的积累。利用范读或听读指导学生读准音长,如读一二声时稍稍拉长,读三四声时相对短促。引导学生利用好课下注释划分诗歌节奏,让学生明白对于一个完整的释义不能盲目切分。通过不同形式的任务驱动诗歌的诵读,让学生熟悉课文,以读促讲,加强记忆。

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将难以理解的词句画出来,然后在班内交流。师生交流时,我注重帮助学生养成结合语境来理解词语的阅读积累习惯。如“新”在“二男新战死”、“谁家新燕啄春泥”、“温故而知新”等语境中的不同意思。积累充分了,才能够在下面的环节中准确把握诗情,把解读的内心感受,读出来。

最后,默读课文,说说本诗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来概括。引导他们发现本诗的主体部分是妇人的“致词”,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押“un”韵,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最后四句是这件事的尾声,押“e”韵,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既让学生掌握了古体诗概括的方法,也为接下来的了解本诗构思的巧妙做铺垫。

  3、品读感悟

倾注自己的感情再次读诗,捕捉住那些深深触动自己的诗句,品味语言。“有吏夜捉人”为什么不说“有吏来征兵”?“独与老翁别”为什么不说“只与老翁别”?指导学生应善于抓住诗歌中具体的语言去品味语言背后的情味,调动自己的想象披文入情,并能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收获表达自己的所知、所感、所思、所悟,最后让学生带着自己读出的情味再读句子,将自己的理解“征于色,发于声”,实现学生与文本、自我、同伴、作者的多重对话。读《石壕吏》,要读到情难自抑,涕泪满襟,才真正读懂了“诗史”的含义; 读杜甫,要读出悲天悯人、忧患苍生的情怀,才真正读懂了“诗圣”的分量。

在这环节,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发现、去感悟,去诵读,相信学生会给我们意想不到的展示。

  4、析读研讨

结合《老王》、《信客》、《阿长与山海经》等,引导学生发现这些题目与描写的主体内容文题相符的特点很显性,但本文的题目是“石壕吏”,却用大量篇幅描写老妇,对于“石壕吏”却只是简单叙述。那么我们来修改这首诗的题目,将它改为《石壕妇》,好不好?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结合之前的课文概括,启发学生明白古体诗通过韵脚转换来实现文意转换的特点,尽管诗中详写老妇致词,但仔细观察会发现这是官吏与妇人之间的对话。通过推敲标题,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 “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构思艺术。

诗人将差吏、老妇描写的如此真切具体,诗人何在?引导学生抓住 “ 怒” 、“苦”、“如闻”、“独”等关键词发现沉默的诗人,教师适时讲解诗人此时的处境及写作背景,让学生读其文、知其人,知人论世,让学生想象诗人的心理,从而理解沉默的诗人复杂矛盾的思想情感。他既同情百姓,又关心时局,这一含蓄的情感也反映在他的《三吏》、《三别》之其它的五首诗中,引导学生扩大阅读,体会杜甫的现实主义风格,体味他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让“圣人情怀”滋润精神的沃土,涵养心灵的华彩,继续今天的发现之旅,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比金钱更重要》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则交通小故事,文中的我在一次驾车行驶中,不小心撞坏了停在路口的一辆车的反光镜,在车主不在的情况下,我主动留下了条希望车主和我联系。这位车主很感动,并打电话向我致谢。文章的语言朴实无华,但在字里行间洋溢着感人至深的人间真情,揭示了人与人之间、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的耐人寻味的道理,文本中所蕴含的情感在学生心中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将促进学生的心灵向美好的方向发展,从而使语文阅读教学过程成为人的精神的培育过程。本文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与精神情感的熏陶同构共生,从而为学生人格的完善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所以我们选择这样一篇融思想性和人文性于一体的文章。并联系《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文章的特色,在教学时紧紧抓住诚实和信任这一学习主题进行,引领学生与课文进行阅读对话。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我们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材特点,通过指导学生研读课文,培养学生研究交流的能力,并重点通过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我与车主的对话,突破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这一难点,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友好。

二、说教法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控制并尽量减少教师的课堂语言,这是塑造一个真实的学习课堂的必要条件之一。因为学生才是学习和法展的主体,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们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方法:

(一)、情境教学法:

在课一开始,我们就设计了一个价值大拍卖的活动,这个设计就是想通过活动,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这样的活动是别具一格的,孩子们有自己的想法,我们鼓励他们说出真实的思想,不束缚他们的个性,在拍卖的基础上,再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跟随老师一起到课文中感受一位司机身上的比金钱还重要的品质。在学习文中对话的段落时,我们通过情境再现,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和人之间的真诚和美好。

(二)、诵读法:读是理解文章的主要手段,是领悟文章思想的主要途径。

为了让学生能很好体会到我,勇敢地承担一切责任的,坚持赔偿的品质和小汽车的主人不但不要赔偿,还要向我表示感谢的好思想,我们认真引导学生细读人物的语言及其行为举止,让学生很好感悟到人物内心精神世界的情感脉动。其中有对文章的默读,有对中心句段的引读,有对天色描写的对比读。

尤其是分角色朗读时让同学们品读我与小汽车主人的对话,注意揣摩双方说话时的心情和语气,让学生与文本进行了直接对话。然后再根据当时的情景给对话添加不同的提示语,这里学生又一次与文本进行了深入的对话。在交流之后,学生充分体会到人们追求的并不是只有金钱,而还有那些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为学生的知识内化和情感升华创设一个空间,也为学生的语言实践提供一个条件,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

(三)、比较引导法。

在学生初步感悟到我的诚实的品质之后,让学生换位思考进行体验,假如把文中的我换成我或者其他人,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也许会怎么样?我们不强调统一性,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观点,在与课文中的我进行比较后,体会我的诚实。

这个环节的创设情景完全以儿童为中心的,在分析事故原因和情景中猜测注重学生的体验,注重学生的自我需要和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不断地体验、猜测中进行自我建构。

三、说学法

品味语言,体会情感是学生语文学习常用的方法。在教学中我们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合作、讨论的学习空间。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学生通过各种方法与文本对话,以圈圈、划划、批注、质疑等方法独立地阅读课文,同时还能自主地以小组同桌为单位,进行小组学习,大部分的学生能大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并通过自己的阅读理解进行表演。我们不求学生表演的优劣,但孩子在表演中的自我理解感受。通过读、思、议、演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理清叙述顺序。

四、教学环节及设计意图

从总体感受、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入手;然后师生共同探究原因,选取文中人物的言行举止认真导读,明确因果联系;再围绕人物的对话,进行情景再现,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掌握,加深对人物思想品质的理解。最后的拓展延伸,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学生创设交流机会,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使学生的思想得到提高,情感得到净化,个性得到张扬。

五、板书设计:

再看那简单明了的板书设计,只寥寥几笔,一座人格的天平,在学生的心灵里烙下了深深的痕迹,诚实和信任,就是这两个重重的砝码,让学生感受到这是世上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这比任何的解释说明都更有说服力,最后加上老师的激情总结更使课堂教学充溢着人文魅力。

至此,整堂课的学习已经结束,但语文学习的大阅读观告诉我们:真正的语文学习并不仅仅停留于课堂中的学习,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语文。我们所要关注的不仅是学生在有计划、有目的的课程活动中的学得,更要关注学生在各种语言实践中的习得。通过本文的学习,我相信在学生的心中已经激起了一片片涟漪,明白了精神财富的重要性,从而提升了辨别事物的能力,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这也是这篇课文的情感目标的最终归宿。

说课稿 篇8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七节的内容,共1课时。是学生在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后的延伸,也是一元一次方程应用的追及问题。虽然本节课内容比较简单,但却蕴涵着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以及抽象、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在教材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层次差异较为显著。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关知识,能够解方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比较高,有较强的求知欲望,特别是对现实中的问题有浓厚的探索兴趣;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合作探究意识,并且具备了一定的合作探究能力,但对现实问题的抽象还是比较薄弱。

因此,针对本节课的结构特点,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我对教材的内容及结构作了适当的处理:

① 在新课之前,增加了与追击问题有关的路程、时间、速度之间关系的讲解。

② 在新课的.引入方面,没有按照教材的要求,而是引用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拍、自导、自演的一段录象。

③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强了学生抽象思维的训练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指导。

三、设计思想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应用过程。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自主合作的基础上充分地合作交流,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让学生会学、爱学、乐学,在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中获得进步。同时,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我们教学成败的关键。

本节课我主要是通过学生拍摄的一段录象来展开,再加以延伸,从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再解决实际问题,再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整节课主要就是围绕这段录象来展开,消除了学生对新课、新知识的抵制心理和畏惧情绪,各个环节的过度都非常自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完本节课。同时也体现出了从生活发现数学,让数学回归生活的设计理念。

四、教学目标

针对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本班学生实际情况以及布卢姆目标分类理论,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能够在现实中运用他们。理解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思想方法,并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掌握这种思想方法。进一步发展分析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抽象能力以及问题解决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抽象、探索、理解与运用,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方程的模型作用,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借助“线段图”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探索与交流以及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学生通过对数学问题的分析、解决,体会到成功的成就感,在学习中感受数学的无处不在,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数学、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在教学中应该以知识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两者充分地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熟悉追及问题中的路程、时间、速度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从文字语言到图形语言、从图形语言到符号语言的转化。

难点:借助“线段图”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过程设计

我一共分成了以下几个环节:

1、复习巩固、获得新知

先在黑板上写出以下几个题目,并让学生举手回答:

① 兔子每秒跑4,那么它5s跑 。

② 兔子4分钟能从比赛的起点跑到终点(全长200米),那么它的速度是 /in。

③ 假设比赛全程是1200米,兔子以4/s的速度从起点跑到终点需要 in。

④ 以上题目涉及到的三个量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以上四题都是关于路程、速度、时间的问题,虽然看似简单,但却是解决追及问题的前提,只有学生掌握了三个量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解决关于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问题。前面3个小题都是基础知识,学生很容易回答。至于最后一个问题是对路程、时间、速度三者关系的一个归纳总结。学生可能会出现2种情况:第一种是总结不出来。第二种情况是出现错误结果。那么我会针对出现的情况进行纠正,讲解,让学生彻底弄懂。

2、创设情境、激趣导学

新课标非常强调教材的情境性,要求教师设计具有引导性和开放性的教学场景、问题情境,将知识、方法纳入到一定的情境之中,形成生态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为此,我设计了如下情境来导入新课。

一个镜头

一个问题: 警察要追上小偷,与什么因素有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个镜头是我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拍、自导、自演的一段录象。主要是说小明的妈妈被小偷抢了钱包,后来警察出现了,追及小偷,让同学通过录象思考追上小偷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一看到这段录象就会很兴奋,绝大数学生都可能会说与速度有关,少数学生可能会说与距离有关等等,那么在讨论中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提高,激情得到了升华,消除学生对新课、新知识的抵制心理和畏惧情绪,顺利地导入新课。

3、引申提高、发展深化

在这里,引导学生分析刚才的录象,在老师的提示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可以抽象出这样一个问题:

警察追小偷,假设小偷的速度是4/s,警察的速度是6/s, 开始追时,警察与小偷相距300米(出事点距闹市区1000米)

(1)警察追上小偷用了多长时间?

(2)追上小偷时,距离闹市区还有多远?

教学活动的核心是学生基于“数学现实”再创造。在本题中,我认为应该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引导学生思维,重点应该放在对题意的分析过程,以及利用“线段图”再现题目情境。

关键在于找出等量关系、和线段图的建立。其中的等量关系包含2个,一个是路程相等,一个是时间相等。

1、警察要追上小偷,他们所走的路程是相等的。利用前面所学的知识可以用一条线段来表示。

2、而小偷所走的路程分为2个部分,第一个是警察还没开始追的时间段走的路程,第二个是警察开始追的时间段所走的路程,两段加起来就是总共走的路程。

也就是说警察跑的路程=小偷先跑的300米+后来跑的路程

300 4x

6x

在这个过程中,蕴涵着数型结合的思想,教学时我会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了解他们的学习效果及时给予讲解。

解:(1)设警察追上小偷用了x秒,由题意得:

6x=300+4x

解这个方程得:x=150

因此,警察追上小偷用了150秒。

(2)因为1000-6×150=100(米)

所以,追上小偷时距离闹市区还有100米。

4、当堂训练、应用强化

这里我设计了2道练习题:

(1)小彬和小明每天早晨坚持跑步,小彬每秒跑4米,小明每秒跑6米。

① 如果他们站在百米跑道的两端同时相向起跑,那么几秒后两人相遇?

② 如果小明站在百米跑道的起点处,小彬站在他前面10米处,两人同时同向起跑,几秒后小明能追上小彬?

本题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以便让学生更好地运用基础知识,解决较难的问题。

(2)育红学校七年级的学生步行到郊外旅行。①班的学生组成前队,步行速度为4/h.②班的学生组成后队,速度为6/h。前队出发1小时后,后队才出发,同时后队派出一名联络员骑自行车在两队之间不断地来回进行联络,他骑自行车的速度是12/h,

根据上面的事实提出问题并尝试解答。

新课标指出: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需要进行一个自我评价和自我激励,而练习是自我评价和自我激励的有效途径。所以,选题时我首先考虑的是学生的个体差异,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通过练习来内化知识,让学生经历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同时了解学习效果,改进教学手段。在这个过程中我没有作过多的指导,只是做了适当、及时、必要的点拨和提示。

学生可能会问的问题有以下五个:

ⅰ、后队追上前队要用多长时间?

ⅱ、后队在追前队时,后队派了一名联络员骑自行车不停地在两队之间来回进行联络,那么这位联络员行驶了多少路程?

ⅲ、当联络员第一次追上前队后,往回走,当他和后队相遇时,后队离出发点多远?

ⅳ、联络员跑第一个来回用了多少时间?第二个、第三个、…?

ⅴ、联络员一共跑了几个来回?

本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目的在于发散学生的思维,学生在提出问题的同时对于题目的理解、以及本节课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中下水平的学生可能会提出第一、二、三问,而处在中上水平的学生可能会问最后2个问题。当然前面的问题都不难,很容易就能够解决。对于后面的问题涉及到极限思想,讲解起来比较困难。所以我的处理方式是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探讨,当然答案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在于他们讨论的过程所掌握的知识。老师所教的知识学生肯定不会完全掌握,还得留给学生自己发展的空间。

5、小结作业、梳理巩固

小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学习数学的方法?

(3)、谈谈你学习了本节课后的感想?

主要是通过以下3个问题进行小结。

在这里我会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总结对本节课的收获与体会,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习惯和能力。

作业:

必做题:

一个自行车队进行训练,训练时所有队员都以35千米/小时的速度前进。突然,1号队员一45千米/小时的速度独自行进,行进10千米后掉转车头,仍以45千米/小时的速度往回骑,直到与其他队员会合。1号队员从离队开始到与队员重新会合,经过了多长时间?

选做题:

给定方程2.5x+2.5(x+2)=55,你能联系生活实际编写一道数学问题吗?与同学探讨,并负责讲解。

(其中的必做题是为了照顾大多数同学,主要是为了掌握基础知识。后面的选做题是为了让成绩好的学生进一步掌握有关知识,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6、预案设计

在当堂训练应用强化中,学生提不出问题怎么办

提其他问题怎么办

老师通过不断的启发诱导,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利用集体的智慧解决问题。

六、教学小结与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基础知识的讲解、例题分析、巩固提高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同时,又将新课标的精神融入其中,注重学生兴趣、激情的提高。这样做的好处是:大部分同学都能掌握基本知识,成绩好的也有新的收获,做到了各有所得。

整堂课主要是围绕一个情境来展开,过度自然。在逻辑思路方面非常合理,层次安排得当。适应初一学生现在所处在的年龄阶段的认知水平和实际学习情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中获得了进步,符合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说课稿 篇9

各位老师家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宇宙中的地球》。

一、说课标课标要求: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课标解读: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宇宙环境”是指地球周围的太空环境,即人类目前所观测到的宇宙的全部。要初步了解宇宙是什么?宇宙中有什么?静止的还是运动的?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对这些了解、掌握后还要有条理地“描述”出来。

“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既然是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那么首先要知道太阳系的组成,而“普通”是指地球与太阳系中其他行星相比,从质量、体积、运动特征等来看,地球是普通的,这是它与其他行星的共性。“特殊”是指地球是太阳系八颗行星中唯一一颗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星球,这是地球与太阳系中其他行星比较而具有的个性。“说明”是要说出理由,要体现理解的思维过程。“运用资料”则是对认知过程要求从感性材料再到理性认识,这些资料如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地球本身的条件等,中间自然要有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过程。

二、说教材本节教材内容位于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单元第一节,本节是高中地理的开篇,涉及较多的天文知识,而宇宙的神迷与人类对浩瀚宇宙知识的强烈渴求,这些都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设计了较多的活动,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得出结论。教材在介绍天体的具体形式时用了很贴切的形容词(如闪烁的恒星之类),让学生有比较直观的认识。并采取阅读的形式介绍了其中的四种天体,以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

对于天体系统的层次,教材是以图加材料说明的形式从小范围到大范围来讲述,学生在填写层次的框图的同时,就理解了天体系统层次性的含意。

为了说明地球的普通性,教材把八大行星的有关数据归纳成图表,引导学生应用数据分析探究,把地球与其他行星进行比较,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一颗普通的行星。而对于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内容—地球的特殊性,教材首先摆出结论,地球的特殊性在于它是八大行星中唯一一颗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星球。那么为什么只有地球上存在生命呢?地球具备怎样的条件来确保生物的生存与繁衍呢?教材主要从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和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特征,分析地球上具备了生命存在的温度、大气、液态水和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等条件,说明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和优越性,从而说明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3、培养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解决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分析图片,形成宇宙物质性的观念,形成天体系统各层次的感性认识。

2、利用图表分析法和比较法自主探究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1、天体系统的层次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教学难点: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说教法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

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1、讲解法

对于文字性的知识主要通过讲解法在讲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补充一些常识性与学生感兴趣的知识。

2、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PPT制作课件,将文字、图形、动画等媒体综合在一起,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视频录相

通过观看《宇宙与人》科教录相,加深学生对宇宙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宇宙观,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七、说学法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于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1、运用图表: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在地理课中,图表是最重要的一种知识载体,在图表上可以获得很多地理信息,在本节课中要求同学们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从图表信息中分析得出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这一结论。

2、学会探究:使学生在探究性过程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八、说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引用康德的墓志铭:

这世界唯有两样东西能使我们的心灵受到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准则,将大家的思绪引入我们头顶的天空。我们每天仰望星空,能在天空中看到些什么呢?一闪一闪的恒星,相对于天空背景有明显移动的行星,一闪即逝的流星,拖着长长尾巴的彗星,轮廓模糊的星云等等……首先将学生带入宇宙的大空间中,并利用一些星体的图片资料,让他们对天体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并结合课本图片资料,归纳出天体的类型,并给出天体的概念。在他们对天体有所了解之后,引用物理学理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既让他们很容易就理解了宇宙的物质性,同时引出了天体系统的概念。再利用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相互绕转这一大家都知道的实事,给学生们一个对天体系统的实质性认识。

那么除此之外,宇宙中还有哪些我们所不知道的天体系统呢?引发学生思考,并让其自主读图1.2,并完成读图思考题。这样既给了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机会,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最后老师归纳总结,并在此基础上,用写通讯地址的类比方式,让学生写出地球的宇宙地址,即完成对地球所处宇宙的描述。而对于天体系统的层次性,在学生自主完成读图思考题的过程中对这种层次结构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只需提一句就很容易理解了。

紧跟着,从宇宙的大空间拉回太阳系,同样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并结合太阳系模拟动图和课本表1.1数据和图1.5,从运动特征和质量体积等多方面对比八颗行星,从而得出地球并不特殊的结论。

对于本课难点: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这一框题的内容,学生理解地球的特殊性并不难,地球是太阳系八颗行星中唯一一颗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星球,这是它的特殊性,难的是地球为什么适合生物生存,即地球所具备的适合生物生存的条件有哪些,在知道这些条件的基础上还要知道为什么只在地球上有这样的条件。

于是引用生物学种子发芽实验,学生很容易理解空气、温度和水对生物生存的意义,难的是怎样讲清楚是什么原因使适合的温度、液态的水、具有氧气的大气层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地球之上。

对于温度,采用对比其它七颗行星的表面温度的方式,从而引出了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很适中,不近不远的距离保证了地表15度左右的平均温度,太近或太远都不行。

而大气层的形成,可以给学生介绍月球上没有足量大气的原因,是因为月球的质量和体积都太小,其引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经过这一对比,可以引出地球质量与体积适中,从而使大量气体在地球上空聚集,并经过漫长的演化过程而形成今天的大气层。关于水,必须特别强调是液态的水,而不是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