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幼儿园教案 > 实用的幼儿园小班教案4篇[优选]

实用的幼儿园小班教案4篇[优选]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22W 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幼儿园小班教案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用的幼儿园小班教案4篇[优选]

幼儿园小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知道元宵节要吃汤圆。

2、了解汤圆的形状,尝试用纸浆制作汤圆。

3、在想象创作过程中能用简单的材料装饰,体验成功的乐趣。

4、培养幼儿耐心完成任务的习惯,享受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KT板各组一块,上面画好“汤圆”的外轮廓,各色纸浆、棉签、镊子。

活动过程:

1、提问:元宵节的时候,我们吃什么?

2、出示汤圆的图片,说说汤圆的形状,吃去是什么味道的?里面有什么?什么颜色的?

3、教师示范用纸浆在KT板上制作汤圆。

4、幼儿入座,选择在就近的“汤圆”外轮廓上进行纸浆汤团的制作。

5、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同时帮助幼儿用镊子把选用的'纸浆放在指定的汤圆轮廓中。

6、作品展示、讲评。

活动反思:

对此次的活动感触颇多:

1、来自孩子的感触,曾记得班中孩子们第一次接触纸浆,是在托班,对于他们第一次的操作场面只能用一个字——“乱”来形容,纸浆在桌子、地面随处可见;而在这次的活动中,场面确是非常整洁、有序。

2、作品 “特效”的感触,此次的“汤圆”是制作在KT板上的,有一个较长的待干过程,由于在室内一时没找到理想的待干的场地,我们灵机一动,把它临时布置在了美工区内,美工区中美术的氛围顿时增添了许多。这可谓是“弄巧成拙、一举多得”呀!

小百科:汤圆,别称“元宵”“汤团”“浮元子”,是中国传统小吃的代表之一,是由糯米粉等做的球状食品。一般有馅料,煮熟带汤食用。同时也是元宵节最具有特色的食物,历史十分悠久。

幼儿园小班教案 篇2

设计理念:

蛋是幼儿非常熟悉的,他们经常吃蛋,也对蛋有着浓厚的兴趣。圆溜溜的蛋惹人喜爱,圆圆的蛋还会孵出小鸡来,这一切都吸引着好奇的幼儿,为学习奠定了生活化、情境化的基础。为了让幼儿更好的了解整体的蛋,先从蛋的外部蛋壳开始,我选择了故事《半个蛋壳》。平常在家里,蛋壳是被丢弃的,幼儿不会感受到蛋壳有用处的,以小老鼠皮皮与蛋壳的趣事为载体,让幼儿发现原来看似没用的蛋壳也是很好玩的'。我们要让孩子们在活动的过程中去感受、去体验、去领悟,自然而然的获得与故事相关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知道蛋壳易碎的特点。

2、乐意表达自己的想法,能联系生活经验大胆想象。

活动准备:

1、实物半个蛋壳。小老鼠图饰和背景图。

2、、故事磁带、录音机。

活动重点:

乐意表达自己的想法,能联系生活经验大胆想象。

活动过程:

一、出示实物蛋壳,进行提问。

1、小朋友,你们看老师带来了什么?(半个蛋壳)

2、你们认为半个蛋壳像什么?可以把它当成什么呢?(碗、杯子、帽子等)

3、教师引导幼儿能联系生活经验大胆想象。

幼儿园小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喜欢和蛋做游戏,初步感知蛋的特征。

2、能大胆想象并表达自己的认识和发现。

3、培养幼儿小心护蛋的行为。

4、培养幼儿对蛋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布置鸡妈妈、鸭妈妈、鹌鹑妈妈的.家;煮熟的鸡蛋、鸭蛋、鹌鹑蛋若干。

活动过程:

一、找找蛋宝宝。

1、带领幼儿观察鸡妈妈、鸭妈妈、鹌鹑妈妈的家。

2、引导幼儿在家里找出蛋宝宝。

3、提问:你找到蛋宝宝了吗?找到的是谁的蛋宝宝?

4、鼓励幼儿说出三种蛋宝宝的名称和自己找到的蛋宝宝的名称。

二、和蛋宝宝做游戏。

1、我们怎么和蛋宝宝做游戏?(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并表达)

2、老师与幼儿一起玩“藏鸡蛋”、“数鸡蛋”的游戏。

3、重点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感知蛋的特征:如滚一滚、摸一摸、看一看,并大胆想一想蛋看起来像什么?

三、送蛋宝宝回家。

1、老师出示三种煮熟的蛋,问:蛋宝宝的妈妈在哪里?你能送蛋宝宝回家吗?

2、幼儿选蛋、送蛋,并告诉蛋妈妈:X妈妈,我把X宝宝送回来了。

四、延伸活动:

1.幼儿自己剥蛋壳、吃鸡蛋。

2、知道幼儿看看、说说、做做。

教学反思:

幼儿园科学活动强调的是孩子借助于教师的指导和自身所从事的活动,对身边的事物进行操作和感知,不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孩子在已知的基础上自主探索未知,在不断尝试中取得成功,最终获得知识。

幼儿园小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学习朗诵儿歌,读准“菜、奶、衣、鸟、哝”的发音。

2.运用看图讲述的方法,尝试在“连环式”的摆放中学习儿歌的内容。

3.体会儿歌诙谐、风趣的特点。

4.通过图片理解儿歌内容,并能根据儿歌内容展开大胆的想象。

5.通过视听讲结合的互动方式,发展连贯表述的能力。

活动重难点:

学习朗诵儿歌,读准“菜、奶、衣、鸟、哝”的发音。

尝试在“连环式”的摆放中学习儿歌的内容。

活动准备:

1.根据幼儿用书画面自制小图片:板凳、娃娃、小猴、公鸡、豆虫等。

2.将图片以“连环”的方式排列在黑板上。

3.小板凳歪歪课件

活动过程:

一、教师引导幼儿认识儿歌中的物体、动物、人物。

1.出示小板凳的图片

教师:小朋友,瞧!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椅子、凳子......)

教师:这是一个小板凳,请你猜一猜小板凳上会坐着谁呢?(小朋友、小猫、小狗......)

教师:小朋友们猜得都不错,那到底坐着谁呢?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好听的儿歌《小板凳歪歪》,请你们听一听儿歌里小板凳上都坐着谁?

2.播放《小板凳歪歪》课件,引导幼儿说一说课件中出现了哪些内容?

教师:刚才你听到儿歌里的小板凳上都坐了谁?

教师根据幼儿所说的内容出示相应的小图片,帮助幼儿巩固儿歌内容。

3.教师用对话的方式引导幼儿一一认识图片中的物体。

教师:刚才听到的儿歌中出现了这么多的东西,我们一起再来认识一下,跟着老师一起来念一念吧。(以儿歌中的句式带领幼儿一起念一念。)

4.引导幼儿练习准确地学说。

教师:这首儿歌中的词都非常有趣,我们小朋友在念的时候一定要念准了,不然儿歌就不好听咯。

二、教师通过“抽”、“摆”图片引导幼儿学习儿歌。

1.教师边摆放、抽取相同内容的图片,边朗诵儿歌。

2.教师强调操作图片的动作,引导幼儿关注自己的动作,自然地感知儿歌连环式的'结构。

3.教师在幼儿有节奏地拍手伴奏下,再次朗诵儿歌一遍。

三、幼儿学习朗诵儿歌。

1.引导幼儿看图片朗诵儿歌。

2.引导幼儿运用对诵、接诵的方式学习儿歌。

四、鼓励幼儿通过“给你给他朗诵”的方式再次朗诵儿歌。

教师自然地引导幼儿相互对同伴念儿歌。

小板凳歪歪(儿歌)

小板凳歪歪,里面坐个乖乖;乖乖出来买菜,里面坐个奶奶;

奶奶出来梳头,里面坐个小猴;小猴出来穿衣,里面坐个公鸡;

公鸡出来打鸣,里面坐个豆虫;豆虫出来咕哝,咕咕——哝!

活动反思:

《小板凳歪歪》是一首诙谐有趣的绕口令式的儿歌。儿歌的内容生动活泼,虽然有点长,但是每句都有押韵,念起来也很容易上口,很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活动时第一个环节是导入。我说:“今天又许多好朋友来和我们一起做游戏啦,看看有谁呢?”然后出示图片,第一张是一张小板凳,以前我也碰到过这个问题,在问小朋友“这是什么时”小朋友就说这是“椅子”不会说“板凳”(在我们这个地方很少说“板凳”的),但是这次问下来,李惠媛说这是“板凳”,于是我就接着引导下去。

第二个环节是幼儿学念儿歌,这是儿歌学习活动中重要而又枯燥的一个环节,幼儿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而且儿歌的语言情感可跨性大,这就要求朗诵应充分调动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以往活动中,我也明显的发现,朗诵的次数多了孩子就没有兴趣,可是不进行集体朗诵孩子无法感受儿歌的语音、语调、语气…… 于是,我通过“抽”、“摆”图片的方式来引起孩子的注意,让孩子觉得这是图片在和自己捉迷藏,帮助孩子更好的集中注意力学习儿歌内容。孩子们通过趣味的朗诵,学习和体验着儿歌的趣味,不知不觉中走入到儿歌的美妙境界中。

小百科:中国传统的小板凳,它美观大方,经久耐用。制作板凳有一定的技术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