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一年级教案 > 《比尾巴》教学设计两篇(优秀篇)

《比尾巴》教学设计两篇(优秀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9.72K 次

  《比尾巴》教学设计之一

  教材分析

《比尾巴》教学设计两篇(优秀篇)

《比尾巴》是人教版教材第一册中的一篇对话形式的儿歌。用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同时配了六幅栩栩如生的插图。课文的语言朗朗;朗朗上口,简明易懂,极富儿童情趣,能激起学生朗读的欲望,还能引起学生观察其他动物尾巴特点的兴趣。

  学习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认识12个生字。认识“八、鸟”两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读好问话的语气。

3.在熟练背诵课文的基础上,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表达自己想说的话。

 过程与方法:

通过看一看、说一说、想一想、等方法了解动物尾巴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积极表达自己思想的强烈愿望。

2、激发学生喜爱动物的情感,培养探究的兴趣。

 教学对象分析

1.一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有意注意时间短。

2.低年级小朋友活泼好动、竞争欲强,凡事总想争第一。

3.学生有了拼读汉语拼音的基础及较熟练的识字积累。

4.学生对阅读和创编儿歌等语文活动比较感兴趣。

  教学设计理念

根据这一课的特点,本着让每个孩子都生动、主动、活动地学习,在课前要孩子们自主地、多渠道地了解动物尾巴的特点。在课堂上,创设动物王国比尾巴这一情景,赋予学生观众、裁判等双重身份----真实的把孩子们带入热闹、愉悦的场景中,真正地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自读自悟,有争议时让他们自己说明理由,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获得正确的认识。

  教学过程流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课件)我国举行的2008年奥运会刚刚结束,动物王国里又热闹起来了,动物们就要举行的2008年“比尾巴”大赛了。它们想找我们小朋友做裁判,还让信鸽给我们发来了邀请函,你们想看看吗?

2、都有哪些动物要参加比赛呢?瞧,他们出场了,我们用掌声欢迎它们出场。

3、出示媒体:猴子、兔子、松鼠、鸭子、公鸡、孔雀,看看它们都翘得好高的尾巴。

4、他们是在告诉大家,它们是在进行一场比尾巴大赛。(在“尾巴”下面打上着重符号“•”)

齐读课题——比尾巴。(注意“巴”读轻声。多读几次)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这些小动物是怎样比尾巴的呢?你们想听吗?请斑马叔叔给我们讲讲吧. (听范读)

2、斑马叔叔读的这首儿歌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你们想不想自己读读课文?(自由读课文)

3、小朋友读得很认真,今天,小动物们不仅要来比尾巴,而且还要来考考小朋友,看你们认不认识文中的生字宝宝。(课件出示:生字。)谁会读呀?再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

如“公”:上面的“八”字头像不像爷爷嘴上的两撇胡子。

“尾”:想想怎么记住这个字。(尾巴上有毛)。

“比”:的左边和右边就像两只小动物,它们在比谁的尾巴长。

 三、再读课文,读中感悟。

1、说说这篇课文有几个小节?

2、(课件出示6个问句。)你觉得你哪句话读得最拿手就读哪句?

3、指名读,让学生找其他学生的朗读优点,学习读疑问句的方法。(读疑问句应语调上扬)

4、我重点指导问号读法:像小耳朵似的符号叫问号,它提醒我们读这样的句子时声音向上扬,就像读第二声一样。并让学生试着同桌提问, 将问号读法的学习放在具体的.情境中 ,分散了问号朗读的难点。

5、学生一问一答、三问三答、动作表演读等形式,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问答的语气。

6、遇到问题,四人一小组讨论。比如“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孔雀的尾巴最好看” 。(出示课件突破难点应验讨论结果)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加上自己的表演。

  四、总结延伸,拓展迁移。

过渡:同学们,这次比尾巴大赛还吸引了很多小动物,他们也从四面八方赶来了,请看大屏幕?

1、出示动物说说它们尾巴的特点:牛、狗、鱼。

2、出示句子创编儿歌:

牛的尾巴。

狗的尾巴。

鱼的尾巴。

3、学做小读者。

关于“尾巴”的学习还链接了很多课外知识,比如“尾巴的故事”,“尾巴的儿歌”,“尾巴的图片”,“尾巴的科学”“尾巴的链接”大家可以自由选择喜欢的课外知识阅读,提高阅读兴趣。

  板书设计

10.比尾巴

猴子(图片)

兔子(图片)

松鼠(图片)

鸭子(图片)

公鸡(图片)

孔雀(图片)

一把伞

最好看

  《比尾巴》教学设计之二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公”、“云”两字。认识1种笔画——撇折,认识两个偏旁“八”和“鸟”。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读好问话的语气。

3、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

 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朗读。

 教学难点: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读好文中的问号。

 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