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高一语文必修二《赤壁赋》说课稿

高一语文必修二《赤壁赋》说课稿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9.33K 次

  《赤壁赋》说课稿

  一、说教材

高一语文必修二《赤壁赋》说课稿

《赤壁赋》是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1第二单元中的一篇宋文。

这个单元选了四篇古代写景记游散文,有很强的可读性、教育性。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为:1、引导学生欣赏写景游记散文中丰富的思想感情因素,培养学生对自然之美的感受力。2、反复诵读,逐字逐句理解文章内容,注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3、仔细体会文章的艺术特色,鼓励学生多背诵其中的优美语句。《赤壁赋》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引导学生掌握此篇的读书方法,带动学好其他三篇课文,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赤壁赋》是北宋大文豪苏轼的代表作。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五年七月作者游了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本文,借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感悟。《赤壁赋》更代表了宋代散体文赋的特点。它融诗、赋、文为一体,或叙事,或写景,或抒情,或议论,运用灵活巧妙,恰足以表现作者的内心矛盾和思想感情的曲折变化,文章因之波澜起伏,充满诗情画意。

高一的学生人生观世界观正处在形成阶段,对文中较深的哲学意味的理解,有一定难度;他们又处在高中阶段文言文学习的起点,需要培养良好的文言文学习习惯。

鉴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学生实际,根据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语文。确立如下的三个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熟读并有感情地背诵课文,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

探究与活动,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了解、品味作者的语言和思想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豪放达观的人生态度,确立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

教学重点:在熟读的基础上,分析作者感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

  二、说教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高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浅显的文言文。《赤壁赋》是骈散结合的文赋,声韵和美,节奏富于变化,第一课时我运用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多听、多看,同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重在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感情线索并熟读成诵第一二段;第二课时重在研究性的讨论学习,方法是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课外搜集资料,写好发言稿,课堂上以交流、讨论的形式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三、说学法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兴趣是人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人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基础。本课我以“趣”引路,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具体学法指导一一体现在教学程序中。

  四、说教学程序

本课我安排两课时,共四个环节。

第一课时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多媒体展示朱德同志在四川眉山市三苏祠的'题词语,“我们先一起来读一首诗‘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大家知道其中的“一门三父子”是指谁吗?其中最有名气成就最高的当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名篇——《赤壁赋》”学生对这首题词并不陌生,会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我再投影明确答案。

接着解题:先由学生介绍从网络、书籍中查找到的有关苏轼的资料,我再根据学生介绍情况强调下列几点:

(1)关于赤壁的理解,我一边展示黄州赤壁的图片,一边简单解说三国时的赤壁和黄州的赤壁不同。

(2)赋的特点的演变:骚赋—大赋—小赋—骈赋—律赋—文赋

(3)写作背景

(理论依据)

这样的导入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顺势引出的解题既是教给学生欣赏作品时恰当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又是下一教学环节顺利展开的基础。

第二环节:反复诵读——感知情感

第一步: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要求做到读准字音,了解内容。

第二步: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可以小声跟读录音,提醒学生注意字音的准确,语句节奏的缓急和节奏的变化,注意感知全文的情感变化。听读完全班初步理清课文的感情线索 :乐—悲—乐。

第三步;意读第一二段

首先让女生试读第一二段,请一男生评,再全班齐读。

其次边读边画出写景、写情名句,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明确两段的感情变化——乐转悲 。教师提示重要知识,词类活用——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最后试背这两段,全班分两组,要求一组读时,另一组丢开课本试背,再交换。同时安排下节课的讨论话题:

(1)分析主客的形象,体悟主客问答中的理性思想。

(2)分析主客感情变化的原因。

(理论依据)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朗读中感悟,是最原始,最基本的读书方法,也是最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之一,特别适用于这篇精品美文。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理解词语、句意,走进苏轼笔下的赤壁美景,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体会“赋”的韵味,从而提高对古诗文的感受力。

第二课时

第三环节:探究交流——领悟内涵

探究上一节课的两个问题,以学生合作学习讨论、成果交流的形式展开学习,教师适时的引导。

一、主客是否为两个人?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思想。

教师点拨: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客——悲观——自身渺小,人生短暂

主——达观——随遇而安,自得其乐

主客问答阐明变化与永恒的辩证哲理,即景生论,寓理于景,赋予抽象道理以具体形象,生动感人。

水 月

理 变 逝者如斯 盈虚如彼

不变 未尝往也 卒莫消长

教师相机提示重要知识词类活用——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

二、分析主客感情变化的原因。

教师点拨: 乐——观景而乐

悲——对比而悲

乐——解脱而乐

小结:苏轼用那传神的妙笔,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他描写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以主客对话的形式抒发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感慨,并以水月为喻,阐述宇宙万事万物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使惆怅的心情在享受清风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诗意的消解,表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的襟怀。

三、有感情的背诵全文

(理论依据)

新的课程理念注重培养探究能力。在第一节课的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本环节问题的设置关注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同时学生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效率大大提高。

第四环节:拓展迁移——运用创新

1、中国古代有诗文“穷而后工”的说法,苏轼正是在贬谪黄州期间创作了大量名篇。如何看待“穷而后工”这种现象?你还能从古代文学家中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点拨:屈原,左丘明,韩非,孙子等“穷而后工”。

2、、布置作业:

(1)将文中的第一段改写成一段散文化的抒情文字。

(2)比较《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写景的异同。

3、齐读全文结束授课。

(理论依据)

《新课程目标》指出:“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从课内到课外拓展迁移,帮助学生理解“创作”与“生活”的关系,提高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