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二年级教案 > 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学设计及反思

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学设计及反思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4W 次

 【教学目标

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学设计及反思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初步理解字义和诗句,感知诗的意境及蕴含的道理,明白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2.正确认读本课8个生字:雀、楼、依、入、欲、穷、目、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鹳雀猜一猜,“鹳雀”是一种什么?学生看字形,明白“鹳”和“雀”都是指鸟。读准词语,学习生字“雀”,给“雀”组词(麻雀、孔雀、雀跃、小雀)

2.认识了有趣的鹳雀,我们再来认识一座楼。

看着插图说一说:这是一座怎样的楼?

板书:鹳雀楼 它位于山西省,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所以得名鹳雀楼。 读好楼名。

学习学习生字“楼 ” (形声字,古代的楼大多是木楼。)

3.设疑导入:这座楼看起来非常普通,就因为一个人、一首诗,这座楼天下闻名。这个人是谁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王之涣最有名的一首诗——登鹳雀楼,跟随诗人一起登上这座——鹳雀楼。

二.初读古诗

1.自由大声把古诗读正确,划出生字。

指名试读,相机正音。

范读,指导停顿: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开火车读。

三.朗读感悟,指导识字

1.傍晚,登上鹳雀楼,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看图说话

读好“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识记生字“依”做动作理解“依”。

2.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落下,从天空往下看,那是什么?看图说话。

滔滔的黄河水朝着东海汹涌奔流。多么壮观的气势!

指导读好第二句:黄河入海流

积累反义词:入——出。学习生字“入”

3.边读边想象画面,读好一二句诗。和同桌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4.王之涣被这壮观的景象陶醉了,站在这高高的鹳雀楼上,他会想什么呢?出示句子: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小朋友,生活中你登高看过风景吗?

同桌讨论这两句诗的意思。

集体交流(要想看到更远的地方,就要再上一层楼),相机学习生字“欲”“穷”“目”“更”(欲,想要。穷,查字典理解,在诗中的意思是“穷尽”。“千里”,古诗中“千”指很多,积累带有“千”的成语和诗句:千辛万苦、千言万语、千山万水、千变万化。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更,再。)

男女生赛读三四句诗。读了这两句,你明白了什么?(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5.其实这两行诗不仅可以用在登楼,还可以用在生活中学习中。过年时,爸爸妈妈会对你说什么?你又会对爸爸妈妈说什么?

6.小结:一千多年来,这首诗不断被大家吟诵,成为千古名诗,鹳雀楼也天下闻名。有感情地读全诗,边读边想想画面。

四.拓展练习

1.同桌互背《登鹳雀楼》,读句意说出相应的诗句。

(1)滔滔的黄河水向大海流去。 ( )

(2)傍晚的太阳靠着连绵起伏的山渐渐落下去。( )

(3)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 )

(4)再登上一层楼。 ( )

2.积累王之涣的名诗《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教后反思】

《登鹳雀楼》一年级时学生已经会背了,因此本课教学重点之一是运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学习、识字的积极性,掌握本课8个生字,二是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感悟诗句的意境,明白诗句蕴含的道理。

教学伊始,发现好几位学生都不能正确认读“鹳雀”一词,看来对于学生来说“鹳雀”是很陌生的东西,于是我启发他们集中精神猜一猜,学生跃跃欲试,连平时不怎么发言的周诗禹也把小手举得高高的“我猜鹳雀是一种鸟,因为里面有一个鸟字!”“哇,真了不起的发现!”于是我随机告诉学生,“鹳”就是一种鸟,“雀”也是一种鸟呢,下面的“隹”表示鸟。在此基础上看图认识“鹳雀楼”介绍鹳雀楼,突破了难点,相信“小发现者们”大多牢牢记住了“鹳雀”一词了。

古诗只有短短四行,二十个字,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逐句朗读教师分析的方法显然不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如让学生自己朗读,结合生活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教学下来,学生说的也很有意思呢!

本课生字大多为形声字,且字形简单。采用了表演体会法(依)、自理分析法(雀、楼)等多种方法,识记率高不高,看明天的课堂听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