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记人叙事散文的写作

记人叙事散文的写作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53W 次

  一、散文的概念

记人叙事散文的写作

广义:与“韵文”相对而言。凡不押韵或不重视骈偶的文章均为散文。

狭义:小说、戏剧、诗歌之外的一种篇幅较短、题材广泛、笔调灵活的文学形式。它可以记人、叙事,可以状物,可以写景,可以抒请,在取材、形式和表现上,比较更为自由活泼,更贴近人们的实际生活。

狭义散文分类:大体上可分为:记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写景散文,议论散文。记人、叙事散文以叙述事件、介绍人物为主要内容,如鲁迅的《藤野先生》等。抒情散文,更加侧重于作者个人情感的抒发,通过触景生情、托物言志,从即物、即景中刻镂描摹中生发联想,阐述哲理,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写景散文通常表现在游记方面。议论性散文以议论为目的,但不同于政治思想评论或学术论文,在言语和手段上富有文学色彩,如鲁迅的杂文、韩愈的“杂说”、培根的《随笔》。各类散文有时有交差重叠现象,但其侧重还是有区别的。

  二、记人、叙事散文概述

记人、叙事散文有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也有细节描写,似乎像短篇小说或通讯特写。其实,它与小说或通讯特写的区别是:一般说,小说有相对完整的故事,虽有真实生活的基础,但人物、情节等往往着重虚构,人物着重典型刻画,通过人物的塑造与故事的波澜曲折,有张有弛地推向高潮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倾向与观点。通讯特写应有普遍意义的真人真事,强调真实性和时效性,具新闻价值。记人、叙事散文不要求像小说那样重视人、事活动自身的集中性与完整性,也不要求像通讯特写那样强调题材的新闻价值,而是以作者的思想感受或情绪体验作为作品结构的纽带和动力,来串联、观照具体材料,达到以情驭事或寓情于事的目的。

散文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遗产也很丰富。《春秋》是最为古老的叙事散文。战国时代的《左传》、《国策》进一步体现了记人、叙事曲折生动、摹形传神的特长。汉代司马迁的《史记》更如鲁迅所言,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言简而要,其事祥而博,准确生动地讲清事实,写活人物,剖析事理,感染与启发读者。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吸取外国文学结合国粹精华而大批涌现的白话散文如雨后春笋,在文坛上异军突起,成了文学重量级的一极。鲁迅、巴金、冰心、朱自清、茅盾、黄宗英等作家均有许多散文佳作,脍炙人口。

  三、记人、叙事散文的写作

1、写真记实,善取典型

散文在取材和艺术表现的要求上,形象化和抒情性自然是重要的,更要注意记实性。有人说:诗是把米酿成酒,材料的形态和性质都起了根本变化;散文是把米煮成饭,材料的形态和性质变化程度有限,其本质却未改变。有人说:诗是舞蹈,散文是漫步。前者有艺术的变形与夸张;后者是人的自然生态的从容展现。正是散文这种特定的记实功能和写实手段,使之比其他文学样式更方便,更自由,要求其写作成为一种“看不出艺术的艺术”。高尔基说:“在我看来,散文比诗还难,它需要特别敏锐的眼力,需要洞察力,要能看到和发现别人没有看到的东西。”

正因强调记实写真,散文不易编织曲折、耸人、完整的故事,也不能仅靠抒情、议论来代替事实。文章的思想艺术感染力基本上取决于作者的识别、挑选材料的眼力和对有关细节的描述。

举例:

惠浴宇的《记铭璜同志》,从对方的缺点写起,先抑后扬,或欲扬先抑。这不但不落窠臼,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反而在写他缺点时反衬出对方对革命赤胆忠心、刚直无私的坦荡胸怀。这既是写作技巧,也是作者对铭璜深刻了解的结果,写来愈加真切感人。

鲁迅《朝花夕拾》中的《琐记》一文,把“衍太太”的弄虚作假,专以愚弄、伤害别人为乐的小人形象反映刻画得惟妙惟肖。貌似琐细的往事杂记就有了严肃的主题思想和深刻的社会内涵。

《新民晚报》的《夜光杯?十日谈》专栏,曾刊登了一组《将军轶事》,其中有一篇关于韩先楚将军1981年返乡的情景,写得十分生动精彩,从言行对话中引起发人深省的社会现实意义。

可见,善于取材,正是写好记人、叙事散文的最基本条件。

认真注意材料自身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就是这类散文“善取典型”的主要意义。这与一般文学作品的典型化不同。小说、戏剧可以通过“杂取众人,合成一个”的艺术概括,实现虚构与真实的统一。记人、叙事散文应发挥类似摄影的特点,以作者敏锐观察和准确细致的笔触,展现生活中原存的美好事物、值得深思现象。

在当前少数年轻人中兴起的所谓摆脱“主流话语”,无需承担任何社会责任,以“我”为中心表现自身卑琐激情和凡人欲望的“文风”并冠之以“新的人文价值”。这是不可取的、极端个主义和自由化的邪道。

著名老作家公刘在给著名作家刘湘如散文集《星月念》题序中写道:

中心问题是:怎样才算得上一篇好的散文?我个人以为,似乎可以归纳为八个字,即:诚实,真挚,质朴,准确。

诚实,指的是命题立意,它贯穿于构思的全过程,体现着严肃的人生态度。

真挚,是说感情上来不得半点虚假和造作。不能“玩”散文。

质朴,当然是一种高技巧,或曰无技巧,或曰反对“淫巧”。

准确,就是反复筛选,炼字炼句,达到不可更易、不可替换的地步。

倘若再深入一层,又不妨指出,最根本的是诚实和真挚。

古人论文,素重“情志”。我觉得所谓情志,正是诚实和真挚。或记身边琐事,或状花鸟鱼虫……处处能够寄情明志。因为,情志实在是文章的灵魂,文章的精神;有情有志,散文必臻于形虽散而神不散的完美境界。

刘湘如的《星月念》、《瀛溪小札》、《彗星》、《扇话》、《鱼花塘小记》《苇念》等都是作者肺腑之言:动真情而不夸饰,寓哲理而非说教,由表及里,因小见大,笔尖上流着的是作者自身的真血,真泪,点点滴滴,必将渗入读者的良知,一如春雨之于土地。

2、“人”见性格,“事”有波澜

叙述事件,刻画人物,是记人叙事散文的基本内容和主要任务。叙事要清晰,起迄要自然,要有生动的细节和情节波澜,增大作品的可读性。事物的叙述要为表现、刻画人物服务,因为事情是人做出来的。事物的演变总是受到人的思想、个性、生活环境(包括人间关系的相互影响)所左右的。记人、叙事散文不能编造故事,也不能凭作者的想象去塑造人的形象;只能通过对真实事情的梳理、剪裁,弄清事情原委与脉络和有关人物何以有其作为的具体原因,再予以准确而生动的表述。

《春秋》和《左传》对同一事例均有表述,但其不同却泾渭分明,一个简述,毫无生动精彩可言,而另一个却详尽、波澜起伏,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

《春秋》叙文仅十余字:(庄公)十年春,齐师伐我,公败齐师于长勺。

而《左传》中的“曹刿论战”却对此作了迥异其趣的报道与描述: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祭,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要求参加战斗)。”

公与之乘。战于长匀。公将鼓之(击鼓进军)。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挥师追赶)。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先写为何而战,次写何以可战,再写战斗过程,最后终结克敌致胜的原由。作者突出曹刿的主要品格特征:战前重视政治动员,认识人心向背的.重要性;临战重视调研,善于把握战机;战后对取胜给予总结,显示其知己知彼、料事如神的深谋和机敏。这是篇生动详实记叙了历史上一个著名战例的史记,也留下了富文学价值的佳文。

人们的社会生活不是死水一潭,离不开矛盾冲突。善予选择这样的题材,既能吸引读者,又能合情理地展开和化解矛盾,使文章波澜起伏,情节折生动,思想内涵丰富深刻。如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即为一例,以至于成了脍炙人口的故事。

有些散文不一定含有对立双方难以调和的矛盾,但也可以写得跌岩起伏,曲折生动。这是凭借作者的描述技巧和写作手法。这类题材的表现可采用“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的写法,造成气氛渲染,读者心理变化,欲究人扬事件的变化与结局;最后来个“突破”,画龙点睛,使读者恍然大悟,兴味盎然。例如有篇《回乡见闻》就是很好的范作。这显然比那种一开头就昭告“新事新办,移风易俗”的文章更能吸引、打动读者,使文章的主题更深刻隽永,久久感染读者。这是“张弛结合”的写作技巧。

此外,还可运用对比、反衬等等写法,使人物、事件或形成反差,或相映成趣,或相得益彰,都能收到良好效果。

3、合理想象,真实再现

作者在坚持写真人真事的前提下,正确发挥想象力,实现形象类比和细节还原,实现生活和艺术的统一。

我们必须把虚构和想象区别开来。记人、叙事散文不提倡虚构,但不能没有想象。由于生活错综复杂,它的整个发展过程的每个环节或细节都能获得确切、具体的第一手材料,往往不是易事。为了显示生活长链不至因某些环节的缺损而变得形象模糊不清就需要合适符合实际的想象去补充,尤其是人物的心理活动更需作这样的想象补充。

理由的《扬眉剑出鞘》有段精彩描述:……小栾奋臂挥剑,“啪”地一声,把对方的剑向外一击,剑尖威胁着对方的胸部。对方本能地把剑向内拨去,做出防守动作,这正是小栾所预料的。她立即转入第二战术意图,趁对方头一个动作还没有完成,一抖腕子,把剑抽了回来,那剑在空中划出一个扇面形,从内侧绕到外侧,指向对方暴露出的空当。同时弓步上前,落剑直制。这一连串娴熟细腻的剑法,伴随着力度、深度、精度,刹那间爆发出来,如灵蛇吐焰,银光一闪,正中对方腹部。

作者为此花了采访的一半时间向教练请教,后来干脆同教练各持一剑慢动作的比试起来。没有这样深入刻苦的学习就不能写出那样生动传伸的文字。

徐迟写的《歌德巴赫猜想》是篇蜚声文坛的优秀散文。他写道:

他跋涉在数学的倚岖山路,吃力地迈动步伐……他只知攀登,在千仞深渊之上;他只管攀登,在无限风光之间。一张又一张的运算稿纸,像慢天大雪似的飞舞,铺满了大地。数字、符号、引理、公式、逻辑、推理,积在楼板上,有三尺深。忽然化为膝下群山,雪莲万千。他终于登上了攀登顶峰的必由之路……

如我写的《割不断的亲情》、《妙趣的一窥》、《大海》和《茶花节观感》有这样的想象作心理描述的必要补充。

作者的艺术功力和创造性,主要体现在善于对现实生活中富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进行精到的识别、巧妙的剪裁和生动的刻画。

4、情理相生,深化主题

强调记实写真,但不是原始材料的堆积或实录。不论人物还是事件,作者除了掌握足够的材料外,还得具有某种独特的见解和与文章中心思想互为辉映的情感体验。这对题材的处理和再现,好比发幽烛微的火光和凿石取玉的斧镐。这样,就把松散的材料组成有机的整体,在平凡的事物中开掘出新鲜、深刻的含意。

例如吴伯箫的那篇《记一辆纺车》的散文,把本属普通、单调的纺车,根据他亲身的体验,把它放到延安根据地响应党的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坚持抗战、改造中国的历史画卷中去观照、考察,就使这平常的纺车有了不平常的意义,于是:车轮和锭子会发出“演奏弦乐”的优美乐音;访纱的劳动者的身姿有着“白鹤晾翅”的气势,令人感到“很难说那是生产,是舞蹈,还是体育锻炼”,连其貌不扬的纺车都显出“良弓”、“骏马”神武气势和它的主人一起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革命奋斗精神的象征。

突出人物、事件的社会意义,深化读者对主题的理解、感受力,可以采用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创造一种情景交融的氛围,以优美的笔触吸引读者更快接近作品赞赏作者所歌颂的人与事。

例如孟晓云的《胡杨泪》(刊于《文汇月刊》1984年第4期)即为代表作之一。他先写胡杨树耐盐碱、抗风沙,战高温、御酷寒,“三千年,长着不死一千年,死后不倒一千年,倒地不烂一千年”的可贵品质。若它被划破树皮,它会流泪,此泪很快成结晶体,叫胡杨碱,可食用、洗衣、制皂……接着,作者联想到塔里木农垦大学教师钱宗仁。作者写道:“钱宗仁向我讲述了二十年自学的坎坷经历。……我不停地记啊、记啊,他的一句句话,仿佛是胡杨树上流出的一滴滴泪珠。”这番忠于事实的描述,使得有关钱宗仁的写人、记事,不但增添了形象光彩,而且透射出感情的光泽;文章显得映带有机,思想意蕴更加隽永深长。

又如黄宗英的《美丽的眼睛》(《星》,上海文艺出版社),主题有深度,构思也精巧。其内容是以医院抢救严重烧伤病人为题材,涉及病人与伤痛作斗争、病人亲属在道德情感上经受的考验和医务人员通过工作所受的启迪与教育。对于这些端绪不一、视角交错的材料,作者简洁而灵巧地通过一幅幅速写“眼睛”的生活剪影,把它们有机自如地联结起来。读者既能了解整个事情的原委,又能通过“眼为心之窗”感受到哲理启示和诗意之美。

关于余秋雨的散文:

就以其《文化苦旅》为例,当中一篇《沙原隐泉》,仅两千五百字,纯粹写景和抒情的散文,却写得如诗如画。此文主要内容是作者在湟县内沙漠地上,独自一人爬人沙山,然后又下山欣赏一湾清泉的过程和所见所感。文中,余秋雨是如此描绘沙山之美:“光与影以最畅直的线条流泻着分割,金黄和黛赭都纯净得毫无斑驳,像用一面巨大的筛子筛过了。日夜的风,把山脊,山坡塑成波荡,那是极其款曼平适的波,不含一丝涟纹……”在美学家和作家的笔下,“光”、“影”、“线条”不再是一些只纯是理论没有生命的字词,郭沫若生后十分推崇余先生,常叹“吾不如也。”。

5、如何写好的浅见

(1)端正心态:奥运的精神,即顾拜旦所倡“更快、更高、更强”,亦即放飞梦想,超越自我,超越极限,做到“人残志不残”,“有志不在年高”,“人老心不老”,既藐视它又重视它,在写作上不断攀登新的顶峰。

(2)要抓到题材的要点,亦即探索到作者在思想、情感上最受感触、感慨、感染、感叹的交集点,甚而产生一种非写不可、欲罢不能的冲动感。否则,奉章办事,勉为其难,往往落入老八股或新教条的窠臼,千人一面、万事雷同的官样文章,令读者如同“嚼蜡”,失去文学的可读性、欣赏性和感染力。举例:《割不断的亲情》。

(3)既要详尽掌握第一手材抖,但也不拘泥于此,只要有所感悟,有了基本素材,就可打好腹稿,列好提纲,确定写法,执笔时全神贯注,一气呵成,自己完全投入,仿佛成了作品内的主人公。若作者提不起精神,无精打采,勉勉强强,自己毫不动情,又怎能企望读者动容呢?好文章在遣辞造句上固然力求优美,但不能陷于泥淖,寸步难行。即令文章朴实无华,但凡有真情实意,突出亮点,也可能是上佳之作。

(4)虚心请教,勤于修改,不断润色。常言说“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修改出来的”即是这个道理。宛如建造大厦,倘无内外装修,即令再高再大,看上去也不可能赏心悦目。但基本的前提是必须有大厦的基本框架。文章亦不例外,必须有了初稿才能修改润色,锦上添花成好文章。

(5)灵活恰当地运用对比、反衬、烘托、渲染、比喻和夸张等手法,加大人物刻画、情节描述的精彩度。

(6)在真实记人、叙事的基础上,以叙为主,可适当加插入议论、诗歌、描摹以增加文章的绚丽多彩,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7)提高观察力,于细微处着手开掘有价值的主题。鲁迅说“喜怒哀乐皆成文章”即此道理,只怕不用心,不愁无题材。举例:《大海》、《妙趣的一窥》等。

(8)论语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电脑日益普及的现时,很多作家与文学爱好者都善于用电脑写作。这有太多的优越性:上网查阅资料广泛便捷,写作快速,修改简易,保存稳妥,携带轻便,打印自如,便于邮发,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能增加写作的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