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描写春节的散文

描写春节的散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63W 次

春节是很多人记忆深处最喜庆的节日,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描写春节的散文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描写春节的散文

  篇一:描写春节的散文

春节快到了,因为不断重复,春节已经褪色了,不见奢想,不见华美。但正如春天一样,并不让人厌倦,相反,它让人美丽和温暖。当然,前提是你并不孤单。你应有倦怠后的轻愉,应有冬末内衣的气息。世俗远了,远的是那种复杂和艰辛;世俗也近了,因我们都是一个普通人,平凡而真实。

乡村人的春节也许更像春节。孩子的新衣和压岁钱,干净的屋舍和灶台,新置的鞭炮和烟火,共同酝酿着喜悦。初一既至,走出家门,院坝里,田埂上,小镇中,春节很轻易地就弥散开来。城里人在高档餐厅里吃团圆饭也是一种新时尚,奢华也是社会的发展而理所应当。清新的田园气息自然没有,但各番内容无可厚非。这一切似乎不可置于褒贬。朋友在春节,远离平原,去了海南;我在春节,远离平原,回到了父母身边。鲁迅先生在《祝福》中反复描写的新年气象充满着牲醴和香烟,一种祝福的气息。此时此境,我们很容易忘记或忽略伟大与平凡、富裕与贫穷、死亡或者病痛。春节并没有罪。

中国人是重宗氏的,数典忘祖的人罪不可恕。在外化的世界里,人们感到了无休止的新鲜。比如圣诞老人的胡子很柔软。其实看看也无妨,甚至摸一摸也无关紧要,怕就怕迷恋,然后忘却自己家中世代相传的玩意儿。我是多么神往旧时的元宵啊,“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想来那位女子如今可能已返回了阁楼,在灯影交错的街头,我永世猜不出的谜底,如水清浅,光阑珊。更小的时候,总看到大人把一束青绿的植叶插在门楣上或者门缝里,俗名早已忘掉,只知道后来一个文绉绉的词语:“茱萸”。后来也知道了有个人叫屈平,知道了香草美人,知道了有人投江自尽。中国的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显得多么荒废、落漠,在韩国人跟我们争抢里,更显得楚楚可怜。即使如伟大的中秋,现在似乎也只剩下了月饼,还是歪作坊生产的。看这篇文章的人,你想想,你自己喜欢并认真过的有几个我们中国人自己的节日?幸好,我们还有春节。想到这里,我感到了温暖。泰戈尔说我是东方文化主义者,我承认;梁漱敏说我是文化保守主义者,我也承认。我承认之后,只想过一个快快乐乐的春节。

任何人都需要生活,需要学习和工作。有人追求名利,有人追求理想。在纷繁复杂的迷离的社会世界里,人神鬼混杂一体、乌烟瘴气。但丁笔下的那个人,“口渴喝不到唇下的水,饥饿吃不到额上的苹果”,也许正是众生的倒影。这时候,春节让我们喘了口气。各种鬼魅相继隐去,生还是死,这并不是一个问题。然后,神便还原为人,人便还原为人本身。让我们安安静静地做几天人吧。让我们去关爱家人,并心安理得地被家人关爱;让我们快乐,并把快乐化为天空最为美丽的烟火。至于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是先有物质还是先有精神,这都不重要了。如来说得很好,我说了也等于没说。还是吃汤圆吃饺子吧。

诗人说,让我们伺奉双亲,抄袭世代的青春和东方的温情。让我们用心灵去守候那“庭燎之光”,然后把字倒贴,在门上贴上门神和春联,最后就去拜年吧。先拜天地,次拜祖宗,

再拜高堂,然后出门去拜亲朋好友。我也在此,谨拜祝此文的读者、天涯的读者,拜祝天下人生活幸福,新春快乐!

  篇二:描写春节的散文

今天是1月29日,是中国一年一度的春节,别问我看春节联欢晚会时的心情怎么样。光是晚会前的“焰火展”就让我激动不已。

瞧,金尾怪旦和银尾怪旦一同发射,好似一条金龙和一条银龙在空中互相缠绕,蜿蜒盘旋在城市上空。再看那边的平房上一个孩子高举着焰火对着空中,说时迟,那时快,一颗焰火升到了空中,在一瞬间爆炸了,那爆炸了的焰火仿佛是一朵美丽的莲花在空中展开了花瓣。再看那边有一颗焰火升到空中,“嗵”爆炸了,之后只见那颗焰火瞬间变成了星形,又在周围分布了几颗很小的星星,那几颗星星又分出了上粗下细的“枝杈”,好漂亮啊!这彩色的大光环是为一年一度的春节燃放的啊!看着这美丽的焰火,我也情不自禁地想放一束。

该做饭了,这时守在窗前看焰火的我,鼻子一抽,一股香气飘进我的鼻子,我便乐颠颠地钻进了厨房,对父亲说:“爸,今天什么饭?这么香啊!”父亲却说:“你的鼻子真灵啊。”“我的鼻子谁不知道啊?我的鼻子是世界一流的,领导鼻子新潮流。”父亲笑了,母亲笑了,全家都笑了。我说:“我说爸,今天的晚饭到底是什么?”父亲说:“据统计,今晚的饭菜十分丰富,有饺子、红烧狮子头、白菜炒酥肉……”老爸还没说完,我的口水都快流出来了,心想:今儿晚上的饭菜这么丰富,不吃对不住母亲啊,今天晚上一定大开吃戒。哎呀,大事不妙了,一提红烧狮子头,肚子就开始唱“空城计”了,不行,还是先补两口吧!刚想伸手抓点心吃,却听见老爸用他的冒牌每声喊了一嗓子:“开饭啦!”我想今天的饭菜这么好吃,又做得这么快,真是太好了!我正浮想联翩,一阵炮声把我给震醒了,我脖子一扭,只见老爸用一根棍子挑着鞭炮,站在窗口放。“爆竹声中一岁除,只把心桃换旧符。”父亲放完鞭炮,就拿着新春联,揪着我到门外,我们把旧春联一揭扔了,再把新春联往墙上一贴,“好嘞,完工!”我一进门只见红烧狮子头摆在桌子正中央,一大批美味佳肴围在它周围。一家人围着桌子坐下。“来,吃饭!”母亲说道,说着她夹起丸子送到我前面,我正准备去接,谁知那丸子一滑,“溜”到了父亲碗里,父亲给母亲回敬了一个。我装出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说:“哎!看来只有我自己夹了。”说罢,我的碗里便多了两个丸子,我笑了,我们大家都笑了。当晚宴接近尾声,我说:“祝我们大家万事如意,心想事成!我们干了!”父亲说:“没酒,怎么干?”他正在疑惑之下,母亲指了指饺子汤,说着三碗饺子汤碰到了一起……

“哈哈哈”我们一家三口笑了起来,这笑声被晚风吹到很远的地方,这笑声饱含着激情和对祖国的春节祝福在大地母亲的怀抱中久久地回荡着!

  篇三:描写春节的散文

午后的阳光透过薄云洒落在庭院里,让人感觉暖暖的。家猫伏卧在木凳旁懒洋洋地眯着眼睛。我吃过午饭去隔壁找堂哥玩。他正闲坐在阳光下,一副郁郁寡欢的样子。我让他陪我打兵乓球,他直截拒绝了,说他想在阳光下随便走走。于是,我跟着他开始漫无目的地散步。

我们穿过村头那条宽直的柏油路来到辽阔的麦田里,沿着田间的土路缓缓地走着。一路上他沉默不语,时而仰头望着太阳,阳光照耀在他铜黄色的脸膛上。我说话的时候他只是用目光回应我,或者微微点头,像是赞同我所说的一切。其实,我知道他只是敷衍我。他的漫不经心一反常态。

冬天的麦田空旷而寥落,麦苗稀稀疏疏的,树木显得瘦骨伶仃,沟渠里堆满了荒草枯叶,淡淡的阳光平铺在田间小路上。这样的风景浑厚朴实,像是画家用炭笔随意画出的一幅素描。我和堂哥走过麦田,经过一片墓地,又穿过萧条的树丛,然后爬到高高的沙岗上。这个时候太阳就在我们头顶,离我们是那么近,似乎一伸手便能摸到它。万道金光像是太阳伸出的一只只纤细透亮的手掌,轻轻地抚摸着我们,让人感到柔和温暖,感到身体内被注入一股雄浑奔放的力量。 我和堂哥静坐在阳光之下,远眺着村庄、田野、河流??我们熟悉的一土一石、一草一木仿佛被阳光浸染上了奇异的色彩,看上去是那么的瑰丽。

“冬天的阳光是最有温度的,也是最明亮的。”堂哥情不自禁地说,说着他向着太阳仰着脸。金色的阳光在他的脸上闪耀着。

不久,堂哥到外省工作去了。第二年冬天的时候他回来了。他显得很憔悴,比之前更稳重,也更加寡言少语了。伯母说他瘦了,在外面工作肯定很累,应该吃了不少苦。一天午后堂哥让我和他一起去散步,我们仍然沿着之前的路线,享受着冬天的阳光。第三年春节前他也回来了,在家只呆了短短的三天。一个午后我们仍然到沙岗上去晒太阳。

日月像飞驶的车轮不停地旋转,春夏秋冬势不可挡地更替着。每年冬天,我和堂哥总会抽出一个午后,步行到沙岗上去接近阳光。这渐渐地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项仪式。我也相信堂哥所说的是对的。冬天的阳光是最有温度的,也是最明亮的。它能够照亮我们生活的黑暗,能够晒干我们潮湿的胸怀,也能够温暖我们冰凉的心。

  篇四:描写春节的散文

对于中国人最传统的春节来说,我相信大家已经熟的不能再熟了,但真正了解春节习俗的又有几人呢……

爆竹——正所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始终是春节的象征。从小年开始,家家户户都少不了爆竹,爆竹声中一家人坐在一起,享受着来之不易的团聚。对我们这些孩子来说,新年最期待的事情之一就是放爆竹,记得小时候几个小伙伴一起在邻居家窗户下放爆竹,耳边传来撕心裂肺的叫声,不禁大笑起来。当然,每次这样搞恶作剧都不会有好下场……但爆竹在我记忆中的春节留下了浓厚的一点红。

压岁钱——“恭喜发财,红布拿来”,小时候每到春节,说的最多的就是这句话,看到家里来客人了便夸人家俩句、拜个年,凭借着我智慧的脑袋瓜总能“缴获”一大笔数目可观的压岁钱,当然,压岁钱还是要多多益善。

年夜饭——春节的重头戏当然是象征着一家团圆的年夜饭咯。看春晚,吃年夜饭一般都是我们家的传统,一大家子围在一起,喜气洋洋的吃个饭,时不时的放下筷子看看春晚的节目,大家谈论着一年里的收获,浑身透露着喜悦的气息……

窗外爆竹的声响奏起喜庆的天籁,五彩斑斓的焰火交相辉映着,谱写着新年的乐章!一年一春节,团聚共此时。焰火隐明月,难忘今宵醉。

  篇五:描写春节的散文

春节迈着轻盈的步伐悄悄走来,再过六天就到年三十了,到处已经洒满迎新春的气浪。大街两侧挂满了红彤彤的灯笼;买年货的男女老少熙熙攘攘地遍布在农贸市场和超市;几家售火车票和机票的小店门前排起了长龙一样的队伍;焰火销售点遍布大街小巷,迎春的爆竹声时断时续、此起彼伏;轻轨列车、公共汽车载着人们来来往往;大人们都准备好了给孩子们的红包;电视不断播放着载歌载舞,欢天喜地的节目。

快过春节了,复杂的心情难以言表,想得最多的还是小的时候过春节,眷恋的思绪宛如古老的童话把我带进了过去那难忘的岁月。

记得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我住在滏阳河畔的永年县田堡村姥娘家,还在那里上了两年小学。那时候常常盼望着过春节,吃上肉和馒头。平时,姥娘和舅舅他们吃糠咽菜,吃麸子、高粱面、榆树皮面、红薯面、棉花籽面做的饭。姥娘把舍不得吃,积攒多年的玉米面给我做窝头,熬粥,还经常为我做菜粥。尽管如此,我还是盼望着吃肉,盼望着过春节能吃肉、吃饺子、花糕和馒头;能穿粗布和新棉花做的新棉袄、新棉裤。

在永年县过春节的情景从小就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至今难忘、留恋。

年三十,每家每户都在屋门、院门、灶火屋门贴上对联,每逢那时节,初中毕业(村里为数不多)的二表哥就为乡亲们写对联,忙得应接不暇。妗子和表姐她们白天忙着蒸白面做的花糕、枣花、绵羊、刺猬、枣馒头等,花糕等用来拜佛,刺猬都摆在屋门两侧的门框上,用意是驮元宝。表姐和表嫂她们还在年三十前买年画和剪窗花,其中有花鸟、鱼虫、古代人物等,都早早贴在了屋里和窗户上。年三十这天,家家户户都传来呼嗒、呼嗒吹火的风箱声,那有节奏的声响伴着浓郁的年味和芳香在村里飘荡,又汇成动听的交响曲随着袅袅炊烟慢慢飘向深邃的天空。晚上,人们借着煤油灯的微弱亮光熬夜包饺子。舅舅、表哥还在屋里、门外、磨、碾子、推车、灶台贴上老天爷、财神、井神、门神、磨神、碾神、车神、灶王爷等神仙的画像,三十晚上供上饺子,点上红彤彤的蜡烛,摆上插着香的香炉。我们这些孩子贪玩地、无忧无虑地整天东走西串,点灯笼、玩模牌(同黄土泥做的刻有戏曲人物的模子)、捉迷藏、放电影(用两根小木条支起大手绢,一面点上蜡烛或煤油灯,再用剪纸放上去,如同看皮影那样)。傍晚的时候,舅舅和表哥他们用胳膊挎着装有鞭炮、香、烧纸、酒、饺子的篮子到祖坟祭奠祖宗。

伴随着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我们进入初一,五更的时候,舅舅用大扫把把院子打扫的干干净净,准备迎接来拜年的亲戚,还准备好了烟叶、烟袋锅。姥娘也给来拜年的准备了烟卷、水果糖和钢蹦儿。妗子、表嫂依然是烧香磕头拜神仙。我却盼望着赶快吃上盼望了一年的饺子。这天,人们都不出村串亲戚,都在村里过节。清晨,来拜年的人在姥娘的屋里屋外一拨又一拨,跪拜之后又走向另一家。舅舅、妗子、表哥、表嫂、村里当家子晚辈还给姥娘送来用海碗盛得满满的第一碗饺子,摆满了桌子和案板。姥娘把一大碗饺子、醋、扁叉(扁叉是用竹片做的,有两个齿)拿到炕边的炉台上,我一口气吃了多半碗,把肚子撑得鼓鼓的。 初二这天,表哥用自行车带着表嫂和他们年幼的孩子到表嫂爹娘都健在家拜年,年货很简单,有花糕、枣包、馒头等,把柳条编的篮子装得满满的,再盖上表嫂织的粗布。那时候,长途汽车很少,人们走亲戚都是用自行车或手推车。这天,当你站在村头眺望,只见公路上、滏阳河畔、田埂上到处都是和表哥一样走亲戚的`人们。傍晚,表哥一家他们才回来,还给我带来几块稀有的小饼干。

初三,是村里那些嫁出去的,爹娘有一方已经不在世或爹娘双亡的姑奶奶回娘家上坟、烧纸、上香、哭坟的日子,那时候,地里的坟头很多,有的院子里还有“丘”(爹娘其中有一人

死亡后,先装入棺材,再用砖头砌起来,形状如棺材一样,等爹或娘死亡后,再与“丘”内的爹或娘一起埋到祖坟里)。

初四到正月十五,各家的亲戚们带着孩子们纷纷来拜年,围着八仙桌猜拳、喝酒,喝酒用的都是小酒盅,每个酒盅装三钱酒,酒用锡酒壶装着,喝前先在火上烤烤,酒喝在嘴里是甜的。酒菜仅有凉拌藕片、猪耳朵、拌粉皮、拌白菜。没酒量的一会儿就喝醉了。吃饭的时候,女人们是不上桌的,她们张罗着做饭,男人们的酒喝得差不多的时候,女人们就用大碗盛满熬菜端上来,熬菜里有粉条、海带丝、炸豆腐、素丸子,菜的上面盖满了肥肉片子。同时还端上来馏得热乎乎的馒头。那时的人肚里没油水,小孩子都能吃一大碗菜和两个大馒头,更何况大人了。那些日子,每家每天都要做一大柴锅熬菜。等男人们都吃完,女人们才吃饭。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我们将伴随着震耳欲聋的鞭炮声进入新的年轮,回首往事,心情激荡,思绪万千。

如今的生活,今非昔比,我们天天就像过节一样。即使在春节,也觉得很平常。至今,我依然留恋童年在滏阳河畔过春节的美好时光,留恋一起玩耍的发小们,那袅袅炊烟的芳香,风箱欢快的歌唱,滏阳河潺潺的流水,那古井、古桥、古城,那年、那月、那天。

  篇六:描写春节的散文

盼啊!盼啊,眼看春节就快到了,想到这,我不由得笑了起来,在春节前,

人们个个喜气洋洋,个个精神饱满。逛街的人络绎不绝,有的在买年画,有的在买年货,有的坐着火箱围着火炉看电视,还有的人在打麻将打扑克,等等不一而足。

反正街上五彩缤纷,各种各样的人都有,各种各样的货物都齐全,琳琅满目,人们恐怕想买什么都难选择!

春节前,家家户户都灯火通明,家家都把房子打扮得别具一格,各有各的个性。他们把买来的年货放得满地都地。买来的年画怎么贴法,那就各有自己的风格和喜好了。有的正着贴,有的倒着贴,还有的歪着贴,各有千秋。人们把买来的菜全部都弄好了,只等春节一到,就可一饱口福了。家家备有鞭炮,人们穿上新衣服,准备迎新年,在春节前,人们一出门,如果遇上了好朋友,总是口中不忘说一句:“上街啊!”

人们杀猪宰羊,忙碌地准备着春节大吃大喝一番。

春节到了,小朋友们便早早起床,来到父亲母亲的房间,开始了传统的拜年仪式了。小朋友们对父母说着一些吉祥话儿,爸妈就拿出压岁钱,让小孩子们高高兴兴。大家都希望今年能够吉祥如意,招财进宝。

一些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品尝着美酒佳肴,谈着一些开心的话儿。而最高兴的则是我们,可以大把大把地攒取压岁钱,然后就欢天喜地跑到街上去买很多好玩的东西,如小汽车、四驱车、玩具枪、足球等,而我们只要嘴巴甜一点,多说些祝福的话儿,那可就大赚一笔了!

人们一直玩到深夜,嘴里啃着美味水果,手里燃放鞭炮焰火……大人小孩们载歌载舞,忘情地玩个痛快!

  篇七:描写春节的散文

腊月二十七,眼看就要过年了,家家户户忙着办年货,到处张灯结彩,年味十足,母亲这几天也像往年一样忙前忙后。

中午下班回家,一进屋,我拉开嗓门就喊:“妈,今天准备了什么好吃的呢?”和平常不一样,母亲没有应声。我想可能没听见,又重复了一句,还是静悄悄的。耶,又上街了。厨房里飘来了煮香肠腊肉的香味,我咽了一下口水,推开厨房的门。“妈,您怎么了?”我吓坏了,母亲正蹲在地上,捂住胸口,脸色苍白,嘴角还有血迹,旁边几张纸巾上浸着红红的鲜血。“怎么了,母亲——”我焦急地问。母亲低声地说,刚才感觉嘴里有一股咸咸的东西往外溢,接着又是一股一股的,整个胸口像重拳猛击了一样很痛。吐血肯定不是小毛病!我连忙问:“胸口痛多长时间了?”她说:“有,有十几天了……快过年了,年后再去医院看吧。”事不宜迟,我当机立断决定马上赶往重庆。母亲推迟说观察两天吧。“不行,这就走,别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简单收拾了些东西,我们就赶往车站。

几经周折来到了重庆大坪医院。一进大门,好暖和。大厅里排了好几列挂号的队,好不容易挂上了专家门诊,询问病情和做了基础检查,医生说须马上到住院部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急匆匆地办完住院手续,我已浑身是汗。接下来就是各种检测,心电图,抽血,化验,CT,CTA……一天多下来,母亲的病情基本诊断了出来。吐血和胸痛主要是因为支气管扩张引起了左下肺感染,加有心血管堵塞,急性心脏病突发等诸方面的毛病。主治医师李医生拿着一大摞片子和单子,把我叫到一边说:“你们做子女的平时再忙也要多关心老人的身体,不能拖严重了再到医院,她除了心血管堵塞、肺部感染外,还患有胃窦炎、肝囊肿、胆结石,真的千万要小心!”我点点头。拖着沉重的双脚走进病房,看着母亲没有血色的脸,握着那双冰冷的手,我潸然泪下。我知道母亲的病是积劳成疾,多症并发。她非常敬业地教了几十年的书,认真批改过几十万本作文和作业,经常备课至深夜,荣誉证装了一大柜,桃李满天下。退休后也从来没好好休息过,因为父亲脑溢血偏瘫了很多年,家里什么大大小小的事全得靠她,我们平时因为工作较忙也没怎么帮她分担。在后人面前,她脸上从没有过愁容,再累也没言过累,再苦也没叫过苦。想到这儿,我非常的愧疚与自责。我知道,母亲太需要在医院好好地休养一段时间。

第一次没在家里过年,母亲若有所思、所苦,她有些老泪盈眶。我知道她在牵挂老伴儿,因为四十多年从未分开过过春节,加之父亲腿脚不便。我看出了她的心思,宽慰说:“别担心,好好养病,有你女婿陪伴他过年,可能不会安排得比你差吧。”她嘘了一口气。连续几天十多瓶的输液,打针,吃药,母亲的病情有了明显的好转,背伸直了些,眼睛有了光泽,脸上有了血色,紧锁的眉头也舒展开了,我心里的石头才慢慢落了地。今天是腊月二十九,也就是往年的除夕,病房满满的八个床位一下子就空出了五个。这时,一位穿蓝色工作服的大姐走进病房说:“医院的营养食堂过年不放假,除夕晚餐和大年初一的三顿饭,都由医院赠送免费的套餐,还有鸡腿呢。”听到这里,全病房的人都开心笑了。这医院考虑得可真周到,挺人性化的,不然这两天到处关门,就只有吃方便面了。

母亲好久没睡这么沉了,看她睡得那么香,我就到病房外的走廊上转转。这时,儿子泽坤发来短信:“母亲,您照顾外婆辛苦了!叫外婆好好养病,家里一切都好,请放心。祝外婆早日康复,祝你们新年快乐,笑口常开!”看着十五岁儿子发来的祝福,心里暖暖的,孩子真的长大了。明天就是壬辰龙年的大年初一了,病房外的节日氛围很浓,中国结、粉色气球,还有一串一串的小红灯笼,布满了整个走廊。来到护士站,医生护士都很忙,有的在接待新入院的病人,有的在接电话向对方解答病因,有的在写着值班记录,有的在交代几号床要新增输液药品……转过身来,我看见左边墙上贴着一张卡通图案的温馨提示“疾病在这里消失,健康从今天开始”。再往右看“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这里的字字句句都关心着病人,关注着健康,真是温暖如家呀!。

下午三点多,“嗨,过年好!” “拜年了!”门开了,一片白云飘来。原来是值班的罗医生带着一群值班护士姑娘逐间病房来问好了。接着,工作人员送来了赠阅的《重庆晚报》。整个头版就印着两个大大的字“回家”,背景是一幅蓝天、白云、绿草、艳阳构成的画面。的确,回家是一张车票,拥挤的车厢挤不掉游子的期盼;回家是一句问候,那熟悉不过的声音就是最好的礼物;回家是一次大团聚,增进的是亲情,表达的是关怀和敬意。有一条新闻很抢眼《农民工真幸福》,讲的是政府出钱包车让农民工回家过年的大好事。对了,我得抓紧时间去买点儿东西回来。出了大门,到处华灯璀璨,天下着蒙蒙小雨,寒风有些刺骨。不远处一个小超市灯特亮还没关门,我赶紧跑过去。返回医院,我把刚买来的糖和水果分成好几袋,给值班的医生护士送去。他们说不能收病人家属的东西,我说:“大过年的,你们认真负责地坚守岗位,作为一名病人家属很感动,这点心意表示敬意。”说了一大通,他们才肯收下。回到病房,我又给2号病床的魏大姐和5号病床的张爷爷,表达了新年祝福,送了些糖和水果。他们的陪伴也到我母亲的病床边握手问好。同室的病友和家属们也相互问候新年好,整个病房情谊浓浓。

还好,每间病房都有壁挂大电视。除夕之夜终于到了,窗外的礼花和鞭炮声此起彼伏,我们都守在电视机前等待春晚拉开序幕。今年春晚的舞台真是很炫,科技让生活更精彩了,30年的经典老歌确实非常好听,耐人寻味。当董卿介绍到“博大精深的竹文化”,请大家欣赏《空山竹语》时,我直起了腰,倍感亲切。对呀,我们家乡的竹资源多丰富,竹文化就是我县的地域特色。看到这个节目的背景画面那茫茫竹海,真像大竹的五峰山森林公园。看得正起劲的时候,突然,暖暖的病房的门被推开,一阵轻风吹了进来,接着就是急促的脚步声。铺床,量血压,打掉针,小护士们忙得不可开交。来的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太太,突发心肌梗塞。“奶奶,你躺好,给你打针,不痛的。” “她有什么情况,就随时叫我们——”医生护士们甜甜的语言,连我们都感到格外舒服。

病房的春节本来是痛苦的,谁都不愿在这里过,但我们不得已偏偏就在病房里过年了。这病房里的春节有免费的汤圆、鸡腿,有医生护士的日夜治疗、悉心照护,有“过年好!”“拜年了!”热情的祝福,再融入病员之间的问候、鼓励,陪伴之间的祝愿交流,还有24小时的暖气呵护。病房的春节别样暖融融,令我感激油然,温情顿生。

  篇八:描写春节的散文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在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从腊八起,铺户中就加紧地上年货,街上加多了货摊子——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都是只在这一季节才会出现的。这些赶年的摊子都教儿童们的心跳得特别快一些。在胡同里,吆喝的声音也比平时更多更复杂起来,其中也有仅在腊月才出现的,像卖宪书的、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在有皇帝的时候,学童们到腊月十九就不上学了,放年假一月。儿童们准备过年,差不多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搀和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用榛瓤儿。儿童们喜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艺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儿。

儿童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他们须预备过年吃的使的喝的一切。他们也必须给儿童赶作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在旧社会里,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随着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多少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按旧日的说法:有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皇报告家庭中的坏事了。现在,还有卖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并不再粘灶王的嘴了。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来,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假若不预备下几天的吃食,临时不容易补充。还有,旧社会里的老母亲论,讲究在除夕把一切该切出来的东西都切出来,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动刀,动刀剪是不吉利的。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过它也表现了我们确是爱和平的人,在一岁之首连切菜刀都不愿动一动。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一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一团一圆饭,祭祖。这一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而都要守岁。

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元旦,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在午前就出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同时,城内城外有许多寺院开放,任人游览,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北城外的大钟寺,西城外的白云观,南城的火神庙(厂甸)是最有名的。可是,开庙最初的两三天,并不十分热闹,因为人们还正忙着彼此贺年,无暇及此。到了初五六,庙会开始风光起来,小孩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一毛一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白云观外的广场上有赛轿车赛一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争取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技能。

多数的铺户在初六一开张,又放鞭炮,从天亮到清早,全城的炮声不绝。虽然开了张,可是除了卖吃食与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铺子,大家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着去逛庙、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汤圆)上市,新年的高|潮到了——元宵节(从正月十三到十七)。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也就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烛,观者就更多。这广告可不庸俗。干果店在灯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的,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招来。

除了悬灯,广场上还放花合。在城隍庙里并且燃起火判,火舌由判官的泥像的口、耳、鼻、眼中伸吐出来。公园里放起天灯,像巨星似的飞到天空。

男男一女女都出来踏月、看灯、看焰火;街上的人拥挤不动。在旧社会里,女人们轻易不出门,她们可以在灯节里得到些自一由。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原始的电一影——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大家还必须吃汤圆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新年在正月十九结束了。腊月和正月,在农村社会里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而猪牛羊等也正长成,所以大家要杀猪宰羊,酬劳一年的辛苦。过了灯节,天气转暖,大家就又去忙着干活了。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社会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

在旧社会里,过年是与迷信分不开的。腊八粥,关东糖,除夕的饺子,都须先去供佛,而后人们再享用。除夕要接神;大年初二要祭财神,吃元宝汤(馄饨),而且有的人要到财神庙去借纸元宝,抢烧头股香。正月初八要给老人们顺星、祈寿。因此那时候最大的一笔浪费是买香蜡纸马的钱。现在,大家都不迷信了,也就省下这笔开销,用到有用的地方去。特别值得提到的是现在的儿童只快活地过年,而不受那迷信的熏染,他们只有快乐,而没有恐惧——怕神怕鬼。也许,现在过年没有以前那么热闹了,可是多么清醒健康呢。以前,人们过年是托神鬼的庇佑,现在是大家劳动终岁,大家也应当快乐地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