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回忆我的母亲二三事散文

回忆我的母亲二三事散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4.05K 次

好久以来,总想写写逝去多年、永驻心中慈爱的妈妈。母亲节过去了一个又一个,写了好多次,还是没有写好。我怕把妈妈勤劳节俭、热心好客、对人体贴关心的美德写丢了;担心笔下的妈妈,失去她原有的鲜活、灵动。

回忆我的母亲二三事散文

前天夜里,我再次梦见了妈妈。妈妈忙忙碌碌,宴请亲朋,说是给她过生日。目睹妈妈可亲、可敬、可爱的身影,回味那关爱的一瞥,往事历历在目。踌躇半天,还是要写。哪怕写不好,哪怕妈妈已经看不到,我也要将这丝丝缕缕的思念,将可爱的妈妈写下来,寄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妇女那颗金子般的心。

妈妈的生日在农历十月十日 。但从我记事的时候起,妈妈从来没有给自己过生日。相反,轮到我们的生日,她早早地就念叨上了。生活虽然艰苦,总要让我们在生日这一天,过得高高兴兴、快快活活。当我们一个个成家以后,妈妈才张罗着准备两大桌子美味佳肴,给自己过个像模像样的生日。美名其曰是给自己过生日,其实是邀儿女回来聚餐。即使不是聚餐,我们同样每天能吃到妈妈的饭菜。那时,我们都居住在一个县城里,每天上下班,总要路过回去跟妈妈说上几句话。因此,妈妈的锅里,时常利用余火,温一些饭菜,谁去了谁享用(包括她的好姐妹们)。妈妈的黑肉烩菜和老咸菜,出名的香。她常常诙谐地说:“我们家就我们两口子吃饭的时候很少,孩子们隔两三天不来,我就惦记起来,生怕他们病了,总得打发老伴去看看。”妈妈总是这样宠着、惯着我们。让我们常常忘记自己是拖儿带女的中老年人,依然在妈妈面前撒娇、使小性子。

妈妈对长辈孝顺有加,对子女万般疼爱。从我记事起,奶奶就是个病人,从来不下地干活。都是妈妈高一碗低一碗,毕恭毕敬伺候着,捶背、洗脚、梳头等等,把奶奶伺候的成天乐呵呵。有一天,奶奶被病魔夺走了生命,妈妈哭得泪人似的,很是伤心。

记得那年,我做了一个小手术,原本不想告诉妈妈。后来妈妈知道了,从始至终守候在医院走廊里,战战兢兢,满脸写着担心害怕,我和爱人几次劝妈妈回家等候,她就是不肯。直到我从手术室出来。那一刻,妈妈就像经历了暴雨严霜的摧残,憔悴不堪。两眼红红的,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扑簌簌掉下来,慌忙扑到我面前:“孩子,怎么样?疼吧!”声音颤抖着。本想安慰安慰妈妈,但在妈妈面前,多大也是孩子,我竟然哭了。这一哭不要紧,可把妈妈吓坏了,赶忙问大夫要不要紧,听了医生的安慰,妈妈才恢复了平静。

妈妈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无论做什么,什么时候,总是把我们的事放在首位。我们姊妹五个的孩子,她更是悉心照顾。孙子外孙共九个,都是她带大的。那年,妈妈带着我妹妹和弟弟的两个孩子,已经够累、够忙的了。偏偏我家老二病了,妈妈一个劲地催着要我把孩子抱回来。说是:“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我于心不忍,已经给我带大一个了,怎么能再拖累妈妈呢,尽管妈妈天天念叨。一天,干脆催着爸爸亲自把孩子抱回去了。中午放了学,我去接孩子,才知道爸爸一大早就把孩子抱走了,并告诉那个阿婆:“以后不来了。”可怜天下父母心!一股暖流顺着周身游走,崇高的敬意油然而生。可敬的亲情,伟大的母爱!这支笨拙的笔,怎么能描摹出母亲的伟大?怎么才能表达母亲无私的奉献精神?

三个孩子的年龄分别相差两个月,每人骑一辆小三轮车,在胡同里奔跑。这个朝东跑,那个朝西跑。这可把妈妈急坏了。聪明的妈妈,想了一个好办法,系了一根长长的红绳子,把三个小三轮车不远不近连在一起,她从后面用另外一根绳子揪着,要往南都往南,要往北都往北。引来不少赞语。成了我们那个胡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妈妈对子女不惜余力,关怀备至。对自己的弟弟妹妹更是视如己出。姥爷走得早,作为家里的老大,妈妈自然在各方面尽职尽责,担当、包容,倾其所有精力、物力帮助姥姥支撑那个家。体现了一个好闺女、好大姐的风范。为了让小姨有出息,妈妈不顾自己孩子多,硬是把小姨接来,在城里上学。从此,小姨就和我们一直生活在一起。记得一次,小姨不好好学习,妈妈批评了几句,这下可惹祸了。被妈妈宠坏了的小姨,使起了小性子,哭着要回去,独自跑了出去。那时候,家家户户点着煤油灯,街上没有路灯,黑灯瞎火的,爸爸妈妈十分着急,生怕有个意外。分头出去找,过了好一会儿,才哄回来。就这样,直到小姨长大。

小姨十七岁那年,县里正好招聘四清干部,爸爸当时正在县委上班,于是托人把小姨安排进去,成为一个年龄最小的四清干部。参加工作后,除了到外地开会、下乡,妈妈依旧让小姨吃住在我家,好把粮票攒下来贴补在村里的姥姥和小舅。作为五个孩子的母亲,不光要下地干活,洗衣做饭,缝缝补补。还要照顾年纪幼小的小姨、小舅。多么难能可贵!妈妈啊!妈妈!您没有叱诧风云、驰骋疆场的伟大创举;更没有救国救民的丰功伟绩。但,这细碎的、不起眼的生活小事,足可以反映您海一样的胸怀,和博大的爱!一个出色的、模范的中国妇女形象,从您这里树起!

妈妈与亲戚朋友亲和共处,对街坊领居同样热心、以诚相待。记得我小时候有一个玩伴,她没有名字,大家都叫她三女子。她爸爸死的早,母女四人投奔亲戚来到我们县定居下来,很穷。妈妈常捡一两件我的衣服给她穿,有时候吃个不一样的饭,还把她留下来,满是爱怜。我知道,尽管妈妈善良,乐意助人,但对于当时也很困难的家境,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了。

有人说:“妈妈心肠好,是个热心好客的人。”一点也不假。那个时候,爸爸妈妈的.亲戚都在山村里,居住在城里的我家,自然就成了他们的落脚地。有找爸爸办事的,有进城里看病的,有逢三、六、九赶集会的 。妈妈爸爸总是热情接待,尽可能做可口的饭菜招待他们。平日里妈妈过日子很是节俭,全家人的衣服都是补了又补,粮食也是计划着吃。为了不让我们饿肚子,常常挖野菜做菜团子给我们充饥。那时我很傻,经常抱怨妈妈:“有好吃的都留给亲戚吃了。”因此,盼着亲戚来,盼着赶集会。妈妈从来不因为生活拮据疏远、慢待亲戚朋友。有时候遇到赶集日,家里没有亲戚来,妈妈便让我们姐弟几个去集市上看看,是不是有亲戚不好意思回来,顺便把她们请回来。一次,我姥姥家村里一个远房舅舅,不肯回来,妈妈亲自跑了一趟,硬是叫了回来。那个舅舅说:“仙桃姐(妈妈的小名),咱们村里的人一进城就来你这里吃饭,你也忙,也累啊!再说,你孩子多,粮食也不宽裕,我真不忍心打扰你。”妈妈笑笑说:“傻孩子,别这样说,好赖回来吃一口,有个歇脚的地儿,总比在大街上强吧。”

记得一次过古会,我们家五间大正房,两间小东房,亲戚朋友住得满满的。爸爸把所有的门板(包括街门)都摘下来,搭成床铺,里里外外都是床。高兴的我们这个床上滚滚,那个床上跳跳,弟弟妹妹们在上面索性扭屁股跳起了舞。街上的古会是什么样子,不知道,家里倒轰轰烈烈成了会场。看吧!爸爸忙着用木头制作的压面机不停的压面,妈妈不停的捞面、浇肉酱。一碗一碗香喷喷的豆面河捞送到亲朋手里,一边端饭,一边招呼着将要出去赶会的人们:”顺便看看谁还没有吃赶紧回来。”三天古会结束后,家里一片萧条狼藉。爸爸妈妈累的腰酸背痛,满脸倦容。

妈妈很勤劳,那时我们姊妹几个不大不小,正值长身体的时候,饭量大增,亲戚又多 ,爸爸的工资根本不够生活。妈妈就给生产队打草、挣点工分。她个子不高,背上一背草,从上看不见头,从下只看见两条腿,弓着大汗淋漓的背,一步一挨往前挪. 有人劝妈妈少背点,妈妈只是感激地点点头,仍然每天如此。为了多打点草,早出晚归,不分天阴雨湿,一背背地背回来,送到生产队,还要帮着铡碎了,好给牲口吃。常常累的直不起腰。终于累病了,每当受了凉,肚子就痛, 只好用热毛巾捂捂。后来才知道是累下来了疝气。爸爸几次让她去医院看看,妈妈就是不肯。她还轻松的说:”这是受了凉,热炕上坐坐就好了”可怜的妈妈,坚强的妈妈,那是妈妈舍不得花掉我们的生活费啊!

从我记事的时候起,妈妈就没有和我们同时熄灯睡过觉。那时候,全家人睡在一个大炕上,当我睡醒一觉起来,爸爸妈妈还在灯下做鞋子的做鞋子,织毛衣的织毛衣。

记得那年我的小姨得了坐骨神经痛,疼痛难忍。妈妈看在眼里,疼在心上。白天去生产队干活,傍晚收工回家,给全家人做完晚饭,照顾着弟弟妹妹们睡下以后,接着就开始烧开水、炒咸盐,给小姨捂腿、热敷、按摩,熬药,这时已经是十一二点钟了。每晚都要折腾到两点以后,而且每天坚持,从未间断。半年以后,小姨的腿终于好了,妈妈却熬得眼睛下陷,憔悴不堪了。

妈妈很有生活情趣,老也闲不住。她还挤时间养了很多花,窗台上摆得满满的。有洋绣球、倒挂金钟、吊兰、月季、仙客来……可能是因为忙,顾不上勤浇水, 反倒应了花的习性,长得特别旺,花也特别鲜艳夺人。最令人欣喜的是,在铺有鹅卵石的院子里栽种了黄瓜、西红柿,因为保湿么,长势喜人,瓜果累累。至于浇水啊,上架呀,妈妈就没时间了,由爸爸抽时间管理。每逢放学回家,来不及放下书包,就吃起来,既消暑又解渴。哦!想想,好不惬意!

妈妈和爸爸的结合,那是天合之作。那时,日本鬼子的一个中队占领着我们五寨县城,和周边山区八路军的部队形成对峙。当时爸爸在抗战二中刚刚毕业,随部队在山区开展工作,办夜校,他们就是那个时候认识的。爸爸英俊潇洒,睿智,谈吐诙谐幽默,很博妈妈喜欢 。当时爸爸也很忙,他很机灵,常常去外地取送情报,晚上去搞侦察,袭击鬼子。后来干脆随部队南下,两人虽然不常见面,但暗暗相许。妈妈个头不高,不胖不瘦,皮肤白皙、光滑,圆圆的脸庞上镶嵌着两只又黑又亮的大眼睛,睫毛长长的,扑闪扑闪,格外迷人,号称“盖南山”。周边十里八乡的人,提亲的不少。但妈妈一门心思等着爸爸。直到爸爸南下回来,在山西武乡当了公安局长,两人才拜了天地,结为伉俪。

妈妈从小生长在山村,条件差,家里穷,没有上过学。只在夜校认下了一些简单的字 。很小就跟着姥姥、姥爷上山摘野菜、打猪草。家里没有男孩子(后来才有了跟我同岁的舅舅),从小就充当了男子汉,什么活儿都干。傍山吃山,傍水吃水。因为生活所迫,姥爷成了山里的编织大王。母亲自然世袭了姥爷的一手绝活儿。妈妈的手很巧,想编什么编什么,什么放碗筷的盘子、水果篮、花篮呀,编制的特别漂亮。箩筐、簸箕更是小菜一碟。据妈妈讲,要想编制出好的储品,很不容易。首先呢,得上山选材料。砍一些粗细均匀的藤条,按粗细分类。然后用水煮,去皮。这样藤条洁白光滑,趁湿赶紧编。到需要打折的时候,还得微火熏烤。为了花篮、水果篮美观、漂亮,还特地用事先准备好的桦树皮编成的小辫子,紧紧地将边缘缠绕起来,然后再点缀几朵用桦树皮做的小花。当时,妈妈和姥爷编制的物品,出了名的精致。每逢集市,总是被许多人因为喜爱而买走。

妈妈的手巧,是远近出了名的。她刺绣的各种图案的鞋垫 ,一摞一摞,专供全家大小人等用。记得小的时候,妈妈给我们做的衣服,都是仿照百货里的衣服式样剪裁的。为了服帖平整,做好后特地用她自己的铁熨斗熨烫一遍,衣服穿起来既贴身又平整。当时,人们都不会做西式棉裤,不论大人小孩,都穿着前后一样大小的大裆棉裤。一个个就像大肚子媳妇一样,极不舒服,又不好看。妈妈就给我们改制成前开口的瘦裤腿裤子,旣舒服又好看还省布料。把我们打扮得俊模俊样。这样一来,好多街坊邻居也找妈妈改衣服。我的不少同学,领着家长,也要把裤子改成和我的一摸一样。无论多忙,妈妈都要放下手里的活儿。无论多累,总是笑脸相迎。从来没有半句怨言。“谁都有用人的地方。”这是妈妈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妈妈所有付出的行动宗旨。

我清楚,妈妈的热心、乐于助人、无私奉献 ,背后有着爸爸的鼎力相助。他们二老相濡以沫,严格教子,友善待人,邻里和睦相处,受到三村五地男女老少的尊敬与爱戴。也有好多街坊过意不去,送些蔬菜、饭菜之类,妈妈总是婉言谢绝。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妈妈总算挺过来了。呕心沥血,把我们几个抚养成人。难忘农历二零零二年四月十一日,妈妈不幸与世长辞,年仅七十七岁。按照家乡的风俗,在家里安放七天,第六天举行开悼仪式,第七天出殡。这几天里,每天来给妈妈烧纸送行的络绎不绝。开悼那天,更是成批成批的吊唁者来送行,无不掉下沉痛的眼泪,更有的大放悲声,进一步见证了妈妈的品格为人。

都说母亲是灯,是启航的灯,是牵挂的灯。我说:母亲是一首诗,一首吟诵不完的诗。更是一轮永远不落的太阳。给我安暖,给我希望。映射成赤、橙、黄、绿、青、蓝、紫,七彩我的人生,斑斓我的家园。从小到大,妈妈给我铺就了一路的鸟语花香,让我幸福、顺利的长大,升学,就业,结婚,生子,直到把我的孩子看大,洒下一路的爱。友说:从来没有人丈量过母亲脚下的路。我说:母爱有多深,母亲脚下的路就有多长。母爱永无止境,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