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追忆母亲二三事散文

追忆母亲二三事散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3.09W 次

一、妈妈冬天里的一顿早饭

追忆母亲二三事散文

七点左右略做整理,每当听别人说或看文章时,都有“母亲脸上挂满了沧桑”的词句。而我却回忆不出妈妈的疲惫。

妈妈的一生,打我记事起便象一棵大树一般,能遮荫乘凉,能挡风挡雨。总想奔跑着过去靠一下,抱一下,之后的心情便十分放松。因为妈妈在我身边,有了妈妈,饿不着,冷不着,热不着,累不着。妈妈每天都是随着父亲起的很早,尤其冬天,天还黑着,父亲生起炉子,屋子里暖和和的,一大炕孩子的棉衣都放在父母空着的被窝里。现在想来,那是父母怕孩子们穿衣服时凉着,先预热一下。说真的,我们小时候,冬天早上穿衣服却实没凉着过,有时怕穿时凉,父母便把已预热衣服拿到炉旁烤热,那接着穿真热乎。记得这样的场景一值重复到我们嚷着不用父母做为止。

其实,母亲此时此刻也没闲下来,而是悄悄地走进厨房,打开灯,开始给我们做香香的早饭。

说是香香的早饭,若和现在的饭相比,真的不算香。其实,所谓那饭大多数就是大饼子,菜呢,多数是土豆炖白菜。虽然是大饼子,土豆炖白菜,可妈妈总是把大饼子做的很可口。比如:用做大饼子的面里加点黄豆面,或把大饼子面提前发好。做菜呢,多数用前一年杀猪靠出的荤油,放点儿葱花爆锅,真香,沁人心脾,再加白菜条土豆块儿翻炒起来,现在都回味无穷,也可能是因为妈妈做的饭,什么食材,什么方法,做出来都觉得香。

妈妈不光早饭做的好吃,中午饭、晚饭、来客人做的饭、年、节的饭菜等,总能调理的恰到好处,吃过人都觉得好吃。以上只说了母亲做早饭的一点小事,且没能说出母亲的用心、爱心。

说起母亲的爱,说不尽,母亲质朴、勤劳、节俭、仁慈、精明,高瞻运瞩,为了孩子肯奉献一切。这便是母亲的一点精神,或叫优良传统的一部分。我会运用很多文字,怎么也说不全、说不透母亲的好。我的母亲没有脸上布满皱纹,沧桑无限,而是精神饱满,活力无限。随意想点儿母亲的关于早饭的事儿,由于尊敬和爱戴母亲,也慢慢向母亲学习她的精神,更因为母亲节将要来临,就算作对母亲的怀念和记念吧。

二、走向乡村的母亲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国内国际环境至使全国大饥荒,粮食奇缺,为了减轻国内经济压力,压缩城镇商品粮职工政策便出台了。父亲是党员,在乾安县城上班,与妈妈进行了反复的.商量,结论有二,一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二是在县城里孩子太多,吃商品粮不够用,经常吃不饱,那时家里四个孩子,一家六口人,基本生存难以为计。所以搬到农村去,那里粮食稍多一些,起码孩子们能吃饱饭,这样,下到农村便成为不二选择。于是我们一家在一九六二年便搬迁到美字井,我恰在那一年出生。父亲吃商品粮,那时叫吃“红本”,母亲和孩子们吃农村粮。现在想来,这一决策的唯一目的是多分得生产队里的粮食,孩子饿不着而已。想象得出那时农村粮食也不太。到了农村后,基本吃饱了。这时母亲又考虑怎么能让孩子吃点好吃的。其实好吃的,一般指的是多吃点细粮。说的明白一点儿,所谓细粮就是我们现在吃腻了的大米和白面。我们这里不是水稻生产地,所以大米和白面只能凭父亲的红本,每个月只能买一斤,可想而知,我们这些孩子吃上一顿饱饱的大米白面饭,该是一种怎样的奢望啊。

三、拾麦穗的母亲

我们这里虽然不生产水稻,不能可饱地吃大米饭,但我们这里的生产队每年都种些小麦,这时妈妈便动脑筋。生产队收小麦时总会时不时的落在地里点儿,于是妈妈领着几个大孩子开始打捡麦穂战役了。生产队社员刚撤出麦地,妈妈领着孩子和乡亲们开始用钯子搂,几穂几穂一束的麦子被搂完以后,捡麦子战役就算基本打完了。一家一家的喜笑颜开地扛着捡来了麦子满载而归了。麦子运回家后,反复凉晒,干干脆脆的,用木棒敲打,二三十斤的或更多一点儿的麦子就呈现在眼前了,麦子磨成面就是白面,即细粮。那时觉得太好吃了。母亲很能看得出孩子们的渴望。对别人家来说,捡麦子战役打完,要享受一下了,吃点白面饼,馒头,面条等,这是无可厚非的。而这时,母亲又打响了捡麦穂的第二战役,一个穗一个穗地捡了起来。此时捡麦穂全屯不过三人。要记住,捡麦穂的时令是夏季。非常炎热,哈一下腰都冒汗,孩子们是极不愿干这活儿的。可母亲的第二战役要战斗五天以上,一滴一滴的汗珠儿,一穗一繐的麦穗儿,妈妈脸上看到的不是疲惫,而是会心的笑容。母亲那一时刻想到的是:我的孩子们又能多吃上一顿面饭了,我想妈妈肯定是那样的想法。妈妈好勤劳啊,我要向妈妈学习这个优良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