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有炊烟的乡愁散文

有炊烟的乡愁散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4.01K 次

每位有过乡村岁月的人,都会对炊烟有种格外的情愫与眷恋。因为炊烟滋润过我们的童年,萦绕过你我的生活,沉淀在我脑海深处,即使这个题目有点陈旧,那缭绕升起的炊烟,仍然会某时某刻,冷不丁地在心头升腾盘绕,变得清新而熟悉,就会情不自禁地要去书写、去回味,将情动于心的冲动付诸于拙笨的文字。

有炊烟的乡愁散文

小时候家里很穷,做饭用的全是我们从山上挖的草皮、割的茅草、砍的树枝、扒的松树枝一类柴禾。家里缺柴的时候,我与湾里的小伙伴们,便一起到山上、田边、地头、河沿四处捡拾。运气好的时候,一个下午会捡满一苑蔸。每逢此时,我就会很骄傲自信、心情愉快地背着这些柴火走向家里,母亲见了会露出满面的笑容,有时也会夸奖我几句。然后,母亲便张罗着做饭。淘米、加水、上锅、生火。那还有些湿湿的树枝、茅草,一把把地往灶堂里递的时候,炊烟就会袅袅升起,从烟囱中缕缕地飘出,火就越烧越旺。傍晚时刻,夕阳西下,湾里家家户户的屋子后面,都会冒出缕缕的炊烟,缓缓散开在天空中,相互交织,汇成一片,弥漫在山峦,成为一道缭绕在天际的靓丽风景。

有烟炊就有村子,有村子就有人家,有人家就有温饱和安宁。大片的炊烟,星罗棋布的村子,千千万万黑瓦白墙的人家,组成“人烟”两个字,这就是古老人群和当代乡村生活的“人”与“烟”的两种要素。淡蓝色的炊烟,或出于竹篱茅舍,或隐于密林深坳,缭绕且升腾,肆意分割乡村那方清新的天空,直到完全与淡淡的雾气相互融合。从童年开始,炊烟就向我渗透,透彻着我的肌肤、脏腑、骨血,乃至渗入到我那片空灵敏锐的灵感之地。我无法准确地描述那种渗透的过程、状态和意义,但我知道炊烟与我是融为一体的。

燃烧着干草或劈柴的灶膛里,火光由浅红到深红,直到燃烧成金红色。在这无数个金红色火光闪亮的灶膛前,会有无数个母亲围绕着转动。她们或是白发苍苍,或是乌黑发丝,那纹丝不乱的髻,一个比一个好看。火光映照着她们的脸,在她们黄色的肌肤上一层一层地镀上幸福、满足和淡淡的忧愁。她们的思绪、寄托和幻想,就是伴着这或淡或浓的烟雾,从烟囱中飘出,飘向大地,飘向天空,最后凝结成一朵朵白色的希望。我们一代又一代的母亲,就是用这缕缕炊烟哺育着华厦大地,还有她们热爱的子孙。在这火光之中,在这炊烟之下,她们无疑就是一群不为人知的最伟大的女神!

每缕炊烟的背后,就有一位勤劳母亲的身影。我的母亲,同这些母亲一样,作为典型的中国传统农村妇女,大半生都与土色灶台、锅碗瓢勺相伴。土灶就是母亲的人生舞台,炊烟构成了母亲艰辛劳作的生活旋律。琐累的家务,操心的柴火,总是像那幽幽的炊烟一样,曲曲弯弯绵延不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母亲就这样任劳任怨地坐在土灶前的小板凳上,娴静而忙碌。无论下雨落雪,还是春耕夏忙,母亲始终都会熟练地往灶膛里添柴加草,红红的火苗伴着烟灰窜出来,映红了母亲的脸颊,熏染着母亲的眼睛,沾染着母亲的发丝。炊烟在母亲粗糙的十指间,演奏着欢快的`乐曲,缓缓升向空中,生命的交响中溢满稻米的馨香。农忙时节,母亲常常要承担起双份的劳累。她一边要在炎热的稻田地里挥镰收割,一边又要匆匆地赶往家中升火做饭。而少不更事的我们,只知道这炊烟的消息,会给我们带来一顿美满的食物口欲,却不知道,为了给我们传递这快意的信号,母亲有多负累,有多劳心。母亲的青春,就在这默默的炊烟中熏老;母亲的肌肤,就在这轮回的炊烟中松弛。我们兄弟姐妹,就是徜徉在母亲的炊烟中一天天地长大。

小时侯,无论是走在放学的路上,还是步行在牵牛回家的途中,我最喜欢痴看那夕阳里,家中烟囱冒出的袅袅炊烟。稻田劳动,饥肠辘辘之时,猛然远远地瞥见家里的炊烟升起,我就有一种希望,一种期盼,我就会加快劳作的速度。上小学时,走在回家的路上,远远望见家里屋后升起的烟囱,我会不由自主地加快脚步。中学时期住校,每次周末回家,一到村口就可看见家里的炊烟,恨不能一步跑回家享受炊烟下的美妙。炊烟成了母亲对儿子无声的呼唤。

炊烟里不仅仅只有母亲的辛劳,还包含着许许多多的故事。远远近近,模模糊糊,萦绕脑海,浮在眼际。在乡村,从炊烟中可以看出主人的状态。如果炊烟徐徐,节奏缕缕有序,并散发出阵阵稻米的清香,那肯定是有经验的主妇;如果时而火光冲天,时而浓烟滚滚,那可能就是刚过门的小媳妇或者早当家的孩子;如果烟色淡淡,薄雾笼罩,那一定是那家偶有肉骨清煮。不只如此,从烟雾色泽还能判断出燃烧的是什么柴草:灰白色烟雾,略带烟尘,一般都是树叶和松树枝,它们体积较轻,热量少;灰黑色烟雾,伴随大量烟尘,一般是隔年稻草或秸杆,它们有的受潮,不易燃烧。如果谁家做了美味,炊烟还会透出主人家的秘密,将其昭示全湾。炊烟里有了肉味,准是来了远方的客人;炊烟散发出淡淡青菜味,这家子恐怕有个难捱的日子;炊烟里飘出葱花炒蛋的香味,一定是出嫁的姑娘又回了家门。每一种炊烟有一种含义。一年四季,苦涩甜蜜,只有自家人知晓。

有位诗人说过,人类创造了城市,上帝创造了乡村。而炊烟则是乡村风景单纯底色上的一抹永恒的点缀,一点灵动的色彩。现如今,经济发展了,社会进步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炊烟,对城市少不更事的孩童而言,是一种纯真的向往;对从乡村走出来的游子,则是乡愁物化的一个因子。我们这一代人从老一辈的家中分离出来,又建立起自己的小家,已经慢慢地把那些搭建在老家厨房里的灶台忘了。取而代之的是液化气、管道煤气、电燃设备。干净、快捷、方便成了人们的首选。厨房也一改过去脏的形象,变得光明洁净,一尘不染,身在厨房,油烟丝毫不沾。不但城市里没有炊烟,乡村也越来越少用干草、树枝、秸秆等做柴禾。

炊烟越来越少,而炊烟作为一种象征性的符号,在我心中永生,成为我记忆里一抹浓得化不开的古典情结,让我在流金岁月里怀想。那袅袅炊烟,是一幅写意的水墨,悠然地飘摇在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