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幽雅贤子峪散文

幽雅贤子峪散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92W 次

辗转而行,曲径通幽,汽车驶进大山掩藏的褶皱里。

幽雅贤子峪散文

平阴贤子峪果与众村不同,村落的南、北、东三面环山,只西向一个出口。如无向导,找到此真难乎其难。举目而观,到处是高高矮矮的树木。绿荫掩映下,一座座房舍拔地而起。地依山移,房随势走,上下分明。房子全为石头砌成,古朴而简约,坚固且俨然,保留着明代建筑的特点和风貌。

沿曲径而行,不久来到抱珠泉。泉池深有丈余,阔大如井。泉水清澈而透亮,如镶嵌在山间的一颗明珠,晶莹生辉。泉旺水美,旱涝不涸,几百年来供全村人畜饮用。除此泉外,西山的山腰还有一泉,曰南岳泉,常用来濯洗和浇灌。另有几处小泉,如散珠碎玉般点缀在山间村落。无怪明代诗人张宗旭曾诗赞曰:三泉自擅名,何地不泉声?

上行不远,又是一处景观,谓之桃花流水。以前这里漫山遍野尽栽桃树。阳春三月,万树桃花竞相开放,大湍小瀑齐发并流,逗引得蜂蝶翻飞莺歌燕舞。人们纷至沓来到此观光。史书《函山八景》中曾如是描述:“窈窕寻南涧,溪行石径斜。傍岩无杂树,夹岸尽桃花。”可惜,好景不再,现只剩下了三五株。毋庸置疑,正因了这大泉小瀑,山间万物才变得这么秀美,各色树木才变得如此苍翠。一民宅内有棵皂角树,四百多岁了仍遒劲挺拔,枝繁叶茂。想必,其以铮铮铁骨,诠释着世事的更替和人间沧桑。

青山、碧树、清泉、流瀑、曲径、古宅和繁花,织出了其幽静、灵秀的容姿和风韵,让人产生久违了的耳目一新:啊,好一处世外桃源!

“幽源杳莫测,何处有仙家?”莫急。左行不远就是仙家居所。三泉庵建于明正德年间,已有四百多年。其坐北朝南,正殿为观音堂,内供奉佛家仙祖观世音菩萨,四面壁画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是庵石墙平顶。木梁雕窗,虽不轩昂,却古朴厚重。庵前有突出抱厦,厦之立柱上雕刻着精美的花卉图案。厦前有古碑四通,系明清时所立,皆记述建庵经过及佛家事宜。院东侧有一石砌建筑,形为四方,有门无窗,叠石攒顶,门楣上刻有“伏魔殿”三字。不言而喻,此乃护卫仙家、伏魔降邪之所。

三泉庵西侧,是有名的函山书院。据史料记载,这里本没有山民。明代贡生张宗旭到此地游玩,见这里山清水秀,环境优雅,遂长期定居于此。之后外人陆续迁入。张便在此建起了书院,且专心授徒。书院办得相当不错,招引得远近学子慕名而来。当地有一富户,曾出重资邀张宗旭出山,让其专为自家儿女讲学,张不为所动。富户又提出把爱女嫁给宗旭为妻,张终究不为财色所动,在此潜心守馆授徒。后来接连走出了几名贤士才俊,贤子峪因此而得名,且声名远播。

三泉庵东面的.石壁上,有摹刻“穿花绕寺”四个大字,不知何朝何代何人刻写。字用红漆漆就,格外醒目。和三泉庵相对的南山腰,还有一处送子观音堂。堂为一间,呈六边形,木石结构,门上有阴刻“白云阁”三字。大大小小的构建,给这幽土僻壤带来了人文气息,增添了墨香诗韵。置身其间,我们仿佛看到,当年的这里梵音阵阵,香烟缭绕,善男信女在此三拜九叩,默默祈祷。而函山书院窗明几净,纤尘不染。数名垂髫少年正摇头晃脑,书声琅琅,大读中庸论语子曰诗云……

古之遗迹尚存,但世风已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新的理念和创意渐次浸入山民的心里。外面的世界好精彩!耐不住贫穷和寂寞的山民们,陆续走出了这方天地,到广阔天地里拼搏施展。村中只剩两三户人家。他们挡住了各种诱惑,把无限的眷恋深深扎进泥土的深处,全力守护着心中的家园。阵阵欢声笑语,鸡鸣犬吠,彰显出老宅了活力和生机。

古朴、灵秀、幽雅、静谧乃贤子峪的本色,也是它的风骨。它引领人们走进自然,走进淳朴,走进清纯。引领人们领略大自然的馈赠和恩赐,感受那久违了的宁静和庄严。那些灵魂扭曲迷失自我的人们,更应该到这里来,追先贤之游踪,学楷模之懿德。使理念得以升华,以悔悟重塑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