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基础 > 问答 > 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46W 次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只有以人文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地统一起来,才能培养学生在语言方面的基本功,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情感、态度的熏陶和感染作用,发挥其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审美能力的作用,最终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工具性;人文性;语文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是说,语文具有工具性,其工具性是语文的“基础”;语文又具有人文性,其人文性又是语文的“核心”。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二者有机统一、相辅相成,凸显这两方面的功能。然而,现实的语文教学常常脱离了人文精神,只在语言形式上兜圈子,这样语言文字就会沦为简单的排列组合文字的游戏。有的语文教学却没有语言文字的运用,即脱离教学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机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种“贴标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只是“看上去很美”罢了。那么,如何去做才能实现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我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语文教学目标的转变让工具性与人文性这两方面的.功能得以统一

语文新课程要求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整合,即真正贯彻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

这种对人情感和道德的普遍关注是传统的以知识为本位的课堂教学所难相媲美的。用教师自己的话说:“现在的课堂不能只有知识的授受,还要关心学生是怎么学会的,他们学的过程有什么样的体验。”它把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落到实处,让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这两方面的功能凸显出来。

因此,作为一位语文教师,一定要把握并落实好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目标。

二、语文教学实践让工具性与人文性这两方面的功能统一起来

1.立足工具、弘扬人文,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以语文教学应当凸显语文学科的个性,立足工具,弘扬人文。我们的阅读教学就是要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丰富精神世界,从而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做人。

如,在教《散步》这课时,我先抓住“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就是整个世界”这一中心句,紧紧围绕“初春”这部分文字,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品读,使学生读出了美的画面、美的情境,体会到了景美、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同时又通过仿写训练进一步体味到了语言文字的美。接着我让学生自主阅读了“分歧”这一部分内容,并通过师生之间的激情辩论,让学生深深感受到了中年人的责任和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这样,也就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达到了和谐统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实在在学会了怎样读书,学会了怎样做人。

2.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使品读语言与理解感悟达到相互交融

阅读教学改革仍然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紧紧抓住文本语言,引导学生读出情、品出味、悟出效、习得法、激活思。读乃是阅读教学第一要务。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阅读重点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抓住重点语句、段落进行品读是学生感受、理解语言的前提和途径,而学生对文本内容有了一定的感受和理解之后才能读出景、读出情、读出味来。这两者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

通过一次次的品读,将文本的理解、意蕴的体会有机地统一在文本语言的品读之中,达到了品读语言与理解感悟语言的相互交融。这才是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3.“形”“神”兼备,巩固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两方面功能

参与新课程标准编写的崔峦老师曾经说过:“语文课程,贵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难也难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充分地认识到,语文学科是从语言入手的,直指人文内容(知识和精神),然后再回归语言,它是一种不断互逆的运动,即“双向”运动。学生在语言人文的互逆中对话、交流、感悟、体验、品味、积累、运用,从而在语文学习中既做到得“形”,又做到得“神”,“形”“神”兼备。

三、沟通生活,培养语文素养,体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大语文的观念已经成为共识。要体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首先语文阅读要联系生活,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发挥主体精神,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极主动地与文本对话,创造性地构建文本的意义。把文本看作生活的反映,结合生活学习文本,以生活的标准衡量文本优劣,让生活成为学习文本的动力,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其次,语文要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说的就是语文。生活即语文,比如看电视、看报、看电影,或与人交谈,你听到一个好的想法——关于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讨论,记录下来。有了自己的一点感悟,把它写下来,这就是语文,语文教学就要提倡这样的课外练笔。我们可以把焦点访谈、百家讲坛等引进课堂,在贴近生活的课外练笔中,学生以我手写我心,提高了自己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情趣爱好,丰富了自己的生活体验,形成了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追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这应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努力方向。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在把握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辩证统一的理念下,力求以语言实践活动为凭借,在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渗透人文性,让学生在感悟、理解、欣赏、积累和运用语言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和美的启迪,从而提高综合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