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基础 > 手抄报 > 中秋节 手抄报的内容

中秋节 手抄报的内容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6.8K 次

  中秋节的手抄报办报内容

中秋节 手抄报的内容

中秋尽管有赏月、吃月饼、观潮、燃灯、玩兔儿爷等等习俗,但最主要的活动也就是赏月和吃月饼了,几乎家家户户在中秋都会沿袭这两个习俗。古代有一个叫袁景澜的诗人,还专门写了一首诗《咏月饼诗》:“形殊寒具制,名从食单核。巧出饼师心,貌得婵娟月。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跡。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从如何制作月饼以及亲友们互赠月饼到设家宴及赏月,娓娓道来,甚是详尽。

现代人们对月饼热情及追捧,可以说是比古人要高千百倍,几十万的月饼年年有,今年还出了个买月饼送房子的消息,月饼究竟是什么时候成为中秋节的专有食物的呢?

月饼始於古代面食,又叫“宫饼”、“月团”、“胡饼”、“小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据史料记载,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為其製作增添了辅料,於是这时出现了以胡桃仁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到唐代时,民间已有专门从事饼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只是那是还不叫“月饼”,据说,“月饼”之所以叫“月饼”是源于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太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

民间传说仅是传说而已,“月饼”这一名称有正式记载的是明代的《宛署杂记•民风》一书,书中说“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為‘月饼’。”

中秋节的手抄报

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為“小饼”、“月团”。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宋代的文学家週密,在记叙南宋都城临安见闻的《武林旧事》中首次提到“月饼”之名称。

但那时月饼都没有成为中秋特定的食品。相传中秋节吃月饼始於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备起义。但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諭,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资讯的“月饼”,作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特别在东北地区,“八月十五杀达子”的说法也流传起来。

当然,其可信度并不高,上文说了“月饼”的名称明代时才有明确记载,即使中秋节吃月饼始於元代,那么元代的那种饼肯定也不叫“月饼”,而另有别称,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从元明代之后,月饼开始盛行起来,明代田汝成在《西湖游览记》曰:“八月十五日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清代时,月饼的製作工艺越来越趋于完善,品种也不断增加,已很常见。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的,又是一年中秋,不论月饼源于何代,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已皆成天下人们的心愿。不论如何,但愿人和美、家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