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基础 > 日志 > 有效教学研究研修日志

有效教学研究研修日志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7.88K 次

老师要对对课标中的内容能真正解读才能让课堂有效,才能让课堂高效。本篇是小编整理的有效教学研究研修日志,希望喜欢的朋友们不要错过了.

有效教学研究研修日志

  有效教学研究研修日志1

今天唐山市教研员杜老师给我们进行了如何提高提高课堂的有效性的讲座。他用大量的实例说明什么样的教学时有效的,什么样的教学是无效的。在他讲的同时或是看是实例的时,我总会联系到自己的实际教学中,自己以前的教学中曾经也犯过哪些低效教学的错误,哪些内容比较好的利用了时间提供了课堂效率。通过他的讲解我深刻认识到只有教师拥有扎实的基本功,对课标有深刻的认识,对课标中的内容能真正解读才能让课堂有效,才能让课堂高效。

杜老师还对四基分别进行了阐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结合大量实例告诉老师们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等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如何去引导学生。我特别赞同他说的“数学是一种思维的训练”这句话。我们交给学生的是一种思考的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简单的计算、记忆概念、画图等。

今天的内容虽然理论性比较强,但只要我们认真悟,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会真正实现高效课堂。

  有效教学研究研修日志2

网上学习的过程,也是我不断成长的过程。学习过程中会自觉的联系自己的实际,哪一点我应该改正,哪一点我应该继续发扬,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少走弯路。新一轮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几年,对这场改革的看法褒贬不一,特别是目前,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一线教师,都从“狂热”进入了冷静反思阶段,尤其对课堂教学这一块,正在不断追求“有效课堂教学”。那么相对“有效”而言自然也就是对目前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的一种反思和回应。

结合教学实践,就本人个人以为,教学的低效通常源自两个方面:首先是认识层面的问题,包括教材解读不深刻、学生把握不到位、目标定位不准确等,这是制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面;其次是课堂实施的低效运作,教师不能在预设和生成之间求得平衡。或者“预设味”过重,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或者一切以学生为重,课堂过分围着学生打转,淡化了教学的内容、目标。这些都是我们在追求有效课堂过程中所应竭力避免的。那么在具体的操作中我们又应怎么操作或是又该注意些什么呢?

一、认识层面上的追求:

1、对教材的解读要深刻。有关这方面的做法其实就是我们平常备课中常谈到的对教材的分析、理解。要注意的是我们一直倡导的“深入浅出”,“深入”是“浅出”的前提,把教材钻研得越深,课上起来就越简单、越得心应手。名师常把复杂的内容教得很简单,而平庸的教师却会把简单的课越上越复杂,原因就在这里。只有真正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吃透教材的精神,也才能实现对教材的必要超越,有效教学也才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2、对学生的把握要到位。课前准备,我们常说要备教材,还得备学生。解读学生,“把握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这一点很多老师都能注意到。但一堂课下来、一个教学内容的安排对于全班学生来说,有哪些学生基本不用引导就能掌握,换言之能自学会了;哪些学生得在教师的点拨中才能领会;哪些学生必须在教师的引导或是重点关注下才能达成目标的,这些我们教师课前都要做到心中有数,那么我们的课堂才能有的放矢,课堂教学才能有效开展。

3、对目标的定位要准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学目标的制订。我们说教学目标要兼顾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等不同方面。如果说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很无缥缈的,好像并不是能在一节课中完全一下子体现出来、完成得了,那么对于量化的知识技能目标呢,本人认为它的制订必须要具体确实可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心中有目标,时时以预设的目标为指针或参照物,观照目标的真实达成度,并对教学作出有针对性的调控,不断引导课堂向着预期的目标行进。

二、课堂实施——打造有效的数学课堂

有效的课堂最终还是通过有效的教学行为得以实现,那么如何打造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呢?我们说现在的`课堂基本是由“创设情境”引入,然后进入“学习活动”。

1、对于“情境”的创设。谈到这一点我们马上会想到“生活情境”“童话情境”等。

2、作为对课堂教学最直接的规划,我们在考虑好教学目标确立、教学情境创设的同时,更要考虑的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简单地讲就是40分钟)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把计划付诸实施——学习活动。

3、“生成”——当今教育界探讨的热点和焦点话题。有效的课堂,我们显然无法回避“有效生成”的问题。课堂上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教师正要进行下一环节教学时,学生可能会冷不丁冒出一个问题,或是补充一种算法,或是提出一种疑义等。这时,放弃既定环节教学,就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装作未见,又显然有悖于“据学而教”的理念。每每遇此,教师常常进退两难。我们说任何问题总要涉及一个度,无论情况如何,教师心中都要有一把尺(也就是前面谈到的教学目标),权衡其间的利弊,在预设与生成之间寻找恰当的平衡。我们教师可以通过重复、确认、淡化等方法很好地去把握课堂的前进方向,而不能“放任自流”。只有这样,有效的课堂才会有一个基本的保障,我们也不会因为学生的意外“生成”而搞得迷失方向。

总之,有效课堂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将会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关注。

  有效教学研究研修日志3

今天早上依然是Z8+地铁+83到了培训大厦,回到家饿的练路都没法走了:)不过庆幸于马老师、杨老师的分享,之一切忽然变得那么值得。

马老师从有效教学的角度解读了课程资源开发和逆向设计的教学方法。这些原理对于我原本不陌生,可是马老师将其提升到了另外一个层次,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有理、有据、有例的娓娓道来,确实受益匪浅。在讨论中,有老师认为有效教学就是“效率、效果、效益”,我非常赞同。效率代表的是教学的规范和紧凑性;效果代表的是教学的愉悦和交互作用;效益代表的是教师和学生的成长,三者缺一不可。

课程资源确实充斥着我们所存在的空间,把这些无处不在的潜在资源转化为现实的课程资源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观念问题,,经验问题甚至天赋问题。也就是说,在资源利用上面,我们需要充分尊重教师的个体差异,不能做模式化的要求。

我不得不结合自己的实际反思,如果每堂课都要这样设计,都要这样去转化资源,那么我们面对的将是个无法填满的关于自己职业的无底洞,会在点滴之中慢慢吸干你的每一滴精力。说到底,我们都是人,和其他正常人一样有各类需求,不能因为教师这个角色而忽视这一点,所以,我对有效教学的的理解跟加倾向于“最优化”,即最少的投入最大的产出。

杨老师从哲学角度解读了时代的变迁和现状,并且阐述了这种现状下教师的角色表现。什么样的角色才是真正的教师角色?我真的不能穷尽,但有两点我可以确定,这个角色必须满足自己的良知,还有学生发展需求。

常常在思考是什么让我在教师职业以及和学生相处的岗位上坚持下去,大家的理由呢?

  有效教学研究研修日志4

通过学习《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我颇有收获。下面我说一说我的心得: 一节课是由若干个问题贯穿起来的,学生掌握如何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问的质量有直接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要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才能使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发生激烈的冲突,唤醒学生知觉,激发探究兴趣,明确探究目标,确定思维方式,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多设计一些让学生组织表述型的问题,少让学生直接用“是”或“不是”来答题。

教师所提的问题,既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又要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而且,教师发问时要心中有数,用不同的方式提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问题。教师提出的问题无论是预设的还是即兴生成的,都要有针对性,都应有联系性和层次性,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

课堂教学效果如何与教师的提问方式、提问契机的把握、提问的语气、提问的质量等有很大的关系。一句话,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提问题要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有效地倾听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充满真诚、耐心的倾听,即使你没有给予对方帮助,也会因为爱心的存在,使他的心灵获得十分丰厚的精神馈赠。

对于学生的每一次回答问题,教师如慈祥的长者始终微笑着面对,带着赏识的目光看着他们,耐心听他们把问题说完。学生会感觉到来自教师的理解、宽容、尊重、关爱,体验可贵的心灵满足,真正从心底涌起被人欣赏(特别是被教师欣赏)的幸福。这样做的意义远远超过仅仅给了学生一次表达的机会,从更深层次上看,它给学生带来的是人格的关爱,点燃的是思维的火花,铸就的是价值的追求。学生也会从教师身上读懂倾听的态度、倾听的习惯,并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

课堂教学结构的安排切实抓好五个环节:

1、明确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2、指导学生开展尝试活动,启发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围绕教学目标,组织变试训练,注重一题多解,以提高训练效率;

4、及时评价,实现多途径、多方位、多形式的反馈矫正;

5总结归纳,深化目标,引导学生概括所学知识、方法,并联系已有的知识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在学习策略教学中,必须“为迁移而教”,做到条件化、熟练化。教师在教学习策略的同时,要向学生指明学习策略的使用条件,要注意不能把条件限制得过死,要考虑策略性知识在尽可能广泛的条件中的运用;要给学生提供一般策略在学科中运用的实例,并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将一般策略运用到各门学科之中去,进而达到灵活熟练地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