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基础 > 教学设计 >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5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5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22W 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5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

一、先学导航

1.这篇课文我读了( )遍。我认为自己读得(A.正确流利B.基本流利C.不太流利)

组内伙伴评价:(A.正确流利B.基本流利C.不太流利)

2.看拼音,写字词。

ànɡ nuè ù ū

土( ) 肆( ) 盘( ) ( )泥

3.在括号里填适当的字组成词语。

风雨( ) 三( )五( ) 山川( ) 日()同( )

参天的( ) 险恶的( ) 感人的(

4.课文内容我知道。

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 ),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 ),用15年的时间在( )。

二、重点研读

1.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用“——”划出。

2.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用“~~~~”划出。找好后再读读句子,写上体会。

3.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老的?

 三、当堂小检测

1.真情表达:

以“是啊,敬爱的老人,青山是不会老的。……”为开头,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四、知识链接

晋西北在山西,与内蒙古、陕北风沙去相毗邻,自然条件恶劣。山西地处沙漠化扩展前沿,而晋西北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属于沙尘暴高发区,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的说法。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2

一、确立辩论双方

1、读教材中的提示,确立个人辩论观点。

2、根据观点异同分组:

正方:人人要讲诚信,不能撒谎。反方:生活中可以说些善意的谎言。

二、观摩录像,了解辩论特点

1、导语:大家各有各的.观点,也各有各的根据。那该怎么辩论呢?是不是像平时争吵那样呢?请看录像《大学生电视辩论大赛》。

2、总结辩论方法,辩论程序,明确注意事项。

三、推荐人选,全班辩论

1、全班推选出6人,举行辩论,其他人和教师一起作评委。

2、点评辩论情况,评出优胜方。

3、师生共同总结辩论情况。教师提示小组辩论要求。

四、分组辩论,人人参与

1、八个人为一组,三三合作,另外两人作评委,小组内展开辩论。

2、各组评委评出优胜方,并给出理由。

五、师生总结,明确认识

通过这次辩论,你对讲诚信与善意的谎言有什么新的认识?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3

【教材解读】

1、教材简析

本次习作是写书中的故事,要鼓励学生进行自由写作,对语文课本中的故事进行合理的加工,或进行适当地概括,或发表自己的感想。鼓励学生从文章中读出文章,从故事中读出故事,从而达到补充阅读面,加大阅读量的教学目的。鼓励学生进行自由写作,发表自己的感想,养成爱读书、好读书、会思考的良好读书习惯。

2、教学目标

(1)能借助丰富合理的想象将语文书中包含的故事有顺序地记叙完整,写出具体、生动的故事情节,刻画出较为鲜明的人物形象。

(2)通过搜集和整合资料的过程,打开思维,拓展视野,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逐步养成爱读书、好读书、会思考的良好读书习惯。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鼓励学生进行自由写作,对语文课本中的故事进行合理的加工,或进行适当地概括,或发表自己的感想。

教学难点:从文章中读出文章,从故事中读出故事,写出故事情节生动、人物性格鲜明的文章,有自己的感想。

授课时间:两课时

【教学准备】

1、从学期初,就要为本次习作做好准备,每学习一课,让学生做好预习,了解课文的历史背景,相关故事,课后做好拓展,为本次习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并要求每一位学生将搜集的资料结集成册,为本次习作做好铺垫。

2、习作前组织学生演好课本剧《完璧归赵》,并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谈感受。(引导说出看完后从故事中明白的道理、得到的启示,或从情节安排、人物设置等方面对课本剧本身说说看法。)

【教学过程】

流程一:作前指导

一、阅读要求,明确指向

1.指导学生阅读《习作7》,并通过问题启发:读了《习作7》,你了解到哪些内容?

2.引导学生发表对这次习作内容和要求的理解。

学生自由表达,教师相机引导并给予肯定,引导学生说出习作要求。

选择范围:可以在本册书中寻找故事,也可以是小学阶段学过的十一册书中的故事。

选择内容:选取的故事不受局限,可以是成语故事、诗歌创作的背景故事、小说章节的前后故事、神话故事、插图故事等。还可以写一写读完故事后从中明白的道理、得到的启示,可以侧重于语文书里故事的记叙,也可以写自己读故事的收获。

(设计简析:指导学生阅读习作要求,不但锻炼了自学能力、审题能力,而且通过大家的交流,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让学生对本次习作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二、打开课本,寻找“故事”

同学们,我们明确了习作要求,现在我们就打开册课本(也可以是十一册书)寻找故事。

1、学生寻找故事。

2、学生汇报并用一句话说出故事梗概。

教师点评发言,引导学生汇报时注意概括,用一句话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设计简析:让学生打开课本,唤起回忆,自己去寻找故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件件生动的.事件浮现眼前,这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思路,更激发他们的热情,也更能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一句话概括梗概锻炼了对故事的整体把握,利于习作时将情节写完整。)

三、敞开心扉,诉说“故事”

过渡:我们转眼间找到了这么多故事,它们有的藏在课文中,如发生在《负荆请罪》之前的《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两个故事;有的藏在成语中,如“立雪求道”、“叶公好龙”的故事;还有的是一些课文的背景故事,如《半截蜡烛》“二次世界大战”的故事;发生在《林冲棒打洪教头》前后的故事;……可见同学们真是爱读书、会读书,我们如何把这些故事说得更具体、更精彩呢?

1、引导明确叙述要求

(1)把故事按照一定的顺序说完整。

(2)叙述人物时,要突出人物性格特点。

(3)要有合理的想象。

(4)写启示时,不要大段大段的摘抄情节,而应注重感受和启示,写自己的独特感受。(引导回忆观看课本剧时的情景,教师引导说出。)

2、从众多的选题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故事,简单讲给同桌听。

3、推选优秀者在班内讲自己选取的故事。

教师引导点评(侧重于是否完整、有顺序、重点突出、并展开了合理的想象)

(设计简析:这一环节提高了难度,因此让学生同桌互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优秀者则给同学们做好了示范。这一环节完成了由易到难的巧妙过渡。)

流程二:下笔成文

四、点拨思路,编写“故事”

我们已经找到了自己最喜欢的故事,现在就开始写一写你找到的故事,作为对语文书的资料补充,也可以写读了故事之后受到的启示。写的时候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重点突出,也可以再次寻找所需要的材料阅读连接,充实内容,要有合理的想象。

可以结合刚才所说的,先用几句简单的话或几个词语写下自己的构思。然后,快速成文,遇到选不准的词语或不会写的字,可以先跳过去,以免影响全文的构思。有问题的同学可举手示意,小声交流,请大家动笔成文。

学生写作,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设计简析:从说到写、先说后写历来被视为习作教学的重要途径。在让学生尽情交流的基础上,画龙点睛地作了写作方法的精要指导,使学生从“有话想说”到“有话会说”,从“想写”到“会写”。)

流程三:作后评改

五、修改习作,充实“故事”

1.自我修改。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的著名作品《安娜卡列尼娜》,仅开头就修改了二十多次。这可见修改的重要性。请大家先快速浏览作文,把刚才没写出的字词查阅工具书补上,然后出声读自己的文章,从字词句三方面看看有没有要修改的;再读时,注意考虑是否按照一定顺序来写,写完整了,想想有没有需要补充的内容。在通读中发现了问题,正确使用修改符号,及时修改。

2.集体评议。

选取一名学生,鼓励他把习作读给大家听。教师引导学生在聆听中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教师适时点评。点评时围绕“写事的文章是否做到了按一定顺序写、重点突出、情节完整,写人的文章是否突出了人物性格特点,是否想象合理等。”

3.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文章不厌百回改”,在刚才评改这位同学习作的过程中,你一定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请同学们再一次出声的读自己的习作,用刚才的方法再次修改习作,并在组内与其他同学交流。

(设计简析:新课程标准指出,在习作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这一环节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进行习作修改,体现了语文的实践性和自主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的能力,使每位同学的习作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从而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六、结集成册,分享“故事”

以《“故事”里的“故事”》《慧眼识“故事”》《书中自有千古事》等书名将故事分类汇编,结集成册,放入班级图书角,供同学们借阅。

(设计简析:《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在教学活动中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让学生拥有轻松的习作心态,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这固然很重要,可是如果写完后就没了下文,学生会很失落,会认为习作是为了写而写,那么课后的拓展、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结集成册,能进一步增强学生习作的信心,调动学生的习作热情,让他们更加热爱习作,使训练落到了实处。)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4

学习目标

1、让学生利用工具书学懂课文中的生字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句子的含义。

2、学生提出课文中不懂的问题相互探究解决。

3、能写师生相逢的动人场面、对话。

学习重点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有关句子的含义。

学习难点

写师生相逢的动人场面、对话。

教学流程

一、音乐导入,激发兴趣。

(一)课前播放《每当我轻轻走过老师窗前》这首歌。

(二)学生认真听歌,说说听了这首歌后有什么感受?

导语:同学们,老师像园丁,默默耕耘着这片神圣的乐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写老师的课文《老师领进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一)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

要求:

我是学习小能手:

请同学们选择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通顺、正确,把自己最感动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作者40年来一直记忆犹新的情景和深藏在内心的感激之情;

并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二)交流阅读中最让人感动的句子,要求叙述简洁、有条理。

(三)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同学间相互解答。

三、拓展延伸,表达运用。

你能猜测一下作者的身份吗?(赫赫有名的大作家)他就是现代作家刘绍棠。

介绍作者在文学上创作取得成就,引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刘绍棠,13岁开始发表作品,15岁成名,被誉为“神童”作家。青少年时代的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青枝绿叶》、《山楂的歌声》、《中秋节》、《瓜棚记》、《私访记》和长篇小说《运河的桨声》、《夏天》。后有长篇小说12部,中篇小说等40余部和《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系列》等出版。他的作品深受国内外读者喜爱,十多部作品荣获全国奖,多部作品被译成十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发行。(让学生自由读)

这位赫赫有名的大作家回到阔别40年的家乡,见到了当年的小学老师,思绪万千,一位的作家,回乡探亲,在村庄的小河边遇到了40年前的小学教师(出示画面),发挥你的想象,结合课文内容,描述一下当时师生相逢的.动人情景。

1、我是小才人

小才人:一位的作家,回乡探亲,在村庄的小河边遇到了40年前的小学教师(出示画面),发挥你的想象,结合课文内容,描述一下当时师生相逢的动人情景。(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呈现自己的感受,可以写,也可以找同学演演这个动人的情景。)

2、齐读第8小节。问:刘绍棠的心情是怎样的?(激动、感谢)

你能用激动、感谢的语气读一读这段话吗?(出示)

我仍然像40年前的一年级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他在我那幼小的心田上,播下文学的种子。

“恭恭敬敬地行礼”是怎样行的?读好这段话。

四、深入理解题意

因为老师在他那幼小的心田上,播下文学的种子,所以大作家深深感谢“老师领进门”。(指着课题)这个“门”指的是什么门?(文学的大门、文学殿堂的大门。)课题怎么解释?(田老师把“我”领进了文学殿堂的大门!田老师使幼小的“我”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文学的种子在“我”幼小的心田里生根发芽)

五、转换角色,走进文本

那么田老师当年上课时到底用了什么“绝招”使幼小的“我”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请看一个例子,课件出示诗

(一)我是小老师:假如你是文中的田老师,你将如何给学生念小诗或讲故事,请选择其中的一个内容练练。

(二)交流汇报

1、鼓励学生进行角色模拟的诵读;

2、请学生评价:像不像田老师?(评价从语气、语调、情感等方面展开,先以肯定为主);

3、请学生思考:在朗读中还有什么地方改进?

这首诗没有故事情节,可是田老师是怎么教的?(指名学生读文)

田老师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觉得田老师教的这个故事妙在哪里?绝在哪里?(育人、1—10)

(田老师通过合理丰富的想象,自然巧妙地将诗中1—10的数字,构成了一个完美,有情趣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真是“寓教于乐”啊!)、田老师编故事、讲故事真可以说是“天下一绝”!你能用课文中的三个成语来形容一下吗?(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引人入胜),教师板书,你还可以从哪看出来?

①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

②我在田老师门下受业四年,听到上千个故事,有如春雨点点入土。(理解含义)(田老师像“春雨入土”般的教育悄然无声地进入到了孩子的心田,真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他就是这样渐渐地把“我”领进文学创作之门的)

谈体会、朗读指导

语言的迁移运用:请学生选择“身临其境娓娓动听引人入胜”等词语联系课文内容也可以用自己的话,对田老师说几句话。(让学生在与文本、作者的对话中,真切感受到田老师是一位文笔和口才都很好的、充满爱心的老师。)

六、最后一段师读并出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我怎能忘?

1、“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何理解?(①比喻人才的培养是百年大计;②形容培养人才不容易)

“插柳之恩,我怎能忘?”如何理解?(①老师对“我”的教育、培养,我不能忘记;②即使是小的恩情“我”也不能忘记)

作者之所以能成为作家,是因为田老师上课那么的生动,在我幼小的心灵播下了文学的种子,所以插柳之恩,我怎能忘?(指名读、齐读)

2、可老人家却摇摇头说:“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罢了。”(出示)

这句话怎么理解?(比喻有心做的事办不成,无意做的事却获得成功)

田老师说的“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罢了”又该如何理解呢?(你的成功并不是我的功劳,而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师小结并板书:老师领进门,修行靠自身齐读

七、做个小作家

我们现在已经是五年级的毕业生了,马上就要离开母校,离开培养教育了我们五年的老师,此时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指名说)新的一年即将到来,下面请同学们拿出本子,请你用最真诚的心向我们敬爱的老师写几句赞美、感激、祝贺的话。(放音乐)反馈

八、全体起立向所有的老师敬礼

最后让我们用歌声唱出心中的感激之情,好吗?唱《每当走过老师窗前》。

九、课外阅读

鲁迅《藤野先生》

毛泽东《我的老师徐特立》

贾志敏《全在不经意之中》

附板书设计:

老师领进门,修行靠自身

田老师身临其境刘绍棠

娓娓动听

引人入胜

桃李情深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句子,从语气和作用上了解句子的类型。

2、认识并修改常见的病句。

二、教学流程

教师语——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句子的各种类型和了解小学阶段常见病句的修改。 先认识一下什么是句子。

(一)句子及其类型

1、认识什么是句子。

句子就是由词或词组构成的,能够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其组成形式是“谁(什么、哪里)”加“做什么(是什么、怎么样)”。“谁”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物。

例如: 我们在教室里认真地学习。我是学生。北京很美丽。 教师语——认识句子对我们后面的修改病句、句式变换等都有很大的帮助。

2、分辨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四种句子类型。 教师语——句子从语气上和作用上它可以分好几种类型。 陈述句:能告诉别人一件事的句子,句末用句号。如:我游览了长城。我是六年级的学生。

疑问句:向别人提出问题的句子,句末用问号。如: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你吃过饭了吗?

祈使句:向别人提出要求的'句子,句末一般用句号,有时也用感叹号。(带有命令的,向别人提出强烈要求时用感叹号。)如:油库重地,请勿吸烟!请你离开这儿。禁止随地吐痰!快把书递给我。

感叹句:带有快乐、惊讶、厌恶等浓厚感情的句子,句末用感叹号。常见标志性词语有太.特别.很.非常.多么等。

如:我们的生活多幸福啊!我们是多么高兴啊!

3、下面就请每个同学每种类型说一句话。指名说。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什么是句子,那么我们小学语文常见的病句有哪些?这些病句都有哪些特点?

首先要知道病句就是内容和结构上有毛病的句子。常见的病句,归纳起来有以下十种:

一、成份残缺

指句子不完整,缺少“谁”,“怎么样”“做什么”(也就是缺少主语,谓语或宾语等必要成份)。如“前几天,送给小玲五本课外书。”这句话,缺少“谁”(主语),应该在“送给”的前面加上“我”或“老师”等,句子才完整;又如“我最尊敬的人是”,缺少“谁”“什么人”(谓语),可在“是”的后面补充“我的爸爸”或“我的老师等”。

二、重复累赘

指句子中用的词重复啰嗦,应删去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如“王老师多次反复教育小明要遵守纪律。”这句话中“多次”和“反复”重复了,要删去其中一个就对了。

三、前后矛盾

指句子中前面和后面的意思有矛盾,不统一。如“昨天傍晚刮起了一夜大风。”这句话中“傍晚”和“一夜”有矛盾,应改为“昨天傍晚刮起了大风。”

四、词序颠倒

指句子中词语的位置前后颠倒。如“李老师认真修改阅读了张华

同学的作文。”这句话中“修改”“阅读”的词序混乱,颠倒,应该把“修改”和“阅读”调换一下位置,改为“李教师认真阅读修改了张华同学的作文。”

五、搭配不当

指句子中相关的成份不符合语言习惯,在意思上不能配合,搭配不当。如“王丽十分爱护时间。”这句话中“爱护”与“时间”搭配不当,应改为“爱惜”。

六、用词不当

指句子中某个词语运用得不恰当。如“看到这风景如画的田野,我们的心情非常高兴。”这句话中“高兴”一词用得不当,应改为“愉快”。

七、概念不清

指句子中词语的概念不清,属性不当,范围大小归属混乱。如“万里长城、故宫博物院和南京长江大桥是中外游客向往的古迹。”这里的“南京长江大桥”不属于“古迹”,归属概念不清,应改为“万里长城、故宫博物院是中外游客向往的古迹。”

八、指代不明

指句子中出现多个人或状物时,指代不明确,含混不清。如“黄虹和赵燕一起去登仙楼山,她比她爬得快,她先登上仙楼山顶峰。”句子中的“她”有两个,到底是黄虹爬得快,还是赵燕爬得快呢?指代不明。应改为“……她比赵燕爬得快,她先登上仙楼山顶峰。”或“……黄虹比她爬得快,黄虹先登上仙楼山顶峰。”

九、不符合事实

指所描写的情况和事实不符合。如“秋天,校园里盛开着桃花、梨花、 一串红、菊花和芙蓉花。”句子中的“桃花”、“梨花”不

是秋天开的,是春天开的。不符合季节的事实,应该删去。

十、关联词误用

指句子中的关联词误用,或搭配不当。如“不但黄山是个风景优美的地方,而且我很想去游览一下。”这句话构不成递进关系而是因果关系。因此,要把关联词“不但……而且……”改为“因为……所以……”;又如“你只有认真刻苦地学习,就能取得良好成绩。”句子中“只有……就……”关联词搭配不当,应改为“只有……才……”。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辩论活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科技进步问题,培养学生思辨能力。针对对方观点运用自己准备的事实材料有理有据进行反驳,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与表达能力。

2.激发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欲望,引导学生把内容写具体,语句通顺,意思表达清楚,发展学生的个性习作。

3.编辑自己的习作选,培养学生设计整理、创编等综合能力。

二、课前准备

1.出示辩题,根据学生所选辩题和立场组成正反双方阵营。

2.根据自己所选辩题查找资料积累事实材料为反驳对方做充分准备。

3.翻阅自己的日记或调查同学、老师、家长,回顾自己的经历,并填写调查表。

调查内容: 感兴趣的人

感兴趣的事

感兴趣的景

感兴趣的……

三、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引入辩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人们是怎样传递信息的吗?(信鸽、狼烟……)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如今一个电话或网上一点,就能使“天涯若比邻”变为现实,克隆羊多莉出世,超级电脑战胜国际棋王,神五、神六顺利返回,哪一件不让世人惊叹。科技发展为我们带来了便利,但是一些新的问题也随之产生。那么,科技的发展是利大还是弊大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辩论的话题。

二、自选观点,分组准备

1.针对辩题提出的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科技的发展利大”和“科技的发展弊大”确定正反方,认为“利大”的一方为正方,认为“弊大”的一方为反方,分为两组,并推选出一名主持人。

2.各组学生在一起讨论,围绕本组选定的基本观点,从各个方面寻找理由。交流自己找到的具体事例和材料,以选取最有说服力的论据。每组推选出四名主辩人,排出发言顺序:第一主辩人,第二主辩人,第三主辩人,第四主辩人。

(这一环节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双方都做好准备。教师要注意了解情况,酌情加以指导。

正方学生从“利大”方面去思考,可能会提出这样一些理由:

(1)汽车等这些交通工具的发明,让人们出行更加方便,省时,省力。

(2)电话、手机的发明,让人们的通讯更加方便。

(3)电脑、传真把人们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因特网的出现更是拓宽了人们的视野……

反方学生从“弊大”方面去思考,可能会提出这样一些理由:

(1)汽车尾气的排放造成了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

(2)电视等这些娱乐设施的出现,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人情淡薄。

(3)网络的出现,使得一些人有可乘之机,扰乱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三、展开辩论,畅所欲言

1.主持人宣布辩论会开始;公布辩论的题目和正、反方的基本观点;介绍正、反方的主辩人及发言次序;通过辩论会有关规则,注意辩论时先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说出理由,进行辩论。

2.先由正、反方第一主辩人陈述本方基本观点和论据,接着,各方主辩人为维护本方观点按一定顺序发言,或补充本方的支持理由,或找出对方发言的漏洞和错误进行反驳,或指出对方认识的片面,用本方观点予以纠正……

(当主辩人应对无力、反应迟缓时,本方组员可以插话支援,尽量使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做到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经过几轮辩论,双方的陈述都比较充分了,第四主辩人可以归纳小结本方的理由,重申所持观点的正确。在辩论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空场。为使辩论会气氛活跃,主持人可以在辩论的过程中相机插话,或评价,或激励,或引导,把辩论不断推向高潮)

3.师小结评价:双方能以简短的语言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且注意了礼貌用语,为我们的辩论开了个好头。下面就针对双方的观点,进行自由辩论。

4.双方互相提问质疑,自由辩论。

⑴ 正反双方运用大量事实做论据,互相发现中的漏洞做有力回击,双方辩友可随时补充。

⑵教师适时点拨引导:科技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弊端,那我们使科技步伐停滞不前行吗?

⑶双方进行辩论,拓展话题。

5.双方总结自己的观点:

要求语言精炼,(有理有据)说理清楚。

四、评议总结,提高认识

1.双方辩论结束,主持人应该对整个辩论过程作出总结,吸收双方合理意见,陈述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并请老师点评。

2.教师在主持人总结的基础上,做更全面的评价指导。

第一,帮助学生全面正确地分析所辩论的问题和双方的理由,指出正确的认识方法和结论。教师还可以建议学生继续研究探讨,并推荐阅读资料。

第二,对辩论过程中各组学生的表现作出评价。指出哪些学生态度最积极,哪些学生提出的论据最有说服力,哪些学生应对最迅速,哪些学生语言最严密、表达最清楚,哪些学生最能发现对方的问题、反驳最有力。

第三,指出本次辩论过程存在的问题,告诉学生一些组织辩论会的方法和进行辩论的常识。

3.评选“最佳辩论手

4.教师总结:

科技的发展“利大还是弊大”这是个难辩的话题。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最自然的的胜利,因为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都会给予我们报复。”是啊,“科技进步是一把双刃剑”,同学们都能以事实为依据,大胆进行辩驳,在辩论中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对于科技发展的负面影响关键看我们人如何看待。我们人类抱有怎样的目的,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发展和利用科技。既然我们有能力开发先进技术,驾驭和控制它也一定会实现的。相信:科技永远为我们人类更好的服务那一天一定会到来的。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7

口语交际·习作 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我的理想”,旨在让学生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认识到树立理想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为理想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教学建议:

1.创设自然、宽松的环境让学生畅谈自己的理想,例如,将教室里的桌子围成大圆圈,教师带头讲自己的理想。

2.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累,明确什么是“理想”。过程如下:

(1)回忆本组教材中人物的理想。

(2)交流自己知道的各个时期各个领域“名人”小时候的理想,并简单说说自己的感想。

(3)结合具体例子明确什么是“理想”:是自己希望实现的,又对别人有益的。

3.不要将此次口语交际定位于考验学生的即兴演讲能力。讲之前,要让学生有所准备,并且要帮助学生明确准备的方向,保证准备的时间。

4.为了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交际中,集体交流之前,可以先在小组里讲,讲得好的再到班上讲(被推荐的同学也可以适当介绍自己小组的同学各自的理想)。

5.交际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倾听,并鼓励他们相互进行评价。老师不要过多地从讲的技巧方面去评价,要从内容方面多与学生作沟通与交流。同时要多肯定,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调动他们交流的积极性。

6.集体交流自己的理想之后,可以提示学生找到与自己理想相同的同学,继续讨论怎样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最后,小组再选派代表在班上说说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

本次习作是口语交际的自然延伸,题目就是《我的'理想》。本次习作,不仅要突出习作主题本身具有的教育价值,还要有意识地提高学生有条理地表达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建议

1.习作前,可以要求学生搜集一些关于“理想”的名人名言到课堂上交流。

2.由于本次习作与口语交际结合得比较紧密,因此不必重新创设情境,主要的精力应该放在指导学生列习作提纲以及习作后的讲评上。

3.习作前,教师可以列举一些学生的理想,如,“我的理想是当老板”“我的理想是做一个优秀的厨师”“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科学家”“我的理想是做一名教师”等,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在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理想虽然没有好坏对错贵贱之分,但是如果一个人树立这个理想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是对别人有益的,那么他的人生将会很有意义。

4.指导学生在习作中写清楚三方面内容:(1)要写清楚自己的理想是什么?(2)为什么有这样的理想?(3)准备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为了让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可以要求学生列出简单的提纲:5.列出习作提纲后的主要教学过程建议如下:

(1)交流提纲,重点听“我为什么有这样的理想”和“我准备怎样实现自己理想”。

(2)起草。学生按自己的提纲进行习作。

(3)交流。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习作,全班交流、评议。指出有共性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

(4)修改。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对照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

(5)誊清。

【教学目标】

1.通过相互倾诉自己的理想,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应对和表达的交际能力,同时培植学生表达的自信心,树立良好的理想观。

2.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进行习作,表达自己内在的真实体验,并能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评议与欣赏,感受习作的快乐。

3.尝试前后照应的写法。

【课时安排】3课时

【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收集以“理想”为主题的名言警句等,帮助学生积淀文化底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创设交际情境

1.故事感染激发

郝副营长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了。“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正是这样美好的憧憬,这样朴实无华的理想火种,点燃着郝副营长勇往直前的心。我们没有理由不说,郝副营长的理想是崇高的。

2.激发交流愿望

a 交流关于理想的名言。

b 每个人都有自己心慕已久的理想,你有什么理想呢?

二、提升交际能力

1.自我倾诉,组织语言。(着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敏捷性)

说说看,你的理想是什么?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想?理想的种子在你心中生根了,你准备怎样做,让它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呢?

2.指名交流,了解情况。(在表达的自信上着重评价)

3.师生交流,学习技巧。(在表达的技巧上着重引导)

a 教师声情并茂地向学生讲述自己儿时的理想,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明白自己是如何有中心、有条理的讲述的。

b 学生倾听、评价教师的发言:

听:做到全神贯注,用神态做出反应。

想: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去理解。

说:在理解、尊重对方的基础上积极应对,与教师交流。

4.生生交流,运用技巧

a 学生在组内交流,教师参与。对个别在组内交流有困难的学生,采用个别辅导或同桌互助的方法,鼓励他们积极发言。

b 互听互评,互相修正,共同提高口语交际水平。

评价时注重评价表达是否自信,态度是否自然大方,表达的内容是否有条理,是否能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c 推荐代表,准备参加全班交流。

三、全班互动交流

1.指名倾诉自己的理想。

2.师生倾听、评价

小结:今天,我们倾诉了自己的理想。让我们共同努力,将这颗理想的火种化成我们人生成长的精神翅膀,让它伴随我们飞向生命的每一天。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8

【学情分析】

我班有学生35人,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教学中尽量做到教师适时引导,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解决课堂即时生成的问题。

教学内容分析:《和田的维吾尔》一课是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中的第九课,本组课文的单元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表现出来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读通课文,积累“铺天盖地”等词语和生动的句子。

2.了解“和田的维吾尔“的特点,感受文章所展示的维吾尔乡村风情及他们虽苦尤乐的精神风貌。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遵循阅读教学的原则,让学生充分的与本文交流,在自读、品读、感情朗读等形式的朗读中,朗读课文内容,感受维吾尔人的特点及以及他们虽苦尤乐的精神风貌。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维吾尔人乐观豁达精神的由衷赞美之情,学习维吾尔人虽苦尤乐的精神风貌,激发学生对祖国民族文化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理解小标题的内涵,品读文中用来表现维吾尔人的优美准确的语言。

【教学难点】

找出它和文章主旨的关系。

【教学方法】

诵读、体悟、讨论

【教学准备】

1.维吾尔风情图片和民歌

2.要求学生朗读课文两遍。

【教学时数】

1课时

1.新课导入:(播放维吾尔风情图片和维吾尔民歌)

从刚才大家观看大屏幕专注的眼神,老师已经感受到了你们对新疆地区、新疆的维吾尔人浓厚的好奇心,那么让我们赶快进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与新疆有关的课文吧!请同学们把书本打开,翻到127页,《和田的维吾尔》

2.解读标题:首先老师要检查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昨天回家看过课文的同学举手。读过三遍的同学举手。读过五遍的同学举手。(检查预习,表扬!)

能不能告诉老师,为什么作者认为“和田的维吾尔”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维吾尔”呢?

明确: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剧,维吾尔人的民族特色也在渐渐消失,只有在最边远的南疆农村和田地区,还保持着浓郁的西域特色和维吾尔民族风情!这里的“真正意义”也就是指原汁原味的维吾尔民族特色。

3.初步感知:文中第二自然段作者说:只有披着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沙尘的和田维吾尔人才能展示出原装的“西域货”,你们认为哪些东西可以称得上是原装的西域货?

沙土、花朵、谜、歌舞等,你们是在哪里很快发现这些事物的`?

明确:通过文章的小标题能够快速、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和写作意图,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4.研读文本:刚才我们借助小标题很快地把握了所谓的原装“西域货”的内涵,可是大家有没有思考过:

(1)如何理解“土一样的维吾尔”中的关键词“一样的”呢?

明确:维吾尔人生活的环境充满了沙土——沙尘暴肆虐;维吾尔人的生活离不开沙土——穿戴、食物;晾晒衣服。

土给人的感觉是什么?(纯朴、豪放、粗犷)

维吾尔人对沙土怀有怎样的态度?

明确:热爱,崇拜、眷恋,即使面对沙尘暴,展现出的也是特有的豪气与乐观。

语言品味:铺天盖地、撕扯、嘶、迎风引吭、热烈激昂、寂寞单调、平添、韵味

结论:和田的维吾尔人有着土一样的质朴、粗犷和豪放。

(2)为什么“花”也可以作为和田维吾尔人的一种象征呢?

明确:爱花是和田维吾尔人的天性,花儿不仅盛开在南疆的沙土里,还盛开在维吾尔的门框边、房梁上、墙壁的挂毯上,姑娘的服饰上。姑娘有着花一般的名字和美丽的容貌,她们美丽的外表下更隐藏着坚韧的毅力,即使狂风也吹不散。

结论:和田的维吾尔人有着花一样的美丽、幽香、情调、自信。

(3)快速浏览第

三、第四两个标题的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和田的维吾尔人好似一样的神秘、不可思议、耐看。

和田的维吾尔人好似一样的潇洒、豁达、乐观。

5.深化主旨:刚才我们从四个方面来概括了和田维吾尔人的特点,下面哪位同学能不能只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和田维吾尔人的特点呢?

明确:生活在豁达乐观、载歌载舞之中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句话中出现了一对反义词,是什么?这样使用矛盾么?

明确:和田维吾尔人的生活在沙土弥漫的自然环境中的确是苦的,然而他们凭着乐观豁达的精神,不仅战胜了恶劣的自然环境,更在这样的环境中,创造着美,用歌声和舞蹈来表现着美,所以,心里感觉是甜的,生活是美好的。

6.随机讨论: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体验过“苦”与“甜”相生相伴的往事或感受呢?

六、布置作业:完成一篇300字左右的随笔,题目《维吾尔印象》。

【板书设计】

豪气与乐观 热爱土地

和田的维吾尔爱美的天性 能歌善舞 聚餐多样

【教学反思】

教学中,通过抓中心句,重点词去理解,去品读,效果较好。如,在学生交流了自学情况后,就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能够反映和田维吾尔人性格或精神的语句。抓中心带动学习的积极性。了解了维吾尔人的特点是:豪气与乐观的维吾尔族,酷爱土地的维吾尔族,爱美的维吾尔族,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在教学重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让学生再次在读中品味和田的维吾尔族的独特风俗习惯。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和爷爷向往、热爱春天的情感,感受生活的美好。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知道一年有多少个节气吗?会背二十四节气歌吗?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和其中的一个节气有关,哪个节气?(冬至)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2、通过预习课文,你对冬至这个节气有哪些了解吗?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次走进课文,去细细品味,去感受冬至的梦的美好。

二、品读感悟

1、请同学们打开书第29课,快速默读课文,冬至的梦是怎样的梦?勾划出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在书中的空白处写上你的体会。

2、全班交流

预设一:第二自然段

(1)冬至的天气是怎样的?(图片)冬天还不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最冷的节气是哪个节气?(大寒)冬至离一年中最冷的大寒还有一个月的时间,那离温暖的春天就更远了,但是就在冬至和春天漫长而寒冷的时间里,一切有生命的事物都做着自己温暖的梦、希望的梦。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了一句话——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再看这段话,你有什么新的体会吗?

(2)都有哪些事物在做着温暖的梦、希望的梦?

同学们想象一下,还有哪些事物也做着温暖的`梦、希望的梦?一个省略号让我们产生了无尽的遐想。这些事物在寒冷的冬天,看上去是那么冷清,但他们背后隐藏着的是什么呢?是生命的涌动,是迎春的力量,我们不禁为这种强大的生命力而震撼,下面就让我们通过朗读,感受生命的血液在涌动。(感受到作者对生命力的讴歌。)

(3)在这样寒冷的冬天,如果让你去寻找春天的足迹,你觉得容易吗?那要怎样找啊?作者是怎样找的?(动作:拨开、扒开,仔细)

作者多善于观察啊,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所以同学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善于发现,这样对你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经过作者一番仔细寻找,他找到春天的足迹了吗?他的心情怎么样?你能带着欣喜的感受读一读这段话吗?

他们已经等不及了,谁等不及了?他们会说话吗?到底是谁等不及了?你觉得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板书:向往春天、热爱生活)

冬至过后,人们就开始期盼天气转暖、大地解冻、小河流水、枝条吐绿,一切事物在呼唤春天中焕发出勃勃生机。所以说,冬至的梦里充满了——温暖、蕴藏着——希望,下面就让我们在读中品味这份温暖,在读中感悟这份希望。(配乐读)

(读得真好,老师相信你的心中也一定涌动这对春的向往与热爱)

这样优美的文字,让我们能把它记在心里,经常重温这份温暖与感动,谁能试着背诵几句。

还有哪些段落或句子你感受特别深,我们接着交流。

预设二:第三自然段

(1)为什么要经过难熬的八十一天?从冬至开始数九,看大屏幕,《数九歌》。冬至的梦要历经九九八十一天才会迎来明朗温暖的春天。

(2)你从哪些词体会到了我和“爷爷”对春天的期盼?

我们在读的时候就要突出这些词,谁想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这个自然段,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我”和爷爷对春天的期盼。

第五自然段

(1)文中除了第三自然段提到了梅花图,还有一个自然段也提到了梅花图,哪个自然段?从这个自然段你体会到了什么?

(2)齐读对联。你觉得爷爷是怎样的人?

文中两次提到梅花图,饱含了“我”和爷爷向往春天、热爱生活的真挚情感。让我们再读对联,体会“我”和爷爷对春天的向往、热爱之情。

生活是多么美好啊,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作者和爷爷那样心怀希望,热爱生活。文中还有那些文字写得特别美,让你感受最深?

第四自然段

“哦,……!”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在冬夜里等待春天的过程是美好的,因为它让我们始终心怀希望,心怀向往,下面就让我们沉浸在这个梦里,去感受它的温暖、漫长,而又充满希望。(配乐朗读)

冬至的梦是多么美好,你能不能模仿文中的写法,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你心中冬至的梦。

那是的梦,是的梦,是……

三、课外拓展

课下请同学们搜集有关冬至的诗歌、谚语,摘抄在采蜜集上,并背诵文中的第二自然段。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0

一、 整体引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请大家迅速浏览全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指名回答:

(作者在天安门看到灯光,听到赞叹,回忆起1947年,在沙土集围歼战中,郝副营长为了战斗的胜利牺牲了自己的事。)

 二、 研读课文

(一)提出问题,学生自读感悟。

同学们,课文为什么以“灯光”为题呢?

出示课件(1) 自学提示:

(1)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以“灯光”为题?课文在开头、结尾都写到天安门前的灯,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划出重点语句,并做简单的批注。

(2)小组交流。

(二) 明确线索,初步感悟天安门前的灯光。

1.课文为什么以“灯光”为题?

(因为文章是以“灯光”为线索的。)

2. 课文是怎样以“灯光”为线索来记叙的呢?按顺序谈一谈你的感悟。

3. 指名读第1自然段。

出示课件(2):

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周围的雄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抓住“光明”、“温暖”,从这两个词语中我感受到的舒适与宁静。抓住“千万盏灯”从这个词语中我感受到壮观与自豪。学生抓住“静静地照耀”,从中体会到舒适与宁静。)

师板书:千万盏灯

(三) 感悟郝副营长看灯光时的沉思。

1.过渡:作者也喜爱天安门广场上的灯光,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我心头微微一震,是什么时候听到过这句话来着?噢,对了,那是很久以前了。于是,作者沉入了深深的回忆。这句话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你有什么感悟?

2.师出示课件(3):

这会儿,他正倚着交通沟的胸墙坐着,一手夹着自制的烟卷,拿着火柴盒,一手轻轻地划着火柴。他并没有点烟,却借着微弱的亮光看摆在双膝上的一本破旧的书。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抓住 “注视”从中我体会到郝副营长看得认真、投入。)

师板书:吊着的电灯

3.“沉思”是什么意思?

(深思的意思)

4.他在沉思什么呢?

出示课件(4):

郝副营长在沉思___________________

(他在沉思当时穷苦人民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只有战胜了敌人才能换来和平,才能……

他在沉思让人民用上电灯。)

指名读。

(四)感悟郝副营长对灯光的憧憬。

1.过渡:此时郝副营长注视着图上的吊灯,他想的是中国的孩子们也用上电灯该“多好啊!”他在自言自语地说。沉思过后,突然,他凑到作者的耳边轻轻地问:“记者同志,你见过电灯吗?”作者是怎么说的?郝副营长又说了什么?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2.请一位同学来读第6、7自然段。

师出示课件(5):

“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体会到来郝副营长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3.“该多好啊!”是说什么好?

(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是说有灯光好)

师板书:憧憬中的电灯

4.“憧憬”是什么意思?

(向往)

5.他还会憧憬什么?

出示课件(6):

郝副营长憧憬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穷苦人过上幸福生活,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6.下面就请大家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段。

7.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感悟郝副营长在战斗中的英雄行为。

1.过渡:郝副营长注视着图上的吊灯,沉思的是只有打败敌人,才能能让孩子们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于是他由衷地发出了赞叹:“多好啊!”郝副营长这样憧憬是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那么,郝副营长为了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又是怎么做的呢?你从中又感受到了什么?

生读书描写战斗的自然段。

师出示课件(7):

突然,黑暗里出现一星火光,一闪,又一闪。这火光虽然微弱,对于寻找突破口的部队来说已经够亮了。战士们靠着这微弱的火光冲进了围墙,响起了一片喊杀声。

(抓住“一星火光”从中体会火光的作用大)

师板书:一星火光

出示课件(8):

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指了路。

2.后来才知道,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郝副营长

生接读: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指了路。

3.这一段作者在描写郝副营长的动作时,是怎样写的?

(这一段运用了划、点、举三个动词描写了郝副营长的动作。这样描写使句子更生动形象。这样描写使郝副营长的动作更连贯,再现了当时的情境。)

4.齐读这句。

5.引读:

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为了使突击连的战友不至全军覆没郝副营长毅然

(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指了路。)

为了让这场围歼战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郝副营长毅然

(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指了路。)

郝副营长为了赶明儿胜利了,让孩子们都在明亮的灯光底下学习宁愿失去自己宝贵的生命,他毅然

(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指了路。)

6.同学们看书,文中写郝副营长的行为是第10自然段的,如果我们把文章改动一下,看看哪种写法好,为什么?

师出示课件(9):

整个团指挥所的人都焦急地钻出了地堡,望着黑围墙。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突然,黑暗里出现一星火光,一闪,又一闪。原来是郝副营长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指了路。

(自己读,感悟区别。)

7.指名两个同学来对比读一读。

一个学生读文章的第9、10两个自然段,一个学生读改过的出示课件(9)。

(书上保持了叙事的完整性。

当时大家不知道是谁点的。

设置了悬念,使文章情节更加生动,引发人想象。)

8.引读:这一仗我们消灭了敌人的一个整编师。战斗结束后,我们把郝副营长埋在茂密的沙柳丛里。

(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9.师出示课件(10):

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10.自由读读

11.引读:

郝副营长仅仅22岁,但(女生接读: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郝副营长最大的愿望就是见一见电灯,但(男生接读: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郝副营长是著名的战斗英雄,本来有着光明的未来,但(全班接读: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12.这位战斗英雄这样做你感受到了什么?

(他用他的生命换来灯光。)

13.是啊,是英雄的牺牲换来了今天天安门前的璀璨华灯。

指名读最后一段。

师出示课件(11):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师板书:璀璨的华灯

14.你们从中感受了什么?。

(体会是千千万万革命先辈用鲜血换来)

15.这璀璨的灯光又象征着什么?

(这灯光象征着他们的革命精神,幸福生活。)

6、感悟首尾呼应、以灯光为线索的写作方法。

1.课文在开头、结尾都写到天安门前的灯,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师出示课件(12):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周围的雄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2.请两个学生读两句。

(体会开头结尾相呼应的写法,象征着幸福的生活是无数英雄的牺牲换来的,这幸福来之不易。)

3.师总结归纳完成板书:本文以天安门前千万盏灯引出回忆,通过描写郝副营长注视图上的吊灯陷入沉思,他想只有打败敌人,穷苦人的孩子才能够见到他憧憬的灯光。他在战斗中点燃了一星火光,这火光虽然微弱,但却为部队指明了胜利的方向。而他也像无数革命先辈一样,最终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文章是以这样的线索来结构全篇的,线索清晰,结构严谨。我们同学们要记住这种写作方法,并在自己的写作中加以运用。

三、作业

仿照这篇文章的写法,写一篇记事文章。

板书: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1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基本读懂课文,感悟主动走向生活、广交朋友的人生态度。

3、练习搜集有关资料。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初出茅庐的校报记者去采访一位前总统夫人,从夫人的话中得到了一个人生启迪——主动走向生活。学习这篇课文,一是引导学生积极准备、大胆应对、广交朋友、主动走向生活的人生态度;二是一采访为拓展点,进一步练习搜集有关资料。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准备一条自己的座右铭

2、搜集有关罗斯福夫人的资料

3、汪国真的诗《我微笑着走向生活》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记得去年学校庆典时,我班的蒋君锴同学超过采访了市长(出示当时的照片),请蒋君锴同学说说你当时的心情。

是呀,要成功的采访好一个对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在采访前做充分的准备,同时还需要勇气和智慧。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读顺课文,理清脉络

2作者向夫人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她是怎么回答的。

三、自学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四、交流

1、采访前,我的心情如何?是怎么准备的?

2、采访过程中,我向夫人提了什么问题?夫人是怎样回答的?

3、作者采访夫人有什么收获?

(获奖懂得“走向生活”这个人生哲学)

五模拟采访,感悟主动走向生活、广交朋友的人生态度。

模拟采访过程

(1)读一读课文的9至14小节,把科宁斯和罗斯福夫人的对话分别用不同的线条标出来,对采访的内容做到胸有成竹;

(2)讨论:为了使再现采访能够比较成功,大家提一些建议;

(3)学生小组内排练;

(4)上台采访;

(5)细细地揣摩罗斯福夫人那段意味深长的话,进一步感悟广交朋友,走向生活的人生态度。

六、总结深化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启发?

走向生活,广交朋友。

是呀,其实一句格言,一个座右铭会影响人的一生。你有人生格言吗?请写下来,贴在桌子的右上角,让这些格言时刻激励我们。

七、延伸

是的,只要我们摆脱了束缚,屏弃了羞涩,走向生活,广交朋友,那么我们的人生必将阳光灿烂。著名诗人汪国真送给我们一首诗《我微笑着走向生活》,希望大家也能和他一样微笑着走向生活。

我微笑着走向生活

汪国真

我微笑着走向生活

无论生活以什么方式回敬我

报我以平坦吗

我是一条欢乐奔流的小河

报我以崎岖吗

我是一只飞翔的燕子

报我以不幸吗

我是一根劲松经得起千击万磨

生活里不能没有笑声

没有笑声的世界该是多么寂寞

什么也改变不了我对生活的热爱

我微笑着走向生活

教学反思

1、师生之间形成了积极的互动效应。我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比如在与学生谈话交流时,既注意认真倾听,又注重适时的点拨,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习活动的设计注重层次性。其中“再现当年科宁斯对罗斯福夫人的采访过程”这一环节,我没有满足于课堂表面的热闹气氛,尽量消除“为表演而表演”的.倾向。我始终把握住语文课的个性特征,一切学习活动着力于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不搞花架子,切实地帮助学生,给予学习方式方法上的点拨,使整堂课中学生的学习水平有层次地提高。课尾,学生创作自己的人生格言时表现了极大的热情,体现了他们对课文重点——罗斯福夫人那段含义深刻的语言由衷的领悟和感慨,从而掀起了整节课的高潮。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

2、理解重点句。

3、通过了解这个小故事,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祖国,当祖国需要时,随时都可以为祖国献出一切。

教学重点:

1、了解被称为“夜莺”的孩子是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

2、了解开头三个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之间的相互照应。

课时安排:

两课时

基础知识:

1、正音字

dī qū yín

堤岸 曲折 呻吟

2、多音字

削 xiāo (削苹果) xuē(剥削)

拧 nìng (拧脾气)

nínɡ(拧毛巾)

nǐng (拧螺丝)

钻 zuān (钻 研) zuàn(钻头)

3、区别字

屑(不屑) 埃(埃及) 宛(宛转)莺(夜莺)

霄(九霄) 挨(挨打) 碗(饭碗)鹰(老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3、朗读训练。

二、整体感知

1、揭题引读,学生自悟。

2、快速读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目标完成过程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苏联卫国战争: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在已经战领了欧洲许多国家之后,突然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始了卫国战争,在奋起保卫祖国的战斗中,苏联的敌后游击队非常活跃,积极配合红军奋勇作战,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本文记叙的就是这无数事例中的生动一例。

2、理清脉络,讨论分段。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

按照“诱敌——入林——传信——摆脱”的顺序分段或以歌声为线索也可。

第一段(从开头到“听懂了吗?”)小孩学夜莺叫,用歌声引诱德国兵。

第二段(从“队伍出发了”到“就不再问了”)写小孩给敌人带路。

第三段(从“树林深处”到“新鲜的意思了”)写小孩发出情报做好消灭敌人的准备。

第四段(从“德国兵”——全文结束)写小孩把敌人带进埋伏圈,机智摆脱了敌人。

3、教师总结,学生质疑,解答问题。

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以歌声为线索,掌握这种分段方法并理解所学字词。

第二课时

一、阅读第一段,讨论问题

1、文首为什么要写“黑色的碎瓦”、“空旷的花园”、“烧焦的树木”?

(说明战争破坏严重,昔日美丽的村庄,如今已破烂不堪,作者利用这一段环境描写来揭露德国法西斯的侵略行为。)

2、德国军官和士兵是怎样发现小孩的?

(无声—如今已破烂不堪,作者利用这一段环境描写来露德国法西斯的侵略行为。)

3、德国军和士兵是怎样发现小孩的?(无声——夜莺叫——小孩叫——注意听——发现)

4、相互讨论,体会句子含义,幻灯出示。

(1)“怎么会就剩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只有我一个!”

(孩子故意打岔,避正面回答,反映了孩子的冷静、沉着、机智。)

(2)“人哪?战争。

5、小结本段内容,指导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1、路上小孩为什么有时学夜莺叫,有时学杜鹃叫?为何要做出天真贪玩的样子?

(孩子机智灵活,既向游击队传递了情报,又进一步取得了敌人的信任。)

2、当问孩子有无游击队时,孩子怎样回答的?画在书上。

3、讨论:孩子面对凶恶的敌人,难道他不怕吗?为什么还能应变自如,毫无惧色呢?

(卫国战争中,全国人民都投入到保卫家园的斗争中,全国人民怀着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进行不屈的斗争,小孩就是由于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憎恨,才能临危不惧,坦然自若。)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

1、游击队潜伏在哪里?他们怎么知道德国兵来了?

(通过小夜莺的歌声传送的情报得知德国兵来了。)

2、由此可见,小夜莺是第一次传递情报吗?

(不是,小夜莺显得老练,看来在战争期间,他已是一位出色的游击队员了。)

四、学习课文第四段

默读第四段,思考

1、游击队是怎样把敌人消灭的?

2、德国兵被消灭后,小孩为什么又坐在原来的地方,他在望什么?

(小孩子完成这次任务后,又坐在原来的.地方,执行新的任务,小孩有高度的负责精神和警惕性。)

3、最后一节起什么作用?(照应了开头并点了题,这歌声……有什么区别,这句赞扬了小夜莺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小情报员

五、学习表达

围绕中心,学习表达

1、浏览课文,找一找有几处环境描写?

2、以歌声的地方有几处?(可见这篇文章思路清楚,以歌声为线索,另外准确的环境描写也起到了烘托中心的作用。)

六、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这篇文章读后你受到怎样的启发?

2、你觉得小夜莺是个怎样的孩子?(热爱自己的祖国。)

七、作业

1、造句 即便……也……

2、学习写人物动态的句子,画在书上。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3

学习目标

1.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和理解生字所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

4.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

学习重难点

1.从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关注小女孩的命运。体会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的效果。

2.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五次擦燃火柴的课件;乐曲《天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从作者入手,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出示几段话请学生来读:

a我年届七十,有机会又读了一遍安徒生童话,颇有以前没有过的感受。因此我深深领悟到,安徒生童话真是可以从小读到老的书。(任溶溶)

b在安徒生的童话世界里,虽然他并不经常给你一个甜蜜蜜的大团圆——而是让女孩点完所有的火柴冻死,让锡兵为了得不到的爱情甘心熔化,让小人鱼化成美丽的海水泡沫,让刚刚爱上公主的穷人失手烧掉自己的飞箱——但掩卷之后,我们觉得他的童话世界仍然充满了善良和爱,充满了感动和美。

c丹麦大物理学家奥斯忒看到了安徒生的才能。他对安徒生说,如果他的长篇小说能使他出名,那么,他的童话将使他不朽。

d列夫61托尔斯泰曾意味深长地问高尔基:“你读过安徒生吗?我读过,十年前,我没读懂,十年后,我终于读懂了,他很孤独,非常孤独!”

e我相信,用生命写作的作家无论多稀少,安徒生都是其中一个,他的生活、经历、情感、血液、梦想……一切都在文字中,这使得他的童话拥有丰富深刻的内涵,在儿童和成人的世界里都广受欢迎。仅此一点,就可以把世界上绝大部分童话作家和安徒生区别开来。

1.关于安徒生,你了解了什么?

2.关于安徒生,你不解什么?

二、从故事走近安徒生

1.简介《卖火柴的小女孩》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的代表作之一,发表于1846年。当时有个朋友要求他为一幅拿着一束火柴的穷苦小女孩的画写一篇童话。这幅画使安徒生想起了自己母亲的苦难童年。他的母亲幼年讨过饭。安徒生说:“妈妈告诉我,她没有办法从任何人那里讨到一点东西,当她在一座桥底下坐下的时候,感到饿极了。她把手指伸到水里去,沾了几滴水滴到舌头上,因为她相信,这多少可以止住她的饥饿。最后,她终于睡过去了,一直睡到下午。”

安徒生就怀着这种感情创作了这篇感人的童话的.。

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丹麦的安徒生是举世闻名的“童话王子”,他的童话作品《丑小鸭》、《白雪公主》、《皇帝的新装》、《拇指姑娘》等深深地吸引着我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作品《卖火柴的小女孩》。

2、读题,问:读了题目,有人问你,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小女孩卖火柴)通过预习,你应该知道文章其实还写了什么?(小女孩美好的幻想和冻死在街头。)理清课文思路:小女孩卖火柴(1——4自然段);美好的幻想(5——11自然段;冻死街头(12——13自然段)

3、提供词语和短语,把事情说清楚具体。

(大年夜 又冷又黑 光着头赤着脚 又冷又饿 擦燃 幻想 暖和 喷香 美丽 慈爱 寒冷 饥饿 痛苦 微笑……)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主动阅读童话,走近并走进卖火柴的小女孩,品读文本,感受小女孩悲惨命运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2、在“读、说、悟”中努力达到语言与精神的共生,同时尝试用现代的眼光解读童话,初步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

3、初步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快速阅读课文,积累短语,品读文本,感受小女孩悲惨命运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教学难点:

在“读、说、悟”中努力达到语言与精神的共生。

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

提供词语和短语,把事情说清楚具体。

(大年夜 又冷又黑 光着头赤着脚 又冷又饿 擦燃 幻想 暖和 喷香 美丽 慈爱 寒冷 饥饿 痛苦 微笑……)

二、走近小女孩,走进小女孩

过渡:通过你们的回答,知道小女孩幻想到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请快速的读文5——11自然段,找出小女孩幻想到的句子读读。

1、快速阅读,找出四次美好的幻想。

2、交流,质疑:此时,你最想问的问题是什么?(小女孩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美好的幻想?)

3、再次快速读全文(特别是1——4自然段),寻找小女孩幻想的原因。(寒冷、饥饿、痛苦、孤苦)重点讲寒冷。

4、交流。指导有感情地读好四次幻想的那种渴望心情。(动态生成)

5、四次幻想,引导感悟。

这幻想是( )的!

6、朗读小女孩最后的一次幻想,引导感悟。

过渡:小女孩想留住奶奶,老师读:第10、11自然段,学生接读重点句。

7、出示: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这是幸福的!)

8、小结:这温暖、这食物、这欢乐、这疼爱、这一切的美好和幸福都来自幻想。

三、走进作者,走向积极

过渡:小女孩就是在这美好的幻想中死去,请读:

出示: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

1、 同学们,小女孩的死有什么反常吗?

2、 安徒生写这童话故事到底想表达什么?指名谈。

3、总结:齐读并记住安徒生的话:梦想是极其珍贵的,它是引导我们走向美好生活的阶梯。

4、作业。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抓住重点语句,理解为人民服务的道理。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语句,理解为人民服务的道理教学难点:抓住重点语句,理解为人民服务的道理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揭题

1.介绍什么事演讲词的特点。

2.课件出示毛泽东题词:为人民服务3.介绍毛泽东和张思德。

二、理清文章思路

1.读课文思考:演讲的听众是谁?毛泽东同志的这个讲话围绕什么中心讲?分几层意思讲?每层意思是什么?

分五层讲;意思分别是:

指出我们的队伍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队伍中的一员。指出张思德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比泰山还要重。指出我们要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指出为人民的利益而牺牲是“死得其所”,但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牺牲。号召大家追悼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同志,寄托哀思,团结起来。

2.第一段有几句话?每句写什么?句与句之间有什么关系?有三句。分别说队伍的性质、任务、这次追悼的人物。并列关系。

三、学习第二段。

1、中心句: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2、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句进行论述的?先引用司马迁的话做论据,再具体讲什么样人的死毫无意义,什么样的人死得有价值。最后肯定张思德的死比泰山还要重。

3、你怎样理解司马迁的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的死比泰山还重,有的人的死比鸿毛还轻。

小结:这一段是讲革命者对生死的看法,人要死得有意义、有价值,揭示了革命的人生观。

四、学习第三段。

1、这段是围绕哪句话论述的?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2、是怎样围绕这句话论述的?

通过举例(李鼎铭提出”精兵简政“的例子)加以论述。

3、每句说的是什么?第一句讲有了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第二句讲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第三句讲凡是符合“说得对”、“对人民有好处”这个条件,不管是谁的批评和意见,我们都要改正,都要照办。

五、学习第四段。

1、“共同的革命目标”是什么?解放全民族,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

2、为实现这一革命目标应该怎样做?“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互相爱护”

3、各层层意

第一层: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但要取得全民族的解放,还要团结更多的人。

第二层:讲怎样对待困难,要看到成绩、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不要灰心。

第三层:讲正确对待牺牲。一是为人民利益而牺牲是“死得其所”;二是要避免不必要的牺牲。

第四层:革命队伍的人要互相关心、爱护、帮助。

我们“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这个目标是什么?为什么说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目标是彻底地、完全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因为我们的目标是为人民服务

六、学习第六段。

1、我们要为什么人开追悼会?(开追悼会的制度是什么?)

不管是谁死了,只要他是做过一些的益的工作,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

2、开追悼会的意义是什么?寄托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3、为人民服务(毛泽东)

演讲人:毛泽东

听众:根据地军民

背景:张思德为革命牺牲,送葬的追悼会。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5

 一、 复习导入

1、 板书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4课,齐读课题

2、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王冕的哪些事情?

(相机板书:孝敬母亲、勤奋读书、刻苦学画)

3、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细细品读文字,感受人物的独特魅力

 二、 品读课文

(一)自学课文,要求:

请大家快速的浏览课文,用“——”划出王冕孝敬母亲的句子,用“ ”划出他勤奋读书的句子,用“ ”划出他刻苦学画的句子,可以在感受深的地方圈圈划划,也可以写写批注

(二)全班交流

1、你找到哪些句子描写了王冕孝敬母亲,教师相机指导朗读、感悟

(1)王冕说:“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出示)

A、你读的听起来很轻松,读好哪几个词就能读出这份轻松(闷得慌、快活些)

B、再请一位同学大声的,轻松的读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王冕是真的不想去学堂读书了吗?

C、交流要点:安慰母亲,体谅母亲,不想让母亲为难、伤心、难过

师:是呀,这份孝顺正是出于对母亲的爱呀!

D、(出示母亲的一段话)母亲是怎么说的,谁来读读,其他同学边听边体会母亲当时是什么心情?

交流要点:万般无奈,不忍心,有心却无能为力

从哪些词语读懂的?(不是、只靠、实在、只好)抓住这些词通过朗读表现母亲的心情

请2位同学分角色读一读,读出人物不同的心情

师:看,刻画人物语言描写是最直白的表达方式

(2)王冕一一答应,母亲含着眼泪回去了。(出示)

A、 他是怎么答应母亲的,可以联系上文用自己的话说说

要点:母亲放心吧,一定听你的话,处处小心,每天早出晚归,自己照顾好自己,不用为我担心

B、(理理衣服、含着眼泪)从这两个词中你读出了母亲的什么心情?

要点:对孩子的关怀和疼爱,伤心、难过、不忍心、无可奈何

这种伤心和不忍正是出于对孩子的爱呀!

把母亲的这种心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师:是呀,刻画人物还可以通过人物的动作和神态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3)从此,王冕白天……陪伴母亲。

即使再累也要陪母亲,多孝顺呀!

(4)遇上秦家煮些……回家孝敬母亲。

是呀,好吃的都留给母亲,多懂事呀!把“总舍不得”读的慢点、

重点就能读好(读)

(5)王冕得了钱,就买些好东西孝敬母亲。

心中总是挂念着母亲,真是体贴呀!

(6)春光明媚的时候……母亲心里十分欢喜。

对,为母亲解闷散心,真是孝顺呀!

过渡:王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了对母亲的爱,的确是孝敬母亲呀!

2、同时,他读书也很勤奋,交流你找到的句子

(1)每天给的点心钱……买几本旧书。

从哪里体会到他勤奋的?(也舍不得)

是呀,宁愿饿肚子也要买书读,多爱学习呀!

大家请注意“旧书“,一个旧字你读懂了什么?

要点:旧书便宜,可以省下一些钱贴补家用——多懂事,多孝顺!

旧书便宜,可以多买几本读——多读书,好学呀!

抓住这两个词读出王冕的勤奋和孝顺!(读)

(2)白天牛吃饱了……柳树阴下看书。

一有空就看书,真是勤学呀!

(3)他每天画些画,读读古人的诗文。

长大后还是每天读,多勤奋呀!有句话说的好:活到老,学到老呀!

(4)不知不觉三四年过去了,王冕读了不少书,也明白了许多道理。

对,书是最好的老师,从中能学到很多道理!几年中他读的书可真多呀!(读)

3、过渡:王冕不仅孝敬母亲,他还勤奋读书,多么好学呀!他学画更

是刻苦,交流你找到的句子

(1)自此以后……学着画荷花。

一个“攒“你读懂了什么?(不容易,懂事)

是呀,再难也要学,多好学呀!(读)

(2)起初画的不好……没有一处不象真的。

(起初、三个月、大有长进)读读这几个词语,你读懂了什么?

(时间短,进步大)

有怎样的进步?用哪些词语形容他画的荷花?(栩栩如生、形象逼真、惟妙惟肖、活灵活现)

同学们,从不会画到大有长进,他靠的是什么?(坚强的毅力,坚忍不拔的意志,坚持不懈,勤学苦练,勇往直前,毫不气馁、锲而不舍的精神,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对呀,这些是通向成功的铺路石,看图,他还靠的是什么?

(细致的观察,耐心的练习,对荷花的喜爱)

抓住这些词,读出他学画的刻苦!

是呀,他眼中有荷花,心中有荷花,才能把荷花的精神、形态、颜色画的'如此传神!他的刻苦勤奋终于使他成为一位画荷高手,他的作品也受到人们的青睐。

(3)过渡:同学们,他怎么会从放牛娃成为一个画家呢?其实这是出于一次偶然的机会

A、 请大家闭上眼睛静静地听,边听边想象,思考:这一段写的是什么?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师配乐范读

B、 交流:雨后景色,很美

C、 美在哪呢?请大家各自轻声读读,选择你觉得最美的地方好好的读一读,比比谁读的最美

D、 比赛读,边体会(指导朗读的方法)

(欣赏荷花图)

(瞧,花苞上雨水点点,在阳光的照耀下,伸展着婀娜的身姿,抖开了美丽的霓装,如含笑的少女,如顽皮的孩童,如穿着粉装的仙子,冰清玉洁,妩媚娇艳,真是“花中君子来哪方,亭亭玉立展娇容”

再看,那碧绿的大圆盘上,颗颗水珠晶莹透亮,水晶似的闪动着灵气,如颗颗珍珠,光彩夺目,真是“暖日和风香不尽,伸展枝叶碧无穷”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