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基础 > 教学设计 > 人教版语文《观潮》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观潮》教学设计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76W 次

《观潮》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记叙的是一次观潮的盛况。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语文《观潮》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希望有所帮助。

人教版语文《观潮》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引领学生感受钱塘海潮的奇伟磅礴,体味自然的伟力美、人的精神美和地域的风情美。

教学重难点:紧扣语言因素,感知、评赏四幅画面。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讲述有关钱塘海潮来由的传说:忠勇的吴国大将伍子胥,因吴王夫差听信谗言疑心他谋反,被迫自杀。死后,其悲愤仍不可遏止,于是便乘着素车白马在钱塘江上奔腾吼叫,形成汹涌澎湃的钱塘潮。

二、范读,正音。重点读好文中比较陌生的字的读音。

尹艨艟骑倏舸泅溯

三、个读、齐读,辨明节奏。重点读好文中几个长句的节奏。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吴儿善泅者/数百

而旗尾/略不沾湿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珠翠罗绮/溢目

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虽/席地/不容闲也

四、练读,读注释,做练习。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方其远出海门

既而渐近

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吞天沃日

艨艟数百

如履平地

倏尔黄烟四起

人物略不相睹

则一舸无迹

随波而逝

皆披发文身

溯迎而上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腾身百变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珠翠罗绮溢目

车马塞途仞江干

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而僦赁看幕

虽席地不容闲也

五、译读,重点翻译第三段。通过翻译,培养语感,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领略钱塘江潮

六、研读

1.初步感知。齐读后,提问:文章题目叫“观潮”,那么作者看到了哪些画面?

2.细部研读。

(1)学生依据自己对四个文段的喜爱程度自由读。读到自己喜欢的文段时,大声朗读,尽量读出体悟到的情味;若对这一文段兴趣不大,可小声读或凝神静听。

(2)具体分析课文。

第1段海潮图

找出表现海潮雄豪景象的关键词:“伟观”、“势极雄豪”。听读。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试将听到的语言转化为头脑中的形象。品读,体味语言。请同学们找出自己特别欣赏、喜爱的语句,并简单加以评点。师点拨。如:银线,写出远眺海潮的形态、颜色、光泽。

玉城雪岭,“城”、“岭”表现出潮水渐近时,潮头之高大,如坚固的城墙、高耸的山岭扑面而来、连天涌来,其形状、态势让人心惊。“玉”、“雪”则写出了潮水翻涌,洁白如雪,晶莹似玉的浪花状貌,给人以美而壮观之感。吞天沃日,试换作“遮天蔽日”如何?“遮”、“蔽”只表现将天空、太阳遮掩住,虽然水势之盛也可想见,但偏于静态的状态描写。“吞”、“沃”则写出了潮头的翻腾、激卷,仿佛能将广袤无垠的天空包孕于口,似乎敢与太阳炙射大地的万丈光焰相抗衡,直上九霄冲荡日头,其动感、气势、情味均较“遮”、“蔽”更胜一筹。齐读这段壮阔浩荡的文字,试着将它背下来。

课外延伸,积累语言。我们熟知的大家们笔下的钱江潮如:

百里闻雷震,惊清来似雪。——孟浩然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刘禹锡欲识潮头高几许?月山浑在浪花中。鲲鹏上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苏轼播放音像材料视听结合,感受“交响钱塘潮”。

小结:本段突出了自然的伟力美。

第2段演习图

这是一场古代的水军演习,能说说它给你的印象吗?

请以“我看到了一场的水军演习”答问,并以文中关键词句证明你的看法。通过对语言分析得出:

这是一场船只众多、阵势变化多样、将士功夫过硬、声势浩大、战斗激烈、让人回味无穷的水军演习。请全体男生齐读此段。

第3段弄潮图

蔚蓝的大海,蕴蓄着无穷的力量;滔天的巨浪,汹涌的海潮更是带来了大海深处的磅礴伟力,而800年前我们的吴中好儿男们就上演了一幕精彩绝伦的弄潮表演。这样的解说,也许能代表大家喜欢这个文段的理由,不过粗略了些。——请具体说说这幅画面在哪些地方吸引了你。

如:披发纹身。原始,野性,张扬出勃发的生命力,极富地方色彩。争先鼓勇,溯迎而上。面对强劲狂暴的潮头,毫无惧色地争先主动迎击,谁说吴越之地只是婉约灵秀,在这些弄潮儿身上,我们分明看到的是豪气冲天的英雄本色。

小结:第2、3段表现了人的精神美。

第4段观潮图

问:你如何看待这个文段?可否将它删去?

由人多(车马多)、物价上涨、席地不容闲突出人们观潮热情之高。侧面烘托出江潮之壮美、表演之精彩。

小结:如果说海潮图是自然以它的壮美征服了我们,那么演习图和弄潮图则可说是人以它面对自然伟力的勇敢、自信、拼搏的精神和高超的技艺震撼了我们,更有那“满郭人争江上望”的观潮盛景构成了吴地特有的风俗人情,堪称地域的风情美。

三、用自己的话说课文。

本文题为《观潮》,是观赏钱塘江潮水的雄伟壮观景象。通过阅读课文,你观赏到了哪些雄伟图景呢?作者又是如何描绘的?请用“我观赏到了图,作者通过(用)”的句式说话。要求每个同学都要在小组内部大声说出来,然后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全班交流。说话交流情况大约如下:

我观赏到了一幅“怒潮图”/“潮来盛况图”/“涨潮盛景图”,作者用“仅如银线”写出了远眺之景,继而用“玉城雪岭际天而来”,从形状、颜色,写出了潮水渐近的雄伟气势;作者用“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从声音的角度描绘了浙江潮的震耳欲聋之势;作者用“吞天沃日”,借夸张手法,极言潮水来势之雄豪。作者从形、声、色、势四个方面,描绘了钱塘江潮之“伟”。

我观赏到了一幅“教阅水军图”/“水军演习图”,作者用“艨艟数百”写出了演习阵容之壮观。用“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写出了阵势变化多端,驾舟本领高超,水军技艺娴熟;通过描写“黄烟”、“人物”、“水爆”,显示了演习的逼真,场面的宏大;“烟消波静,一舸无迹”,由动而静,展示了水军威力。

我观赏到了一幅“吴儿弄潮图”/“力争上游图”,作者用“善”字总写吴儿本领高超,“数百”突出人数众多;“披发文身”写古老的民风民俗;“溯迎而上”,使健儿“争先鼓勇”之态,跃然纸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表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使健儿获胜之态,活灵活现。

我观赏到了一幅“万人观潮图”,作者用“四马塞途”,“席地不容闲”,侧面烘托浙江潮之盛。

四、能力延伸训练

八百多年过去了,人事已非,而钱塘海潮盛景依旧。如果你是观潮盛典的直播现场主持,请根据学完本课后的印象,用自己的语言向观众介绍、评述最打动你、最吸引你的一幅画面或一个瞬间。

五、结语

给自己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颗善于体察的心灵,一种善于感悟的诗情,做一个亲近自然、热爱社会人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