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基础 > 教学设计 > 《报任安书》教学设计

《报任安书》教学设计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7W 次

教学目标:

《报任安书》教学设计

1、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理解本文的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3、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4、掌握更多的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2、掌握实词、虚词与句式。

教学方法:

教师讲解和学生自主探究、质疑。

教学工具:

多媒体和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1、2两段。

一、孟子:“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导入新课,学生明确,司马迁在李陵事件中受腐刑而坚持写完《史记》,他的这种精神在《报任安书》中充分进行了表述。作者借给朋友任安回信的机会,阐明自己受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了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感情复杂,悲痛、沉郁与慷慨激烈交织。这里应明确:朋友任安之托实际上是让司马迁在武帝面前说情,当时司马迁隐忍苟活的目的是为了完成《史记》,因此在文中反复的说明这个意思。

第一自然段,引导学生翻译,明确:说明任安来信的内容,再就答迟表意。

这一段还应明确:“推贤进士”是任安要求司马迁“说情”的婉转说法。“仆非敢如此也”是本段的核心,由此引出自陈心志。

二、教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生初步感悟其情感,并将难点做上记号。

三、学生参照注释,读课文,感悟文中所蕴含的情感。思考作者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以及他是怎样逐步说明这个原因的。

司马迁进一步申明,他并不顾念家庭,也不缺少“臧获婢妾,犹能引决”那样的勇气,但轻轻一死,也就同时断送了为之献身效命的事业。对生命和事业,司马迁坦然自信地表示了自己的心意,他“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他的这种将个人价值置于历史长河中来衡量的宏阔眼光,终于使他超脱了庸常的“死节”观念的束缚,而选择了一条更为考验人的精神与意志的荆棘路。

四、小结:总之,这三段逐步说明了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

五、学生熟读1、2自然段,进一步体味复杂的思想感情。

六、学生课后归纳文言虚词“于”的用法。

第二课时

学习3、4两段

一、结合前面所学,对文言虚词“于”进行归纳

1、介词,“在,从,到”。

郑伯克段于鄢。

郑武公娶于申。

请辞于军。

2、介词,“在……方面”。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3、介词,“由于”。

业精于勤,荒于嬉。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

4、介词,“向,对,对于”。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

5、介词,“被”。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6、介词,“与,跟,同”。

燕王欲结于君。

7、介词,表示比较,译为“比”。

长于臣。

急于星火。

8、 介词,引进动作的对象,可不译。

贪于财货,好美姬。

【于是】相当于“于+此”,“于”和“是”都单独有自己的意思。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

于是余有叹焉。(对这件事)

【于是】表示承接或因果,放在句子开头,同现代汉语。

二、回顾前面两段多学的内容大概。(教师可以请学生回答)

第一部分,先说明任安来信的内容,再就答复迟表示歉意。

第二部分,主要申述自己遭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说明自己受辱不死的原因是为了使“文采表于后世”。

第三部分,进一步说明自己受腐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是为了完成《史记》。

三、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第四段的内容大意,即第三部分的第一层。

第一层列举古代被人称颂的“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后“论书策,以舒其愤”的例子。

请全班一起朗诵课文第三段,并思考:

此段列举的都是些什么人?他们都做了什么事情?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用原句子作答)这些人身上有什么共性?

答:倜傥非常之人;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在逆境中成才

四、解决此段的重点字词: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的词

3、表被动的词语

“摩”通“磨”;“底”通“抵”;“见”通“现”;

非常:古义,不一般;今义,很、十分

称、拘、放逐、膑、迁、囚、断、用

五、教师进一步提问:你喜欢第三段的哪些句子?为什么?请同学单独诵读。

老师再范读,也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从文章结构上着手,司马迁很早就教会了咱们写议论文)

请同学单独诵读,并讨论,究竟是怎样的一种议论文模式。

给学生补充第三段出现的人物的相关事迹,进一步概述他们的精神。

文王拘而演《周易》,告诉后人,身处逆境的人,当志存高远。姬昌身在狱中,却心怀天下,这从他自狱中释放回去后的表现便可窥见一斑:暗中修德行善,推行善政,众多诸侯都来请他裁决纷争,归附于他,其势力日益强大。

告诉后人:只有不屈不挠,顽强拼搏,才能把苦难变成财富。只有当你以泰山压顶不弯腰的气概去打拼并战胜困难时,它才是财富,有道是“自古雄才多磨难”。

六、第2层,介绍《史记》的体例和宗旨,说明自己“就极刑而无愠色”是为了完成《史记》。

请同学们回顾《史记》的相关知识。

在课本上找相应的句子来回答,并说出作者写《史记》宗旨是什么?以及忍辱着成此书最大的意愿是什么?

七、文言词语挑战。(请一名同学上台,自愿的,此名同学可以针对第四段的知识点设计问题,下面的同学抢答)

学生设计的问题如下:

1、第四段中有哪些通假字?

2、“藏之名山”是什么特殊句式?

3、解释如下字词:

为十表凡百三十篇会遭此祸虽万被戮

草创未就则仆偿前辱之责

4、翻译句子。

(1)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2)仆诚以着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

(3)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八、请大家读第四段,想想司马迁的愤慨源于什么,仅仅是因为受了宫刑吗?

请大家观看司马迁受宫刑的视频,结合时代背景做深层次的探究。

(愤慨的原因也源自对皇帝的失望及朝廷大臣的趋炎附势、缺乏正气)

练习:

1、第三段的八个排比句成了千古流传的名句,请就其反映的人物精神写一段评论的话。

3、完成《金榜一号》第101面与此文段相关的练习。

第三课时

学习第5段。

主要是文言实词、虚词的落实。

1、学生齐读本段。

2、主要词句

①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②虽累百世,垢弥甚耳!③重为乡党所戮笑④身为闺之臣,宁得自引深藏岩穴?⑤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无,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2、再读本段,体会作者的情感

3、思路分析

作者痛定思痛,抒发了更加难以忍受的痛苦心情,“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可见,忍辱负重,苟且屈生,要比一死了之更痛苦。司马迁敢于选择这条路,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气!

文章的最后,作者陈述了自己不能为皇帝“推贤进士”的想法。

4、提问:怎样理解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理至情切”的表现方法?

[解析]1、“理至”:叙事议论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作者议论的基本路径是:①受辱——引决(士人应持的态度);②受辱——隐忍——完成伟大的事业(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③“我”(司马迁)受辱——学习前贤,选择隐忍——为了完成巨着《史记》。

这说明,对待受辱,引决不是唯一的处理方法,那要从生命的价值来认识,从“义”的深层意义去理解。作者一方面说要学习前贤,有忍辱负重的精神;一方面说如果自己受辱就去死的话,则不能完成着述《史记》的任务,一个人死的窝窝囊囊,无所作为,就失去了人生的价值,也就“轻于鸿毛”了。这个道理讲得清楚明白,环环紧扣,层层深入。当然,这并不是说,人不应该为“义”去死,而是从长远的意义上理解这个“义”的含义。

2、“情切”:情感跌宕起伏,奔放而曲折。

全文情感真切,有时奔放激荡,豪情满怀;有时又回肠荡气,如泣如诉。第一段写受辱的痛苦时,说自己伏法死去,“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这抒发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之情;写自己选择忍受侮辱时说:“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这里表现了他受辱的痛苦,悲切郁闷之情,溢于言表。第二段写出他为了完成伟大的巨着《史记》,“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则又表现他豪迈激荡的情感。第三段再一次回想自己受辱的痛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又好像看到他悲痛欲绝,如泣如诉的表情。

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表达十分流畅自然,文章情感忽而悲切,忽而豪壮,忽而又痛不欲生。这正如后人评价这篇散文时说,它“如山之出云,如水之奔壑,千态万状,变化于自然,由其气之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