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基础 > 教学反思 > 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必备】

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必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3.12W 次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必备】

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

《小山泉的心愿》是一则寓言故事,课文通过小山泉和野兔的对话,阐明了小山泉的心愿。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抓住小山泉和野兔的对话,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什么是“不幸”,什么是“幸运”的,从而让学生感悟到只有大家都需要自己了,才能体现出自己存在的价值,心中装有他人了,才能为别人服务,这才是幸福的事。

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都应体现在一个“读”字上,读是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手段,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客观要求和最重要的途径,忽视了读或读不到位,学生语感的培养和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教学中,我对每一次的朗读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使学生明白读什么,该怎样读。

首先,课堂导入揭题后,我让学生自由读读课文,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的读音。再读课文时,要求学生思考:小山泉的心愿是什么?在讨论回答后,重点指导朗读小山泉的话:“我储水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人取用,为人解渴。”使学生理解了小山泉的心愿。接着再读小山泉的所有话语,提问:“小山泉为什么会说野兔不了解自己的心愿呢?野兔说什么话了?”回答后,理解读第一节。最后第三次细读课文时,要求想想野兔说小山泉不幸,可小山泉却说野兔不了解它的心愿,那小山泉是不是认为自己是不幸的呢?它是怎么想的?再次去读小山泉的话,这样学生不仅很快理解了小山泉说的话,更能读出感叹句的语气。结合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有所感悟,并在读后交流读后感想,说说读懂了些什么,使学生读有所思,读有所获。

三次读文不仅提出有明确的要求,而且层层推进,学生通过朗读,很好地理解了课文,体会了小山泉的感情,做到了语文教学中的重情感、重体验,重感悟。

不过这节课上完后有一点我觉得有点遗憾,就是在指导学生进行评价时,指向还不够明确。比如同学之间互相评价朗读时,应该让学生明确评价的内容,究竟是评价音准还是评价语气、语调,这样学生在倾听时就会有明确的目标,发言也就会相对集中。

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2

时间如白驹过隙,不知不觉三个半月过去了,与此同时,我的新课也告一段落了。虽说任务完成了,但仔细想想自己还是有很多方面没做好。

第一、教学与实践脱节。“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就是学用的结合”,这是一位非常有教学经验的老师告诉我的。在没听说这句话之前觉得自己只要完成了教学任务就没有什么事情了,可是听完这句话才让我如梦初醒:语文不再是大学里面的交作业,不是任务,而是责任。自己到底还是没有好好地对孩子们负责。虽说自己认真地完成了新课的教学,但是并没有注意到孩子们的.接受程度,到底他们是不是真的会用这一个知识了?听来就有点吓一跳,似乎自己完全忘了他们还只是一年级的小朋友。所以,在认清了学用结合这句话之后,就要注意这一点,要让孩子们学会运用。

第二、读与写脱节。很多老师都很清楚,读写对于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对于小学生。小学要注重孩子们的形象记忆,他们大多是比较直观的记忆事物,所以读写对于他们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加强学生读的能力的同时,还要注重他们写的能力,只读不写和只写不读都是不行的,必须注意到读写的结合。所以,我要改正以前的只注重孩子们读的能力培养,而忽略了他们写的能力培养的这一严重错误。

第三、巩固复习的忽视。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老是会发现一个问题:孩子们学过课文后,再提到这一篇课文的知识点他们又记不清了。仔细想想,这是自己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没注意到知识点的巩固。他们这时的记忆正是瞬时记忆,而要把它变成永久记忆就必须得巩固练习,反复提及,这样孩子们才会深刻的记住它。

以上的是我这一段时间里想到的,也是自己忽略掉的,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谨记这一点,时时以学生为重,替学生们着想。

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3

思路意图: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达到识字的目的。

具体做法:

一、识字方面

1、看图识字 低年级学生具体形象思维比较活跃,特别是一年级学生,如果通过生动而有趣的图片,并结合生活实际联系身边的人和事物引导学生认识事物将有利于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

2、比较联系识字 在生字中有许多形近的,在学习时,不让学生单独去认字,而把形近的字一并出现,在比较中识字在联系中区别。

3、游戏识字 学生学过的字很快会忘记,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利用游戏设计丰富多彩情境使学生乐学,喜欢学,有主动学习的意愿,能够主动识字,快乐识字。

4、结合生活识字 汉字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让学生养成留意周围的事物,学习生字的习惯,我让学生在校内,在家里,在街道,在社区,通过读书,看报,看电视,看广告字……只要见到汉字,就鼓励学生自己去识记,不认识的字主动回家问家长,达到识字目的。

5、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字义 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我还根据汉字字义方面的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指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用具体事例加注明,我用直观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字义,把抽象的知识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东西等,帮助学生在理解字义方向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写字教学

一年级起步阶段,教师要详细指导写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要求每一个字,每一个笔画,都要尽量要求。一横,一竖,一撇、一捺……教师都要笔笔指导到位。教师的范写很重要。示范是写字教学的先导。在指导学生整体认知之后,教师要在黑板上画好的田字格中示范,向学生展示写字的全过程。教师要边演示边讲述:这个字是什么结构,第一笔在田字格的哪个部位落笔,每一笔画的名称、运笔方法以及笔顺等,使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但是,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仅仅范写还远远不够,由于受到观察能力的限制,学生的临摹并不能一步到位。此时,运用比较的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有些难的生字要个别示范,在当众示范以后,有些 学生还是掌握不好正确的书写要领,教师就得个别辅导,由于是面对面,学生对老师的示范,往往观察的比较清楚,能较快地纠正自己的错误之处,当然对于一些孩子还得手把手示范,这种方法是针对初步写字的小学生,通过手把手,教师直接牵动学生手指,使其能较快地形成正确的书写动作。尽管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了多种不同的示范方法,但学生们在作业中还是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批改时,在原字的旁边给以示范或修改,并要及时地总结,使学生装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

(三)阅读教学

进入一年级,我发现很多学生不会读书,这个问题表现在:朗读时拖腔,唱数而不是读书,句子读得不连贯语气没有抑扬顿挫之感,

找不到人物的对话,不能从文本中找到问题的答案。以上种种读书现象,使得在语文教学中完不成教学任务,达不到某些教学效果。课外之余我也常常思考这些问题,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阅读能力呢?通过观察发现,学生朗读不流畅原因一:没有牢记掌握课文中的生字,也就是识字量根本不够。一年级学生刚刚接触课文,每课的生字数量增多,难记,特别是这学期,识字任务更大,字行复杂,有些很难找到好的.识记方法,没有识字经验,只能死记,所以处理这个问题,除了多给学生提供识字方法外,再就是让学生多读,让家长给孩子读童话故事,提高孩子的阅读欲望,读完后家长签名。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学生不理解文章感受情,读起句子来会断句,不会停顿,不会换语气,我想这和学生的理解有关,一年级的阅读教学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读通、读懂每一句话,特别要指导学生读通长句子。学生一遇到长句子往往不知道从哪个地方断句,有时候还出现把一个词分开读的情况。这时候老师要注意领读或范读,还要讲明这样读的理由。在读通顺的基础上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句子,知道句子的几种构成形式,最后要让学生理解句子讲的是什么意思。

案例分析:

如教到“舟、竹、燕、川”等字时,以多媒体显示一副有舟、竹、燕、川的美丽山水图让学生认识到教学法的生字,并在图下依次写上舟、竹、燕、川的演变过程,这样借助图画,学生加深对学生字的印象和理解。学习燕,

阶段成果: 通过以上教学,下半年学生识字,写字,阅读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识字量大了,理解能力也有所提高,铅笔字书写规范了。

存在问题:

学生的持续性不够,坚持了以阶段,又有松懈的现象,偷懒,书写不端正,时有发生,这要求教师时刻提醒学生,激励学生。

一年级是一个人的学习的起点,我们一年级的老师责任重大,我们既要让学生喜欢学习,还要给学生一个欢乐的童年。

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4

看课文的情景图,说出这些字母,刘正杨同学说得非常好,他说“g”时是这样说的:一只鸽子从远处飞来了,她嘴里衔着像g字母的橄榄枝,小蝌蚪在水里自由自在的游戏,两只调皮的'小蝌蚪游到水草上,与水草组成了一个字母k,小朋友们口渴了,他们坐在h椅上喝水。这幅图给人的感觉是我们生活在和平幸福的年代,鸽子在天空快乐的飞翔,蝌蚪在水中自由的玩耍,孩子们在草地上幸福的生活。同学们能够通过图说出字母地读音,说的比较好。

认识字时,我们也是让学生编故事说儿歌,也很有趣:清清湖中荷花开,哥哥哥哥他把荷花画,弟弟弟弟看见了,他向妈妈夸哥哥,哥哥哥哥他真棒,荷花画得真美丽,长大我也画荷花!我向中学生语言水平的提高,是离不开平时的锻炼的,我们应该始终把这种训练的意识渗透到我们的教学中,我们学生的语言水平才能做到真正的提高。我相信天道酬勤,只要我们付出努力,一定会有收获的,——学生身上具有无穷的潜力,相信功到自然成!

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平平搭积木》这篇课文以小见大,从搭积木出发,揭示了平平心中有他人的美好品质。其内容和语言都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对学生有很好的启发和教育作用。课文内容很好理解,关键是引导学生透过文本感悟课文内涵。

首先,扫清字词障碍,为学文做铺垫。指导学生识字、写字仍是本课重点。学生先初读课文,在读文过程中圈出本课生字、生词,先用自己的方法识记,然后交流识字方法,在交流中加深印象。

其次,通过语言文字品味文本内涵。

在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朗读课文之后,我引导学生交流:“平平搭了几间房?”“四间。”“这四间房都给谁住?”“一间给爷爷和他的书住;一间给奶奶和平平住;一间给爸爸妈妈住。”“还有一间给谁住呢?”“给没有房子的人住。”“哪些人没有房子住?”“孤寡老人”、“流浪汉”、“没有父母的孩子”、“灾区的人”……“从这里你觉得平平是个什么样的孩子?”“有爱心的孩子。”“是呀,平平不仅爱家人,还爱其他人,如果平平现在又搭了许多房子,你说他会让哪些人来住呢?”在师生对话的过程中启迪学生思维,激发他们的情感。

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6

本学期以来,我对一年级语文教学工作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结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工作打算,我有如下感受:

一、考后思考:小学语文的教学和学习对于学生的发展以及其他科目的学习都是至关重要的。小学语文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学生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因此,关注小学语文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改进:

1、灵活调整学生的座位

低年级学生不同于高年级的学生,他们更加注重课堂的新鲜感,灵活多变、生动有趣、富于趣味的东西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在进行课外活动或者公开课讲演时,教师可以改变原有的座位安排,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2、营造良好的师生氛围

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融洽的学习氛围,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耐心细致地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鼓励和帮助学习成绩不好、基础较差的同学,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意见,主动征求学生的看法。

3、广泛收集课外知识

教材所涵盖的知识面是相对有限的,教师在讲解课文之前应该广泛搜集相关的课外知识,将课外知识与教材内容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使学生对课文的领会更加透彻,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自己整理相关课外知识。

4、学习方法多样化

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

三、专业不足

1、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注重课本知识的教授,学生对知识缺乏深度的理解。

2、教师与学生缺乏交流,不能全面了解每一位学生。

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缺乏沟通与交流,特别是对于成绩较差的同学,教师缺乏足够的了解。

3、小学语文教学忽视学生的认知特点,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只是采取教师讲解,学生听取的模式。这种模式完全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的地位。

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7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课堂教学必须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思维训练为主线,创造品质的培养为目标。”小学语文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增长知识,还要增长智慧,能力;不仅要学会,还要会学,这样就必须改变以往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从书本到黑板再到书本的不良教法,因为这种教法让学生仍处于被支配,被控制的地位。课堂上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我校积极响应新课改精神,在一年级实行新课改,经过一个学年的新课改实验,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激活新课堂教学:

在以往教学中,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刚从幼儿园上来,上课时大多数孩子都坐不住,都在东张西望,因此集中孩子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成为我们当前首要解决的问题。

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我在教学时采取引发兴趣,定向导入,启发理解等学习方法。例如:在教学第二册识字5这篇课文时,我用猜谜语的形式导入课文,让学生带着想揭开谜底的心情来学习课文,从而也做到集中孩子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的作用。也大大加强了课堂学习气氛。在教学最后我还让学生从课外书籍中查找谜语让同学猜一猜,还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自己为汉字编谜语,这样不仅使孩子学到了知识,还能引导学生去阅读课外读物,增强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低年级的孩子天真活泼,可爱,但他们还十分不懂事,不懂得该如何学习,因此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成了首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实施一套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成为最大的'难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应该从和他们谈心开始,了解他们的想法,从而找出一套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例如:在教学第二册第14课《荷叶圆圆》时,我让孩子们自己说说应该用什么学习方法来学,许多孩子都认为应该用朗读、表演读的方法学习。因此,我让孩子分成四人小小组进行朗读学习,自己排练表演读。孩子的学习气氛特别高,排练表演读的形式也很多,一节课下来,大多数的孩子都能把这篇课文背下来,提前达到了课时要求。

同孩子们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和学习动态,有助于我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这样做即增强了孩子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达到预定的教学,真是一举三的。

三、新课改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新课改使孩子们变得爱学、乐学、想学、会学;也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提高了一定的教学质量。但在新课改中我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问题。例如:课文的识字量太大,虽然在教学中我采取了识字袋、自己用好办法识字,交流识字等方法学习,但许多孩子展握的识字量最多只有80%,特别向我们这样的一般校,差生面较广,差生的识字量最高只能达到50%。另外,有2/3的课文都偏长,低年级学生阅读起来较为困难,因此,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也是我校课改组当前解决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希望通过和其他学校的课改总结交流来解决这项难题。

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8

《ɡkh》是汉语拼音教学第二单元的第一课,学生通过学前教育,已对汉语拼音有所掌握,经过第一单元的学习,也对如何学习拼音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时,大胆地采用了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轻松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快快乐乐地学习并掌握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一、教学效果:所以在第二课时学习认字的环节中,我就改变了以往生字卡片出示的形式,而采用游戏“摘果子”。方法很简单,在黑板上画一棵大树,再在上面画几个果子。把生字的拼音写在果子里,让学生来拼读,读对了,这个果子就被摘走了。为了加强学生的兴趣,我还把“摘”走果子的小朋友的名字写在果子上面。这样一来,学生可来劲了,都想摘到果子,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等到学生音节拼读得熟练了以后,我再出示字型,让音节和字一一对应。然后去掉音节,让学生看着字型来叫出果子的名字。这样从音——音形结合——形,学生几个回合下来掌握的情况就比较好。当然在“摘果子”的游戏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虽然在游戏过程中整个课堂气氛好,学生积极性高。但是没有被叫到“摘果子”的小朋友却似乎表现得不高兴,有几个甚至拍打桌子。应该要让学生明白即使你没有被请到发言,你也要礼貌、文明地听或者看着其他小朋友的发言。

二、成功之处:

1、创设情境,在具体情景中学习。对低年级孩子来说,兴趣是学习效果的关键,如果孩子对所学知识感兴趣,那么他会投入更多的注意,从而使课堂学习效果达到最佳。此外,孩子年龄小,识记一系列的知识比较难,可如果把这一系列的知识放到一个小故事或是具体情境中,会极大降低记忆难度。在收看《最强大脑》节目时,发现很多选手也是靠这种情境式记忆方法来进行记忆的。正因如此,在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时,我创设了一个到拼音王国小溪边去游览的情境,并将整堂课的学习内容贯穿于这一情境之中,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借助情境帮助他们记忆一系列的知识内容。

2、调动孩子多种感官,多元识记。一年级孩子还处在形象思维阶段,这就需要我们最大程度调动孩子的感官,进行全方位的学习。因此本堂课,我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首先通过孩子所熟悉的具体事物的名称知道ɡkh的读音,再借助趣味儿歌或熟悉的词语的发音帮助记忆,接下来利用各种方式多元识记字母的形。孩子们想到的办法很多,如借助图片、编儿歌、用身体表示等方法。当然,对孩子们来说,她们更热衷于用身体部位来帮助识记,特别是林可欣和马梓皓,更是让课堂更加精彩。在识记h的字形时,林可欣提出要找马梓皓与她合作完成,马梓皓表示h的一竖,但她却安排马梓皓站在了她的左边。对林可欣与马梓皓来说,是应该这样,可马梓皓一下子反应过来,对于面对面的同学们来说,是反的,于是提出建议,要和林可欣换位置。一个小小的课堂生成,却让我深深感触到:不能小看孩子!

三、不足之处:在本内容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对看图说话学拼音的模式开始失去新鲜感了,自我感觉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同一个方法用久了会让学生感觉“疲劳感”,没有新意。

四、改进措施:以后的教学中,应更多地采取一些能调动全班孩子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学形式。

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9

这节课,我把识字、朗读作为教学的重点,通过读课文使学生知道雨水和植物生长的关系,作为教学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无论读生字、还是记生字、朗读方面都体现自主精神,学生认记生字的方法多种多样。在课堂上,我把学生获得的一点成功给予鼓励,学生学得愉快。

我在教学《雨点儿》这课时,采用了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通过自读自悟,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供学生机会,提供学生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再来回顾自己的课堂,我觉得有以下几点收获:

1、在理解“数不清”这个词语时,我创设了一个小小的情景,即我在黑板上先画了一朵云,然后在云底下画大小雨点,学生自然而然地跟着数了起来,最后我用点代替雨点儿在黑板上快速地点点,学生数不过来时,我再引出:“雨点儿多得数不完”学生很自然地接上来“数不清”。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经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很容易地就理解了词语。接着,让学生联系生活说一说,还有什么是数不清的,效果就出来了。

2、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我认为书是学生读懂的,而不是老师讲懂的。新课标在目标定位中强调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在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中,我充分运用读的手段,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引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朗读方式,引导学生在读中熟悉课文,理解课文,在读中学会朗读,学会合作。一句话,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明理,在读中得法。

3、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更好地生成语言。在本课教学中,我问:“如果你是雨点儿,你会做什么?”,在品读课文时,我又问:“如果你是花草,你会对雨点儿说什么?”一连串开放性的问题,学生们在学习课文中,合理想象,多向探究,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学生在说到如果自己是雨点儿,我去干旱的地方 可以减轻干旱”;有的.说“要是我是大雨点儿,我要到农民伯伯的庄稼地里去浇灌禾苗”……谁说一年级的孩子还太小不懂事,他们的话却真的让人感动。

不足之处:有个别学生在朗读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如:在朗读时没有读好儿化音。“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话没有读好。通过反思,我体会到:在教学中,一、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要耐心地引导学生;三:要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

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0

上个星期二,我们上了《借生日》这篇课文。课堂上,我问学生:“小云为什么要把生日借给妈妈呢?”孩子们一听,一只只小手举得老高。我点了平时不太爱说话的柯爱,她小声说道:“因为小云希望妈妈也过生日。”我马上不失时机问道:“那小云是个什么样子的孩子呢?”她想了想,说道:“她是个关心妈妈的好孩子。”我及时让全班同学为她送去了鼓励的掌声,她的小脸涨得通红,兴奋地坐下去了。我问大家:“孩子们,你们知道自己爸爸妈妈的生日吗?”很多学生都不好意思地摇摇头,我笑着说:“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你会怎么做呢?”沉思了片刻,一只只小手又举了起来,有的说她会给爸爸妈妈送张卡片,有的说她会给爸爸妈妈画一幅画,还有的学生说她要给爸爸妈妈做个小制作。大家都说得差不多了,可班长章雯的小手还是举得很高,我好奇地点了她,她站起来,大声说道:“我们不仅要关心爸爸妈妈,还要关心老师,关心其他的人。我要给老师送份礼物。”话音刚落,全班很多同学都随声附和,“我也要给老师送卡片。”“我要给老师送朵花。”“我要给老师一幅画。”听着那一声声稚嫩的声音,看着那一张张真诚的笑脸,体会着那一颗颗赤诚的心,我由衷地感动:孩子们是最真实的,最纯真的,他们的话就表达了他们的内心。虽然只有那么简单的几句话,却足以让我欣慰,让我高兴。

下午,我刚进教室,好几个孩子就拥了上来,柯爱挤在最前面。他们手里都拿着一张张小卡片,递到我面前,大声说道:“老师,送给你的。”他们脸上都溢满了快乐的表情。我一一收下,真心地向他们表示感谢。

回到办公室,我看着孩子们送给我的卡片,有的还只是一张纸把它对折起来,但上面却画了很漂亮的画,写满了字,很多字还是用拼音写成的。有的写着“祝老师新年快乐”,“老师,我爱您”,有的还用问话的.形式写着:“老师,过新年的时候你愉快吗?你高兴吗?”等等。我专门翻开柯爱写的,我想:这个平时不爱说话的小女孩会有什么话要说呢。只见她的卡片上写着:老师,你什么时候过生日,我要送你一束鲜花。看着这一张张精致的小卡片,读着这一句句热情洋溢的话,我的眼睛湿润了,这就是孩子呀,多么可爱的孩子呀!老师把知识传递给学生,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学会了做人的道理,他的情感态度都受到了熏陶,并把这种情感又回报给老师。当你享受这种回报的时候,你又怎么会不为之而感动、欣慰呢!我想这大概就是为师者最大的快乐吧!

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1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短短的一个月又要过了。仔细回想这一个月,突然发现孩子们长了不少,而自己也成长了不少。最初的孩子们都还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现在来看他们能够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比较安静地在教室上自习,能够很好的完成老师布置的每一项任务,所以孩子们长了不少。相比较而言,我也长了不少,我开始总结经验,知道好孩子是通过鼓励得来的,也知道好学生是通过百分之七十的关爱加百分之三十的.教育得来的。

过去的一个月,我们重走了语文课文,重新巩固了知识,同时也注重了学生的实践,我们几乎是复习完一个知识点就检验一次,发觉孩子们越来越喜欢这种教学模式,他们觉得是挑战,开始竞争,个个都想做得更好,这让我很意外,这就说明了自己的这种教学模式对于他们来说还是很必要的。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孩子们都知道有付出才有收获。所以都很认真努力地在完成每一项任务,在严寒的冬季,在下雪的日子,他们仍然能够漂亮的完成任务实属不易,这让我很感动。他们的手都冻得通红,看着每张稚嫩天真的脸庞,他们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让我更加爱他们。每天要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回家,还要认真的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每天天没亮就起床,打着电筒来上学,这些都让我觉得羞愧。所以,我从他们那里重新学回了坚强。

在这一月中,感觉孩子们似乎还是吃不消的,不仅要重拾忘记的知识,还要牢记他们。几乎每天下午,孩子们都会留下来听写、默写,似乎给他们的任务还是太重,但是由于自己在之前的教学工作中没注意到知识的巩固,所以才会加大他们的复习难度,所以,我要谨记这一点,争取让孩子们学得更轻松。

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2

翻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以下简称“标准本”一年级上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鲜艳、精美的照片,这便是教材编者特意为学生所编的“习惯篇”。

教材,是一种信息的载体,是编者教学理念的物化。那么,标准本一年级上册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开篇,蕴含着怎样的教育教学观念呢?

一是素质教育观。有人曾经对素质教育作过这样中肯而又通俗的阐释:素,即素来,平日;质就是本质、本性、性格。顾名思义,素质就是平日一点一滴培养成的性格——人们按照一定的规矩行事,久而久之养成习惯,逐渐成为较为稳定的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轻易改变的本性。“标准本”一年级上册首先将视点聚焦在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上,无疑是素质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

二是学生发展现。谁都无法否认习惯的巨大力量,它与人的发展终身相随。国外有谚语云:“人是习惯的奴隶。”王尔德也有这样一句名言:“起初是我们造成习惯,后来是习惯造成我们。”这就是说,如果学生从小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将来他就能在没有任何强制因素和外人点拨辅导的情况下,也能非常自觉、饶有兴味地去读书、去学习、去交际。学生时代播下的良种,便可赢的未来的丰收。从人的一生来说,在校学习语文的时间毕竟是短暂的;而离开学校步入社会,在生产、工作岗位和生活实际中自学语文,则是终生所需,这以后的路要靠他们自己去走。因此,重视良好习惯的培养,便是着眼学生一生的发展,以让他们终身受益。

三是“小语姓小”观。以往的语文教学存在着严重的“眼睛向上,忽视基础”的.弊端,因定位不准导致高耗低效。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只有“眼睛向下,固本培元,打好基础”。学习语文虽说是一辈子的事,要循序渐进、日积月累,但也有一个捕捉最佳时机、形成扎实根基的问题。小学生可塑性很强,是打好学习基础、养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机,抓住这个时机做工作,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如果不予重视,一旦形成一些不良习惯,再想去改变或矫正就事倍功半了。“小语姓小”凡是要从早抓起,从小事抓起,起点低一些,要求严一些,固本培元,夯实基础。

基于上述思考,并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从一年级从就将学生日常语文学习和语文生活中一些必须具备的良好习惯作为重要内容编入课本。在课本开头,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题,醒目地编排了五个页码的彩色照片,通过语文生活实践中的形象画面,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直观的可资借鉴的范例。这部分教材可分为三块,其中第一页为第一块,第二、三两页为第二块,第四、五两页为第三块。

第一块,图上部是两位同学读书写字的姿势,其中女同学正在读书,男同学正在写字。中部是两位同学做眼保健操图,其中男同学正在挤按睛明穴,女同学正在揉四白穴。下面是医生给同学们检查视力。

第二块,图左上是学生集体读书的姿势,右上是一位学生读书姿势的侧视特写;左下是一位女同学正在写字,角上为握笔位置的特写

,右下是学生集体写字的图片。通过上面两幅特写图可以让学生明白:读书时坐姿要端正,双手拿书或将书平放在桌上;书本与眼睛距离为30~35厘米(大约一尺),与视线夹角接近直角。读书时还要做到胸部与桌缘距离为6~8厘米(大约一拳的距离)。学生写字的姿势和握笔要求,可以通过下面两幅图看出:写字时坐姿要端正,两臂平放桌上,眼睛与练习本的距离为30~35厘米(大约一尺),胸部与桌缘的距离为6~8厘米(大约一拳的距离);写字时还要把练习本放在胸部正前方;左手按住练习本一侧,右手握笔。握笔时食指较大拇指稍低,握点离笔尖3~4厘米(大约一寸左右)。

第三块,两页共有八幅小图。第四页上面的图是一位小学生正在整理书包,使里面的书本、文具摆放得整齐、合理。左下方一幅小图,是一位小学生写字之前先用手帕把手擦干净,免得弄脏习字本。右边的一幅小图,是一位同学正小心地把习字本的卷角抹平,她的铅笔和文具盒都摆放在适当的位置。第五页右上角的小图,是一位小学生仔细地整理文具盒。中间的一幅图,是一位同学写完字以后,把铅笔套起来,以免折断笔尖。从下面的两幅图可以看出,文具盒和课本都被小主人保管得很好,铅笔盒里的文具摆放得很整齐,所有的课本都包上了书皮。

不难看出,这一册“习惯篇”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规范性。

为确保学生严格养成应该养成的良好习惯,‘习惯篇”的内容编排十分注重规范性。经多次调研,发现许多同学执笔时食指未关节均向里凹陷。这样执笔需以腕运笔,写出字来比较僵硬。正确的执笔姿势应是,食指未关节应是平的或稍向外凸,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指腕配合、运笔自如。习惯篇用特写图片向学生作了正确展示,有利于学生模仿、规范。

二是科学性。

习惯是由于长期重复或练习所固定下来的行为方式,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行为的自动化。吕叔湘先生说过:“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习惯的养成要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实践”。对此,教材的安排应该说是十分科学的:一开始以图片示范让学生认真仿照。反复练习,逐步形成动力定型;后以故事强化,加大信息强度;每篇课文后面均设描红练习,让学生操练、运用,逐步实现自动化,形成“快速反应通道”。

三是形象性。

“习惯篇”主要以精心拍摄的照片编排而成,如写字时怎样做到头正、肩平、臂开、足安,学生只要看看图就知道了。直观而又形象的展示,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心领神会,自然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四是整体性。

这应该包含两方面的含意:其一是说,一年级上册。强调读写姿势,并不意味着可以降低其他习惯的要求,或对其他习惯暂时不闻不管。习惯的培养应是全方位的。其二是说,学习习惯的培养不能孤立地进行,应与思想教育、技能训练结合起来,使之相辅相成,全面提高。

我们该如何凭借教材,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

首先,习惯培养具有微观性,必须坚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习惯关乎人的一生,教师必须做“有心人”,无微不至地全面关爱学生,大处着眼,从对人格塑造和终身发展的影响考虑,一切为了塑造未来的有用之材。

习惯培养是具体、微观的,教师必须从小处着手,从日常看上去不起眼的细枝末节抓起。

如:小学生具有向师性、模仿性特点,教师必须发挥示范作用,注意言传身教。学生耳儒目染,由此而产生的内驱力,对其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形成,其作用不可估量。又如:指导学生写字必须抓住“关键点”。一年级学生手小力小,写字时往往握笔处离笔尖太近,结果因要看清笔尖的运行而导致眼睛距离本子太近。因此,保证“一寸”到位是“三个一”中的关键。教师若在这些细微的地方引起重视,严格训练,学生正确的读写姿势的形成定会指日可待。

其次,习惯培养具有长期性,必须坚持“反复抓,抓反复”。“思之自得者真,习之纯熟者妙。”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绝非一日之功,需要反复进行训练。学生的领悟能力有高有低,技能掌握的速度有快有慢。比如怎么握笔、簿本摆放的角度、眼睛和簿本的距离等等。老师交待、讲解、示范、纠正好多遍,有的学生可能还会记不住,这就需要老师不急不躁、因人而异、耐心细致地进行指导。学生的学习习惯有时也会出现“反复”。

如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写字姿势正确了,可是过一段时间可能又会走样,这就需要抓“反复”,进行再纠正。所以,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激而就的,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反复抓,抓反复,一丝不苟,持之以恒。稍有懈怠,便会走样;经常中断,就会前功尽弃。

第三,习惯培养具有随机性,必须注意“家庭与学校,拧成一股绳”。“新大纲”指出:要‘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语文学习习惯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养成教育的随机性尤其需要学校与家庭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学校老师的指导训练固然重要,家长的督促检查更是必不可少。就拿写字来说,学校与家庭就要齐心合力引导学生养成“提笔即是练字时”的习惯“不管什么时候什么场合写字,只要一提起笔来,就要一笔一画、认认真真地写,力求做到笔画清晰、间架合适、行款整齐。可见,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必须随时随地、全方位地予以重视,家庭与学校必须齐抓共管。就本册教材的“习惯篇”而言,我们的教学该注意什么呢?首先,必须让学生明白养成正确的读写姿势的重要性:课文读错了可以重读,字写错了可以重写,而不良的读写姿势一旦定型就较难改变;读写姿势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能否读好书、写好字,更重要的是关系到骨骼是否正常发育,视力能否保持正常等等,对自己一生能一否健康成长关系重大。

我们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理性层面上,应该让操作层面拥有更为广阔的时空。

其一,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习兴趣。可以针对儿童喜欢听故事的特点,编一些童话故事或将某些名人小时候的事例讲给大家听;也可以将学习内容编成琅琅上口的儿歌让学生读,或将教学内容拍成录像播放;还可以举行读书、写字仪式,让学生知道,读书、写字是很严肃、很庄重的事,不能马马虎虎地对待。总之,教学要力求生动、活泼,要变枯燥的说教为富有趣味的活动。

其二,运用榜样示范,指导仔细观察。理论研究认为:技能、习惯的形成,实际上是一个由外显认知转化为内隐认知的过程。在外显认知阶段,为了认识和解决某个新问题,人们必须要从自己的记忆中调用大量的“相似块”,来跟问题的解决方向、目标、环节进行相似激活、相似选择、相似匹配、相似建构。我们的教学实质上就是在帮助学生储存和建构一定数量的“相似块”。因此,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挥课本上的照片的作用,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上的同学在做什么,是怎么做的。这样一来,图上那些同学的具有示范意义的读写姿势就会就会变成一定的“相似块”储存于学生的记忆之中,以备调用、激活。

其三,明确具体要求,反复进行实践。在引导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之后,学生对这一习惯的具体要求便已基本明确。如何才能将这些要求逐步“内化”呢?只有反复实践,舍此别无他途。因此,教师应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方法,如示范、比赛、表演等,对学生的读写姿势进行当堂指导,力求课堂教学生动活泼。

不难设想,若干年后,用上这套教材的孩子们,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将会像细胞溶进血液一样“内外”他们的语文素质,他们将成为“规规矩矩写字、认认真真读书、清清楚楚表达”的习惯过硬、基础扎实的一代。

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3

《春雨的色彩》是一篇语言优美,充满诗意的课文。讲的是春雨沙沙沙的下,三只小鸟在争论一个有趣的问题: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春雨是绿色的,春雨落到草地上,草就绿了。春雨淋到柳树上,柳枝也绿了。”“春雨的是红色的,春雨洒在桃树上,桃花红了。春雨滴在杜鹃丛中,杜鹃花也红了。”“春雨是黄色的,春雨落在油菜地里,油菜花黄了。春雨落在蒲公英上,蒲公英花也黄了。”

多么恬美的意境,多么令人遐想联翩呀!学完这篇课文,孩子们沉浸在那对春天的想象中,从他们的小嘴里迸发出许多优美的词句。

一位名叫王嬴的小姑娘站起来说:“李老师,我想唱《嘀里嘀里》给大家听。”“是吗?”我很惊奇,让她唱还是不唱?下面的同学看着我,几个孩子已毫无顾及地哼唱起来。看者孩子们跃跃欲试的样子,我笑了。她的精彩表演使大家的.情绪空前高涨。而后孩子们一起唱,配上动作,边歌边舞。“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这里有红花呀,这里有绿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天真稚气的歌声在教室里回荡,讲台上站满了一群手舞足蹈、兴致昂然的孩子,当然还包括我这个老师,多么欢快的时光呀!

课堂中的这一幕,是我始料未及的。它当然不在我的教学设计之中。是孩子们的兴之所至感染激发了我,让我感悟到,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学情纳入即兴创造的成分,甚至可以超越目标设定的要求。我想,这样的课堂会使我们的孩子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变得更加生机勃勃,充满智慧。

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4

这个学期我担任一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很快的,一个学期将要过去,回首过去的日子,反思一学期的教学经历,也有一些收获和问题。一年级教材编写的意图在于注重人的发展,用生活的情景呈现学习内容,让学生感受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学知识的目的在于用知识解决问题,这就对以往没用的内容进行删除,所学的全是对以后步入社会有所帮助的,教材中的生活场景自然就很多,内容看似简单,实施起来却很难。

在教学方面,我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现行教学的总体思路,它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了语文教学的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

的语文课程,在反复研读《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我有所感悟,把理论运用到课堂实践上,有很大的收获。

1、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在新课程中最大的是角色的变化,教师将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更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在新课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从传统的接受学习向探究学习转变,而教师的工作就在于帮助孩子们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定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知道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策略和发展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多一些鼓励,

2、结合多元智能更好理解文本。智力作为一个整体,是认识活动的综合能力。通常人们的认识活动并非一种而是几种智力在相互作用。学生的学习也是各种智力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不能只用认识智力去衡量学生的能力,而要切切实实地去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多元智力,使教育教学真正地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3、把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融合起来。《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标准》中明确地指出:提倡跨学科教学,与其他课程相融合。这是因为要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生仅靠语文教材内容和传统教学方法,已远远不够。而需要各学科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思维方式、知识背景等方面相互渗透,再通过有创新地教学才能达到培养目标。如把作文教学与各学科融合起来。

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5

一、情况分析

本次考试题目难度不算大,考试内容大多在平时的训练中都练习过多次,学生成绩比较理想。全班均分为96.3分,及格率100%,优秀率98%。

二、试题分析

1、第一题考查了10个根据拼音写汉字的能力,学生的得分较高,有两个学生把“西瓜”的“瓜”写错,是拼音拼错了,写成了“果”,还有一名学生把“左右”的“右”写成了“有”看来平时对拼音的拼读练习还要强化训练,多指导、多检测、多纠正、多比较。

2、第二题“圈出正确的字”,这是平时的认读字,有9名学生在此失了分,其中有8名学生把“来吧”的“吧”选成了“巴”,这是我平时所疏忽强调不多的,还有一名学生把“一棵松树”的“棵”选错了,看来这些学生对字的理解还不是很到位,应及时让学生对他们进行比较和区分。

3、第三题是“我会变”,把字加一笔写下来,这是平时训练最多的,有3名学生写错了字而失分。

4、第四题是认读字组词和形近字组词,第六题是“连线”,第八题是“填合适的字”,我班学生这三道题没有失分现象,学生对这些知识掌握的比较扎实。

5、第五题是考查反义词的积累。学困生一时不知道“丑”的反义词是什么。积累应加强。

6、第八题是填合适的字,确切地进行词语搭配理解字义。在填写的过程中,错误频繁,总之,教师平时要把握好识字关,既要鼓励多识字,培养识字兴趣,也要引导学生正确识字,正确运用。

7、第七题是“照样子写词语”,除了“雪白雪白”平时没有训练过,学生错的较多,还有“越下越大”中的`“越”字学生也错的很多,平时应倡导学生多多积累词语。

8、第十题是“补充句子”,这也是平时常训练的类型,但还是有个别学生把字写错,导致失分。

9、看图写话

习作主要是考查学生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从学生作文试卷来看,大部分学生学生能很好地把握图意。但还没有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在错别字、拼音,声调、标点符号等问题上出错较多。有小部分学生在这道题失分惨重,没有看清题意,没有用上“有的…有的…还有的…”说话,这是我平时要求不严格造成的。

三、分析总结

1、从这次检测中可以看出,部分记忆力较差的同学在“看拼音写词语”方面和“看图说话”方面有较大的欠缺,需要加强训练。在审题方面也需要多加培养。

2、在今后的教学当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整改:一是要加强平时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二是要抓好家庭作业的质量和完成量。三是及时查漏补缺,抓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四是加强积累运用。五是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语文的世界是广阔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是势在必行的。问题虽然存在很多,可喜的是我们已自上而下认识了阅读的重要性。并在努力的实践中,摸索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的方法,我会结合试卷上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学生爱上阅读,爱上语文,提高语文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