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试题中心 > 五年级试题 > 语文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语文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45W 次

  【卷一】

语文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一、我会写

gōng xiào bó lǎn qún shū shuǐ xia bù tōng

( ) ( ) ( ) ( ) ( ) ( )

pái huái qú dào qiáng bì

( ) ( ) ( ) ( ) ( ) ( )

pí fū bǎo kù

( ) ( ) ( )

  二、比一比,组词语。(5分)

鉴( ) 缘( ) 堕( ) 徒( ) 详( ) 签( ) 原( ) 坠( ) 陡( ) 祥( )

  三、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改在下面的横线上。(12分)

  留传至今 歌功诵德 分豪不差 波滔汹涌 哑然失效 不决于耳 奔走呼嚎 知识渊博

  四、用合适的关联词将两句话合成一句话,再选一组关联词造句。(4分)

  1.我不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的尘埃!我投身湘水,葬身鱼腹。

2.我竭尽全力了。我不感到遗憾。

造句:

  五、把下列混乱的句子整理成一段连贯通顺的话,把序号填在括号里,再回答问题。(6分)

( )蛤蟆们开始泄气了。可是还有一些蛤蟆在奋力向前摸索着向上爬去。 ( )竞赛开始了,只听围观的蛤蟆一片嘘声:“太难为他们了!这些蛤蟆无法到达目的地,无法到达目的地。”

( )一群蛤蟆在比赛,看谁先到达一座高塔的顶端。 ( )蛤蟆慢都很好奇,,想知道为什么它能够到达塔顶,便上前询问它。 ( )这时,大家才发现—它是一只聋蛤蟆! ( )围观者继续喊着:“太辛苦了!你们不可能到达塔顶的!”其他的蛤蟆都被说服停下来了,只有一只蛤蟆一如既往继续向前,并且更加努力地向前。 ( )比赛结束,其它蛤蟆都半途而废,只有那只蛤蟆以令人不解的毅力,一直坚持了下来,竭尽全力到达了终点。

你觉得聋蛤蟆能爬到塔顶的原因是什么?

  六、跟据课文内容填空。(10分)

  1.《题西林壁》的作者是这句诗表示对某人真实情况不了解时发出的感叹。射位诗人还写过很多诗,其中我印象深刻的诗句是 。

2.朱熹《观书有感》一诗中,给人启发的诗句是 。我从中懂得了

3.本单元我们了解了小故事。他们的 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七、阅读短文,完成练习。(共23分)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司马迁是我国西汗的大文学家和历史学家,父亲是西汗一个很有学问的史官。司马迁从小就跟父亲来到长安,10岁开始攻读古文,学习非常刻苦。20岁后他漫游大江南北,到过长城,渡过黄河,登过泰山,经过长江,一路上采访民间传说,考察文物古迹,搜集历史资料。这些活动大大地丰富了他各方面的知识,培育了他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司马迁漫游回来后,当了一名小官。不久他父亲病危,临去世前,他父亲拉着司马迁的手说:“我家世世代代都当史官,你将来也会接替这非职务。我早就想写一部通史,但这个愿望实现不了啦!你一定要继承我的事业,千万不要忘记啊!”司马迁坚定地回答说:“我虽然没什么才能,但我一定实现您的愿望!”

后来,司马钳当了史官,他如饥似渴地阅读皇家图书馆里的藏书、档案,整理和考证历史资料。那时的文字都刻在木简上或写在丝绢上,有时一部书就要堆满一屋子,读书是很不容易的,到41岁那年,他开始写《史记》。6年后,司马迁因直率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得罪了皇帝,被送进监狱。

在狱中,他的身体受到了严重摧残,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他又觉得:“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如果就这样轻易死去,《史记》由谁来完成呢?”他决心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记》写完!想到这里,他努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文字。

50岁那年,司马迁被释放出狱。他更加发愤,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到写《史记》中去。他用了整整14年的时间,终于写成了这部分50多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史记》是我国的第一部通史,一共写了3000多年的历史,其中有揭露帝王作恶的文章,也有歌颂奴隶起义的故事。这是司马迁用毕生的精力,艰苦的劳动,写出的一部永远闪耀着光辉的伟大著作。 1、读文章,填空。(3.5分)

司马迁是我国西汉的 。后来因为说话直率而得罪皇帝,被,身体也没

有放弃。他用了 的时间,终于完成了这一部 伟大著作。 2、从文中找出表示下列意思的词语。(4分)

(1)像又饿又渴的人盼望得到饭吃和水喝一样。形容欲望或要求十分迫切。

( ) (2)直爽、坦率。 ( ) (3)悲伤、愤怒的情感互相交织。 ( ) (4)对情感、言行等进行自我抑制。 ( ) 3、“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固”的意思是,

“或”的意思是 ,整个句子的意思是:

司马迁觉得自己 才算是“重于泰山”。(5分) 4、“他用了整整14年的时间,终于写成了这部50多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 这句话中“整整14年”说明了“50多万字”说明了 。(3分) 5、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呢联系文章说说你的看法。(4分) 6、由司马迁你还想到了哪些人?写出他们的名字,至少三个,并说说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3.5分)

  八、习作百花园。(30分)

1996年,英国科学家利用单个体细胞复制了一只遗传特性完全相同的羊,这项技术被称为“克隆”。假如你会“克隆”,你想做什么?为什么?展开想象的

  【卷二】

  一、看拼音写词语。

  二、画掉括号中不正确的读音。

  三、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莫明其妙 无原无故 语重心常

遮天避日 昏黄一体 鹏成万里

  四、读一读,把你想到的一个成语填在括号里。

1.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

2.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 )

  五、选词填空。

1.在老师的耐心教育下,晓军终于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并且( )地向老师作了检讨,他的这种知错能改的态度受到了老师的( )。(诚恳、诚实、称赞、赞扬)

2.我国自己( )的运载火箭发射试验成功,大大( )了一切愿为四化做出贡献的人们。(鼓励、鼓舞、制造、创造)

  六、给下面的短文加上标点。

一年年过去了 橄榄坝慢慢变了样 一片片整齐的竹楼 竹楼周围是数不清的竹丛和果树 有芒果 木瓜 荔枝 椰子 柚子 芭蕉 一树树 一枝枝挂满了累累的果实 远处是葱葱郁郁的树林 成群的牲畜 金黄的稻田 到处是欣欣向荣的景象

  七、按要求把成语填补完整。

1.填近义词:

高( )远( )-( )二( )五( )四( ) 生( )活( )

手( )足( )千( )万( )山( )地( )

2.填反义词

大( )无( ) 大( )大( )口( )心( ) 天( )地( )

出( )入( ) 一( )-( )( )应( )合

  八、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

赛马是我们家乡古老的风俗,每年都要举行一次,每到这个时候,草原上就(展现、呈现、映现)出热闹、现腾的景象。上百名哈萨克小骑手,把自己膘肥体壮的好马打扮得英俊漂亮,马尾编成小辫,马身上还系上(五颜六色、五光十色、五彩缤纷)的绸带,好像在鼓励马儿争气。发令枪一响,十几匹一字排开的骏马就像离弦的箭一样飞奔而去。骑手们你追我赶,谁也不甘示弱。长达一公里的跑道上尘土飞扬,人喊马嘶,气氛十分壮观。经过激烈的比赛,连续三次夺魁的骑手被选为冠军。人们簇拥着冠军,给他戴上大红花。这时,人们都沉浸在一片欢乐中。

1.联系下文理解“打扮”在文中的意思。

2.把描写赛马的句子画出来。

3.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选择括号中最恰当的词语。

(二)凭着一颗火热的心

1970年春天,张海迪随着下放的父母,来到莘县十八里铺尚楼村。

她多想迈开双腿,扑向那翠绿欲流的万顷麦田,劳动时,让汗水流进泥土,去滋养那饱鼓鼓的麦粒。但是,她不能!她只能一个人坐在轮椅上,或躺在床上,留在静寂的小院里。有时不免黯然泪下……

有一天,跟海迪比邻而居的一位大娘半边脸肿了,原来她牙疼病又犯了。又有一天,村里一个孩子病了,没多久却死了。海迪真想去探望患病的大娘和失去孩子的家长。

“我能不能帮助乡亲们干一点什么呢?”十五岁的海迪想。

她请求爸爸买来一盒银针,一本《针灸学》,一本《人体解剖学》。

张海迪不管父母的劝说和医生的警告,总是日夜苦读,把两本书读了一遍又一遍。然后,她擎起一枚银针,在动物身上进行试验,又在自己躯体上那尚有感觉的部位进行试验。

仅仅三个月后,她可以用银针为病人治病了。耿其之大爷半身瘫痪,六年不会说话,她给治好了;王怀栋患了神经性肌肉萎缩,连一只吃饭的匙子都端不起来,她给治愈了;一个叫小宝的六岁男孩,站都站不起来,经她数百次针灸,小宝背起书包蹦蹦跳跳去上学了。

一个瘫痪的小姑娘,要给病人扎针并不是一件那么简单的事,当海迪给病人治病时,上身的重量就全部压向那病残的腰部和臀部。时间一长,人就受不了,只得把右肋骨压在轮椅的扶手上。几年下来,她变得左臂细,右臂粗,脊椎骨也弯得变了形。

但海迪的内心是欣慰的。数年来,她共治疗了一万多人次。她是个瘫痪的小姑娘,就凭着一颗火热的心,用一根小小的银针,给周围的乡亲们带来了温暖和欢乐。

1.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

黯然泪下:

2.填空。

(1)张海迪有时不免黯然泪下的原因是( )。

(2)“仅仅三个月后,她可以用银针为病人治病了。”说明( )。

(3)张海迪给病人治病扎针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原因是( )。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滋养( ) 探望( ) 警告( ) 简单( )

4.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静寂( ) 火热( ) 温暖( ) 欢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