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诗词歌赋 > 现代诗 > 现代诗歌教学反思

现代诗歌教学反思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8.33K 次

1.现代诗歌教学反思

现代诗歌教学反思

除了古代诗词,小学也开始了现代诗歌的学习,相对于从小就背诵的古代诗词,现代诗歌对于学生比较陌生,也觉得没什么意思。诗歌课上结束了,看到同学们都没有什么兴趣,就提议大家自己来试一试写诗。结果全班就炸开了锅,认为老师是在布置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认为自己是绝对不会写诗的。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一位台湾老师写的文章,里面谈到了一节作文课—— 有一回上作文课,我出了一个题目:教室里的诗。全班同学都楞在座位上,不知道如何下笔才好。“老师,教室里的诗在哪里呀?”班长问。

“在大家的眼睛,看得到的;在大家的耳朵,听得见的;在大家的手,摸得着的;在大家的鼻子,闻得出来的;在大家的脑袋瓜里,想像得出来的。”我回答。

“老师,你说得太抽象啦!”班长搔着头说,“能不能举个例子,给大家参考。”

“没问题!”我微笑着回答,“我先介绍下面这首诗,它是儿童诗创作比赛得到第一名的作品,大家一起来念念看。”

《粉笔》老师是地球,粉笔是火箭,“唧”!从“地球”发射出的“火箭”,命中了那颗“打瞌睡”的“星星”了。念完了《粉笔》这首诗,全班的同学都捧腹不已。觉得这首作品,想像力实在顶呱呱,内容十分风趣,比喻非常贴切,难怪会得奖。“老师,粉笔能写成这么好玩的诗,那么,板擦儿也能写成诗吗?”有个同学接着发问。“当然可以。”

我理直气壮的说,“大家继续来看下面这首作品。”《板擦儿》板擦儿很爱玩,在黑板上跑来跑去,玩得满身都是灰。老师来了很生气,叫值日生抓出去,打屁股。念完了《板擦儿》这首诗,全班又哄堂大笑了。大家都想不到,每天都要帮板擦儿拍灰,竟然可以联想成“打屁股”,实在太有趣了。“老师,上下课听见的铃声,也可以写出好诗吗?”有个女同学问。“也可以。”我又举了一首小学生的作品《铃声》,让大家一起共赏——《铃声》下课的铃声,像一块磁铁,把我们的心吸到外面。上课的铃声,像一条鞭子,把我们赶进教室。这首诗,分成前后两小节,前面写下课,后面写上课;一个比喻成磁铁,一个比喻成鞭子,两者对比起来,格外令人印象深刻??

这是一节小学课堂,让孩子很容易的就接受了诗歌,原来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变成诗,原来诗是如此有趣好玩的东西。于是我找出了几首非常浅显又很有趣的小诗,又找了几首很著名的现代诗歌,于光中的《乡愁》、席慕容的《出塞曲》等,在一次阅读课的时候,我把这些诗读给学生听,班上好一些的同学立刻说,原来这么简单都可以算一首诗啊,那我也会写;原来诗歌是这么优美;原来诗歌的意境可以如此深远悠长。虽然只是简单的阅读,反而激发了学生对现代诗歌的浓厚兴趣,那些优美的诗句不用讲解就深入人心,美好的东西真的是值得共同欣赏反复阅读。在以后的摘抄和周记中,就陆陆续续多了好多现代诗歌的摘抄和一些简单的练笔仿写,有的同学还似模似样的写出了好几首小诗。语文课的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果能与课外学生的兴趣紧密相连,一定会事半功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达到更好的效果。

  2 诗歌教学反思:

有人说,创新的语言都是在诗歌中诞生,到小说里成熟,到剧本里衰老,在散文里死亡。这句话告诉我们诗歌的语言最具有创造力,没有经过诗的语言洗炼,他的语言是粗糙的。

这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孩子们初步感悟诗句是怎样产生的?诗歌语言要综合运用拟人、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还要采用打破、重组、整合等蒙特奇手法,特别强调对学生五种感觉的训练,通感的运用。如:在早晨的篱笆上/有一枚甜甜的红太阳/。 这是一堂信息量非常大的语言训练课,也是综合训练各项能力的语言实践课,更是一堂追求诗意和谐、个性飞扬的生命语文课!如:让学生说“一轮( )的圆月”,孩子们诗意飞扬,极有创意地填上了:含笑、含泪、孤独、凄凉、羞涩、冷漠、苦涩、甜润、令人牵肠挂肚??儿童的想象力是多么丰富奇妙,只要我们给它一个平台,它就能灵动翻飞,而诗歌的语言正给了想象一个自由舒展的空间。

别低估孩子的语言创新能力,儿童的世界原本就像童话般的美丽。你瞧,“树叶儿/悄悄地离开了母亲/带走的是思念/留下的是不舍/”孩子们的诗句多么感人,多么富有诗意的哲理。

课堂是一首诗,流淌着生命的温情;课堂是一首歌,跃动着和谐的音符;课堂是一幅画,勾勒出深远的意蕴。整个教学过程我尽量用诗意的语言,撩拨孩子诗意的情怀;用诗人的情怀,拥抱孩子纯真的想象;用丰富的想象碰撞孩子创作的灵感;用创作的灵感,编织烂漫的诗篇。孩子们笔下涌动的是自己的思想,抒写的是焕发生命色彩的诗句。

这一切告诉我,对小学生进行“诗教”,为语言的创新,为培养孩子驾驭语言的能力,开辟了崭新的领域。

  3诗歌学的现状反思

1、观念落后,教法单一

我们的老师教学时比较多地停留在对诗歌的判读上,即通过大量的词句分析,背景介绍,千方百计去弄清楚作者到底说的`是什么。至于这首诗跟“我”、跟时代有什么关系,则全然不顾。教法简单而且随意性大,过多地分析,少了诵读,少了赏析,没了感悟,诗歌成了抽象地说教,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学习诗歌的兴趣。个人以为,作者说的是什么有时候并不重要,甚至很多时候诗人创作时根本不会去考虑我们现在所分析的什么“主旨”,关键是我们从中读出了什么。古人读诗就有“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诗无达洁”的经验。这个“读出了什么”,就需要有感悟能力,要有感情体验、审美体验。教学诗歌就要引导学生

达到这一步。叶圣陶说:“诗歌的意义和情趣往往在学习之外,但就字面解释,就同胡乱嚼橄榄一样,没有多大的滋味;通过字句体会情趣,滋味才会隽永。”叶老主张教师抓住精要之点,指出一两句足矣,而要让学生自己体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来探究诗人的经验。

2、急功近利,“治标”不“治本”

我们这些处在第一线教学的语文老师,几乎都有一个感觉,诗词教学是一个不大容易处理的领域。中考语文古诗词的考法,或多或少影响了诗歌教学。目前,语文教师没有不重视古典诗歌鉴赏的,但那原因大半是为中考中那容易得分的名句填空或者古诗词积累题。于是在诗歌教学中,便普遍存在着只“治标”不“治本”的现象,按现有的条条杠杠来进行诗歌背诵教学,达不到真正培养学生阅读和鉴赏诗歌能力的目的。 因此,对享受审美愉悦而言,鉴赏是目的;对获取创作技巧而言,鉴赏是工具。旨在应试升学者,看重的是工具;旨在提高人文涵养者,看重的是目的。“治标”不“治本”,只能应付考试,无益于培养能力。如果能在诗歌教学中也注意培养学生的素质,教给学生一些鉴赏的方法和能力,那么“治本”兼“治标”,就可以一箭双雕:既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又能促进他们的应试能力。

3、教师本人的教学能力

诗歌教学需要激情,需要发现,需要陶醉。但是现在,有的语文老师本身确实有一些诗歌方面的知识,教起诗歌来,却过于理性化,缺少教学诗歌的激情——比如我本人就有这方面的缺陷,常作图解式的分析,缺少诗的意境赏析,更难以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感悟和体验了。闻一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