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诗词歌赋 > 唐代诗词 > 羊士谔的诗全集 唐代诗人羊士谔

羊士谔的诗全集 唐代诗人羊士谔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3.25W 次

羊士谔(约762~819),泰山(今山东泰安)人。贞元元年礼部侍郎鲍防下进士。顺宗时,累至宣歙巡官,为王叔文所恶,贬汀州宁化尉。元和初,宰相李吉甫知奖,擢为监察御史,掌制诰。後以与窦群、吕温等诬论宰执,出为资州刺史。士谔工诗,妙造梁《选》,作皆典重。与韩梓材同在越州,亦以文翰称。著集有《墨池编》、《晁公武郡斋读书志》。

羊士谔的诗全集 唐代诗人羊士谔
羊士谔诗词全集

寄裴校书、 寻山家(一作长孙佐辅诗)、 乱后曲江、 息舟荆溪,入阳羡南山,游善权寺,呈李功曹巨、 郡斋感物寄长安亲友、 永宁里小园与沈校书接近,怅然题寄、 郡中言怀寄西川萧员外、 偶题寄独孤使君、 赴资阳经嶓冢山(汉水所出,元和三年已授此官)、 题松江馆、 都城从事萧员外寄海梨花诗,尽绮丽至惠然远及、 彭州萧使君出妓夜宴见送、 西川独孤侍御见寄七言四韵…翰墨都捐逮此酬答诚乖拙速、 夜听琵琶三首、 州民有献杏者,瑰丽溢目,因感花未几,聊以成咏、 王起居独游青龙寺玩红叶因寄、 春日朝罢呈台中寮友、 郡楼怀长安亲友、 客有自渠州来说常谏议使君故事,怅然成咏、 资中早春、 登郡前山、 酬彭州萧使君秋中言怀、 斋中咏怀、 寒食宴城北山池,即故郡守荣阳郑钢目为折柳亭、 资阳郡中咏怀、 南馆林塘、 褒城驿池塘玩月、 山郭风雨朝霁怅然秋思、 郡斋读经、 巴南郡斋雨中偶看长历是日小雪有怀昔年朝谒因成八韵、 酬卢司门晚夏过永宁里弊居林亭见寄、 玩槿花、 林馆避暑、 晚夏郡中卧疾、 暇日适值澄霁江亭游宴、 南池晨望、 雨中寒食、 山寺题壁、 梁国惠康公主挽歌词二首(驸马即司空于公之子)、 题郡南山光福寺寺即严黄门所置…即郄拾遗之词也、 郡中端居,有怀袁州王员外使君、 酬礼部崔员外备独永宁里弊居见寄来诗云图书…守山城、 东渡早梅一树,岁华如雪,酣赏成咏、 在郡三年,今秋见白发,聊以书事、 林塘腊候、 守郡累年俄及知命聊以言志、 西郊兰若、 池上构小山咏怀、 野夫采鞭于东山偶得元者、 上元日紫极宫门观州民然灯张乐、 腊夜对酒、 斋中有兽皮茵偶成咏、 题枇杷树、 暮秋言怀、 闲斋示一二道者、 九月十日郡楼独酌、 乾元初,严黄门自京兆少尹贬牧巴郡…十四韵刻于石壁、 书楼怀古、 登乐游原寄司封孟郎中卢补阙、 寄黔府窦中丞、 永宁里园亭休沐怅然成咏、 燕居、 酬吏部窦郎中直夜见寄、 初移琪树、 小园春至偶呈吏部窦郎中、 郡楼晴望二首、 和窦吏部雪中寓直、 城隍庙赛雨二首、 送张郎中副使自南省赴凤翔府幕、 郡中玩月,寄江南李少尹虞部孟员外三首、 和萧侍御监祭白帝城西村寺斋沐览镜…吏部孟员外并见赠、 南池荷花、 和武相早朝中书候传点书怀奉呈、 故萧尚书瘿柏斋前玉蕊树,与王起居吏部孟员外同赏、 郡中即事三首(一作《玩荷花》)、 游郭驸马大安山池、 郡中即事三首、 贺州宴行营回将、 忆江南旧游二首、 寄江陵韩少尹、 登楼、 春望、 山阁闻笛、 看花、 和李都官郎中经宫人斜、 泛舟入后溪(后一首一作于鹄诗)、 过三乡望女几山,早岁有卜筑之志、 游西山兰若、 台中遇直,晨览萧侍御壁画山水、 野望二首、 永宁小园即事、 郡中即事三首(一作《寄裴校书》)、 早春对雨

羊士谔评价

擅长委婉含蓄地表达女子情怀,如献衷心:见好花颜色,争笑东风。双脸上,晚妆同。闭小楼深阁,春景重重。三五夜,偏有恨,月明中。情未已,信曾通,满衣犹自染檀红。恨不如双燕,飞舞帘栊。春欲暮,残絮尽,柳条空。如此间景间情,曲曲折折、层层深入地揭示人物惜春怨别的内心感受。重视歌词的形式,也重视歌词的内容,只是他认为,曲子词主要是为上层社会游乐歌唱用资羽盖之欢的,词是艳曲,而文人词又不同于民间词。这种主张有进步意义,也有局限,但它却代表着部分词人的看法,他们的创作实践也与此基本一致。

羊士谔籍贯考证

河南洛阳是羊氏一处世居地。曹魏、西晋及北魏均于洛阳建都,羊氏出仕者皆尝居此。晋初羊祜更赐葬地于洛阳。由是之故,一部分羊姓子孙遂定居于此城。据《羊祉墓志》记载:北魏羊氏居宅建于洛阳城之徽文里。隋代羊玮、羊本等人卒后都归葬洛阳,说明当时羊族已多视洛阳为故乡。唐代人羊士谔,虽题署乡贯为“泰山”,但实居洛阳,他尝作有《过三乡望女几山早岁有卜筑之志》诗,其欲卜居之女几山,即去洛阳不远(今属河南宜阳)。根据江苏淮安《羊宗史志》的记载:洛阳羊氏的世居在“洛阳县东安乐乡”,淮安羊氏便系出于洛阳。除了汝、洛两支,南阳(今河南南阳)羊姓也颇有声名。

羊士谔思想追求

前期的政治思想,反映了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对当时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的严重危机,有较清醒的认识。大力提倡简而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反对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涩。他不仅能够从实际出发,提出平实的散文理论,而且自己又以造诣很高的创作实绩,起了示范作用。

他在文学观点上主张明道致用。他强调道对文的决定作用,以“道”为内容,为本质,以“文”为形式,为工具。特别重视道统的修养,他反对“务高言而鲜事实”。在对待“道”与“文”的关系上,主张既要重“道”,又要重“文”,认为“文”固然要服从于“道”,但非“有德者必有言”,并且列举了许多例子说明“自、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能言之士哉”,指出:“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事信言文,乃能表见于世”。所谓“事信言文”,就是内容要真实,语言要有文采,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