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范文 > 文秘知识 > 2016年语文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2016年语文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94W 次

学校中年教师居多,高级教师处于工作重复,创新和改善动力不足的现状,课题研究如何更好地借助教师已有经验,补充教育教学新的理念,突破教师发展瓶颈是我们要面对的问题。下面是小编搜集的,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2016年语文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2016年语文课题研究实施方案1】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当今世界,多元文化并存。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语文毅然决然应该承担的教学任务。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站在时代的前沿,语文教堂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一历史使命。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祖国悠久而灿烂的文化中翱翔,使我们的民族文化传统得以传承和创新。

当前我校正掀起校园文化建设的热潮,“熟读《弟子规》,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校园文化墙也应运而建,从孔子到梁启超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大的名人形象也已深入师生的脑海之中,“君子合而不同”成为我校重要的办学理念。将传统文化渗透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对推进我校校园文化建设起着积极的作用。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模式”的课题。

二、概念界定:

1、“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主要体现新课改的精神,体现四个基本理念:一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是挖掘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三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传统文化”:传统是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是学校教育赖以生存的基础。“传统文化”指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本课题从整体上理解和宏观上把握,认为中华民族文化可归结为以下五个方面:睿智的哲学宗教思想、完善的道德伦理体系、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独特的语言文字形态、浩瀚的文化典籍等。

3、“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也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在学校教育中,弘扬本国、本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就中学语文教学而言,传统文化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机渗透,能提高中学生的语文水平和文化素养。面临着新高考、新教材、新课程标准即将带来的挑战,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做到传统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已是势在必行。

面对这种形势,我校从2016年起,决定在高一、高二参与实验的班级,开始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策略及模式”的课题研究。

三、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课题组通过多种途径深入调研后认为:中央教科所与人力资源研究部合作,把此课题作为国家“十一五”期间重点科研课题实验,说明此课题的重要意义。此前,国内外很少有人对这个课题进行专门的研究,有的或者只是对“传统文化”本身的研究,其中影响较大的如云南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尹绍亭编著的《中国民族文化专题研究丛书》,以专题的形式多方面、多角度地探讨中国各民族的民族生态,生产生活、社会结构,婚姻家庭,礼仪节庆、信仰禁忌、语言文字、科技文艺等方面的传统文化与文化变迁;有的或者只对“语文新课程”的研究,如华东师范大学倪文锦教授的关于《中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的研究较有深度和推广价值。而把中学语文新课程与弘扬传统文化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进行研究还不多见,这就为本课题展开深入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省内外有一些学校也有针对性地开设了一些选修教材,如“中国古代散文选读”、“史记选读”“唐宋八大家选读”“唐宋诗词鉴赏”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和香港、台湾的一些教育基金共同合作,兴起了一个现代读经运动,在内地的一些学校搞了试点;青岛成立了一个“国学社”;北京和苏州已有类似中国古代私塾教育的学校在进行语文教育的探索。类似的一些探索在给我们带来启发的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这些零散的举措,缺乏足够的理论支撑和系统的过程管理,很难对中学语文教育产生根本性的影响;但同时也给了我们信心,尤其是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推出了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后。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语文教育的渗透,不仅有广阔的理论空间有待探索,更有巨大的潜在价值。

四、课题研究预期目标:

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推进国民的阅读与写作能力,促进语文教学为宗旨;坚持素质教育的正确方向,通过《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模式的探讨》课题的开展,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淀他们的文化功底,让学生打好传统文化的根基。

1、感受民族的传统文化,激发师生热爱祖国的情感。让师生在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养料,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同时,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提高学生识真伪、分善恶、辨美丑的能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成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开拓者和建设者。

2、以“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实现课内外衔接”为指导思想,初步形成“课内外结合、学用结合”的语文教学策略,构建以“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课外拓展”的语文文化课堂教学模式。

3、通过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使学生初步具有一定的研读文化著作的能力,培养高尚情操与艺术趣味,发展个性,丰富精神。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一定的语言和文化经典名篇的积累和文化底蕴。

4、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使广大语文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更新知识,具有比较厚实的文化素养,创造性地理解、运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五、课题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校高一、高二年级实验班级学生。

2、研究内容:

首先,课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策略及模式”,是在新课标指引下的一种研究,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中,必须以新的课程标准理念作统帅,把握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这一基本特点。从中学生的特点出发,确定研究的价值取向。

其次,以教材为主,校本教材为辅,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充分挖掘和弘扬语文教材所蕴涵的传统美德,以积累和品味祖国语言文字、解读民族文化典籍为研究重点,结合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设计好相关的语文教学的活动方案,为学生创造学习传统文化的机会,从而寻求语文教学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方面的途径和策略。

根据以上界定,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1)现代中学生对本民族文化了解的现状调查分析;

(2)教材所蕴涵的本民族文化的挖掘与弘扬;

(3)品味和积累祖国语言文字、解读民族文化典籍的策略研究;

(4)家乡传统文化的发掘与研究;

(5)在新课标下弘扬本民族文化的策略以及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3、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1)传统文化是国家、民族的宝贵财富,是学校教育赖以生存的基础。就中学语文教学而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有机渗透,可从根本上提高中学生的语文水平、提高中学生的文化素养。面临着新世纪、新形式、新教材、新课程标准即将带来的挑战,在语文教学中,传统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已是势在必行。面对这种形势,我校从2016年起,以我校的高一、高二的实验班为实验单位,开始 “传统文化对语文教学模式”的课题研究。

2) 本课题的创新程度、意义及应用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促进教学内容的改革,有利于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促进师生关系的转变,有利于我省新课改的推行。

现代语文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需要学生具有搜集资料、研究资料的创新能力,需要一支观念先进、方法科学的教师队伍,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多层次地培养优秀的教师队伍,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队伍,有利于语文教学改革的全面开展。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实施策略,构建“创设情景——诵读——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课外拓展”的新型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借此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的学生,也打造出一支观念新颖、技艺精湛的教师队伍,为我校语文教学的发展贡献力量。

4、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调查法。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文献研究法。搜集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对新教材有关体现民族文化的内容进行挖掘、分析和归类;列课内外语文的实践活动(如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成语故事演讲比赛、设计名人名言卡,课本剧表演、观看有关民族文化的影视录象等)寻求新语文与弘扬民族文化之间联系的桥梁,研究一条适合新形势下语文教学的途径。

(3)、实践法。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教学行为充实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通过一系列课内外语文的实践活动(如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成语故事演讲比赛、设计名人名言卡,课本剧表演、观看有关民族文化的影视录象等)寻求新语文与弘扬民族文化之间联系的桥梁,研究一条适合新形势下语文教学的途径。

(4)、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策略:

1、实施“走近古诗文,走进传统文化”活动,积淀传统文化,吸收经典营养

我们通过“传统文化知多少”的问卷调查,就学生的阅读时间、阅读范围、阅读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学生对经典文化的接触和吸收相当薄弱。于是,“不要拒绝对经典文化的吸收”成了我们对语文教学的定位,“走近古诗文,走进传统文化”,能增加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这成为我们课题研究的突破口之一。

为激发学生诵读兴趣,我们将开展“走近古诗文,走进传统文化”活动,在开发方案中为学生开列了书目,使学生有的放矢,自觉运作。对此,采取以下对策:

①落实课前五分钟的口语训练:要求学生每堂课前进行五分钟的口语训练,内容分阶段安排:第一轮为背诵一首古典诗文,第二轮讲解一句古代名言警句,第三轮讲读一个中华传统名人故事。

②每周利用晚自习的时间举办一次古诗文的鉴赏活动,交一篇以古诗文为内容的书法习作。

③每月要求课题组老师在上旬开设一节有关古诗文阅读的专题讲座(《古代哲理诗词名句赏析》、《古典诗词的意境创造》、《古典诗词中言愁现象探析》、《诗人风格漫谈》、《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等);每月下旬举行一次古诗文竞赛活动(“千古美文”朗读比赛、古诗文名句填空比赛、诗词短剧表演赛、书写座右铭比赛、古诗文知识比赛等);每月办一期以“走近古诗文,走进传统文化”为主题黑板报或手抄报;每两月举办一次传统文化知识讲座。

④每学期举办一次成果展(优秀古诗文摘录笔记、名联书法荟萃、古诗文研究优秀小论文展、诗词短剧汇报表演等;每期编辑一本“走进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教材。

⑤建立“走近古诗文,走进传统文化”的学生成绩档案,将学生背诵默写成绩、参加活动次数和态度等记入档案。

此项活动的开展,旨在增加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通过诵读,熏陶感染,在“润物细无声”中积淀起深厚的传统文化,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思想情趣。

2、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领略民族文化风采,接受人文熏陶

语文本来就是“文化”的载体,是一个人文化水准的外在、鲜明的标识。因此,文化的精华应该渗透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中。我们要努力构建“创设情景——诵读——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课外拓展”的新型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甜味与魅力。

1)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景

①过在教室里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快餐”一角等方式,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空间文化氛围。

②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创设良好导入情景。

③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播放音乐,或激昂慷慨或沉缓婉转的音乐语言有利于把汉语言文字之美烘托出来,创设优美的音乐情景。

④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影像材料,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国文化艺术的精湛与美妙,创设身临其境的影像情景。

2)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

课文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韵,字里行间处处流淌着中国文化浓浓的鲜活的血液。如何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因子,引导学生求真、求美、求智慧?我们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从课文注释、引语入手,挖掘有关民族文化信息。

②从故事情节入手,挖掘整篇(部)著作的文化内涵。

③从课文主题入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

④从课文词句入手,挖掘相关文化背景、哲理境界。

⑤从课文插图、课后练习入手,挖掘文化意趣。

3)探索“创设情景—诵读—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课外拓展”课堂教学新模式

①创设情景:通过与教材相关的名言警句、诗词赋文、传说故事、名人轶事等创设导语、音乐、影像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诵读:通读(侧重读准字音、理解词语、读通句子的基础上,掌握句读、语气、停顿)与精读(侧重在字斟句酌、深入研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上)相结合;美读(读出节奏、读出情感)与品读(品味语言的音韵美、品味语言的意境美)相结合。让文学作品穿越千年的情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脉脉地滋润学生的心田。

③提出问题: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结合课堂教学目标和教材的重难点,提出问题,供学生合作探究。

④合作探究: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工具书,在教师的点拨下,探究古汉语的词法、句法现象;探究课文中蕴涵的思想美和情感美;探究课文中的民俗风情和民族情结;探究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美丑等等。

⑸课外拓展:以课文为基点,进一步向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扩展;以节选的文章为基点,向整篇(部)著作拓展;以课文为基点,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等。

我们只要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挖掘、体验课文中具有文化气息的内容,就能让传统文化在一堂堂散发着浓浓文化精神气息的语文课上展现出来,使学生受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3、开发《走进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丰富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内容。

问卷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都有想读文化典籍,却没时间和针对性阅读材料。为了解决这个弊端,依据新语文课程理念,我们在开展“走近古诗文,走进传统文化”活动的基础上,开发校本课程、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激发阅读兴趣,从而加厚学生的文化底蕴,拓展文化熏陶的新时空。

具体操作如下:

①确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本着“汇知识之萃,补教材之缺”的学术精神,采用单元专题形式,按照“名著导读”“经典诵读”“传说故事”“美文选萃”的体例,每一体例下设计以下几个板块:作者介绍、内容提要、注释赏析、温馨提示等。选文以儒学文化的精髓“仁、义、礼、智、信”构建教材的核心内容,同时兼顾近现代涌现出的精美篇章。力求浓缩精华、体现中华文化神韵,拓展视野。在选文的篇幅长短,内容的难易、阅读与理解的指导等方面体现针对性、层次性。

②鼓励搜集相关资料:以作业的形式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搜集相关资料。搜集内容包括:“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人物”、“成语故事”、“歇后语、谚语”、“广安历史人物事迹”、“中国传统节日传说故事”。开学初,在任课老师的指导下,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后,交课题组汇编成册。

③制订校本课程教学计划:结合学校及学生实际,课题组制订校本课程教学计划。具体包括教学内容及目标的确定、教学时间及形式的安排、课程评价的方法等。

校本课程《走进传统文化》的开发将收到一举多得的效果,既弘扬了传统民族文化,又培育了爱国爱乡的热情以及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既开阔学生视野,又有利于提高运用语言文学表情达意的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4、开展“寻访家乡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继承和弘扬本土文化

1)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①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特有节庆、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艺术及渊源。

②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有关家乡广安的文选典籍,并初步了解家乡古代饮食文化、节令文化、革命文化等传统文化形式。

2)开展考察活动

①考察家乡的名胜古迹与由来。

②考察家乡的历史名人和遗迹。

③考察家乡某些地名的由来。

④考察家乡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特点。

⑤访问民间艺人,了解传统工艺。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我们可以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素质,能使学生热爱祖国文化,良好的人文素质也在祖国文化熏陶下形成。

七、研究工作的步骤及成果形式:

1、前期探索阶段(2016.3—2016.6)

理论学习,构思课题,设计初案,初步探索

成果:提出实施方案。

形式:形成申报材料,召开课题报告会,展开初步探索工作。

2、课题实施阶段(2016.9—2017.3)

展开研究,完成各种评价体系,构建理论框架,并总结经验。

成果:构建研究体系,形成阶段成果。

形式:举行阶段成果发布会。

3、总结、推广阶段(2017.4— 6)

总结经验,展示成果,形成成果报告,请省、市专家鉴定、结题。

成果:形成成果报告集。

形式:举行成果发布会。

最终成果及形式:形成科研成果报告集,请市县专家鉴定,召开成果发布会。

课题研究成果形式:

论文报告、校本教材、课堂教学案例集、调查报告、语文活动方案集、学生成果(习作、小论文等)、课件、录像等。

八、课题主研人员的组成和分工:

冯文兵:中学一级教师,组织课题的研究实施,实验方案的撰写,参与课题的论证和研究过程及课题成果的推广。

汪 毅:中学一级教师,负责课题的论证,研究过程的实施,研究材料的收集及整理,研究报告的撰写。

王昌龄:中学一级教师,研究过程的实施,课堂教学实录的整理,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承担成果推广时的公开课教学。

王遗锐:中学一级教师,负责课题校本教材的开发、论文集的编辑,课题结题材料的整理及结题报告的撰写。

刘 丽:中学一级教师,负责课题的论证,实验方案的撰写,研究过程的实施,研究材料的收集及整理,工作报告的撰写。

蒋夕超:中学一级教师,负责课题方案的论证,研究方案的具体实施,研究材料的收集及整理,阶段总结的撰写。

其它参研人员:胡嗣清、刘挺、冯斌、熊虞协助课题研究的实施和资料收集与整理。

  【2016年语文课题研究实施方案2】

一、课题的提出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存在着被动接受式的学习,重认知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综合的倾向,实际反映了以学科知识为本位而非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课程观。而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用体验性学习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教学决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告诉,教学应该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悟。”因此,应该说注重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体验,不应该是一般意义上的课堂教学的艺术技巧,而是语文学科课堂教学过程一种本应具有的实实在在的属性。

二、课题的界定

“体验”在《辞海》中,解释为“亲身经历,以认识周围的事物。”在《教育大词典》中解释成:“体验、体察、专察、在实践中认识事物。”在心理学中作为重要概念,通常表示人们在经验获得及行为变化过程中心理感受、情感体验、认知领悟、反省内化等心理活动。

体验式阅读教学,是指阅读者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用自己的情感态度对阅读内容进行深切的感悟,获得真切鲜明的感受,从而深刻理解阅读内容、培养体验能力的教学。它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广泛的自主阅读实践为主线,按学生不同年龄段的阅读经验和心理需要,从读书内化、实践外化这两个基本点切入,以语文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读的能力培养为开端,以读写结合、悟行结合为主要教学手段,把读看成写的迁移,写又是读的再迁移。悟是将读写的对象内化、建构为自己的经验世界,行是将内化的个人经验外化、解构为行动,参与社会实践,从而达到一方面发展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和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读悟写行”四肢同时发展的体验式阅读教学体系。

三、研究的目标

1.让教师学会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教学,实现教学方式和教育教学实践的根本转型。

2.促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探索体验式学习方式培养的教学策略,形成运用体验式学习方式进行教学的教学模式。

3.引导教师意识到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重要作用,意识到在运用体验式学习方式进行教学中教师教学设计的方向性作用及意义,并灵活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4.让学生在运用体验式学习方式进行自主学习的课堂中身心愉悦的对话、交流,自由而有序的碰撞思想、彰显个性,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培养新型的健康人才。

四、研究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在体验式阅读教学中,学生真正是阅读主体,不同年龄段的阅读活动都应以学生为本位,充分考虑主体个性差异,从学生以个人社会实践为参照的经验起点出发,千方百计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成为阅读实践活动的主人。

2.实践性原则

鲜活的语言来源于实践,鲜活的阅读对象来源于实践,因此,一定要充实学生的生活实践,把阅读和作文从封闭的课堂解脱出来,使阅读教学乃至整个语文教学向自然开放,向社会开放,向生活开放。

3.开放性原则

体验式阅读教学应具备一个全新的富有生命力的机制,在观念上呈现出较大的开放性。阅读教学的开放性不仅表现在学校课堂上,还指向自然的开放、社会的开放、生活的开放,以最终构建大语文教学观。

在体验式阅读教学中,教师主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营造开放的课堂,给予学生充分思维和情感体验的时间、空间,鼓励学生提问、讨论、交流,在交互合作中学习,允许学生把问题带到课堂之外,以有充分的时间、空间去思维、去体验、去解决,允许学生选择阅读材料、方法及流程。

(四)创新性原则

体验式阅读教学强调读写悟行四肢全面发展,其中读写结合要创新,悟行结合要创新,由读写到悟行也要创新,这创新就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上的教育创新。当然,在培养学生读悟写行四种能力时,应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从学生实际出发,注意知识经验、方法能力的迁移性,逐步发展,培养主体的创新意识和健全人格。

五、研究的内容及操作要点

(一)优化阅读教学过程和方法,构建体验式阅读教学模式。

1.课前预习任务

学生预习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预习成功与否,关系整个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师要精心设计预习的任务,做好预习的方法指导,明确预习的目标和要求,并根据学生实际处理好扶与放的关系,使学生逐步适应新的学习模式。同时为了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去完成预习笔记,应相应地减少其他课外作业。

2.课堂教学任务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预习笔记,以学生为主体,调整备课方案,设计以学生个人实践和经验为起点的情境活动,激发其求知欲、好奇心,训练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培养其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优化阅读教学序列和内容,构建体验式阅读教学训练结构和阅读材料结构。

1、以发展学生语言交际能力为主线,构建体验式阅读教学“读写悟行”训练结构。

根据我国现有的学制和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小学生语言发展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三个阶段。活动心理学表明,每一个阶段由于主导活动不同,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具有较明显的年龄特征,语言表达形式的训练应各有所侧重。

2、从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出发,构建以教材为主体的“基础—实用—鲜活”的可变化的阅读材料结构。

把一些报纸、电视、身边的鲜活的素材构建到这个体系中。如结合作文讲评,在学生自己的习作中,选择写得较好的,可用于范文阅读;选择修改后可能明显有改进的,可用于诊断性阅读;选择改也未必改出来的,可用于挫折性阅读。把地方课程纳入这个体系中,以地方历史文化、地方人文景观、地方经济特点、乡土风俗所呈现的社会心理和所营造的社会活动为迁移起点,构建学生知识、经验、能力、情感的最近发展区。以活动心理学为原理开发相关活动课程,使活动成为读与写、悟与行的桥梁。

六、研究过程(2016年10月—2017年12月)

(一)准备阶段

1、收集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

2、确定研究班级。

3、学习与本课题有关的理论资料。

4、撰写研究方案,进行课题申报。

(二)实施阶段

1、制订研究课题计划,学期研究计划。

2、进行学习与研讨。

3、撰写阶段性总结、论文。

4、完善实施方案,构建“体验式阅读教学模式”。

5、总结阶段研究报告。

6、进行课题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