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范文 > 说课稿 > 小学语文说课稿集锦15篇

小学语文说课稿集锦15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83W 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语文说课稿集锦15篇

小学语文说课稿1

一、说教材

《天窗》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茅盾的一篇著名的散文。文章以作者儿时的生活为题材,生动地再现了孩子们透过天窗了解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景,表达了孩子们对大自然奥秘的向往与追求,表现了极其丰富的想象和创造力。内容通俗易懂,文笔生动流畅,情感舒缓而真挚。?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慰、藉”等3个生字,会写“慰、藉”等11个字。能正确读写“慰藉、扫荡”等词语。

2、能默读课文。知道课文围绕“天窗”讲了哪些内容。

3、知道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能找到相关句子,体会孩子们对天窗的感情并有感情地朗读。

4、能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感悟作者写作上的独具匠心,体会作者的感情。

课文所表现的天窗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学生理解起来不难,重点和难点在于从课文的描写中感受丰富的想象,体会作者的感情。因此,我将知道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能找到相关句子,体会孩子们对天窗的感情并有感情地朗读作为本文的教学重点,能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感悟作者写作上的独具匠心,体会作者的感情作为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本课我采用了品读感悟法、质疑探究法、想象描述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形成学生质疑问难、自主合作的局面。

本节课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课前预习法、自主学习新知法、合作探究法、读—思—议法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唤起自己与课文的共鸣。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以孩子们的活泼好动和善于想象引入课题。

(二)学习生字词

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自主解决生字词。我再随堂检查,明确读音。

让学生观察生字,自主发现、交流书写应注意的地方,指导重点交流的字。

(三)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启发思考:课文围绕“天窗”讲了哪些内容?从而整体把握文章。

2、学习1—3自然段,探究来历。

引导总结:大人们安天窗是为了(采光)。

启发思考:文中哪一句话说明了天窗对孩子们的意义?

引导学生对“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这句话的探究。

(四)精读体悟

1、学生举手汇报感悟。

(1)理解下雨时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引导抓住“偏就不许”“地洞似的”体会孩子的心情。

(2)学生自由读第5自然段。思考:聪明的孩子发现天窗,透过天窗,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拓展想象:孩子们还会看见什么?想到什么?(月亮、星星、萤火虫……)

(3)体会晚上时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想象画面,理解“被逼着”,感受不情愿的心情。动作演示“偷偷伸出、仰起脸”,体会向往的心情

(4)学生自由读第7自然段,交流:孩子们透过天窗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体会想象的合理。

启发思考:这掠过的黑影,孩子们为什么不能想到它也许是可爱的小鸡,也许是漂亮的蝴蝶,也许是勤劳的蜜蜂?(小鸡、蝴蝶、蜜蜂这时候已经休息了,蝙蝠、夜莺、猫头鹰是在夜间出来活动的。表现了作者想象的合理。)

3、感情朗读,加深体会。

4、理解第8自然段,体会感情。

引导理解:孩子们透过天窗,看到雨、风、雷、电,这些自然现象通过他们的想象,有了真实感到的十倍百倍的威力;透过天窗看到星、云、黑影,通过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个更广阔、精彩、丰富的世界。

(五)拓展交流

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无奈时的慰藉是什么,从而引起共鸣,加深体会孩子们对天窗的感情。

(六)课文小结

课文通过对天窗下孩童世界的描写,表现了天窗给乡下孩子带来的无穷遐想和无穷快乐,表达了作者对童真、对那给了孩子光明与快乐的天窗的赞美。

五、说板书设计

本次板书力求在提挈课文内容之外,解决学生理解的难点,即对孩子们从“无”到“有”,从“虚”到“实”的理解。板书用图文结合的形式直观地展现了这一方式和过程,从而让学生理解孩子们由天窗看到的景物,经过丰富的想象,从而有了更真切、确实、阔达的感受。

小学语文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准时的登陆表演》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冀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学习这课文的目的是体会仙企鹅准时登陆的奇观和大自然的和谐与神奇,知道大自然的好多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懂得尊重大自然。

2.总体目标:

(1)通过阅读理解,建立起仙企鹅登陆的表象,并能用语言表达文章主要内容和仙企鹅准时登陆的奇观。

(2)切实体会到仙企鹅准时登陆的神奇,能从内心对这种登陆感到惊讶和赞叹。

3.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

(1)正确认读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小巧玲珑、不厌其烦、秩序井然、如醉如痴、赞叹不已”一般词语的意思,和“准确无误、奇迹、奇观、绅士、步履蹒跚”这些词语的内涵。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对仙企鹅的喜爱之情,对仙企鹅准时登陆的奇观的由衷赞叹。

(3)了解仙企鹅准时登陆的原因,初步了解生物钟现象。

B、能力目标:

(1)能在老师引导下搜集企鹅、生物钟的资料。

(2)会在学习中与他人交流阅读感受。

C、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2)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和谐,懂得尊重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4.教学重点:感悟作者对仙企鹅的喜爱之情,对仙企鹅准时登陆奇观的由衷赞叹。

5.教学难点:把对仙企鹅准时登陆表演,感到的神奇、惊叹读出来。

6.课时安排:2课时。

7.教学准备:CAI课件;安排学生课前搜集有关企鹅、生物钟的资料。

二、说教法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和合作探究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同时体现老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方法上我主要采用了引导法、点拨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通过抓重点段落、词句,组织并引导学生探究和体验仙企鹅准时登陆表演的神奇和作者对仙企鹅的喜爱之情。

在学法指导上,我主要采用了课前搜集资料、质疑问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课前搜集有关企鹅、生物钟的资料。质疑问难:有对文章题目的质疑问难:谁做登陆表演?怎样的登陆表演?真的那么准时吗?有随文阅读中的质疑问难:仙企鹅的绝技到底怎么样?它的登陆表演真的是准时无误,一分不差吗?为什么仙企鹅会准时无误的做登陆表演呢?

学生在疑难问难后,在教师的引导下,阅读课文,自主探究,解决疑问,深入领会课文内容,并在自主探究中合作交流阅读获取的知识和感受。

三、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第一个步骤:提示课题,质疑问难,激起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上课开始,我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谁登陆?怎样登陆?)

第二个步骤: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在随文阅读中解决生字的认读和书写,对一般性词语的理解,包括4个小环节。

(1)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指名读,正音,了解学生读课文情况。

(3)检查生字,认读、书写和对一般性词语的理解,培养并提高学生随文认读生字和理解词语的能力。

(4)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教师给出的提示性词语即要求学生理解的那些词语叙述课文的内容,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条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第二课时

第一个步骤: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第25课《准时的登陆表演》,这篇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你印象中的企鹅是什么样子?而文章介绍的仙企鹅又是什么样子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段第二段。

由此进入教学的第二个步骤,反复读,抓重点段词句,深入理解课文。

1.提问:仙企鹅什么样子?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小巧玲珑、飘飘欲仙。”从“小巧玲珑、飘飘欲仙。”两词中,你获得了什么感受?这一提问目的是引导学生对仙企鹅的样子有直观表象,即体态小巧,不笨拙,走起路来很轻盈,有一种飞的感觉,很讨人喜欢。

课件出示句子:它们不仅走起来飘飘欲仙,有一个很优雅的名字,而且能准时无误地做登陆表演,天生一身绝技。

让学生反复阅读,提问:从这句话中,你获得了什么知识?你是从哪里感知的?这一环节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从“不仅……而且……”这个关联词中,感知到仙企鹅准时无误做登陆表演的绝技和样子相比,绝技更吸引人。

2.仙企鹅准时无误做登陆表演的绝技到底什么样儿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三段和第四段的内容,并将介绍仙企鹅准时无误做登陆表演的绝技的词语勾画出来,进入第二个教学步骤的第二个环节,抓重点词句,反复读,深入体会仙企鹅准时登陆的奇观。

(1)“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南部的菲利浦岛上,每天都有一大群远方游客被小小的仙企鹅吸引到海滨。”从这句话中,你感知到了什么?

(2)看到海边的告示牌上写的“本月仙企鹅登陆时间为下午8时5分”时,你心里怎么想?游客的心情和表现又是怎样呢?

(3)当手表向人们报着八点零五分来临时,海面上出现了什么奇迹?

(4)第四段主要讲什么?

(5)仙企鹅准时登陆的神奇从哪里看出来?(引导学生从准时、秩序井然、步履蹒跚而又整整齐齐的样子三个方面感受仙企鹅准时登陆的神奇。)

(6)“白胸黑翅的仙企鹅,仿佛身着燕尾服绅士,步履蹒跚,却又整整齐齐。”从“绅士”一词,你获得了什么感受?(白胸黑翅的颜色搭配,不抢滩登陆的礼貌,都像绅士。)“步履蹒跚”一词在说仙企鹅走路是什么样子?(走路摇摇摆摆的样子。)

(7)什么使游人如醉如痴、赞叹不已?“奇观”一词是什么意思?

在第二个环节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提问,理解重点词句意思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深入体会仙企鹅准时登陆的神奇,对这一奇观感到由衷地赞叹,突破教学重点,结合学文体会,运用反复朗读的方法,突破教学难点。

3.“小家伙这么守时!是有谁在暗中指挥着它们吗?”由提问引入第三个环节的教学,这一环节的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生物钟现象的资料。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体现语文学习的开放性。

第三个教学步骤是:课外延伸:设计海报为仙企鹅做宣传。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结合课文的学习把学生引导到课外的语文学习上来,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语文的领域,也体现语文学习的开放性。

板书设计:

25、准时的登陆表演

小巧玲珑、飘飘欲仙(形态)

仙企鹅、如期而至、秩序井然、步履蹒跚(神奇)

生物钟(原因)

设计目的:用主要词语提示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也蕴涵了写作的指导!

小学语文说课稿3

一、说教材:

《小池》是新课标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诗句内容简洁,语言通俗浅易,用词精准凝炼。内容中情景交融,动静相宜,好比一个个镜头移动交织成两幅行动逼真,清新秀美的夏天美景图。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面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二、说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吟诵古诗,背诵古诗。

2、认识“池、惜”等7个生字。会写“立”1个生字。

3、抓住诗眼“惜、爱”体会小池之美、画面之谐、诗人之爱,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说重点:

以朗读和背诵作为基本训练形式,让学生通过反复吟诵来逐步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感受自然景色的美丽可爱,接受美的熏陶。

四、说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细流”与“泉眼”透过字面意思挖掘诗句背后的意蕴,感受到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力。

五、说学法:

对于一首古诗,在一年级学生的教学,如果只停留在对学生进行繁冗枯燥的解说,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这种把诗的言语肢解为有关言语,捎带情理的空洞说教的教学,让学生对诗通过其特殊形式表现出的形趣、意趣、理趣、志趣等就始终缺乏真切的感受。所以,本诗在教师的引导下,应该这样学:

1、强调吟诵传情法。前面已经讲述,诗歌学习缺少吟诵,就等于是鱼离开水一样。诗歌应有的意境就会丧失全无。所以教学中的朗读指导,以正确读—熟练读—感情读为途径,配以音乐读,体会情趣读,从而使学生在吟诵中受到美的感染。

2、玩索养趣法。古代诗人在字词的使用上十分讲究,力求完美。本诗也不例外,抓住古诗中“惜、爱、立”,品味玩索,深挖细酎,让学生走进诗境,体验小池的情与爱,才能让学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体会诗味诗情,感受作者对小池的喜爱。

3、想象展情法。想象是审美的翅膀,凡是我们在艺术作品里发现为实的东西,并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象力通过眼睛去发现美的。因此,古诗教学中,我让学生想象还有哪些动物立上头。不仅可以使学生积淀了语言,更重要能使学生获得小池不仅景色美,而且和谐美,也可以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4、多媒体整合法。本诗虽是描写初夏的小池的景色。但诗的言语与现代文相比,大相径庭,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言语积累能力比较低,理解起来更不容易。于是在教学古诗前运用多媒体以图说话引入,以诗找景,以图解诗,以景悟情,变静为动,化难为易,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学习能力。

六、说教学程序

(一)、观图说话,激趣导入

1、出示小池图,思考提问:图上画了什么,怎么样?

2、组织学生说说画面的景色。(从训练学生根据图画说完整话开始,同时引出下面古诗的语言品味学习,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二)、反复诵读、品味诗语

师:有一位诗人是这样描述这幅画面的。(出示古诗全文)

1、学生读诗(自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教师示范读(读出古诗的韵味)

3、学生继续读(指名读、正音、齐读)

4、提炼词语品味(出示词语)

(1)学生读

泉眼树阴小荷蜻蜓

尖尖角细流晴柔

(2)这些都是小池中的景物,你能从刚才那幅图中找到这些景物吗?然后找景物,乘机理解“泉眼、细流”等词。

(3)学生可能找不到“晴柔”,可以通过组词让学生找到。

出示:晴——晴空、晴天

柔——柔和、柔软

师:晴可以组成晴空、晴天,柔可以组成柔和、柔软,晴柔就是柔和的晴空,它在图中的哪里?学生找到水中的晴空。

(对于一年级学生读图相比于读字,更感兴趣。从读图到读字,再从读字到读图,这种图文结合一是合乎学生发展规律,二是有机的把识字与理解结为一体,既能让学生识字读书,又能使学生在图理解词的意思,突破了学生阅历少,对于古诗文理解的难度。)

5、师:这幅画十分美丽,有泉眼、小荷、树阴、蜻蜓构成了一副和谐的小池图。你们喜欢这首诗吗,喜欢哪一句。学生以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诗意、诗味、诗情原本就存在于诗的言语中,通过反复诵读,自然诗歌的意味情也会明晰起来,当然在学生述说自己为什么喜欢这首诗时,诗美的表达方式也潜移默化到学生的头脑之中,这与作者的喜欢也具有一致性。)

(三)、走进诗境,体会诗情

1、你们都喜欢这首诗,是因为喜欢这些景、这小池,诗中哪些字是说喜欢的意思?

(1)学生找出惜、爱,教师随机也提问:谁惜谁,谁爱谁?同时理解简述诗句。

(2)还有谁喜欢谁,为什么?同时理解简述诗句。写“立”。

2、在这样美丽的小池里,小荷刚刚露出了漂亮的尖尖角,喜欢小荷的蜻蜓早已立在上头,还有哪些动物立在上头呢?想象说话。

出示: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立上头。

3、可见,小池是多么美丽,而且每种景物都喜欢和睦地生活在一起。谁来有感情的朗读。朗读指导,读出美丽、和谐、喜欢,配乐朗读。

(借助图画,抓住诗眼“惜、爱”引领学生走进诗所描述的意境,在诗境中表达想象,学生也自然成了小池中的某某景物,他们能体会出什么是美,什么和谐、什么喜欢。学生从诗的字里行间体会诗的情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走近作者,加深印象

1、师:这是一首描写初夏小池的写景诗,它表达美、表达爱、表达和谐。诗人爱小池吗?我最爱小池中的什么?为什么?

诗人最爱小池的,因为。

随着学生的回答随机进行朗读训练,读出诗人的爱池之情,特别要让学生站在诗人的角度吟诵。

2、诗人是一位怎样的人呢?(学生回答)诗人不仅是爱小池的人,还是一位爱自然、爱田园风光的人,具有爱心的人。出示杨万里的两首诗,学生诵读。

(从认识一首诗并进行感情吟诵到吟诵两首诗,从学习一首诗到认识一个人,杨万里在一年级学生的心里再已不是诗人,而是见得到,摸得着的朋友,学生争着读诗的兴趣也会因此大增。)

七、说教学建议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运用各种有效的评价手段,能够达到激励、导向、调控作用。在这节以诗歌诵读的古诗教学课堂,我努力以真诚的语言,温和的表情、期待的目光,宽容的态度,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当学生朗诵出现误差时我给予纠正安慰,当学生了解找不到方向时我给予尊重引导,当学生理解感悟呈现连珠妙语我给予表扬放大。这样及时关注不同层次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及时予以鼓励、评价,以建构民主、互动、和谐的课堂,让课堂诗情飞扬!

小学语文说课稿4

【说教材】

《争论的故事》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它将清代笑话集《笑林广集》中的一则笑话自然地结合于师生对话的场景中,同时把“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巧妙地蕴含其中,发人深省,寓教于乐。课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写盛老师讲的故事:兄弟俩看到大雁不去射,反而争论怎么吃大雁,还找路过的老人评理,最后大雁飞走了,兄弟俩再也射不着了。这一部分在叙事中寓理——兄弟俩因“争论”而错失射雁的时机。第二部分,主要写盛老师启发同学们谈听了故事的感想。这部分借文中的学生之口说理,帮助学生感悟理解并产生共鸣,从而深入领会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讲讲这个故事。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领会故事所蕴含的“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课文,能讲讲这个故事。

2、深入理解,感悟故事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三、教学准备

1、教学挂图

2、生词卡片(特别指出:不要布置预习)

【说教法学法】

1、从读到讲要达成“讲讲这个故事”的目标,必须让学生将课文语言材料“内化”,才能“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因而。应符合学生从读到讲,由“外”而“内”再发乎“外”的语文学习规律。那么,引领学生实实在在地读通,“批文入情”地读好是课堂教学的重头戏。

2、从读到悟有感情地朗读,就要让学生的情感活动伴随读书的全过程。在读这篇蕴含着深刻道理的文章时,更要促学生之情去感悟,引学生之理而共鸣。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情感经历,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阅读教学,就要引导学生实践从读到悟的经历,从而开拓学生的视野,实现对文本的超越。

【说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揭题

1、老师讲个故事给你们听,好吗?师讲《争论的故事》(课文2—3自然段)。

2、故事讲到这儿,老师想请你们来讲下去。这个故事的结局会是怎样的呀?

3、那么,这个故事的原著中结局是怎样的呢?你们想知道吗?到课文《25。争论的故事》中找答案吧!

揭题。

(听故事?好啊!)

上课伊始,教师即投“生”所好,用故事一下吸引学生的注意。接着,故事戛然而止,留下了空白,激起学生放飞想象,任思维天马行空。(故事的原著有结局?就在课文中?快让我读吧!)留下悬疑,让学生自己到文中找答案,这种激发学生读书兴趣的手段虽已没有新意,但使用起来可真的有效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合作学习,读通课文

1。找身边的小伙伴,一起读课文,互相正音。

2。画出自己觉得读起来有困难的词句,互相帮一帮、考一考。

3。检查反馈:(1)哪些小朋友愿意合作读课文,开开小火车呢?其他小朋友注意听,这列小火车开得怎么样。(2)学生评议,教师相机板书学生朗读中读错的词,指出读破的句,引导学生复读。

(二)理清脉络:(1)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盛老师讲的故事?其余的自然段写了什么呢?(2)交流

阅读教学最根本的任务就是教学生学会读书。要读懂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把课文读通是第一步。为了达到激趣效果,课前没布置预习,因此,初读这一关一定要扎实,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读。但又要注意采用学生喜欢的新颖的形式,避免枯燥、机械重复。让学生乐于阅读,使先前激起的阅读兴趣得到保持。

三、精读课文,感悟道理

(一)学习课文1—5自然段。

1、既然是争论,就应该让故事中的兄弟俩争论起来。同桌分角色朗读,读出争论的语气与样子。指名同桌读。评一评,再分角色读读。读评结合,师生互动。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几处地方,体会人物争论时的心情,从而更好地把握朗读时的语气、表情等:(1)看插图,启发想象当时的情景;(2)理解“不以为然”的意思;(3)突出几个反问句。(“再好吃的东西,一煮还有什么味道呢?”“烤了吃,烟熏火燎的,能有什么好味道?”“鸭子不是可以靠了吃吗?——为什么大雁就不行呢?”)

2、两个人合作能读出争论时的不同语气,那么,谁有更大的本领,一个人也能把人物争论时的不同语气读出来?试一试。

3、兄弟俩的争论分出了胜负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争论不休”的含义。选择“休”的意思。(休:a。停止b。休息c。表示禁止或劝阻)

4、引读第4、5自然段。指点学生理解“两全其美”的意思。

5、你能用上这些词,讲讲这个故事吗?(充饥不以为然大声争辩很不服气争论不休两全其美无影无踪)

叶圣陶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当时心灵相通。”在精读这一段时,从分角色朗读,到一个人读出不同任务的不同语气,再到讲讲这故事,引导学生不断的深入体验,揣摩人物心理,从而忘我地投入,真情地表达,为理解第二部分课文打下了基础。

若讲故事安排在第二课时,可以让学生听写括号种的词语。

(二)学习课文6—11自然段1。听了这样一个“争论的故事”,你有什么感想?2、课文中的同学们也有自己的想法。出示句子,自由读一读。你欣赏哪一种想法呢?

3、难怪盛老师不时向同学们投去赞许的目光呢!你知道“赞许”是什么意思吗?盛老师赞赏的是什么?从中,你又悟到了一些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既是加深理解,又增强了感受,促使学生领悟到其中的道理。“从中,你又悟到了一些什么?”使学生感受到要像文中的同学一样,自己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实现“超越文本”。四、总结

1。总结,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2、现在,你能说说“争论”是什么意思吗?(兄弟俩、同学们都是在争论吗?从比较中领悟“争论”的意思:必须是各执己见,见解不一致才构成争论。)

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是本册的教学目标之一,适时地利用训练点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作业:

(1)在《名言警句录》上添写几个警句,可以用文中的,也可以自己总结概括。

(2)搜集几个蕴含着道理、让人得到启发的故事,讲给周围的人听。

这样的作业设计,不仅在于让学生“内化”课文,还在于引导学生拓展视野,进行语言积累,引导学生善读乐写,以利于语文素养日有寸进,不断提高。

小学语文说课稿5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XXX》。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

《XXX》是人教版必修教材第XX单元第XX个课题。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XX,这为过度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XX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3.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XXX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重点的依据是只有掌握了 ,才能理解和掌握 .

教学难点:难点的依据是 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我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XX是一门培养人的XXX能力的更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XX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设置情景教学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周边的客观事物,发展思辩能力,注重滨心理状况。当然老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 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 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 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语境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课题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例举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经济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框题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 导入新课:(2~3分钟)

由上节课演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的未知欲望。这是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 讲授新课:(35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华。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 课堂小结:(2~3分钟)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XXX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

4. 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地、系统的板书设计,并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是:

5. 布置作业。

针对XX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我布置的课堂作业是:XXX

七、说小结

1. 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教材内容的增有减。

2. 教学策略的选用

(1) 运用了模拟活动,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教材这部分知识所对应的XXX现象,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但是缺乏对这种体验的深入思考。因此在进一步强化这种体验的过程中我进行了思考和认知,使乱放从学生的生活中来,从学生的思考探究中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现有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也有助于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交融。

(2) 组织学生探究知识形成新的知识。我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案例等形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协作、等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力求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目标。也正是由于这些认识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体验,因此学生不仅"懂"了,而且"信"了从内心上认同这些观点,进而能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统一。

八、结束语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XX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果完毕,谢谢!

小学语文说课稿6

一.说教材

《将心比心》一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组的一篇阅读课文,本文以“将心比心”为题,通过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小故事,揭示了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根据文章的特点,我为本课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中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将心比心”的意思,懂得人与人之间应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根据教材编排和教材本身的特点,我确定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是:根据课文的两件典型事例,体会“将心比心”的意思。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为:

1、抓住重点语句进行朗读、体会,组织学生讨论。

2、结合典型事例,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学法指导为:

通过阅读思考、合作交流、展示点评及扩展练习说话,培养学生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我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特点,为了突出“听说读”的训练,将本课的教学过程划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我以身边的小事引出学生的回答,我的评价紧扣课题的意思,以引出今天的课文,同时板书课题:8。*将心比心,并让学生齐读课题,随之提问:这两个心字的意思相同吗?是将谁的心比谁的心呢?以此过渡到新课中来。

(二)检查预习,巩固基础知识。

检查预习的方式由小老师抽查,可以锻炼学生的能力,也可以初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在归纳事例时,我相机板书重点内容。

(三)合作探究,体会事例,理解“将心比心”。

在这个环节,我主要设计了两个探究点和一个课堂延伸训练点。为了让学生在理解事例中体会“将心比心”的含义,我又在前两个探究点中分别安排了两个小点和一个补充训练,补充训练是针对全班同学而设计,由点评学生引导解答,以帮助学生理解,也达到训练学生“听说”能力和培养“小老师”的讲解能力。

此外,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对课题的理解,我小结了全文,点明了中心。为了巩固学生的理解,我安排了分享生活中”将心比心”的事例。

(四)当堂训练

这个环节重点安排了理解课题的练习和写话练习。模仿课文的语言描写,写几句人物的对话,选用第二题中的短语,注意对话语中提示语的位置。

(五)说板书

板书设计针对课文内容,我设计了这个板书(出示)

8*将心比心

阿姨为奶奶开门

温暖

母亲鼓励实习护士

这样的设计既增强了直观性,又有利于对课文内容一目了然,更突出了课文的主旨。

最后,希望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有助于我的进步,谢谢大家!

小学语文说课稿7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8课《颐和园》。它是一篇精读课文,属于写景游记。文章按总—分—总的结构,按照游览的顺序,移步换景,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贴切的过渡,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

二、说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材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内容的优美。

(2)情感目标:体会作者优美的语言,从中得到陶冶,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能力目标:

a、通过对词句的理解,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 话讲述课文主要内容,训练学生语言的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b、借助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三、说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内容,了解2至5自然段开头一句的作用,明白

文章的写作顺序。

2、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本课的教学难点: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四、说学法

为了较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达到目标,我主要让学生采用朗读法、对话法、想象法、圈划法、背诵法、摘抄法等,来学习课文。

 五、说教学流程

(一) 导入,整体感知

1、 板书课题(“颐”的左边用红粉笔写,落实它的字形),读好课题。

2、 快速浏览课文,概括介绍颐和园的一句话。引出第一自然段,男女生分读。再让学生根据这句话把颐和园的特点浓缩成两个字,随机板书:大、美。

(二) 品读,触摸语言

这是课堂的重难点所在,将文路、教路和学路结合起来。我主要分四步走: 第一步:悟言之有序——在初读中,明白作者记叙的顺序

1、生初读,主要自学有关生字词。

2、我问学生:作者给我们介绍颐和园,是按照什么顺序的?(板书:游览顺序)生读二到五自然段,我再问: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请用波浪线划出来。

3、我根据学生的回答,组织学习交流:

(1)句子——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2)我最后问:你读完这些词句,发现什么?(作者的观察很有顺序——言之有序;都是过渡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这些词句,你能猜到作者着重要介绍的景物吗?请把它们圈出来。(板书:长廊、佛香阁、昆明湖) 第二步:悟言之有物——在细读中,体会作者表达的准确

1、学习“长廊句子”

(1)找到相关句子。

(2)感受怎么表达?你发现什么?(板书:颜色、长度、美丽)

(3)体会语言:“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句话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意思?(全部是不同的)

(4)我接着问:文中像这样的表达的句子还有吗?找出来读一读!

“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2、学习“佛香阁”句子

(1)生读三四段;

(2)作者先后怎样观察?请你圈出表示作者在不同的地方观察的词语。 反馈:板书:抬头一看—下面—向下望—正前面—向东远眺

(3)怎么介绍“佛香阁”?出示句子研读——你能调换一下词语的顺序,也能将将它介绍清楚吗?——比较一下,哪一句更顺口?

(4)怎么介绍昆明湖?——“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句话写出了什么?让你

想起怎样的词句?(水平如镜、优美画卷??)——你能给“滑”字换一个字吗?你从中感受到什么?(水静、水平、水美)

3、学习“昆明湖”句子

(1)作者观察到什么?读第五自然段

(2)交流:板书:堤岸、石桥、垂柳、小岛

(3)重点介绍什么?怎么介绍得清楚?

第三步:悟言之有法——在总结中,回顾作者的观察的方法

1、讨论:作者是怎样介绍清楚的?

2、梳理归纳:准确选择观察点——有顺序介绍——多角度观察

第四步:背背抄抄——积累语言

选择自己喜欢的三句话,背一背,抄一抄。

 六、说板书设计

长廊:颜色、长度、美丽 游览顺序 颐和园{ 佛香阁:抬头一看—下面—向下望—正前面—向东远眺 言之有序

(大、美)昆明湖:堤岸、石桥、垂柳、小岛

总之,在本课的教学思路的设置中,我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在教学中尽量把教书与育人,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有机的统一起来,从而促进教学的优化。

七、教学反思

因为全文比较长,知识点比较多,为了使一堂课充实饱满而又不显得面面到面面松,所以许多的亮点都舍去了。比如说文中的三大景点仅以长廊和昆明湖为例进行了细致全面的讲解和剖析。让学生充分完整的掌握了长廊和昆明湖的特点。但同时也忽略了万寿山和十七孔桥的教学,让学生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感觉学生有一些知识理解的不够深刻,时间的匆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1)朗读指导上:这节课因为容量比较大,所以在朗读上指导不到位。

(2)整个教学过程,自己设计得比较死板,

(3)学生的发言不够积极。大部分学生在平时的课堂中都不乐于动脑筋,不善于表现自己。

小学语文说课稿8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跳水》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课文记叙了在一艘环游世界的轮船上发生的事,由于猴子的挑逗,孩子追猴子而走上横木陷入了险境,在这万分焦急的时刻,船长命令孩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船长表现出的沉着、果断、机智,以及对孩子深切的爱,展现了其伟大的人格魅力。同时告诉我们要根据情况的变化果断地采取相应的行动。

(二)教学目标。

1.认识“肆、桅”等7个生字,会写“艘、航”等14个字,正确读写“环游、航行”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学习船长情急中果断处理理问题的思维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难点:

学习船长情急中果断处理理问题的思维方法。

二、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朗读法

本课故事性很强,要让学生多读,在朗读中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发展和结果。

2.发现点拔教学法

本课的难点在于让学生学习船长在面对紧急情况时果断处理问题的思维方法,教学这一部分时,要引导学生分析船长当时面对的处境,以及船长采取的方法好在哪里。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本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作者简介,课文生字等内容,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学习本课,要理清课文的脉络,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发展和结局。要重点注意故事的结尾部分,体会船长的办法好在哪里。本课描写水手的篇幅很多,要了解这些内容对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四、说教学流程。

本课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课前要安排预习,课堂上安排了两个课时的教学内容。

(一)布置预习

1.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圈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不懂的地方,并思考为什么。

(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两课时完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题导入

师:在《田忌赛马》中,我们感受到了孙膑的聪明才智。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船长,看看他是怎样在面对危机情况时化解危机的。

板书:跳水。

二、学习生字词

1.读课文,圈画出课文中的生字和词语,遇到不认识的字查字典。

2.课件出示本课生字,指导学生认读,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生字:艘 航 肆 帽 桅 撕 逗 唬 钩 扭 咧 舱 鸥 瞄

3.指导学生进行生字书写。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析,概括段意。

2.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尝试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概括。

3.体会文章描写船长和水手的句子,感受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回顾上一节学习的内容,巩固字词。

2.指名学生回答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师:刚才同学的回答很准确,这节课,我们就来详细了解这个故事。

二、学习课文内容

(一)了解故事的起因。

1.读第1自然段,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提示:水手们拿一只猴子取乐,猴子放肆起来

2.积累词语“风平浪静”。

(二)了解故事的发展

1.读第2-4自然段,概括这一部分的内容。

提示:猴子摘走孩子的帽子,爬上桅杆,孩子也爬上桅杆追猴子。

2.再读课文,体会课文所描绘的画面。

3.猴子爬上了桅杆,孩子有什么举动?(去追猴子,也爬上了桅杆)

4.“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想一想,这句话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水手们的笑刺激了孩子,迫使他去追猴子。作用: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5.读“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水手们为什么“全都吓呆了”?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6.同学们,现在孩子所面临的处境很危险。有什么办法能帮助他脱离险境呢?交流讨论。

7.指导概括第2-4自然段段意。写猴子戏弄孩子,孩子爬山桅杆追赶猴子,面临的处境很危险。

(三)了解故事的高潮

1.这时候,孩子的父亲——船长发现了这个情况,他有什么反应?

2.读第5自然段,指导学生读出船长坚定沉着的语气。

3.想一想,船长是孩子的父亲,可为什么船长说不跳就开枪呢?

(四)了解故事的结局

1.齐读第6自然段,指名学生概括段意。(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了船)

2.读句子“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感受大家等待的焦急心情。

三、拓展延伸

1.船长是本文的中心人物,为什么只用几句话写他救孩子的情节,却用很多篇幅写水手?

(1)这个情节虽然重要,但只是刹那间的事,船长举枪喊话同时进行,孩子立即就跳水了,这一情节前后不会超过半分钟。简单的描述,既救了孩子,又凸显了船长的镇定、机智果断、经验丰富。(2)故事情节紧张,过多的描述、铺陈会延缓叙事的节奏。(3)大篇幅描写水手,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并且水手的不知所措与船长的临危不乱形成了鲜明对比。

2.孩子成功获救,船长的办法好在哪里呢?讨论交流。

提示:孩子只有跳到海水中,才不会直接跌在甲板上摔死,才能将他从危险的境地中解救出来,从而保全他的性命。

四、课文小结

课文记叙了在一艘环游世界的轮船上发生的`事,由于猴子的挑逗,孩子追猴子而走上横木陷入了险境,在这万分焦急的时刻,船长命令孩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船长表现出的沉着、果断、机智,以及对孩子深切的爱,展现了其伟大的人格魅力。同时告诉我们要根据情况的变化果断地采取相应的行动。

五、板书设计

跳水

逗 拿 命令

水手------→猴子------→孩子←------船长

←------ ←------ ←------

放肆 追 救 ↖ 跳水

水手

小学语文说课稿9

小学语文江南说课稿

一、说教材

《江南》是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的一首古诗,也是学生第一次正式的学习古诗。本课是一首汉乐府歌辞,是一首极为优秀的小诗。全诗七行两句,描写了江南的盛夏时节,荷塘莲叶如盘,莲花绽放,景色秀美,鱼儿自由观快地在莲叶、荷花掩映的碧水中追逐嬉戏。表达出诗人快乐的心境和对江南水乡的热爱之情。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让学生能借助汉语拼音学习古诗,认识8个生字,会写其中4个生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说学情

一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游戏活动所吸引。在教学这一课时,学生已经认识了一些生字,能借助拼音读课文、儿歌等,同时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思维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容易接受形象直观的知识。

三、说教学设计理念

1、说重难点

本课的重难点在于让学生通过识字,能正确流利地读古诗。

2、说设计理念

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而一年级学生学习更在于兴趣。因而在教学中我安排了多媒体课件以及图片辅助教学,意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呈现形象直观的教学。其中也安排了游戏学习及各种形式的朗读训练来贯穿于整堂课的学习。使课堂形式丰富有趣,也尽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情景,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创设和小伙伴交流等一系列活动,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本课安排为两课时,这里设计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程序。我主要设置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播放江南美景图片

一年级学生又是刚入学不久,可能会产生紧张的心理。为消除其紧张心理,特意安排学生欣赏美丽的江南图片,让学生放松,同时营造优美的情景,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赞美江南,过渡新课

(在观看了图片后,教师因势利导的进入新课,带学生去江南)

(二) 趣味识字

1、游戏——摘荷叶

出示贴满荷叶、荷花的小黑板,让学生上台来采摘自己喜欢的荷叶,荷叶背面有本课的生字,该生读对了生字才能摘下荷叶。通过游戏的方式学习生字,增强了趣味性,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培养学生自主学生的能力。

2、巩固生字

课件出示荷叶图,荷叶上有生字,请学生依次读生字,课件发出掌声表示鼓励。本环节也是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生字,认读生字。

(三) 朗读训练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体现学生主体性)。

(2)同桌读(通过两人互读,帮助纠正字音)

(3)指名读(让学生试读,教师加以指导,纠正,体现教师的主导性)

(4)齐读(在集体的朗读下,进一步帮助个别学生纠正字音)

2、再读课文,读出节奏

(1)教师范读(教师有效的范读,帮助学生提高朗读水平,给学生一个模仿的榜样)

(2)学生模仿教师练习读(给学生时间练读,充分发挥儿童爱模仿的天性)

(3)指名读、检测(检测学生的朗读、针对不足加以引导、纠正)

(4)齐读(集体读古诗,训练学生读出节奏)

3、师生对读、赛读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学生,提高朗读水平)

(1)A、教师与学生对读;B、男、女生对读(通过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熟悉古诗)

(2)快慢赛读

(教师与学生赛读,通过快慢的形式,让学生感悟读古诗时的快慢)

(3)轻重赛读

(通过轻重赛读,让学生感受读古诗的轻缓)

(4)快乐读

让学生感受鱼儿嬉戏的快乐,融入到情景中,快乐的朗读。

4、背读课文,演背古诗

(1) 试背古诗

让学生边背边想像池塘里的美景,感悟鱼儿嬉戏的快乐。

(2) 贴背

让学生边背边贴图片,完成一幅美丽的江南图。

(3) 读背

让男同学充当荷叶,女同学充当荷花,指名同学来当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来边演边背古诗,让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得到升华。

五、拓展、结课

1、 播放更多的江南美景图片

带学生观赏,游览江南,与开课时的观赏相呼应。让学生在从开始欣赏美景进入学习,则再次欣赏美景完成学习,让整堂课都被江南的诗情画意所包围

2、 学生学着鱼儿游出教室

再次让学生感受鱼儿嬉戏的快乐,充当鱼儿游出教室,让课堂知识融入生活。

小学语文说课稿10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画风》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以一个有趣的题目,引起了课文中小朋友的思考,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风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画呢?课文中的三个小朋友一起画画,互相启发,互相激励,用不同的办法画出了风。课文塑造的是三个敢想敢问、善于思考的儿童形象,所以编者将本课安排在“用心思考,勇于创造”这一单元之中。

与以往所学课文相比,本文人物多,对话多,又是三个人的相互交流,学生不易理清课文中人物的态度、观点、做法。因此,第一课时中,我重点进行识字写字教学,并引导学生初步阅读课文,弄清三个小朋友分别是怎么画风的,为第二课时理解课文、感情朗读打下基础。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同时考虑课文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将《画风》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读懂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能力目标: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设定“朗读感悟文中小朋友的创意”为教学重点;“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为教学难点。

二、教学法的选择

语文教学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施教之功,贵在导学。语文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求知,掌握学法,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为此,我设立了“读——悟——说——画”的学法导向,层层推进教学。

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以及动口说、动手画,在读中积累了语言,说中培养了口语交际能力,又在画中培养创新精神。同时还创造出一种形、色、声有机结合的教学情境,使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

三、教学行为策略的运用

(一)复习旧知,巩固识字。

识字是读写的基础,人教版实验教材对此十分重视。本课要求认识的7个生字中有6个出现在课文人物的姓名中。为进一步巩固对生字的识记,我通过课件出示三个小朋友的头像及名字,让学生与他们打招呼。如果喊对了,小伙伴就会回应。就这样,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打招呼,交朋友”的过程中巩固了对生字的记忆。

(二)深入理解,进行口头表达训练。

通过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后,我提出问题:“三个小朋友动脑筋,想办法,用不同的方式画出了风。他们到底是怎么画风的呢?请大家用笔把他们画风的句子勾画出来”以此来引导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要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首先得通读全文,了解每个小朋友的态度、观点;再动笔勾画三个小朋友画风的不同做法,并引起思索:为什么他们画风的方法不一样却都画出了风了呢?对课文有了进一步的感受。

然后我再采用实物展示、现场画画等方式和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和交流。并以此为契机,让学生找出“风藏在哪里?”让学生以“风来了,风把_____吹____了,风藏在___________里”这样的句式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朗朗上口的句式让学生觉得非常有趣,而老师“小诗人”的夸奖,让学生在表达上越来越来棒。当几个句式连在一起以后,就成了一首饶有诗意的小诗。我让学生给自己作的小诗加上题目,再一起朗诵自己的大作,学生的成就感是非凡的。

(三)驰骋想象,描绘美景。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大语文观”,提出要“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把绘画引入语文教学之中,以此激情、领悟、延伸、拓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对直观事物感兴趣,喜欢艳丽的色彩,喜欢每天拿着笔描描画画。可以说,小小画笔倾注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稚嫩的画面,一颗颗创新的种子在萌芽。

《画风》一文中,三个小朋友画了风,为什么我们不能画画风呢?“三个好朋友互相启发,互相激励,竟然将原本看不见、摸不着的风画了出来,你能画风吗?你想怎么画?”我们可以想象,这简简单单的一“问”,将激起多少层浪。也许,孩子们的笔法不那么高明,色彩也不一定很和谐,但在这愉悦的气氛中,他们求新求异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特别是在经过了前面的铺垫后,学生再用这种“诗人”般的话去猜猜别的画的风在哪里,更是进一步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总结延伸,拓展认识。

展示了自己画的风以后,老师再引导学生动脑筋想办法画出声音、气味,对学生的思维将是更好的训练。

四、板书程序设计。

板书设计很简单,就是由学生自己总结出的“小诗”组成。这不仅是对课文内容的一个理解总结,更是学生思维的一个升华和感悟。

小学语文说课稿11

一、学习目标

我从课程目标的三个纬度出发,提出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1、凭借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通过读、思、悟,提升情感,感受刘备三请渚的诚心诚意。

2、在读、说写等拓展性的言语实践中,发展语言。

二、设计思路:

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个目标为纲,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从学生对刘的“求贤若渴”等的体验中提炼出“诚”这条主线,在初读课文中发现成,在反复朗读中感悟成,表达成,通过引入《出师表》这一拓展资料,让学生感悟猪这一人所后来回味到留的成,最后让学生与刘对话,从而来赞美成,升华成。

设计理念:《三顾茅庐》是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依据“向全体学生开放,向学生的思维开放,向学生的情感开放,向学生的未来开放”的教学理念,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培养创新意识为抓手,打破历史故事“情节分析+人物特点”的教学模式,将其设计成先读再编后演的开放性语文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课文进行全身心的感受,让学生的个性在生动活泼、自由开放的学习中飞扬。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随文理解“仰慕、谒见”等词语的意思,简要复述课文。

2、体会抓住人物言行、环境烘托以及通过人物之间的彼此衬托来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3、初步学习根据范例合作编写课本剧,并进行表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课时安排:三课时完成教学,每课时的重点分别为读、编、演。

教学过程:

一、紧扣“诚意”,质疑导读

1、题质疑,初知大意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质疑。(可能提问:谁三顾谁的茅庐?为什么三顾茅庐?结果怎样?利用多媒体,放录像,学生思考提出的问题,而后用一句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要求说得完整、连贯、有条理。“三顾茅庐”是一个成语,在现代生活中常指什么意思呢?(明确:泛指诚心诚意一再邀请。)由此引出探究重点:刘备是怎样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

2、重点质疑,读中感悟

(1)自由朗读全文,用符号在文中画出表现刘备“诚意”的词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些词句。

(2)围绕“诚意”,品读明意。哪些词句体现出刘备邀请诸葛亮的诚意呢?把你的学习成果与同学交流一下。(学生思考后交流学习成果,教师随机指导)

△可从刘备的语言方面来探究:如称孔明为“大贤”,自称“谒见”等,反映出刘备态度谦恭,很有诚意。教学时重点抓好朗读,让学生用自己的感悟所得读好刘备的话。

△可从刘备的行动方面来探究:“叫人立即备马”“下马步行”“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赶紧下拜”等词句着重表现了刘备的“诚意”。△可从环境描写方面加以探究:“数九寒天”“冒雪”等词体现出刘备决心大,心意诚。

△可从张飞的态度方面加以探究:张飞的鲁莽反衬出刘备的谦恭与诚意。

小学语文说课稿12

各位领导、老师下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一组中的第一篇 ,课文的题目是《燕子》。

首先我先说说我对教材的理解:

这篇课文是第一组当中的一篇。第一组共有四篇课文,教学的主题是了解和认识自然景物、感受大自然的美好。通过学生的自我感受,培养他们发现、观察、创造能力。这四篇课文的组合是按照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景物、场景的顺序编排的,其目的是引导学生从具体景物的观察思考逐步推进到广阔复杂场景的观察、理解和想象。

本组课文从新课改的角度上说,采用了课文学习点的深入和整体训练延伸发挥的编排方式,融知识学习、个性培养、审美教育、创造发挥为一体,较好的体现了学习的综合性、自主性、创造性的教学理念。

本课是郑振铎先生的散文删改。主要通过春天景色特别是“燕子”这一形象的描写讴歌了春天及生活的美好。课文采用的是白描的手法,分不同的侧面刻画燕子的形态、动作及所体现的美丽内蕴。

下面我再说教学内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

(1)引导学生具体观察燕子的外形、动作等的特点。

(2)体会课文中诗化的语言美。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4)掌握本课字、词及句子。

难点在于:

(1)培养学生做细微、具体、准确的观察。

(2)从课文具体描写出发,使学生更开阔、生动的想象。

我再说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一方面,运用情景教学在情感化的课堂氛围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另一方面一诵读为线索整体感悟和具体指导分析相结合,加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本可的学法主要采用自我吟诵、师生互动、小组讨论的方法。

下面我具体谈一下本课的执教过程:

本课我分为四个环节:

1、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2、初度课文,整体感知;

3、分读赏析;

4、回读升华,积累拓展。

下面我分步说明我的教学设计:

一、 在导入环节根据本课内容,我准备采用多媒体课件:春天,燕子在空中翻飞往来的场景,并配音乐,设置情景引入课题。在播放画面的同时,让学生观察画面,提问:同学们,在我们播放的画面中,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然后过度到本课的学习。

二、 在初读感知环节采用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并要求学生投入感情,然后教师范读,整体感知全文。

三、 分读赏析环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有感情分读课文,并体会情感。为了推进课文的朗读和理解,我准备采用“诵读小标兵”的竞赛方法最后评出“诵读小标兵”。在这个环节中我准备采用以下几个步骤实施教学:

1、带着“小燕子是什么样”的问题诵读第一段,然后投出一只燕子的具体画面,让学生详细观察燕子的色彩、翅膀、尾巴等的形状,同时在观察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生活来理解燕子翅膀轻快;尾巴似剪刀的特点,并板书燕子特点的重点词语:活泼、机灵。

2、投出燕子在春天成群结队归来的画面,让学生观摩画面后,带着“小燕子为春天带来了什么”的问题朗读第二段,引导学生理解和想象“赶集似的聚拢”。为了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赶集似的聚拢”及“增添生机”,我特别设计了一个学生模仿燕子叫声的教学细节,理解“增添生机”。

3、播放燕子在微风中、阳光中翻飞的画面片段,在画面的启发下,采用小组代表竞赛的方式,形象的朗读课文,让学生创造性的模仿小燕子飞翔的样子,突出重点词语:掠过、一转眼、横掠过、偶尔、波纹、荡漾。分组讨论这些词语的形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通过对燕子声音和动作的模仿、关键词语的体会和想象,来观察和理解燕子飞翔的动态特点,从而突破课文重、难点。

4、投出燕子在电线杆上的画面,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放下课本,观察多媒体画面,想象燕子和电线杆的构图像什么,引导学生沿着“五线谱”想象到音乐,然后鼓励诱导学生根据这个画面唱出一两句自己创作的春天的歌曲。最后让学生明白用五线谱打比方,我们不仅看到燕子的空间想象,同时仿佛听到春天美妙的旋律。

5、通过读课文最后在整体播放整篇课文的画面和《嘀哩嘀哩》的歌声中结束本课。

八、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把本篇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给父母听

小学语文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的地位和作用

《我站在祖国地图前》是语文S版六年制小学第八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首一首赞美祖国的诗歌。作者看祖国地图时,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赞美了祖国土地的辽阔、山河的壮丽,展望了祖国的美好前景,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能理解每一小节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将采用指导朗读、利用文本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祖国的美丽和伟大,引导学生由境入情,感受祖国的雄伟和山河的壮丽,激发学生热爱我们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沙漠”、“海湾”、“健康”、“三峡”、“泰山”、“宏伟”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

2、理解每一小节内容展开想象,理解诗句意思,

情感态度目标

1、以问题为线索,理解我站在祖国地图前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通过感情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激发学生热爱我们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懂得现在应好好学习,将来长大后建设祖国。

三、说教学对象

四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一些读书的方法,如:默读时边读边想,不动笔墨不读书,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等。学生的思维活跃,想象力较丰富,但思维的深刻性、语言的表达上有所欠缺。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以学生的充分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为主,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读、看、想等方式,逐步深入学习课文。

为了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特点,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语文是一门培养人的情感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达到情感升华”。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四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引导学习,掌握学法,重点段落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师指导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且在学习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

朗读训练是诗歌教学的重中之重,在朗读训练中,我将结合文本,男女赛读,自由读,齐读,表演读等不同形式地让学生朗读,体会诗歌语言文字的优美,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所以,本节课我将充分利用课外知识,拓展文本,激发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兴趣,真正做到课内课外学语文,用语文。同时,我将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

教学方法:

1、复习导入法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根据学生的遗忘规律,因此每一节课的复习必不可少。

2、自主学习法

将课堂交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新课改的主题。学生自主学习,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学习。

3、合作探究法

小组学习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把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指点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在分组讨论中,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组内成员相互合作,小组之间合作、竞争,激发了学习热情,挖掘了个体学习潜能,增大了信息量,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没有情感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图

问题引人,激发兴趣→复习导入,温故知新→指导学文,掌握学法→自主学习,品词品句→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总结全文,拓展延伸→深化主题,结束全文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导入新课:(3—5分钟)

展示祖国地图,激情导入。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30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确地分析教材的难点。

1、复习生字新词导入新课

2、深入学习,品词品句体会情感。这个分析课文的过程中,我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珠穆朗玛峰的峰势雄伟;南沙群岛的多、美、迷人;五岳的雄、奇;三峡的险要;泰山的雄伟壮观。配上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同时我还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认真品读精美词句。

当然,语文课堂中也不可缺少说句写句练习,这个环节,我会贯穿在学文之中,让学生想象自己站在祖国地图前会想些什么,这样不仅对学生进行了双向思维的训练,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拓展延伸,深化主题。这个环节我会让学生结合自身,谈谈自己将如何报答祖国。

(四)课堂小结,强化认识。(3—5分钟)

七、说教学评价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本科教材内容有一定增减。

教学策略:

(一)运用了模拟活动,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

(二)组织学生探究知识并形成新的知识;这些策略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力求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目标。让学生从内心上认同这些观点,进而能够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统一。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说课稿14

一、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要求。

1.学习目标:(1)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相适应,关注学生的差异。(2)学习目标明确、恰当。

2.教学内容:(1)教师能深刻理解、正确把握教材,注意引领学生理解重点,突破难点。(2)积极开发和运用语文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3)充分发挥汉语拼音在教学中的作用。

3.教学方法。(1)能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教学策略和方法灵活多样,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3)如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应该适时、适度,讲求实效。(4)及时采用积极、多样的评价方式。

4.教师素质。(1)教师的语言准确,有激励性和启发性。(2)尊重学生,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有的放矢的指导。(3)有较强的组织、调控及应变能力。

5.教学效果。(1)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气氛和谐,师生关系融洽,训练扎实有效,各层次学生学有所得。(2)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二、要注意的问题。

(一)识字

1.改革识字的教学方法,打好识字的基础,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让学生借助拼音、部件、熟字、工具书来独立识字。

2.加强生字的复习和巩固。(1)在一节课的不同环节复习和巩固生字;(2)复习前面课文中学过的生字;(3)复习、巩固生字的形式多样、活动有趣。

3.识字融入阅读教学中,在语言环境中加深印象和理解,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写字指导。 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12课《雨点儿》。本课要会认的字有:点、数、清、彩、飘、落、空、问、回、答、方。教师在教学生认字的同时,还出示生词卡片认识了相关的生词,其中有:雨点、数不清、云彩、飘落。这时,教师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前几个生字比较集中的句子读一读(个体读、小组读、全班齐读):“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这样,就将识字融入到句子中,融入到课文中,融入到阅读教学中,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认、读这些生字、词语,发音准确,印象深刻。

4.相互交流课外学习的途径和方法,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习惯和能力。

5.根据学生年龄不同,识字指导的重点应不同,有所侧重。加强范写,抓重点:不容易写好的笔画、容易写错的字,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6.重视写字的讲评,以表扬和鼓励为主。

(二)阅读

1.重视朗读的指导:(1)要体现朗读的层次性。读几遍,每遍要达到的朗读目的做到心中有数,不要太随意。(2)朗读形式要多样,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3)发挥范读的作用。不主张全篇范读,要抓重点指导朗读的地方:长句子、难理解的句子、生字集中的句子。

2.引导学生质疑,相互问答,适当讲解和点拨。引导学生说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激发学生自己的独到的内心体验。

3.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有思考价值,激发学生的思维。

4.注意积累语言:课内外好的词语、句子、段篇。

三、低段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

(一)整体教学目标

1.感悟课文蕴含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3.发挥汉语拼音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工具作用,加强识字指导和训练,培养朗读能力。

4.注意纠正不良的书写姿势,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5.根据学生年龄特征,选择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可以借助动作、表情理解词义,可以借助课件理解句子的意义。

6.运用多种评价方式,给予鼓励、表扬,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识字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和把握教材特点及编排意图,创新识字方法,探索识字规律。

2.运用多种手段创设识字情境,搭设字词和事物之间图文结合的桥梁,使生字和事物建立紧密的生活联系。

3.多种途径、多种方法识字,体现识字的层次性,做到玩中学、学中玩。采取的形式和环节有:在课文中借助拼音读一读、离开课文借助拼音读一读、去掉拼音读一读、通过猜谜等游戏活动记一记、回到课文中读一读。

4.重视课堂教学的书写指导,教师示范要规范。给学生当堂书写的时间,培养书写习惯和审美能力。课堂识字和写字做到动静结合、疏密有致。

(三)阅读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阅读教学目标,实现低段阅读教学认认、读读、说说、背背、写写、画画的教学策略,进行人文教育。

2.阅读教学一定要熟读文本,可以要求学生读的浅一点、少一点、迟一点。

3.以读为主,把讲放在难理解的地方,切忌把精力放在分析理解上。

4.朗读形式多样,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语感。学生语言积累丰富,思维敏捷。

5.积极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习惯的培养,边读边画,促进知识向技能转变。

四、实施建议

1.课堂教学符合低段语文课堂教学实际和特点:姓语、姓低、姓小、姓细。

2.倡简:简简单单教语文、简简单单学语文。求真:识字、写字的指导、书写训练扎实,朗读面向大多数学生,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个人的认识、体会,哪怕是残缺的、不完整的。务实:完成和实现识字及阅读教学目标。

3.进一步优化教学过程,尽可能随文识字,在语境中识字,在阅读过程中识字、记字。

4.教学设计要尽快转变“线性”的单一设计,改为“块状”的开放设计。基于本校和自己班级的实际,从常态课的教学中反思、总结、提高。

5.课件要少而精,应后置于文本的阅读理解基础上。课件文本尽量用楷体字或宋体字,且为黑色。课件色彩不宜绚丽,过多的画面会造成学生思维的缺憾。

6.写字练习必须在课上当堂完成,与学生课下的减负紧密联系。

7.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识字教学中知道哪些是会认的字,哪些是要求学会的字。

8.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分清轻重缓急,不要平均用力。

9.关注文本,提供足够的朗读时间,让学生看着课本读。

10.学会倾听,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和存在的问题。

11. 充分发挥单元导读、自学提示、课本插图插语、课后思考练习题和语文园地习题的教材编排导向作用

12.课堂评价多提供展示学生识字和阅读成果的平台,评价语言适时、适度,恰到好处。

小学语文低段写话教学的建议

1.要有目的地创设生动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说话写话的兴趣,使他们乐于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与大家交流分享。

2.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品读好词佳句。注重课内外联系,多做扩词造句,积累运用的练习,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句子概念。

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从一句话中的逗号、句号到问号、感叹号,要在不断练习中提高运用的能力。

4.要巧用课文插图,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表达,使我们的教材能活学活用。

5.选择典型句段,进行模仿练习时,要注意学生的层次差异性,不能局限学生的思维,多鼓励学生有不同表述。

6.抓住课文中的留白处,补充延续,发挥学生的想象,发展思维和语言能力。形式要多样,增强语文学习的趣味性。

7.多做看图写话的练习,从单幅图起步,到二年级学会写多幅图,能按事情发展顺序或时间顺序,写清图意,表达清楚,有条理。

8.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体验生活。积极创造条件,丰富学生的阅历,主动获取写话素材。

9.提高课堂写话的有效性,及时交流反馈。注重师生评价和生生评价,用学生喜欢的方式交流意见,帮助学生树立写话的信心,取长补短,互相促进。

小学语文说课稿15

《荷花》是省编义务教材第6册第6单元的第2篇课文。它是一篇写景记叙文,写了“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并展开想象的事。赞美了荷花婀娜多姿、生机盎然的美。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全文分两部分,第1部分(1~3)自然段,直接赞美了荷花的清香、形状、姿势。第2部分(第5自然段)通过想象进一步描绘了荷花的美丽。

本单元训练重点是:读懂一段话,初步学会用“谁干什么”、“怎么样”的句式,说说自然段主要意思。这是在第2单元“读懂总起分述的一段话”、第5单元“读懂用并列关系写的一段话”和第5单元“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的基础上,对段的阅读理解提出了进一步要求,从而为四、五年级概括逻辑段段意打下基础。通过前一篇课文教学,学生初步学会用这一句式概括段意。《荷花》则对此进行复习、巩固。

根据本课以上特点,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语文基础知识方面: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10个新词语意思。培养学生能力方面:1.能概括1、3、4自然段的主要意思。2.能背诵2、4自然段。思想感情方面:了解荷花的美丽,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为了顺利达成目标,我分2课时进行教学:第1课时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会生字新词和1至3自然段。第2课时学习4、5自然段,背诵2、4自然段,总结全文。

下面,我着重讲第1课时的教学。

教学目标:1.能正确读写生字,理解“挨挨挤挤”、“饱胀”等词语意思;2.学习1—3自然段,能用“谁”、“怎么样”或“干什么”的句式说说1、3自然段主要意思。3.能有感情朗读2、3自然段,感受荷花的美。

教学重点:概括1、3自然段主要意思,感受荷花的美。

教学难点:感受荷花的美。

说教法: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达到目标,我主要采用了以下两种主要教法:

1.图文对照法:“图”是客观事物的描绘,“文”是语言文字对客观事物的记载。具体的画面内容,可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语言文字。本文可利用《荷花》插图,帮助学生学词、学句、理解、想象。

2.以读代讲法:“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通过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读,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荷花美。

学法:

1.读写结合法:读是吸收,写是表达。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写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2.比较法:“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推敲,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过程设计

我是紧扣“美”字进行设计的:

一、谈话导入

1.出示《荷花》插图,请学生谈谈有关荷花的知识和看荷花的感受,唤起对荷花美的回忆,谈话后揭示课题。

2.揭示目标。课始学生有明确的目标,学生就有了努力的方向,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听录音以后思考:荷花美在哪里?课文怎样写荷花的美?

(2)划出生字新词。

2.检查生字新词学习情况,并当堂反馈矫正。

三、细读第二段

以“哪一段最具体地写了荷花的美”引入第二段学习,这段具体而生动地展现了荷花的形状美,学生最感兴趣,所以我就采用“直奔重点段”的方法。这一段教学的着力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感受、想象荷花的美,并能有滋有味地读出美。

出示投影,指名1个学生做。其余学生在作业纸上填写这段的总起句和具体写荷花三句话中的重点词。在利用投影进行反馈矫正后,抓住具体写荷花的三句话,进行教学。这样先学后导,导练结合,有利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这三句话的教学我分三步走:1.让学生在挂图上批出三个句子所写的相对应的荷花。2.引导学生把这三句话的意思说出来:有的刚开,有的全开了,有的将要开。并拿它与课文原句在读中比较,在比较中读,想象荷花的美。3、以“荷花是那样美,谁能把它读得很美很美呢?”激发读的兴趣,让学生练读、指名读、评读。

在教学完这三句话后,引导学生抓住写荷花特点的词语教学写荷叶的句子,通过看图,指导有感情读,想象一池荷叶长势之美。而“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一句我是抓住“冒”字进行教学的,教师在挂图上直观演示后,让学生给“冒”字换个词,理解“冒”的意思,再让学生说说从“冒”字你体会到什么?紧接着又抓住“冒”练习有感情朗读。

最后,让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想象相应画面。

四、学习第三段

在第二段读出美的基础上。第三段的着力点是根据有关句子想象美、表达美,使美感进一步深化。

1.出示投影:看图想象,写话: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有的____。有的____。还有的_____。(1)小小组讨论,再写下来;(2)指名说,集体评议。

课文中没有对“姿势”进行具体描写,这样的教学设计,既锻炼学生想象力。又对第二自然段总分写法进行迁移,训练学生表达能力,而且加深了对荷花美的认识。可谓一举三得。

2.指图引读这一段最后两句话。

3.要求学生轻声读这一段,出示“白荷花____,”要求补充完整,说说这一段的主要意思。

五、学习第一自然段

以“作者为什么会去看荷花呢?”这一问题导入第一自然段学习。这一段较简单,只有2句话,所以只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后,用“谁”、“怎么样”或“干什么”的句式说说这一段主要意思,从而落实本单元训练重点。

六、总结全文

引导学生从学法、课文内容等方面对本节课进行总结。

七、测试

通过测试练习,当堂反馈、矫正,能够减少学生学习中的误积累,使学生真正达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