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范文 > 说课稿 > 语文说课稿合集七篇大纲

语文说课稿合集七篇大纲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3.24W 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说课稿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说课稿合集七篇

语文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文言文两则》里的一则文言文。文章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孩子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持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做出判断。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课文写得有趣生动,学生喜读易学。

二、说教法

对于本文学习,我主要采用了学生多读理解、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借助课文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教师适当点拨、讲解,不逐字逐句地串讲、对译。教学时,由问题入手,层层深入,分析问题,探究解决。重视熟读能诵,读出古文的韵味,进行语言积累的训练,培养学生自学古文的兴趣。

三、说学法

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地求知,快乐地学习。

四、说教学程序

(一)引用经典,导入新课。

1、温故旧知识,了解孔子。

2、读孔子名言。

3、释题。用辩组词,弄清楚辩论者是谁,辩论的话题是什么?从课题明白课文讲述了什么内容?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 听课文朗读,注意听清句子的停顿,朗读的节奏。

2、自由朗读,读通,读出韵味。

3、老师指名学生朗读,师生评价。

4、老师指导难读的句子

(三)、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究。

2、学生交流,老师点拨。

3、课文讲的是两个小孩在争辩太阳的什么问题。

4、两个小孩的理由各是什么?

5、让学生上台辩论,读出辩论的语气。

6、分角色朗读。

7、评价课文中的人物。

8、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和讨论,你们从课文中受到什么启示?

9、读孔子名言。

五、说板书设计

为了让学生能直观地理解,我设计了少而精的板书语言,使古文内容更为清晰。

25 两小儿辩日

日始出 日中

一儿 近大 远小 善于观察

一儿 远凉 近热

孔子 不能决 实事求是

辩论太阳

理由

小儿甲

中午

早上

远小近大(大小)

善于观察

小儿乙

早上

中午

远冷近热(温度)

不能决

实事求是

(一样)

语文说课稿 篇2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版教材第八册第一课《巴东三峡》。

1、知识目标:

掌握游踪,了解结构,抓住景物特点;

2、能力目标:

学习多种描写景物的方法;

3、德育目标:

欣赏祖国山河的壮丽景色,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线索和结构,抓住景物特点。

教学难点:

引用的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从游踪、线索、文章结构、景物特点、写景方法等几个方面分析本篇游记。

因为本文体裁属于游记,这种体裁学生首次接触,因此要向学生介绍这一文体及特点。

游记:

一种叙事散文,主要记叙游览途中的所见所闻。

特点:

1、散文的一种;

2、以描写、记叙为主,并兼有抒情、议论;

3、交待游踪,抓住景物特点,做到情景交融。

在导入这一环节,我是借助学生在初一上学期学过的一篇文言文,郦道元的《三峡》导入本课的。

至于本课作者、出处、字词这些基础内容仍然是需要向学生重点介绍的。

接下来在教师范读,学生散读,齐读课文之后,引导学生找到标志作者游踪的词语,可提示学生到段首句中寻找,并指明作者的游踪是逆流而上的。

游踪

宜昌西陵峡(黄猫峡、灯影峡、崆岭峡、米仓峡);巴东、秭归;巫峡;瞿塘峡;夔门(逆流而上)

在学生掌握了游踪的基础上,不难概括出本文的线索以作者船行游踪为线索。

下一个环节中,借助刚才的游踪与线索,让学生为课文划分层次,概括大意,可以游前,游时,游后为划分的依据。

结构:

第一部分(1、2段)总述三峡山水的险恶形势。

第二部分(9段)描写作者游览三峡的所见所闻。

第一层(6段)游览西陵峡经过。

第二层(7、8段)游览巫峡经过。

第三层(9段)游览瞿塘峡经过。

第三部分(10段)描写船泊后作者的轻松心情,反衬三峡的险恶。

这篇文章之所以被收入到《中华百年游记精华》,我想除了因为它清晰的游踪线索和分明的结构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作者在写景中运用多种技巧。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当中。描写景物的方法:

1、抓住景物特点;

2、引用等多种修辞方法的使用;

3、以心情描写衬托景物特点的写作手法。

这个画面是本课的板书,主要依据文章结构设计的。

板书:巴东三峡

第一部分(1、2段)总述三峡山水的险恶形势。

第二部分(3、9段)描写作者游览三峡的所见所闻。

第一层(3、6段)游览西陵峡经过。

第二层(7、8段)游览巫峡经过。

第三层(9段)游览瞿塘峡经过。

第三部分(10段)描写船泊后作者的轻松心情,反衬三峡的险恶。

最后,根据课后习题稍加改变设制了以下几个练习,分别以填空、填表、简答的形式对课上内容加以巩固。

作业练习

1、作者电宜易到重庆逆流游览三峡,沿途经过了哪些地方?

2、作者抓住了西陵峡、巫峡、瞿塘峡山水的哪些特点进行描写的?

3、作者在描写三峡景物时,引用了一些诗、谚、典故,并把他们与景物描写融为一体,试分析他们在文章中起到的作用。

以上是我对《巴东三峡》这课的粗浅理解,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语文说课稿 篇3

各位领导,我今天要讲的课文是一年级语文上册《画》这篇课文:

一、说教材

《画》是北师大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第十一单元字与拼音(四)中最后一篇主体课文。这是一首五言谜语诗,诗人用优美、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山水图,扣住“画”这个谜底,抓住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课文里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衬的美感。图文对应,能使学生有滋有味地看图读文,感悟诗中所描绘的生机勃勃的景色。编者将这首诗安排在拼音单元教学内容完成之时,可能正是考虑到学生通过之前一个月左右对声母、韵母及特殊拼音规则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拼读能力和较强的拼读兴趣,借机巧设一首绘景美、韵味足、字面浅的五言谜语诗,让学生既能“现学现卖”尝试独立拼读识字,感受其中乐趣,又能在自己标准的普通话诵读中去感受诗句美。另外本文识、写字考虑到了拼音知识点的点拨、强化,无形中对拼音单元的学习进行了反馈。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根据学生认知水平,我为本课拟订了以下四个教学目标:

1、 能够正确拼读拼音,读准古诗的每一个字音。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的诗句,试着背诵。

2、 随文识字11个,会写4个字。

3、 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4、 生通过师点拨个别字词、图文对照感悟诗情、品读诗韵,在自己的美读去享受诗与画中鸟语花香、山水相衬之美。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正确拼读拼音,读准古诗的每一个字音。

2、会认11个字,会写4个字

教学难点:1、读准诗句中“山有色”一词

2、掌握“去”、“来”的笔顺及关键笔画

3、学会通过读好诗句中的反义词读出诗句的美感、韵味。

四、教师教法

创设“赛诗会”情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运用启发式、点拨式教学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自主拼音识字、实践情感美读诗,在学诗的过程中去发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五、学生学法

让学生通过“圈”找出生字,用自己喜欢的办法去识字。用五星勾出翘舌音帮助正音。通过师渗透“远近”这组反义词,尝试找出其他几组反义词。然后尝试透过图文对照理解诗意、感悟诗画美,自悟读诗韵律感。

六、教学程序

(一)激趣开场、创设情境

创设“赛诗会”情境,从学生表演、诵读已学过的诗带动一股爱诗热情,教师借机参与其中吟诵《画》引出本诗的教学。

(二)自主识字、尝试读诗

学生自渎《画》,用“圈”的方式找出生字并用拼一拼的办法认识它。学生尝试读诗,师正音,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字音的检测,激发学生赛读兴趣,让他们都愿意读好、多读。师点拨画五星标注翘舌音的办法强化普通话对字音的讲究。生从读通一句逐渐训练读通全诗。

(三)点拨字词、自悟韵律

组织“赛诗会”在学生评,老师评的过程中随文识字、自渎诗、互比较、自悟读本诗节奏与韵律

(四)图文对照、读出美感

图文对照,感受画中的诗,诗中的画,领会几对反义词的意义,体会山水花鸟相衬的美,从而自发的美读古诗。

(五)游戏激趣、巩固识字

通过翻滚列车、邮差寄信、画中藏宝等游戏让学生在快乐中识字,巩固随文识字效果

(六)静心观察、乐中书写

在学生在音乐中赏字、陶冶情操、静心学写字

(七)拓展训练、模拟作诗

出示三幅山水画,选一幅自己喜欢的画,用上反义词仿写一两句诗。

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

通过学生反复地拼读,同桌正音等方法,使学生读准每一个字音。学生通过听,自由朗读,同桌互读,分小组朗读,齐读等不同的训练方法,能够流利地朗读古诗的诗句,试着背诵。让学生反复地读课文,无形地识字,再通过多种形式读诗及趣味游戏方法巩固生字。通过学生自己找反义词,读反义词,理解反义词,进而达到自己尝试读出韵律感、节奏感,读出自己从诗、画中体会到的真情实感。在音乐中陶冶诗情,让学生不仅喜欢读诗,还愿意写好诗中的字。

八、抓关键点的方法

本诗的教学我主要以读为主要教学活动,采用各种各样的形式在各种不同的目标引领下让“读”贯穿学习始终。老师在其中少范读、带读,把充分读诗的机会交予学生,而老师在其中只需借机点拨关键点,让学生能自信、自学、自渎、自赏、自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要给学生一个较为开放的学习空间,使他们自主学习显现出来的个性能得以张扬。

九、板书及习题设计

板书:

远 山 有色

近 水 无声

去 花 还在

来 鸟 不惊

习题设计:出示三幅山水画,选一幅自己喜欢的画,用上反义词仿写一两句诗。这个设计从课本出发,激发学生创作诗句的兴趣并且渗透反义词的用法。

语文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教学分析

《地球爷爷的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31课。课文以童话故事形式,通过熟桃子自已落地的故事,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了“地心引力”这一比较深奥的科学现象和科学常识.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科学,从而爱科学,学科学。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与朗读,读好有请求语气的句子;了解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

2、学生学习情况及教学处理

由于一年级学生大多数活泼、好动,他们对科普读物十分感兴趣,对许多事情充满好奇。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培养和训练,他们已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绝大多数的学生识字速度较快,喜欢朗读。由于年龄特点,他们有意注意的时间还比较短,好动、好玩。结合低年级学习特点,我充分借助多媒体课件教学,围绕“学习主题构建”的理念,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设计理念:

最好的老师是“兴趣”,最好的教学是“启发”,教师课堂教学一大任务是启发学生的兴趣。本课旨在用充满童趣的语言,形象生动的课件,适合低段孩子的游戏和竞争方式,用兴趣引路,创设让孩子在自主、民主的学习氛围中,自由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索中认识生字,读懂故事,初步了解“地心引力”。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中的科学奥秘产生兴趣。围绕“学习主题构建”的理念来预设本课的学习目标。

4、教学目标:

(1)、认识“俩、摘”等7个生字。会写“球、玩”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有请求语气的句子。

(3)、初步了解“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激发学生探求科学奥秘的情感态度。

5、课前准备:

课件、磁铁、回型针、小铁钉、纸飞机

二、说教法、学法。

《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第三章的“知识链”的观点告诉我们:教学的重点要注重与展开那些方法让学生经历怎样的学习过程,既从强调内容转变为强调过程。知识系统则由直接接受转化为由学习主体通过活动体验、实践感悟得到建构。据此本课拟以自主、民主、合作、探究的方法教学。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在活动体验中建构知识。让他们在自主、民主的学习氛围中,自读自悟,主动去获取知识。

三、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创设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学知识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越感兴趣。学生们爱玩纸飞机,在学习新课前让学生玩纸飞机,并要他们观察纸飞机最终是怎么样的,而纸飞机必然落下这一现象,正与课文的核心内容密切相连。因而以此为切入点,更容易唤起儿童探究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课程改革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在这个过程中我分3步走,

1、带着要求读,学习目的性明确,有利学生养成多读多写多思考的好习惯。

2、演示生字课件,直观、形象,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3、用演一演,比一比,送“桃子”的方法加深对生字词的印象

(三)、再读课文,读中生疑、读中感悟。

猴爸爸还没有动手,树上的桃子,为什么会掉小来?

地球爷爷的手是怎样的?

这些都是学生的疑问所在。我让学生自己到书中去找答案,在读中感悟。一年级的小学生很难建立“地心引力”的概念的,再通过小铁钉靠近磁铁这一形象的演示,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直观而形象的感受到了“引力”。

(四)、拓展延伸,巩固练习。

为了架设生活和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的探究视角指向广阔的生活天地。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问题:

1、你还能举例说出地球有“手”的例子吗?(要求学生从我们自己身边说起,联系生活感受,畅所欲言。)

2、出示句式,学着样子说说 :地球爷爷的手能(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

3想象说话:如果地球爷爷没有手,世界会怎么样的?

(五)指导写字

课件出示,通过比一比发现异同。让学生自己说说写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在观察中掌握识字的技巧。

(六)、作业设计(选一道你喜欢的作业完成)

1、读一读:努力将课文读得更好,朗读给全家人听,说说自己学到的新知识。

2、找一找:课后收集关于地球知识的资料,带到学校和同学、老师一起交流。

3、试一试:一大一小的两个东西从高处落下,哪个先落地?

这样设计作业显得比较灵活,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把生活带进课堂。

七、板书设计

31、地球爷爷的手

桃子

地心引力

这样设计目的是体现了课文的核心,桃子落地是因为地心引力。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把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我爱学。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怎样使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更好的为学生服务,是我一直探索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我将沿着这个方向锲而不舍的奋斗。

语文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春》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阅读课文。前两个单元分别是教会学生感悟人生、珍爱生命,而本单元则是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领略自然风光。单元中的每篇课文无一不向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学习这几篇课文既是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一次美的巡礼;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受到美的熏陶。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春,本来是自然界的一个季节概念,本文却赋予它以感情和生命,作者朱自清先生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抒写出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曲春的赞歌。

二、学情分析

春天是学生熟悉而喜爱的季节,他们都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这篇文章语言口语化,平易好懂,节奏明快,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一)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二)培养朗诵能力,背诵这篇文章。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通过语言感悟春天的美丽。

五、教学理念

(一)强调学生自我的阅读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加大语文阅读量和口语交际环节,重视培养语感。”还强调“要加强朗读,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将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去“读”,在“读”中感悟文章的思想情感和人文内涵。

(二)联系现实生活。充分调动学生在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所悟来阅读本文,并思考为什么面对同样的景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体现新课程的“大语文观”,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语文,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三)重视互动合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平等、融洽交流讨论的互动合作,引导学生在互动合作中自主构建探究问题、发现解决问题途径的阅读方式,并逐步学得合作技能。

六、教学方法

(一)情景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营造出自然、美丽、温馨的春天,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二)朗读教学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篇好文章是读出来的,因此,将各种方式的读贯穿于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学,学中悟。

(三)探究讨论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讨论中分析、感受作者的写作成功之法。

七、学法指导

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自主评价老师范读的过程中,学会如何朗读抒情散文,体会春的优美意境;在分小组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获得研读、精读、品读的学习方法,品味文中传神的语句。

语文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我的信念》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散文随笔。本单元以人生为主题,主要是讴歌理想,阐述信念,论说人生修养,并能贴近生活,容易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本单元还要练习朗读,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我的信念》作者是玛丽·居里,这是作者在晚年对自己一生的回顾和信念的抒写。从作者的工作、生活、事业、名利、人际关系、业余爱好及科学趣味中可以读出崇高,可以领悟伟大的成就、杰出的贡献是从何处而来。下面就《我的信念》的教学设计作简要说明。本文是对玛丽·居里一生的回顾,内容简单。课前要求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查阅报刊书籍或网上查询,搜集整理玛丽·居里的有关资料。为更好地了解这一伟大的科学家作铺垫。

二、说目标:

根据教材定位特点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本课设计两课时,确立三个目标。(出示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朗读教学要常抓不懈,“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新课标对七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之一。同时第二单元单元要求提出“还要练习朗读”的要求。朗读课文既能矫正语音,提高阅读水平,又可以进入情景,进入角色,把握文章内容,领悟语言美。

2、感受居里夫人的人格美,激发献身科学的热情。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灵魂,新课标十分注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因此,在

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的基础上,学生可感受到居里夫人的伟大与崇高,心灵会受到感染,荡起以她为楷模,向她学习的涟漪,从而立志献身科学。

3、积累语言,学习语言特点并加以运用。新课标提出“语文的基本素养要通过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通过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来实现。”写作与口语交际成功的关键在于语言的积累、感悟与运用。因此确立该目标。

三、活动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由对居里夫人的简介采用问题“大家知道她是谁吗?”导入,并出示居里夫人的画像作形象感知。出示第一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2、感受居里夫人的人格美,激发献身科学的热情。

(二)检查预习:问题是:(出示投影)

1、给加点的字注音:结茧 蹂躏 懊恼 猝然 奢望 魅力 获益匪浅

2、交流居里夫人的有关资料。此环节意在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字词的检查主要为课文的学习扫清字词障碍,大致掌握学生预习的情况,接着交流玛丽·居里的材料,给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提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这样设计也体现大语文教育观。

(三)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五名学生分段读,让学生调动听觉和视觉感受居里夫人伟大的人格。教师就学生的朗读作必要的点评指导。(如:字词的读音、朗读的停顿、语气等。)

2、学生自由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思考:(出示投影)

(1)居里夫人在文中陈述了自己在哪些方面的事迹?线索是什么?

(2)根据内容试写一句话:居里夫人是一个的人。这样带着问题来读,学生的朗读就有了目的,有了方向。

课程标准(七—九年级)阶段目标中强调:“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设计这两个问题,就是要求学生整体把握全文内容。

语文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分析

《金色花》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十四课《诗两首》中其中的一首诗,它是诗人泰戈尔创作的一篇优美的诗歌,其篇幅短小,意蕴丰富。由假象“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入文,由此生发想象——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2、教学目标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A、知识与能力:

(1)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继而提高朗读能力。

(2)体会诗歌中所表现的感人至深的亲情。

B、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查资料,了解作者以及作品的背景情况。

(2)学生通过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感情及主题。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受亲情,孝敬回报父母,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3、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4、教学难点

深层品味诗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说明

本节课采取“美读感知法”和“交流合作探究法”,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并通过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采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深刻感悟到作品的内涵。

2、学法指导

本课的.特点和教法指导思想决定了学生的学法,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并结合自身体验,归纳出朗读的方法,从而提高自身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说学生

七年级的学生也许知道泰戈尔,但对他的生平与思想了解不多,他们虽然读过一些文学作品,但对外国诗歌接触较少,很需要这方面的文学修养。这首诗因为它是反映儿童内心世界的,也正是学生自己内心的感受,所以他们不但有交流和倾诉的欲望,更有参与活动的热情。

四、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听与本文主题相同而学生们都熟悉的歌曲《妈妈的吻》唤起学生对母亲的爱,带着这一情感走进课文,更容易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二)简介作者

1.先让学生就手头资料对作者进行介绍

2.师用小黑板展示总结:泰戈尔生平简介。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查找泰戈尔的生平资料,使学生锻炼了动手查找资料的能力,其实也就是让学生借助课文学会动手、动脑,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此时已被激发。]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2.学生齐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流利。

3.教师明确并质疑:要想读出诗歌的真正韵味,我们还需仔细探讨课文。一首诗就像一幅画,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朗读诗歌,边听边思考这个问题。

4.教师示范朗读。

5.学生自由回答。

(经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我”想象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与妈妈嬉戏的画面。)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歌感情。]

(四)合作交流,品读诗歌。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突出重点,我采取了多种阅读方式,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不断地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

1.教师设问:这首诗向我们展现出一幅儿童与母亲三次嬉戏的画面,那作者要表达一种什么情感呢?请同学们互相讨论交流。

2.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学生可能会从诗歌的朗读技巧,如节奏、重音、语速、语气等到方面加以回答。这时,我会引导学生归纳出:在朗读这首诗时还应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并让学生从诗句中归纳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师明确:同学们对这首诗中的人物分析得非常透彻,下面我想请一位同学结合我们对诗歌中人物的探讨来示范朗读,读后请其他同学从诗歌朗读的节奏、重音、语速、语气等方面加以点评。

3.指名示范朗读,读后其他同学评议。

教师明确:同学们的点评都很到位,接下来老师想请同学们听一听这首诗歌的配乐朗诵,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仔细品味,然后进行访读。

4.出示《金色花》配乐朗诵录音,学生欣赏。

5.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指导: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一个调皮孩子的口吻来读。

6.学生分组朗读。

设计意图:学习诗歌,重在读。此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范读、品读、听读、自由朗读、分组读,在读的过程中揣摩诗意,既体验了作者的情感,又感受到了语言的优美,使学生的情感同诗人的情感产生了共鸣。]

(五)合作探究,释解疑难。

深层品味诗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是本节课的难点,我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深刻理解主题。

1.出示问题,师生共同探究。

(1)这首诗歌写一件什么事?诗歌表现了什么?

(2)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3)“我”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再三不让妈妈知道呢?

(4)作者为什么把“我”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教师提示:金色花是印度圣树,开金黄色的碎花,象征圣洁而美丽。这时,学生不难得出,作者把“我”想象成一朵金色花说明我对母亲的爱是圣洁的、美丽的。)

2.归纳回答问题。

教师明确:同学们对问题的理解都很透彻,下面老师想和同学们再次合作,一起把这首诗歌朗读一遍。

3.师生合作,再次深情朗读全文。

设计意图: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学生应处于主体地位,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在此环节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共同探究,并适时加以引导和点拨,让学生更深刻地感悟到作品的内涵,既突破了本文的难点,又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六)拓展延伸

1.提出疑问:同学们,生活中母爱无处不在,她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时时刻刻滋润着我们。泰戈尔笔下的孩子愿意变成一朵金色花来回报母亲的爱,如果你也具备了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随意变化,那么你想变成什么来表达你对母亲的爱呢?

2.学生自由回答。

3.教师明确:同学们的想象真是丰富,老师相信如果你们的父母也在场,一定会深受感动,并为你们的这种行为深感自豪。现在请同学们结合对诗歌的理解及自身生活体验,齐读课文。

4.学生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多彩的,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给学生搭建一个开放的、整体的,不断建构的教学平台,给学生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不要凝固学生的思想,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此环节的设计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开启了学生无穷的思维空间,而且通过学生的内心告白,再次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深深爱意及回报之情。]

(七)总结概括

这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浓浓的母子之情,正是因为母亲无私的爱,才会引发“我”奇妙的想象,把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来回报母亲的爱,从而也体现出“我”对母亲最圣洁、最美丽的爱,希望我们的同学们能好好珍惜母爱,细细品味母爱,懂得去回报母爱以及关心过我们的所有的人。

(八)板书设计:

“我”是一个天真、可爱、调皮、活泼的孩子。

母亲孩子

祷告散发香气

三次

读书投影书页 纯真的母子之爱

嬉戏

拿灯(去牛棚)恢复原形

设计意图:此板书设计既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简洁明了,又是对全文的概括与总结,让学生一目了然的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思想。]

(九)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准备朗读比赛。

2.母爱一直伴随着我们成长,根据你的体会感受,你认为母爱就是什么呢?请用句式:“母爱就是……”来表达。

例句:母爱就是没完没了的唠叨。

设计意图:阅读与写作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既是阅读训练的深化,又是写作训练的一种方式,两者可以教学相长,相辅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