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范文 > 观后感 > 教师观看《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通用5篇)

教师观看《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通用5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8.17K 次

当看完一部作品后,从中我们收获新的思想,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观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师观看《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师观看《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通用5篇)

教师观看《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1

我一开始看到这个电影的名字,感觉真是不合逻辑,海的尽头怎么会是草原呢?!原来这“海“是代指,是上海、江苏、安徽的泛指吧。说的是上世纪60年代初“海”一带因为粮食匮乏,孤儿院的孩子没饭吃了,国家让这些孩子迁移到内蒙古草原,善良、吃苦耐劳的内蒙古人民把他们当国家孩子养大的事迹。影片以此为背景,讲了一个寻亲的故事。历史的沉积与回望,草原的辽阔与凶险,亲人的反思与愧疚,都在影片中有所表现。陈宝国、马苏的表演也可圈可点。还是喜欢有历史依据的、现实主义的电影。……我也是60年代初出生的人,能理解把孩子送进孤儿院家长的无奈。

教师观看《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2

草原大爱,细腻如涓涓细流,流进我的心里。

开头放一首我最爱的《长子》,浅浅安利两位优秀的音乐剧演员。

今天买了票之后,我去看了预告片,尔导一改打打杀杀的悬疑风格,草原的广阔和细腻的刻画毫无冲突感,每一个来自草原的空镜都很美,每次都让我颤栗。

电影分成了三条时间线,交替叙述的拍摄手法非常考验导演对镜头语言的设置功力,平淡的叙事给人一种克制的浪漫,尔导慢慢铺设的时间线和情节不会给人突兀的茫然失措感,当最后的戏剧高潮来临时,作为观众的我陷入了这份久久难以平静的感动里。

不涉及剧透的感动,最后巴德玛老师出现在大屏幕的那段时间,我被那种真正的从草原风沙中走来的生命力震惊得热泪盈眶,这种感动是没有一位演员能带来的。

“我长大了,会不会,去远方,成为谁”

《海的尽头是草原》的海是上海的海,一辆列车,从南方开往草原,等待孩子的是新的阿爸和额吉,是在草原上未知的.经历和危险......会把狼群认成很凶的狗狗,会不适应草原的奶制品,会想家,会想要循着北极星找到家。

看完电影回家的路上,感觉心里空落落的,没看电影前,我以为是电影人对民族大爱的再一次献礼,但实际上,是尔冬升对“以后只拍爱了”留下的第一个感叹号,除了情节设置以外,电影的配乐非常具有草原风格,大气磅礴的弦乐、具有紧迫感的呼麦都是亮点。

总的来说,它像一杯刚沏好而滚烫的茶,草原的爱是飘散的茶香,溢满了小小的影厅。当你喝下它时,爱从眼睛流出来,民族团结和情感的浓烈哽在喉头,你扇扇嘴说“好烫”,那是冷漠尘土中一点点流露的爱,你不会马上品尝到它,因为它细水长流,流淌在时间里,润色着冷漠世界。

阿爸说,我永远不会抛弃你。

人类闪光的时刻,因没有刻意升华的情感和草原的爱在大屏幕上表露无遗。

教师观看《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3

“要把工作组织好,把孩子安排好。”一个重大决策在内蒙古自治区化成一场场爱心接力行动。

“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一声郑重承诺在新中国史册书写出一段值得铭记的历史佳话。

连日的暴雨,倒塌的房子,无家可归的灾民,被抛弃的孩子,这是真实发生的故事,是新中国史册中凝重的一笔。

上世纪六十年代,受灾害的影响,上海、江苏等地保育院涌入大量孤儿,他们严重营养不良,受到疾病和生命的威胁。面对面黄肌瘦、哭闹不止的孩子们,奶粉短缺、保育员人手不够的现实困难,受当时负责妇女儿童工作的康克清同志所托,时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政府主席的乌兰夫提出将孩子们接到内蒙古,让有条件、有能力的牧民们抚养孩子,周总理欣然答应并再三叮咛要照顾好这些“国家的孩子”。

一趟趟北上的列车,跨越大半个中国,运送三千孤儿进入内蒙,带去希望和未来。广袤无垠的蓝天,浩瀚无际的草原,奔驰的骏马,追逐的羊群,茁壮成长的孩童,都是草原最靓丽的风景。原本相隔千里,毫无血缘关系,如今却骨肉相连,生死相依。三千孤儿入草原,演绎了一段跨越血缘、民族、地域的历史佳话。

视觉总要比文字更给人震撼的冲击力,言语的记载也不能完全书写出现实的困难。我从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中窥得一些历史往事,现实的无奈、亲情的羁绊,还有那些被隐藏的情感。

教师观看《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4

周一,直到看完电影,我才得知,香港知名导演尔冬升的外婆竟然是蒙古族,我忍不住在想,他是带着怎样复杂的感情在外婆的故乡把《海的尽头是草原》拍的如此细腻感人。

时间回到1959年,全球各地发生着种种大事,苏联发射了第一个月球探测器,戴高乐就任法国总统,而在东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犹如春日里的倒春寒,席卷了刚刚成立十周年的新中国。三个春秋,像黎明前的黑暗,朦胧中的中国人民在饥荒里匍匐前行。

南方各地洪水肆虐,冲散了无数家庭,饥寒交迫中的人们被迫抛子舍女,留下了成千上万个孤儿。无依无靠、流离失所的几万个孩子稚嫩的恸哭声,喧嚣了全国上下。各省的民政局奔走求助,但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当时已是饿殍满地,根本无力喂饱这几万个嗷嗷待哺的小生命。

在一次中央会议上,负责妇幼工作的同志遇见了时任内蒙古自治区主席乌兰夫,请求他帮忙支援些奶粉。乌兰夫回到内蒙古发现当地因自然灾害连奶粉都难以生产,思忖再三,他提议把孩子们接到内蒙来,送给当地牧民收养。就这样,1960年,来自南方各地保育院,前前后后几千名孤儿坐上一列列北上的火车,跨越大半个中国来到了北疆草原。而同样在饥饿边缘游走的草原人民一见到孩子,就亲切的收为己有视如己出,奉行了这片土地上最朴素且纯粹的生命哲学——“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也等待迎接新的黎明。

以上是“三千孤儿入蒙”的历史,也是内蒙古在共和国的特殊时期饱含家国情怀的故事。而电影,则是以此为背景,述说了一个上海哥哥寻找当年被家人遗弃的妹妹的故事。男主人公杜思瀚幼年时,母亲因无法养育两个孩子把妹妹杜思珩遗弃在了保育院。60年后,在母亲弥留之际,杜思瀚带着母亲一生的执念踏上了寻亲之路。

妹妹杜思珩在1960年来到内蒙古后被善良的蒙古族牧民萨仁娜、伊德尔夫妇收养,在这里,远离家乡的孩子们试着融入新的环境和家庭,所有的不安与伤痛,都被感天动地的草原民族的大爱逐一化解。最终他们用几十年的时间学会了敬畏生命,并坚韧成长,在蒙古高原落叶生根,这一刻的他们,也有了新的名字---“国家的孩子”。

海的尽头是草原,而生命的尽头是广阔的时间,在讴歌中华民族团结友爱的主题下,不同于其他主旋律电影略显单薄的喊口号,故事更多的是在细节处捕捉温情,以粗犷但富有哲理的情节阐释了大爱与私心的平衡:领养家庭的哥哥那木汗为救妹妹杜思珩而牺牲后,她一夜长大,最终成为这个牧民家庭的“哥哥”---她是那木汗生命的延续,她终于不再因年幼时“被遗弃被领养”而纠结于身份认同,她开始真正接受自己并知晓了生命的意义;而当年为了不被妈妈抛弃,把自己弄成重感冒留在了上海的哥哥杜思瀚,在懦弱中逃避了一辈子,最后在找到妹妹后,坦诚并释怀,重新成为了“哥哥”。此时此刻,所有的一切都有了最优解。

电影的最后,两位阴阳相隔的母亲以对话的方式完成了影片主题的升华。站在广袤的草原上,已经百岁的萨仁娜额吉对着天空诉说:“姐妹啊,虽然我们未能见面,感谢你把这么可爱的女儿生下来,这样我们才共同把她抚养成人!”牧民母亲那双粗糙的手掌,在天地间,用守望相助书写了人间真情。个体生命有着数不尽的阴差阳错,中间夹杂着奉献、妥协和包容,所有的人与事,虽有缺憾但也圆满了。镜头表达了蒙古族人民永远坚信“腾格里”的意愿及命运的安排,是全片中主创团队对蒙古族图腾精神最深刻的诠释。

草原啊,永远不会消失,民族精神啊,也永远不会荒芜,在不同的时代里,她都会化成甘霖,流经之处,肥沃土壤,滋养大地,最后奔流入海。彼此搭着肩膀的手足们,就像波涛里的浪花,千千万万的同胞们,紧密连结着海与草原,在苍茫的草原深处,永无尽头,永垂不朽!

教师观看《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5

《海的尽头是草原》讲述的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南方受自然灾害,出现大饥荒。(之前,这一段饥荒的历史也听过父辈讲过,但第一次通过电影了解到这段历史)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主人公——杜思翰的妹妹(杜思珩)从上海福利院被送到内蒙古。六十年后,杜思翰去内蒙古寻找妹妹杜思珩的故事。该影片采用寻亲作为主要叙事时间轴,也在寻亲过程中,穿插很多老人的回忆。

影片中,除了有爱情,亲情和友情外,还有各民族同心协力抗大灾,渡难关的家国情怀,可以说是一部反映“民族团结”主题,最好的影片。可以说通过一个寻亲故事,带出了一个大主题,而且不乏精彩、又有趣的片段。比如说,那木汗和他几个兄弟帮小杜思珩找到毛巾那一段,去逗小杜思珩开口叫哥哥那一段;还有杜思珩长大以后,在参加婚礼时,遇到小伙伴,那木汗吃醋,和哥哥用身体挡着妹妹杜思珩,不让其看自己的小伙伴那一段。总之,还有很多耐人寻味的片段。

影片故事的情节不算复杂,改编一个真实的故事,但影片中超越山海的亲情,友情和爱情,让人记忆犹新。比如说,那木汗与杜思珩的爱情,不那么浪漫,却很动人。也有一些让意想不到的点。比如说,讲述杜思珩成长故事的几个老人,讲完杜思珩被陷入沼泽地之后,我当时以为影片就这样讲完了,谁知道讲述故事的老人虽然把故事讲完了,但因为对杜思珩有承诺,所以他们故事只说了一半,没有彻底讲完,而是在帮着杜思珩彻彻底底的忘掉自己的身世。

当然,他们之所以又把故事想下去,把杜思珩及其同伴,在沼泽地被那木汗救出来,而那木汗自己牺牲的事情说出来,其实讲述的几个人老人也有一番争论,一番掂量,最后还是道出了原委。

影片结尾,道出原委的不仅是讲述回忆的几个老人,还有寻妹的杜思翰,他最后也道出了自己为什么要来找妹妹?当年,他听要妈妈把他和妹妹,其中一个送到福利院,他为了不被妈妈送到福利院,跑去淋雨生病,因此躲过了被送走的命运。说完这些之后,他问妹妹杜思珩,怪妈妈和自己吗?对此,杜思珩的回答也是很真实和感人。小的时候是恨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岁月的变迁,她已经释怀了,不再责怪谁?

最后,再说一下影片的泪点。那就是那杜思珩和她养父母和那木汗一家四口坐在草地上的一个湖边。马苏用普通话说的那句话,“阿爸、额吉、那木汗,我们爱你,我们永远是一家人”。

就故事本身而言,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并没有刻意地去夸大各种情感,反而是尊重事实,将人物最真实的一面给展现出来,不仅如此,片中的诸多转折,在夹杂人物宿命的同时,也足以让观众感动,“爱”这个主题始终被紧扣。

前年,有幸去了一趟内蒙古,参加了兴安盟那达慕,发现现在的草原已经没有蒙古包,但草原上的爱,依然随处可见。希望疫情早点结束,然后有机会再去一趟草原,看看那“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