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范文 > 读后感 > 怀念红狐读后感

怀念红狐读后感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3.11W 次

《怀念红狐》这篇文章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围绕父子刨挖红狐洞穴起,以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及象征艺术形式的渲染,沟通了人与狐的世界,“物性”与“人性”交融的艺术境界,令人感叹不已。整理的怀念红狐读后感,欢迎阅读。

怀念红狐读后感

【怀念红狐读后感】

《怀念红狐》是当代散文名篇,入选高中教材(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立足文本细读,努力解开文本的关节,我读《怀念红狐》,感慨有四:

一提到狐,我们就会想起“狐假虎威”“狐朋狗友”“兔死狐悲”等成语,这些成语有明显的贬义,这也是狐这种动物在我们传统心理中的刻板形象。刘志成笔下的狐则是另一种形象,文中多次写到狐的眼睛,“眨着水漉漉的两只菱形眼”“水灵灵的眼睛一眨一眨地”,四只狐崽,“亮亮的眼珠子像小星星一样,扑闪扑闪地望着我们”,冒险救崽的红狐“双目黯然无神,表情呆滞,眼角隐隐有泪痕”。遣词造句中透露出明显的褒义,这对狐的传统形象是一种颠覆。

文中人狐大战经历了三个回合,第一回合狐偷鸡;第二回合人捉狐崽;第三回合狐救崽,人放崽。第一回合,狐胜得干净利落,人根本没来得及反应就不得不接受失败;第二回合,狐充分表现了机智和灵敏,人斗不过老狐,只好对狐崽子下手,可谓胜之不武;第三回合狐凭着勇敢和执着打动了人,人因反思而自责,并主动认输。

狐的形象由可恶到可怜到可敬,而人的心理也经历了“恨――恼――喜――软――横――悲”的变化。从诉求和结果看,狐无疑是最后的赢家,而人正是因为主动认输而使自己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虽败犹荣。我们无法简单地肯定说作者的情感是偏向狐的,但显然整个故事中贯穿着众生平等、敬畏生命的伦理。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史怀哲博士在《敬畏生命》中说:“善是保存和促进生命,恶是阻碍和毁灭生命。如果我们摆脱自己的偏见,抛弃我们对其他生命的疏远性,与我们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那么我们就是道德的。”

《怀念红狐》无疑在众生平等、敬畏生命的伦理上作出了探索。

从句子的语法结构看,“特殊的味道”和“无忧无虑”形成对立;忧虑从何而来?前文又有一组词语形成对立,那就是“心一软”和“心一横”。

因此,解读本题,关键是理解文中的人狐对立:

偷鸡――捉崽

育崽――学费

生存――发展?

狐偷鸡是为了育崽,为了生存。“我”捉崽是为了学费,为了发展。本来“我”的发展和狐的生存是互不相干的,然而,一次不可预测的确定性(狐偷鸡是确定的,不可预测的是何时偷哪家的鸡)要影响人、狐两个家庭,使得人狐的关联成为必然。我们把这种不可预测的确定性称为命运,命运常常把选择权和决定权交给能力强的一方,在本文中是人。人如何选择,怎样决定?这正是“特殊”的内涵所在。“心一软”“心一横”,昭显着人性的复杂多变,善从未泯灭,它深藏在人心的某个角落,但当维护善的成本太高时,善就会被人以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抛弃。

人狐的对立,让我更早地直面发展的困境,让我和我的家庭不得不在人的发展与狐的生存这个二难中进行痛苦的博弈。

“悲”是《怀念红狐》人物心理的终结点。结尾一段中的“伤怀”,是“悲”的延续。

“悲”的心理基础是“人狐和谐相处的局面”,“红狐偷鸡是为了这四个小狐崽子吧”这一句是解读“悲”情的黄金钥匙,正是这种感受唤醒了我的同理心。同理心就是站在对方立场思考的一种方式。在既定事件上,把自己当成是别人,想象自己因为什么心理以致有这种行为,从而触发这个事件。因为自己已经接纳了这种心理,所以也就接纳了别人这种心理,以致谅解行为和事件的发生。

狐舍身救崽的壮举打开了“我”悲情泛滥的闸门,这也是本文最精彩的片断。作者仍旧把场面安排在“一个月光朗朗的半夜里”,“几乎疑在梦里”,红狐的长嗥、小狐的哀鸣、村里的犬吠、爹的喊狗声,交织在一起,大有箭在弦上,一触即发之势。“我”成为化解整个危机的关键,角色互换,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悲从中来――那一瞬间,“我”和红狐达成了一种高贵的谅解。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读《怀念红狐》,有一定的生活阅历的人难免会有这样的想法,四只狐崽,留下两只,还给狐两只,岂不是解决人狐的二难?这是一个看似荒诞实则颇有思考价值的假设。然而,动物的生存仅受本能的指引,只有人能超越本能,人能够选择,而不仅是接受。妥协是一种高级的生存艺术,是人类理性的表现。放弃更让我们为人的灵性而欣慰。

《怀念红狐》在宽容(对别样存在的自觉与尊重)中进行了探究:环境的残酷与内心的温情;强者对弱者的悲悯情怀;生存发展的本能与对本能的超越。

帕斯卡尔说:人是能思想的苇草。人之所以为人,正是因为对本能的自觉超越。贾平凹在《画人记》中说“穷人容易残忍,富人常常温柔”,身处困境仍有一颗悯恕之心,更为难能可贵。一个“悲”字,饱含着人作为万物之灵的自省、自傲、自怜甚至自恋。

“我”为什么伤怀?朋友为什么漠然?是什么造成朋友和“我”的隔膜?

“一种东西在生活中已经走了,它再也不会回来了”,这种东西是什么?

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概括“我”和朋友的不同,那就是“困境”,城乡的差异是表象,骨子里的区别是压力。我们不得不说,苦难赋予生活意义,压力促使生命沉重。真正让刘志成哭泣、感动、伤怀的,并不是狐,而是他自己对于童年经历特别是生活困境刻骨铭心的体验和记忆。怀念红狐是引子,深层是人对生存印迹的追思缅怀。这正是“我”伤怀而朋友漠然的根由。

最后一句,是全文情感的整合和升华。理解本句,要联系全篇。文章首句,提示了人狐矛盾的根源;第二段补叙,这是情节的起点;三至六段,写人狐的博弈,最终的结果是狐的消失。

人的发展,人对环境的榨取,挤压了狐的生存空间,狐被迫向人的地盘讨生活,人狐博弈的结果,狐的消失,给环境带来了无法还原的破坏。与狐同时走失的`,还有人在困境中仍能保留并表现出来的美好情怀。

不光如此,(快速)发展导致的历史、传统、文化、心理的断层,常常让我们迷失,让我们无所适从。当家园废失,我们到哪里去寻找今生今世的证据?刘志成用这样的文字,呼唤人们找寻自我,回归自我,回到生命的零度。我们不得不追问:城市,是否使生活更美好?财富,真的促进了人的自由?发展,为什么让我们远离幸福?

结尾一段,把故事的时空拉开,从更广阔的背景去观照人与狐的关系,把思考的出发点由人狐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跃升到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层面,凸显了作者在大城市、大时代、大发展的现代世界中的孤独感,我们太专注于当下,而忘记了起点和终点,甚至忘记了沿途的风景;我们太专注于方向,而忘记了体验和回顾。

【怀念红狐教学实录】

课程纲要

《怀念红狐》是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第二专题“难以忘怀的故事”中的一篇自读课文,学生对这篇文章所写的人与红狐之间的感人故事极感兴趣,但对文章中所蕴涵的丰富思想和所表现的深沉忧患意识却是不易读出的。记事为主的散文都有令人感动或回味之处,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就必须从故事本身入手,让学生从不同视角整体理解故事,为分析与鉴赏打下扎实的基础。教学过程体现预设与生成的契合,通过师生的有效对话,让学生了解《怀念红狐》选材新鲜、亲切的特点,在分析鉴赏时抓牢文章的写作重点,感悟苦难体验和涌透的激情会产生成功散文的真谛,并对散文家永无止境地追求散文的精彩和漂亮等有深切的体悟。在整个设计中主要突出了四大环节:一是对提炼概括故事的训练,二是对“难以忘怀”的感知,三是对人文理想的体悟,四是适当的链接与提升,以期真正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积极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深切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这是一节阅读指导课,并不追求教学的完美,在教学过程中应趋简避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意识,在体现主体性参与的过程中多角度解读文本,读出个性、读出深度,并主动参与交流,获得情感的体验和美的享受,共同分享阅读的快乐。通过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在平等的氛围中努力用《怀念红狐》来教和学,用好教材这个“例子”,循序渐进,积累鉴赏经验,丰富情感世界,调动起学习的内驱力,授之以渔,让学生通过读一篇而知一类,并通过适当的拓展,不断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实录

《怀念红狐》教学实录(节选)

师:同学们,只有意蕴独特的事情,才能让人深藏于心,只有触动心灵之弦的事情,才能令人难以忘怀,只有令人“难以忘怀的故事”,才能给人以美的熏陶和智慧的启迪。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当代著名散文家刘志成的《怀念红狐》。这篇文章篇幅不长,现在给你们4分钟时间,请自读一下全文。

(学生认真自读课文)

师:谁来说说这篇散文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令人难以忘怀的故事?请用第一人称复述一下。

生:一只红狐在一个月夜偷了“我”家的一只花母鸡,几天后,“我”和父亲在锄地返回的路上一眼便认出偷鸡的那只红狐正站在不远的沙丘上,于是复仇之火中烧,发誓逮住这个偷鸡贼,结果白费了不少力气,后来我们发现了红狐窝,于是便将红狐的四只幼崽抱回了家。几天后的一个月明之夜,红狐又进了“我”家院子,长嗥着立在门扇上,用爪子不停地抓着门,后来竟跪在了“我”家院子里,嗥哑了嗓子,乞求归还它的孩子。最终,“我”的母亲将幼崽交还给了红狐母亲。

师:很好。文章的结构安排有什么特点?

生:故事以人狐遭遇开篇,突出人狐关系的紧张,然后采用补叙交代原委,接着按时间顺序写故事的全过程。文章突出了故事中的两个地点,就全文而言侧重写发生在庭院的感人场面。

师:这种时空交错的技法,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生:情节更感人,主题更突出。

师:很好!能不能将课文概括为一句话故事呢?

生:写的是难忘的人与狐之间的故事。

师:很好。这个故事令人“难忘”在何处呢?

生: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写的是西北的特殊地理环境中所发生的特殊故事。

生:写得很独到,前面写偷鸡贼红狐的可恨,接着笔锋一转,让人看到了红狐母性的一面。由于自己的孩子被人掠走,红狐发出了可怜的悲鸣,再没有了往日偷鸡的凶猛,尤其是红狐带走四个狐崽的结尾,更让人难忘。

生:《送考》《北京的春节》《鞋的故事》写得都很真实自然,而这个故事与《看社戏》一样,取材很独特,表面上写的是感性的故事,实际上有很多言外之意。

师:同学们很有慧眼,这篇文章写得很独特,过一会儿我们就

了解一下散文家其人。先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注释①。

(学生自读课文注释①)

师:我再补充一下。(补充有关作者的资料)现在请同学们再研读文本,待会儿交流。

(学生仔细读课文)

师:现在开始交流。要求:指出你所读出的“难忘之处”,并与大家分享你的“难忘”理由。

生:文章的倒数第二段令人难忘。“一个月光朗朗的半夜里,院中突然响起了长嗥声……我发现红狐已比那日见时瘦了许多,双目黯然无神,表情呆滞,眼角隐隐有泪痕。一股悲哀突然袭击了我,我正用手臂抹眼角上的泪水,爹的喊狗声猛然在院子里响起,我不由得心头一紧,才发现是邻居家那只高大威猛的狼狗已出现在院子里,喘着粗气要向狐发起进攻,被爹死死抱住脖子。红狐还没有走,只是嗓子已嘶哑,发出一种揪心的哀鸣声。母亲抱了四只狐崽,轻轻放到了大门外,红狐迫不及待地叼起狐崽看了看我们,消失在了茫茫的夜色中。”红狐置自己安危于不顾,出人意料也非常感人;“我”及家人被红狐所感动,人心向善的选择也令人感动,这里的红狐与“我”的一家都可敬可颂,感人至深。

生:我觉得第五段也令人难忘:“红狐一路尾随着我们,凄凉地干嚎着,我布衫襟子上的四只小狐崽此刻也哀鸣不止。我不耐烦地赶了它几次都赶不走,直到快进村时,它才站定,干嚎着望着我们。我的心一软,想放下狐崽,犹豫间忽然想起那只预备我学费的花母鸡来,遂把心一横向红狐狠狠唾了一口唾沫,转头追上了爹。”一方面写红狐母子生离的哀嚎与无助,一方面又写了“我”的内心冲突。这是一场悲剧情景,红狐与人尖锐对立,红狐母子凄凉的干嚎、哀鸣不止被漠视,人类因生活所迫而作出的艰难、痛苦抉择也让人深思。

生:……

师:刚才同学们说得有理有据,分析得很有个性。下面我们再来探讨一下《怀念红狐》的“言外之意”,即文章的深刻内蕴和智慧启迪。我们先看看作者是如何说的。

(投影)我把《怀念红狐》写出来,不仅是一种写作上的尝试,更是我对人与自然和谐的一种关怀。在我小的时候,经常有狐狸在我家附近的沙地上奔跑,有时也发出低低的嚎声。那时狐狸最招人恨的是叼鸡,他们叼了鸡,还会装作没有事的样子,在我家附近的山丘上站着。有时候,也吃瘦乏的小羊。我们就特别地愤恨狐狸,一看见狐狸,就要呼朋唤友,追着狐狸喊打,一直到狐狸不见了踪影才罢休。(刘志成《〈怀念红狐〉创作谈》)

看来这篇文章确实是有言外之意的。请同学们交流一下自己所发现的“言外之意”。

生:我认为这篇散文很真实,具有生活的质感,至少可以说是艺术的真实,文章充溢着一种苦难意识。可怜天下父母心,一只母狐为了担起抚育幼崽的重任,在遇到生存危机的时候不得不冒着生命危险偷了一只鸡以渡过难关;当幼崽被劫持后选择了跟踪、哀嚎、跪求。一个普通的母亲,为了尽力培育自己孩子成长,把解决儿子求学经费的希望寄托于一只母鸡身上,而母鸡却横遭不测,母亲非常难过;面对意外的希望时,以母亲特有的仁慈与细心精心喂养一群狐崽,而当看到灾难胜过自己的红狐母亲跪求释子的凄楚场面时,更表现出为人之母伟大而博爱的情怀,毅然放走狐崽,让红狐母子团聚。这既是苦难的颂歌,也是对母性的歌颂,更是生存意识的高度觉醒。

生:《怀念红狐》不仅在期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而且包含着对整个人类表现出的一种忧患意识和终极关怀。文中多次写到红狐消失在茫茫夜色中。第一次:“我揉了揉睡眼,还没反应过来,就见一个红艳艳的火团在眼前掠过,蹿上院墙,箭一样地消失在茫茫的夜色里。”第二次:“……红狐迫不及待地叼起狐崽看了看我们,消失在了茫茫的夜色中。”这里的“消失在茫茫的夜色中”就表现出一种忧患意识和终极关怀。红狐的胆怯逃离,是对人类的极度的不信任,这是对人类长期对它们的敌视、残害的本能反应。长此以往,人类不仅会失去自然的朋友,而且会遭到自然的报复,导致人类家园最终的毁灭。

生:生命是平等的,一切生命都有自己的生命追求,人类更有义务去保护自然环境,善待一切生命。人对红狐的的爱怜与同情,也是对生命意义的呼唤,放走狐崽,实际上更能彰显人类的尊贵。

生:……

师:的确,《怀念红狐》其生存的逼真性和生命质感,燃烧着关爱之火,从同等生命的角度,说出了一个生命对于另一些生命的姿态。在细致的写实中渗透着些许主观哲思,淋漓尽致地把苦难和自然撕开来看;既关照着生命本相的抒情性,同时又以怆然而坚硬的深情切入苦难母题,凝注于字里行间的是生命的焦灼与痛苦;其实这就是生命的眼光,也正是作为作家的一种忧患意识的最高升华,达到了一种高尚的思想境界。这是一篇寓言式散文,寓言式散文是寄托或隐含人类共有的精深思想博大情感的载体,它的寓意价值,旨在引领人们跨越封闭“地域”,走向与整个人类命运契合的生命高度,向人们展示出一种旷远持久的魅力。这篇文章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围绕父子刨挖红狐洞穴起,以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及象征艺术形式的渲染,沟通了人与狐的世界,“物性”与“人性”交融的艺术境界,令人感叹不已。哪位同学能再举一篇寓言式散文的例子?

生:如我们学过的《逍遥游》,表面上讲的是鲲鹏、蜩与学鸠、人等的故事,实际上都是讲万物均有所待,但人必须追求无所待的境界。同样,《怀念红狐》表面上写人与红狐的故事,实际上呼唤人类要体现万物之灵的博大胸怀,消除敌意,化解冲突,与自然和谐相处。我觉得寓言虽然写的不是完全真实的生活,但很有味儿。寓言是比喻性的形象故事,本身就是令人深思的。

师:我觉得文章应以“红狐”或“红狐的故事”为题,为什么要以“怀念红狐”为题呢?

生:以“红狐”为题缺少明确的情感倾向;以“红狐的故事”为题似乎写的就是红狐,缺乏丰富的内涵;以“怀念红狐”为题,一方面突出了所写是往事,而且是值得思念的有意义的往事,另一方面也希望人类从动物身上获得智慧的启迪,多些对红狐故事的感动,唤起敬重一切生命,关爱一切生命,与动物和谐相处的良知。

师:课文的哪些段落暗示了“怀念”?

生:文章的最后一段意味深长:“很多年后,红狐哀痛的叫声还清晰地回响在我的耳边,轻轻地触到了我的记忆,让我变得伤怀不已。我曾经试着将那份感动讲给一些城市的朋友分享,但他们一脸漠然,我知道一种东西在生活中已经走了,它再也不会回来了……”作者的“伤怀不已”与朋友的“一脸漠然”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对生命的珍重,对和谐的向往,始终萦绕于心,挥之不去,然而却不被“现代人”理解和接受,残酷的现实令人唏嘘不已,这也许会酿成人类自身的灾难。如“很多年后”“曾经”“一种东西已经走了,再也回不来了”等都暗含“怀念”。

师:课文包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对整个人类表现出的一种忧患意识和终极关怀。请同学们一起把文章的最后一段再读一下。

(学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请同学们看下面两段文字,谈谈自己的感受。

(投影显示毕淑敏《母狼的智慧(节选)》和保尔·福尔《生命的跪拜(节选)》)

生:动物和人类一样,都是有感情的,而人类的残忍导致了一场场不该发生的悲剧的发生。

生:人类不能把自己的生存与发展建立在戕害本应是人类的朋友的动物身上。

生:母爱是最无私和最感人的,母性文化是自然文化的重要载体。

生:……

师:同学们的感想很多,课后可以联系相关阅读经历或生活经历展开得更充分些,写成一篇800字左右的完整的读后感。同学们,散文是最富有个性的,也是大家喜闻乐见的,通过对《怀念红狐》这篇当代散文经典名篇的学习,通过对《生命的跪拜》《母狼的智慧》的了解,我们对散文“辽阔、明朗、坚实、开放的独立形态”(苇岸)有了感性认识,也对本专题“资料链接”中有关写散文要抓牢重点,写出特色,选材须新鲜、亲切,苦难体验和涌透的激情会产生成功的散文,散文的低标准就是“说清楚”、严要求,就是永无止境地追求精彩和漂亮等有了深切的感悟,希望同学们通过广泛阅读认识散文特性,积累鉴赏经验,激活写作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