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五年级教案 >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8、神奇的克隆"》评课稿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8、神奇的克隆"》评课稿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42W 次

  《神奇的克隆》评课稿1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8、神奇的克隆"》评课稿

阴老师这节课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充分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要求,教学目标切合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教学过程从导入到分析、讨论,每个环节衔接自然,流畅,充分体现了教学思路清晰,层次清楚,结构合理。教学中全体学生共同参与,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面向全体,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努力营造高效、和谐的课堂,整堂课情知交融。教学方法能体现学生的能力培养,教学手段运用得当,充分利用多媒体整合学科教学,尤其是讲课开始时注重基础知识字词的教学,做得很好,真正起到示范作用。不论何时,语文教学中的基础知识都不容忽视。

总之,阴老师的这节课优点很多,值得肯定。但我个人还有一些思考,提出来和各位老师共同商讨:

1、这篇文章虽有些长,但它是科普文章,老师应合理安排,长文短教,突出重点。王瑛老师虽安排了读的环节,但我感觉一堂课学生和文本的亲密接触不够,致使课堂上开展的辩论活动气氛不够活跃。其实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学生只要有充足的时间去读文本,完全有话可说。

2、课堂上要关注学生的发展,王瑛老师课堂预设的拓展问题不够灵活,显得学生很被动,感觉是让老师牵着走。老师在掌握教材的基础上,应扣住“克隆技术”的知识,让学生放开去想,增加创新训练。比如可设计这样的习题,“你掌握了克隆技术,你想克隆什么,为什么?”或“再克隆一个你,你会怎样想?”这样的问题,学生兴趣肯定很高,就会踊跃发言,从而个性能力就会得到充分发展。

3、整体设计完整,但没把握好度。语文学科既有专业性,又有生活性。本文的教学设计不能过多地重视专业性而忽视生活性。因此课文的分析不应过细,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将课本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就行。了解了克隆技术,就可以让学生举出生活中运用克隆的动、植物。学生不难说出月季、葡萄、仙人掌、壁虎、蚯蚓等这样的事物,使得他们所学的知识得以运用,体现语文学科的生活性。

4、多媒体教学只是辅助手段,具有模式性,老师应该合理运用,课堂设计容量不能太大,这样的话,老师就显得课堂上匆匆忙忙,唯恐自己的教学任务完不成,自然留给学生的空间就更少了。

以上仅是我个人的拙见,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指正。

  《神奇的克隆"》评课稿2

我认真读了实录,发现四个板块,果然都指向写作,没有一个板块是凑数。更加值得学习的是,在这样一篇并不高明的说明性文章里,管建刚准确地拎出了这篇文章写作能力的点,一个都没浪费,每一个都练得那么到位。

从学生最后的总结看,四个板块至少学到了:

一,“关于克隆的知识”。

二,“作文前,要把想到的罗列下来,再整理,分类”。

三,“什么地方详写、略写,心里要有一个写作的目的”。

四,“分号的用法”。

我佩服管建刚对教学内容的这种选择。

1.第一个板块让学生学习“关于克隆的知识”,是非教不可的。毕竟这是一篇传递知识的文章。有效提取信息也是一种颇为重要的能力。何况,管建刚后面还要用这些信息(知识)训练写作内在的那条“线”。

2.这篇文章,看起来就像一篇学生范文,好像没有多少可取之处;从说明手法运用上看也没多少亮点,只是一味平铺直叙;从传递的信息看,是十几年前的旧新闻、旧知识、旧信息,不能有效刺激学生阅读欲望。

那么,最有价值的是什么?就是文章写作内在的“线”。

这条“线”有逻辑,有层次,有条理,对学生自己写作文有用。多练上几篇这样的文章,自己写作文内在也就有条线,而不至于东扯葫芦西扯瓢了。

因此,第二个板块的学习,是抓住了这篇课文含金量最高的东西。

3. 第三个板块,是学习“什么地方详写、略写,心里要有一个写作的目的”。这是管建刚有感于学生作文存在这样的问题,因而特意训练的。

4.相信“分号的用法”不少老师也教过,但不知道有没有管建刚教的这样透彻。“几个句子,内容并列,只要其中一个用过逗号,那么,句子之间就要用分号。”——我打赌很多人并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老师昏昏,学生势必昏昏。

总的看,管建刚教的这四个板块各有其用意。前一个,是在学文体——让学生吸收了这篇课文作为说明性文章的精华。中间两个,是在学文章——“什么地方详细、略写,心里要有一个写作的目的。”最后一个“分号的用法”是学标点的正确运用。

无论哪一个板块,都是因为学生作文存在这些问题,所以要借这篇课文,来矫正这些问题;这就是“课文只是个例子”,这就是“有效训练”,这就是“高效课堂”,这就是指向表达,这就是从写作的角度教阅读。

这些就是管建刚这课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