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四年级教案 > 《生命的壮歌》教学反思汇编

《生命的壮歌》教学反思汇编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28W 次

  《生命的壮歌》教学反思1

《生命的壮歌》教学反思汇编

首先谈谈对教材的解读:

“生命的壮歌”的中心词是“壮歌”,“壮”含有壮烈的意思,可见,课文唱响的是一首壮烈的生命之歌。在这一总标题下还有两个有着内在紧密联系的故事,即“蚁国英雄”和“生命桥”。“蚁国”是形象的说法,提示我们蚂蚁家族可不是松散的组合,在特定时刻,人人都会为这个群体作出贡献。作者将“英雄”这一光荣称号赋予蚂蚁,暗示它们有着不同寻常的表现,饱含赞颂之情。“生命桥”中的“桥”不是普通的桥梁,而是羚羊们用来维系生命的。用“桥”来比喻羚羊用来维系生命的纽带,形象生动,读来有撼人心魄的感觉。

这两则故事题材不同,主题却相似,都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像特写镜头一样再现了自然界弱小生命逃生的本能,反映动物界为了求得生命的延续,危难时刻不惜献身的伟大壮举,赞颂了它们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所表现出的可贵的合作与献身精神。那一个个沉着冷静、团结协作的个体,那一幕幕舍己为“人”、从容赴死的壮举震人心魄、扣人心弦。

要体会出如上的文本意蕴,重要的一点是抓住关键语句。首先要抓住描写动物面临危险时的表现。《“蚁国英雄”》中,蚂蚁面对肆虐的火舌没有束手待毙,竟然“迅速地扭成一团”,向着河岸的方向突围;《“生命桥”》中,当年轻羚羊在空中向下坠时,“老羚羊的身子刚好出现在年轻羚羊的蹄下,而年轻羚羊在老羚羊的背上猛蹬一下……”动物们虽然没有语言,但是,通过这些无私无畏的动作更能使人感受到动物的伟大。其次要抓住一些场面描写语句体会。《“蚁国英雄”》中,作者多次进行了场面描写,如“河面上升腾起一层薄薄的烟雾”,无疑,此处作者将蚂蚁突出火舌的重围比作了一场战争,硝烟散后究竟谁是真正的英雄呢?显然,是蚂蚁们。在《“生命桥”》中,“山涧上空划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这一道道弧线交织起的是一道生命的彩虹。最后,还应抓住作者的“情语”来体会。两篇短文开始似乎都对这些动物有些不屑,但是又牵挂着这样一些生灵,最后,当这些可爱的动物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的时候,作者又禁不住赞叹。要想体会作者对动物这种勇者无惧精神的赞美还得深入到能够代表作者感情的语句。

其次谈谈教学的设计:

基于上述对教材的解读,我认为在进行本课教学设计时,应重点抓住以下两点:

1、抓住文本关键处细品深读。两篇课文对动物面临生死存亡表现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与描写,需要教师带领学生细致品味,入微体会,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出这些生灵的伟大与高贵。

2、依托“美读”体悟情感想像画面。“美读”即“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叶老说:“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感通了,不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他认为这种读法“对于内容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味,不知不觉之间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本课两篇短文中有惊险的场面,有壮烈的挣扎,有真心的赞叹……要想让学生体会出语言文字背后这样一些内涵,“美读”是一种好方法。

同时,我又在思考,这两篇课文具有相类似的结构,是不是两篇课文都要老师带着学生细细解读感悟呢?能否尝试着在这样一课中体现“新基础教育”中“教结构用结构”理念呢?我们四年级的小专题研究围绕“概括能力”的培养展开,我又该如何在这一课中进行“概括能力”的训练?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对本课的教学又做了如下的尝试:

1、“蚁国英雄”一课,我带领学生一起对故事的主要内容用小标题的形式进行概括。

2、抓住特写镜头和感人的场面描写进行细品深读。再以“美读”体悟情感再现画面。

3、“生命桥”一课,我完全放手让学生运用上面的方法进行自学感悟。

三是谈谈教学的反思:

这一课的教学,我在组内三个班分别进行的不同教学设计的尝试:带着学生用小标题的形式进行概括再细品深读;让学生运用方法进行自学感悟。

在三次教学中,我有许多不同的收获:

1、用小标题进行概括。这是我们四年级第一词进行用小标题的方式进行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小标题与文章题目的作用一样,它是一段话的主要内容的概括与提示。因此,练习写小标题可以提高理解能力与概括能力。列小标题可以有两种方法:(1)摘录法,就是从课文的段落中去找词、词组或短语,做小标题。

具体步骤是,先通读全文,了解主要内容,再逐段阅读,然后边读边看。看看哪个词或词组可以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摘录出来。(2)浓缩法,就是在概括段意的基础上,把主要意思加工提炼成小标题。具体步骤是,先通读全文,了解主要内容,再逐段阅读,概括出各段段意,然后边读边想,找出最简练的词,词组,最后把几段小标题进行比较平衡,使其结构相同,字数也尽可能相同。但在整个教学中,我并没有讲清楚这样两个方法,以至于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概括出的小标题往往就造成结构不统一,以至于在交流时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2、对于生命的解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于蚂蚁、羚羊这两个故事的主人公本身所体现出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做了充分的解读和感悟,学生们基本上都能感悟到动物们为了求得生命的延续,危难时刻不惜献身的伟大壮举,以及它们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所表现出的可贵的合作与献身精神。但是却忽略了故事中的“人”,尤其是“蚁国英雄”中那不慎引起火灾的人和静观蚂蚁抱团冲出火圈的人,他们在这样一个壮举面前所表现出的心里变化,他们对于生命的一种重新认识。

3、依托“美读”体悟情感。在上面的教学设计中谈到了这一点,但在整个教学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对于概括、品读上花了太多的时间,以至于削弱了“美读”体悟的环节,使得学生脑海中的画面感还不是很清晰,因此感悟还是显得略微浅显和浮于表面。

  《生命的壮歌》教学反思2

这是一篇讴歌生命的文章,有“蚁国英雄”和“生命桥”两则故事,再现了弱小生命逃生的本能,讴歌了动物们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所表现出的可贵的合作与现身精神,共同组成的一曲激动人心、感人肺腑的生命壮歌。这两则故事题材不同,主题却相似,都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像特写镜头一样再现了自然界弱小生命逃生的本能,反映动物界为了求得生命的延续,危难时刻不惜献身的伟大壮举,赞颂了它们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所表现出的可贵的合作与献身精神。

本课教学是这样安排的:课前,我充满激情的导入把学生带入到那种激动人心、扣人心弦的场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接着让学生通过朗读去体会课文的内涵。学生读完课文让学生说感觉,学生说了,我总结出这样的板书:吃惊→感动。让学生再读课文,勾画出课文中让自己吃惊的句子。学生交流时抓住重点的句子,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字词,在读中赏析语句,在读中揣摩情感。学生通过激情朗读,似乎把当时情景进行再现,使得老师和学生们的那颗心被都被震醒了。

整节课,我没有让学生按部就班分析每个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而是打破了课文的结构,仅仅抓住让人震惊的句子,省去旁枝末节,是为了加强过程本身的冲击力。

课堂上我没有任何特别的讲解,没有特殊的引导,更多的只是孩子们的读,读的过程中,学生们被课文的内容所感动,读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自己的感悟后,读书的个性化也随之有了提高。而在“生命桥”教学时,让学生上台用手臂辅助表演羚羊越过悬崖的场面,使得学生更能体会动物们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表现出来的可贵的合作与献身精神。

整堂课的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地读,深入理解、体会外层蚂蚁和老羚羊把生的希望让给“他人”的壮举,又要在读中领悟到外层蚂蚁和老羚羊舍己为“人”、从容不迫的献身精神。

本节课尾声时,我联系时下正在热映的《泰坦尼克号(3D)》,讲述了泰坦尼克号即将沉没之时,全船都在让老人、妇女、儿童优先乘坐救生艇的感人场面,让学生意识到团结合作,勇于献身的精神是多么可贵,在这一点上,人和动物是不分高的下的。

这篇课文不仅给学生进行了一次有益的生命教育,也给我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本节课这样的安排,密度更大,中心更突出。)

本课的教学设计经过重新钻研,环节设计改动如下:

一:教师范读课文

二:谈感受总结板书

17生命的壮歌

“蚁国英雄” “生命桥”

吃惊→感动

三:交流两个故事的重点语句

四:小结:吃惊之后是感动

五:延伸:《泰坦尼克号(3D)》的感人场面(让老人、妇女、儿童优先乘坐救生艇)

六:总结:团结合作,勇于献身精神的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