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七年级教案 > 初中语文《黄河颂》说课稿「汇编」

初中语文《黄河颂》说课稿「汇编」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12W 次

  《黄河颂》优秀说课稿

初中语文《黄河颂》说课稿「汇编」

 一、说教材

《黄河颂》是一首诗歌,一方面“情感是诗歌飞翔的翅膀”,另一方面按文学史的观点,它还是一首“思想大于艺术,情感多于形象”的“广场诗歌”,所以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而不是内容结构的条分缕析。此外,它篇幅适中,语言铿锵有力,很适合朗读,又不至于一个课时只能读两、三遍。在细致进行文本分析的基础上,我决定选用“朗读课型”。

反观学生朗读的实际情况,不会读、不能读的现象十分普遍。而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我们除了可以看到“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个直接要求之外,还可以在字里行间看到“朗读”的闪光,朗读已经作为基础内化到语文的教与学之中,正如韩军老师所呼吁:“美读吟诵,语文要回归‘诵读’之本。”所以从学情出发,选择“朗读课型”也十分必要。

朗读课型是“以朗读为主要活动方式,兼以品析、讨论、讲解等方法”,这不仅为学生学习本单元奠定了“反复朗读”的基础,也会提高学生朗读、品读的能力和水平。

确定课型之后,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有层次、有节奏地朗读《黄河颂》。实现这个主要目标,建构在朗读基础上的三个小目标:“体会诗歌情感,理清诗歌思路,品析诗歌语言”就自然实现了。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黄河颂》。

教学难点:有层次、有节奏地朗读《黄河颂》。

  二、说教法

在这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以物激情,以情带读。

朗读指导法——小步轻迈,步步推进。

互动激趣法——小组交流,师生辩论。

总之,是以物激情,进入情境,“小步轻迈,层层推进”对学生进行语调、语速、语气、节奏、停顿等方面的朗读训练,让同学们感受声韵,领会情感,理清思路,品味词句,丰富积累,发展语感。

  三、说学法

我会指导学生采用以下学习方法进行学习:

主动预习,知识积累;查找资料,了解背景;多种形式,训练朗读;小组交流,师生辩论。

  四、说教学过程

(一)、诗情导读《黄河颂》——文学中的黄河。

在课前我会提前一分钟到教室,展示黄河景观图片,播放《黄河大合唱》的背景音乐,预先创设情境,上课后,以“文学中的黄河”为主题诗情导读:

同学们,黄河,被誉为“母亲河”。她滋润了一片黄颜色的肥沃土地,哺育了一个黄皮肤的伟大民族。古往今来,众多的英雄豪杰,无数的文人墨客,来到黄河之边,站在高山之巅,歌唱过黄河,赞叹着黄河。当狼烟四起、抗战爆发之时,诗人向着黄河母亲,唱出豪迈的颂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河颂》,读一读、品一品,感受黄河的无穷魅力,学习黄河的不朽精神!

(二)、深情朗读《黄河颂》——体会诗歌情感,理清诗歌思路。

1、读得正确流利——积累生字生词

让我们一起迈出感受《黄河颂》的第一步。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老师的要求有两点:第一,要求人人出声,读得沸沸扬扬;第二,要求读准字音,断句正确,不漏字,不加字。

在同学们自由朗读的过程中,我会用多媒体展示出生字生词、易读错的字词。然后巡视课堂,注意倾听学生的朗读情况。

学生自由朗读两遍以后,我将以“读得正确流利”为要求,指导学生齐读一遍。

2、读得情感充沛——体会诗歌情感

齐读之后,我会根据学生掌握的实际情况,纠正个别读音,评价齐读效果,并顺势指出还没有很好地读出诗歌的情感。要读出情感,首先需要理解体会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我会建议同学们自由朗读,小组讨论,进行交流。

待同学们“情感体会”交流汇报结束之后,我简要而精当地进行点评。并建议男女分读,女生优先,为什么要女生优先呢?因为女生多婉约呀!让她们先读容易暴露问题。

我会用这样的方式进行引读:同学们,一会儿,你们先闭上眼睛听老师讲,脑海里想象老师描绘的情景,等老师说“开始”了,你们再睁开眼睛齐读。

我会用这样的语言进行引读:同学们,现在请闭上眼晴想,你就是诗人光未然,当抗日的烽火燃遍中国大地时,你正行军在黄河岸边,黄河呀,它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黄河岸边行军的八路军战士啊,他们唱着《太行山上》奔赴抗日的战场。亲见了河山的雄奇壮丽,目睹了壮士的英勇抗敌,你豪情满怀、无限感慨,于是,你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啊,朋友,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开始……(语速需要放缓)

我先请男生来客观评价女生朗读的效果,这样就能实现男生“主动请缨、群情激昂”的场面。

我再请女生来客观评价男生朗读的效果,这样就能引导学生对表达爱国情怀、风格豪迈的诗歌,要用热血沸腾、壮怀激越的语调来读。

通过讨论交流、男女分读,相信能够达成了“体会诗歌情感,有感情进行朗读”这个教学重点。

3、读得层次清晰——理清诗歌思路

实现这个目标之后,我将指导学生静心聆听名家朗诵《黄河颂》,这次不仅要求同学们再次体会诗歌的情感,还要求他们听清诗歌的停顿。

在同学们意犹未尽,回味无穷之时,我提出问题:你听到了几次停顿?请分析一下作这样停顿的理由,并建议可以从诗歌层次划分方面去考虑。

之所以在这个环节才引进名家朗诵,一是为了巩固情感体会的成果;二是为了在教学重难点之间巧妙过渡,并相应降低“理清诗歌思路”的坡度和难度。

如果学生聆听之后感悟实在不多,我就只能引导学生思考:“诗人有没有一上来就‘啊,黄河’,诗人是怎么写的?怎么抒情的?”

在讨论结束“理清诗歌思路”的小目标达成之后,全班齐读第二遍,这次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有层次。

学生齐读以后,我巧卖关子,激发学生期待:同学们读得很好,进步很大,看到你们的点滴进步,老师很高兴,也想朗读《黄河颂》,同学们看好不好?

据我的了解,学生肯定都会说好,但我还是不急,我要吊足他们的胃口,我会继续往下说:不过我这个人有个特点,没有掌声或者掌声不热烈我都读不好?

我为什么这么做呢?因为本班学生性格较安静,这样做也是因人制宜,从学情出发。

掌声一停,我就随着音乐深情朗读《黄河颂》,在朗读过程中,我将巧妙地错读、误读,把关键性雅词佳句交由学生发掘,把学生品析诗歌语言的过程转化成师生辩论的过程,从而提升学生质疑的能力。

朗诵结束之后,我还需要“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同学们,老师读得不错吧,那是字正腔圆,一字没错?

肯定会有学生举手质疑:老师,你读错了,你把‘我站在高山之巅’读成‘我站在高山之上’了。

我就故意这样说:这两个字差不多呀?那你得让我明白我是怎么错的?

这样就能顺势引导学生注意“山巅”和“山上”的不同。明确“只有登高望远,才能感受黄河的气势”。如果想更深入一点,还可以引导学生积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诗句。

如果碰到学生这样说:“老师,书上就这样写的?”

那我就只能踢皮球了:“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书上写的那也不一定都对呀!你再考虑考虑?”这样还是把问题抛给学生。

又例如:我把“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诗句顺序颠倒来读,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望黄河”时视角的变换,先读再评,品后再读,品出黄河的雄浑,读出黄河的气势。此外,在《黄河颂》一诗中还有比喻的妙用,反复的抒情,我将做重点进行品读。

如果在我错读误读的过程中,学生炸锅了,起哄了。我会随机应变,或学生指出一处我们就品读一处;或交给学生自己讨论交流。但依我对学生的了解,这种情况不会出现,但“有备无患”最好!

在总结环节我会指出:诗歌讲究语言的凝练、生动、传神,所以千百年诗人们都很讲究“炼字”、“炼句”。对这样的雅词佳句,我们要仔细品,用心读,要读得节奏鲜明,现在请同学们带着品词后的`感悟,伴随着音乐,我们师生一起,正确、流利、有感情、有层次、有节奏地第三次齐读《黄河颂》。

在“品析诗歌语言”的小目标达成以后,我的整个教学目标就全部实现了。

(四)、闲情联读《黄河颂》——丰富知识积累,提升朗读能力

我会这样激发学生:如前所述,古往今来,众多的英雄豪杰,无数的文人墨客,来到黄河之边,站在高山之巅,歌唱过黄河,赞叹着黄河。老师甚至认为不颂黄河非好汉。请大家将搜集到的有关黄河的诗篇朗读出来,大家一起分享、交流,看谁读得好,读得多。(这是纵向拓展)

在作业布置时,建议学生自主朗读课外读本上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并和课文进行比较。(这是横向拓展)

设计这个环节,我考虑有两点:文艺学有一种观点认为“文学起源于游戏”,中国古代文人就有“饮酒作诗对对子”的传统。这样的小游戏,学生的心情是放松的,闲适的,愉悦的,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另一方面对精短诗文来说,联读也能丰富学生的积累,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

说板书设计和效果评价

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序曲 ——————— 主体————————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   望黄河------------颂黄河   学习黄河精神

这堂课,我以朗读为主线,以线带面,层层推进,首尾呼应,互动充分,思考深入,但需要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在品读《黄河颂》环节,看似闲庭信步,实际上教师要做大量的准备,如果预设不够,学生急于讲错误,而思考不多,品读不够,就会流于形式,过于肤浅,表面热闹而已!

 《黄河颂》公开课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黄河颂,它是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初二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首诗歌。

下面我将从五大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与设计理念。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及教学目标 的设定:

《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也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诗歌着眼于“歌颂”,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语言和抒情方面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初一年级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更是他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强化爱国热情的好题材。

与旧大纲相比,新课标更突出了学生的心灵品悟和个性解读。

这样的课文更容易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新教材选入这篇课文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胸中的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强化爱国热情,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灵。

学习这篇课文时,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碰撞将使他们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因此,这篇课文在这一学段这一单元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基于以上考虑,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 将分三个维度设定:

㈠、知识和能力目标

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

㈡、过程和方法目标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了解时代背景,激发爱国热情,打动学生心灵。

抓住诗歌的节奏与感情反复朗读诵诗歌。

通过研讨分析来深入理解诗歌。

㈢、情感目标

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体会诗歌蕴含的浓烈的爱国热情,培养爱国情怀。

二、学生情况分析及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