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六年级教案 > 六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案

六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案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5.21K 次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六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案

六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案1

一、教学内容:

回顾拓展八

二、教学目标:

1、完成日积月累。

2、回顾本单元学习内容,归纳写作方法。

3、完成练习。

三、教学重点:

完成日积月累、回顾本单元学习内容,归纳写作方法。

四、教学难点:

回顾本单元学习内容,归纳写作方法。

五、教学方法:

朗读、阅读、总结归纳。

六、教学准备:

课件PPT

七、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师谈话导入:

1、成语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是在近千年的文化积淀过程中形成的。它犹如我国灿烂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内涵丰富,意义深远,读起来朗朗上口,非常便于记忆和传播;其中一些成语的背后还有生动的'故事和传说,用起来极为生动、形象。可以说,他们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成语大展台。

二、成语大闯关

(一)第一关:我会读

1、学生自读成语后

2、指名读成语,说说这些成语和什么有密切的联系

(二)第二关:我会猜

1、师出示图画

2、生根据图画说成语,并说说是根据什么来猜的。(形象地理解成语意思)

(三)第三关:我会说

请生说说有关的成语故事或前面没有说过的成语的意思,还可以用成语说话。(根据故事内容了解成语意思,加深理解,并活学活用。)

(四)第四关:我会用

请生选用恰当的成语填空

1、小作者真是(),写出的文章构思(),内容()。

2、音乐会上,既有()的流行音乐,也有()的世界名曲,一曲终了,(),令人回味无穷。

3、这些冰雕艺术品太美了,真是()、()。

(五)第五关:我拓展

请生说说同类的成语。

(六)学《响遏行云》这个成语故事

1、学生自己读成语故事,并读懂内容。

2、说说这个成语的意思。(响是指声响;遏是指阻止,使停止;行云是指流动的云彩。想遏行云指声音高亢阻拦了天上的流云,多用形容声音响亮。)

3、再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读后和受到的启发,并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4、拓展练习:你还知道哪些成语故事。

(引导学生把阅读成语故事的兴趣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多读书,多积累。)

(七)师总结

(八)作业

1、背背日积月累中的成语并继续搜集同类成语

2、继续搜集成语典故

六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1.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以及现在绿风荡漾的青山图片,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谈话:上一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3、 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⑴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⑵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小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了解课文大意。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指导阅读,感受“奇迹”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2.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①“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②“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引导学生想象,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

③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些到了这一奇迹?学生自读课文一至五自然段。

3.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①“大环境”──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

(如有条件可用课件补充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沙尘暴等资料。)

②“小环境”──艰苦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

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3.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①引导: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引读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②指导:“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老农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③总结: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四、再读全文,积累拓展

1.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

① 阅读,勾画。

② 同桌交流。

③ 大声诵读。

2.交流读后感受。

引导:你想对老农说什么?还想对别的什么人说点什么吗?

板书设计:

青山不老

大环境──险恶

创造奇迹

小环境──艰苦

六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激发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欲望,引导学生把内容写具体,语句通顺,意思表达清楚,发展学生的个性习作。

2.编辑自己的习作选,培养学生设计整理、创编等综合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写作过程中,提高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

1.激发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欲望,引导学生把内容写具体,语句通顺,意思表达清楚,发展学生的个性习作。

2.编辑自己的习作选,培养学生设计整理、创编等综合能力。

教学难点1.激发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欲望,引导学生把内容写具体,语句通顺,意思表达清楚,发展学生的个性习作。

2.编辑自己的习作选,培养学生设计整理、创编等综合能力。

课前准备组织学生课前收集自己满意的习作,为整理个人习作集做好准备。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个性备课

一谈话导入

成长是我们生命的永恒的主题,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汇成了我们丰富的'生活轨迹,带给了我们快乐、醉人、难忘、忧伤等不同的生活体验,这些体验令我们的童年散发着迷人的气息,今天让我们将自己最感兴趣的东西流于笔端,共同分享吧!学生读书,明确习作要求: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感情真实。使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更充分的了解习作要求,并进行资料收集。

二分组准备

读了作文提示,相信你的头脑中一定会浮现出生活中的一幕幕情景.请选择自己印象特别深刻的和同桌交流交流吧。

你与同桌交流的同时是不是又想起另外的一些事情呢?赶紧拿起笔来选择你最感兴趣的内容写下来吧。

同桌交流

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意识

三生习作

师巡视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四、修改习作,评价赏析

1.学生自改

请将你的习作朗读两至三遍,对照习作要求自己进行修改。

2.小组内同学互评互改

①画出值得欣赏的地方,并说说好在哪里。

②对文章中的哪些地方还有好的意见和建议提出来。

3.根据同学的建议再次修改润色作文。

4.精彩赏析

每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朗读自己的习作,可以是全文,也可以是片段,教师引导学生赏析,说说好在哪里(着重注意内容是否具体,语句是否通顺,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能够打动别人)。

五、誊抄作文,汇编成册

1.赏析后再次修改作文,誊抄作文

2.汇编成册

六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案4

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多好啊在文中多次出现,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

l、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感悟郝副营长的美好心灵,学习他不怕牺牲的精神,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回报祖国。

(四)美育渗透点

让学生体会生活之美、生命之美,提高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辨别美的能力。

二、学法引导

学过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中,理解先烈的宽广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2、从部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学习先烈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难点

理解作者由具体的事物而产生的联想。

(三)解决办法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时理解和感悟郝副营长无私奉献的精神。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通过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回报社会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步骤

(-)揭题,练说

1、板书课题。

2、练说。教师提问:①你见过什么灯?它们的形状是怎样的?分别用在什么地方?②这些灯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如果没有这些灯,生活会是怎样的?有了这些灯生活又变得怎样?

(学生联系实际,在说的过程中已经对我漫步天安门广场感到光明和温暖有了具体的认识。)

(二)理文,练说

1、读课文,弄清人物间的关系。

(我与郝副营长,虽然工作性质不同,但目的是一个,即消灭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

2、读课文,弄清火光与灯光的关系。

(这里教师可设计几个填空,辅助学生弄清这一问题。)

(1)战斗间隙,郝副营长划着______,借着______看一本书,书上的插图画的是______。他充满了对未来的______。

(2)守敌的围墙被炸开一个______,突击连马上______,后续部队在黑暗里______,在这______的时刻,郝副营长划着火柴,点燃了______,______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

(3)战斗胜利了,现在孩子们能够在______学习,可他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______。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研究完成上述填空后,可引导他们深入分析,使学生体会到微弱的火柴亮光使郝副营长对灯光充满了无限的向往,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用点燃那本书的微弱火光照亮了通向胜利的道路,也照亮了他人生最光辉的时刻。)

3、读课文,弄清文中三个多好啊间的关系。

(课文三次出现多好啊!这句话,可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来,标上序号,然后读一读上下文,找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说这些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了什么?然后通过小组交流、集体汇报的形式,帮助学生弄清这一问题。第一次说这话是对天安门广场灯光的赞叹,是引起我回忆的直接原因。第二次说这话的是郝副营长,他看了书中插图后,对图上的孩子能在灯光下看书深感羡慕。第三次说这话的依然是郝副营长,他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三)激情,练读

1、指导学生读回忆部分。

(郝副营长的话要读出沉思、询问、回忆、憧憬的语气:激战部分要读出猛烈、着急;战斗结束部分,语速放慢,读出对战友无限崇敬之情。可采取指读、组内读、齐读等形式。)

2、指导朗读课文首尾段。

(这部分总的基调是流畅,读出对战斗深沉的怀念。)

3、自由感情朗读全文。

(学生在感情朗读当中自然感受到当前生活的幸福,联想到先烈的献身精神,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四)延伸拓展

1、简介作者,鼓励课外阅读。

2、写出学习本文后的感想。

(五)布置作业

1、鼓励学生课外阅读《七根火柴》、《三人行》。

2、练笔:仿照课文的叙述形式写篇作文,内容自选。

六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案5

定向观察,搜集素材:让学生带一张自己学艺、参加艺术欣赏活动的照片,或者带一件自己喜欢的艺术品学生带一张自己学艺、参加艺术欣赏活动的照片,或者带一件自己喜欢的艺术品搜集素材,为习作做好准备。

(一)合作交流、拓展思路

1、激情引入

教师引导: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艺术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粮食。我们班的孩子个个多才多艺,见多识广,这是平时生活中我们留下的精彩画面。我提议让照片的主人来做画面配音吧!

2、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带照片或艺术品的内容,将学生分成学艺组、艺术品欣赏组、艺术欣赏活动组等。

(二)放胆试写,自主修改

教师巡回指导,教师注意提醒学生应用好词佳句。

课前展示学生收集的学艺画面,并提出配音的'要求,为这次习作主要内容做铺垫。

1、上台介绍

教师请1到2名学生上台介绍照片内容,细说发生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教师将学生述说过程中引用的好词佳句一一板书,特别是感受和想象部分,要反复强调。让学生知道在叙事的时候加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能使情节展开,内容丰富,更加生动、感人。)

2、小组交流

(1)组内交流,互相提出优点,指出不足,帮助改进。

(2)每组推荐1名代表,全班交流,提出修改建议。

(二)

1、学生自由撰写习作。

2、修改习作。

(一)

1、课前展示学生收集的学艺画面,并提出配音的要求,为这次习作主要内容做铺垫。

2、介绍发生故事和亲身感受,练习口头表达能力。

3、学生在小组交流中取长补短,将艺术加工制作和鉴赏融合,交流不同的体验感受。

(二)培养学生自由修改习作

1、回扣要求,交流习作。

教师引导学生赏识他人习作的成功之处,审视自己习作中的不足,取长补短,”

2、佳作欣赏,借鉴提高。

教师选择少量习作展示、点评。1、小组内交流,可以读一读自己习作中最满意的段落,请其他同学进行赏析。

2、小组内选出优秀习作。1、教师积极的引导,便于学生更好地交流。给与学生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学会取长补短。

2、让学生学会欣赏习作,学会修改习作,从而提高自己的习作水平。

六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能够在课文中寻找花与潮的关系的句子

3、研读第四自然段,体会“花动如潮,花多如潮,花盛如潮,花声如潮”。感受海棠花的美,感悟生命的魅力。

4、提高质疑的能力,并能通过研读课文,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点:

初读课文,寻找花与潮的关系的句子;研读第四自然段,体会“花动如潮,花多如潮,花盛如潮,花声如潮”

三、教学难点:

能感悟生命的无穷的魅力

四、教学过程:

一、审题质疑 感知花如潮

1、出示课件:(潮水) 谁来说说这潮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出示课件:(花)那这些花又让你想到了什么词语?

3、出示课题:可今天我们要来欣赏一种特别的“潮”(花潮)

4、审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预设:花如潮有什么关系?花潮是什么样的?

5、那就让我们一起去圆通公园看一看吧。(课件出示课文第1、2自然段内容)

6、圆通公园里那么多的景物就包含在这14个字,让我们来读读,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7、其实圆通公园不仅景致多,那里的花潮更是美不胜收。就让我们随着作者,进行一次心灵的旅行。

二、初读解疑:寻找花如潮

1、自读课文,要求

(1)、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

(2)、在课文中找找写花潮的句子,想想这是这样的花潮?

(3)、课文除了写花潮,还写了什么?

三、精读研究,感受花如潮

1、作者为什么称海棠花为花潮呢?大家一起去课文中找找答案。一边读,一边划出相关的句子。

2、交流研读

(1)后山沿路有一大片海棠,平时枯枝瘦叶,并不若人注意,一到三四月间,真是花团锦簇,变成一个花的海洋。

向高处看去,隔着密密层层的绿荫,只见一片红云望不到边际。(板书:花多如潮)

A你们是怎么理解:枯枝瘦叶和花团锦簇的?

B(出示课件)你们看这一簇簇、一丛丛的海棠花,形成了一个花的海洋。所以作者称海棠花为花潮。老师用一个词概括——(板书:花多如潮)

(2)每棵树都在微风中炫耀自己的鼎盛时代,每一朵花都在枝头上显示着自己的'喜悦。

A、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B、朗读指导

C、(出示课件)你们看,这就是在枝头微笑的海棠花,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朵,你将如何炫耀自己的鼎盛时代,如何显示着自己的喜悦?(让学生大胆想象)

D、这么多的同学的想象给我们一种争奇斗艳的感觉,你们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E、现在你能模仿老师刚才的样子,概括花与潮的关系?(板书:花盛如潮)

(3)、有风,花在动;无风,花也潮水一般的动。在阳光照射下,每一个花瓣都有它的阴影,就仿佛多少波浪在大海上翻腾。你越看得入神,你就越感到这一片花潮正在向天空、向四面八方伸张,好象有一种生命力在不断扩展。

A、引导质疑:为什么无风花也在动?

B、那就让我们先来看一看。

C让我们深入到课文中去体会一下吧。

D你们怎么理解“有一种生命在不断扩展?”

E、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这种生命的魅力吗?

概括花与潮的关系 (板书:花动如潮)

(4)你可以听到潮水的声音……犹如海上午夜的潮声。(板书:花声如潮)

A、作者听到了哪些声音呢?

B、还会有些什么声音?

C、这些声音是作者听到的,为什么还要写上一个“也许”?(讨论)

D、是啊,正是这朦朦胧胧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才让作者想到了——海上午夜的潮声。

E、通过朗读来表现这隐隐约约的声音?

F、能试着背一背吗?

G、概括(花声如潮)

小结:花团锦簇,繁华似锦,看花人蜂拥而至,我仿佛置身于一片花潮之中

3、整体回归

这么美丽的海棠花真是让人留恋往返,就让我们来回味一下吧。(读三个句子)

四、分工积累

1、这么美的句子能把他积累下来就更好了。大家可以小组合作,一人背一句,等会儿,一起展示你们的成果。

2、展示背诵成果。

附板书:

10、花潮

花多如潮

花盛如潮

花动如潮

花声如潮

六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案7

学习目标:

1、学习并积累“鼻祖、旷野、随心所欲”等词语和优美语句。

2、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通过默读,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准备有关戏曲种类的录象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观看录象,感受丰富多样的戏曲种类。听一听,看一看,你能说出这些戏曲的名称吗?

2、上节课,我们随作家老舍一同感受了美好快乐的春节,我们的祖国不仅有丰富多彩的节日风俗,还有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黑格尔曾经说过:“哪个民族有戏剧,就标志着这个民族走向成熟戏剧是一个民族开化的民族生活的产物。”生活在我国西南部青藏高原上的藏族,就是一个古文化十分发达,堪称相当成熟的民族。她所创造的举世瞩目的藏戏艺术之神奇独特、灿烂辉煌,正好印证了世界智者有关民族成熟与否的论述。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它有着1300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历史最久远的戏剧之一。藏戏艺术,剧种流派众多,表演形式富有民族特色,《文成公主》《诺桑王子》《卓娃桑姆》《朗萨雯蚌》《白玛文巴》《顿月顿珠》《智美更登》《苏吉尼玛》八大剧目已成经典,音乐唱腔韵味隽永,面具服饰五彩缤纷、瑰奇神异,名角新秀不断涌现。所有这些,无不昭示着藏戏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去领略有着悠久历史,深受藏族人民喜爱的藏戏。

二、整体阅读,初步感知

1、阅读课前导语,明确自读要求。

2、默读课文,注意默读的速度。读后划出文中不懂的词语,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想想意思。

3、同桌互相交流自己读懂的词语。

4、速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段讲了藏戏的形成,哪些段介绍了藏戏的艺术特色。

读后交流、梳理:4-7段讲的是藏戏的形成,8-19段讲的是藏戏的艺术特色。

三、自主研读4-7段,感受藏戏形成的.神奇。

1、自由读4-7段,思考藏戏是怎么形成的,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指名说藏戏的形成,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后提出需要补充的内容。

3、这个传奇故事最打动你的是什么?学生自由表达,如唐东杰布为民造福的美好心愿,七位姑娘的义举,

4、把你的感受带入文中,有感情地读一读吧。

小结:这个传奇的故事深深扎根在藏民的心中,唐东杰布不愧被誉为藏戏的开山鼻祖,时至今日,在每一个藏戏剧团,都会供奉有他的画像,接受着一代代艺人的膜拜,也让我们顿生出几分神圣和肃穆感。

四、自主研读8-19段,感受藏戏独特的艺术魅力。

1、出示研读主题:①()的面具;②()的舞台;③()的演唱风格;要求: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读内容,反复阅读相关段落,把藏戏的主要特点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概括出来。

2、集体交流研读结果,说说你是从哪知道的。

①面具:多样、夸张、形象鲜明。

②舞台:没有固定舞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③演唱:固定的程式、唱腔及动作丰富、不受时间限制

3、补充阅读短文,感受藏戏的地域文化特点。

阅读材料如下:有人跟我说,一听到藏戏,尤其是身在他乡,就仿佛又回到在辽阔的草原上,感受着高原的蓝天白云。这话并不夸张。藏戏的声音悠远而铿锵,象冰川汩汩的流水,又如高原遒劲的疾风,它是唱者全身气力的投入,它的感情充沛而丰富,曲调跳动而激越,带点悲伤,带点忧郁,更包含沧桑;藏戏是高原的艺术,自然融入的高原的气魄与雄浑。它那类似西洋咏叹调的唱腔能把人的心紧紧抓住,一顿一扬,忽高忽低之间,贯穿消融了人生的喜怒哀乐,因此听藏戏实际也是在感悟和体会,一曲一调,一章一节也许正应和了你心灵深处的真性情,所以有人在听时便边舞边合,这便是藏戏唱功的神奇了。

藏戏的形式也大有可说之处,仅面具就多样而且表意丰富,这有点象京剧,借助脸谱能够反映人物的性格形象,不过前者的色彩不是直接勾勒在人脸上,藏戏佩带的面具造型粗犷、抽象。从形状上分,藏戏面具有直板式的,也有形象立体的,而质地则多为皮革、绒布,也可以泥塑而成。至于颜色的表意:黑色代表阴险,红色代表权力,黄色代表智慧传统悠久,博大精深,这就是藏戏得以传世的根本所在了。

尽管短暂的接触,使得我至今还没有完整的欣赏过一场藏戏。但是以采访为机缘,在视听中感受震撼,在震撼中有所感悟,藏戏在我的西藏之行中已经注入了额外的意义,它也将我引入西藏的神奇之中。

读后交流:藏戏独特的地域特点体现在哪?

4、对照开头,体会写法。

①再读8-19段,请你试着用几句话概括藏戏的特色。②指名读1-3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概括的?③评一评这样开头的好处。

5、总结:有着千年悠久历史的藏戏艺术,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风雨洗礼之后,时至今日,犹如一朵盛开在西藏高原上的雪莲花,深深地扎根在西藏人民的心灵深处。藏族人民通过它歌颂生活的真、善、美,鞭笞现实中的假、恶、丑。可以说,她是藏族群众衡量生活的一把尺度,是高原儿女创造的一个艺术奇珍。

教学反思:

六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案8

教学目标

1、自觉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各形各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收集有关春节的习俗、古今文人描写春节的文章、诗词、童谣、春联等。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预习题纲

1、初读课文,划出本课的生字词,读准字音。

2、自由读课文,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一课时

一、童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动漫童谣童谣,自己读读: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这首童谣写的什么内容?

2、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交流汇报。(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到正月十九结束)

三、细读鉴赏,感受春节。

1、默读全文,思考课文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北京春节哪些热闹、浓烈的画面,你最喜欢其中的哪几幅。

2、小组研读。

出示研读提示:

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读一读,划出最能表现春节年味的句子,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②小组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交流自己的感受。

③根据小组交流的情况,自己再读相关段落,补充完善自己的阅读感受。

④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四、品读课文,体会过年的气氛。

1、指导品读“腊八”,播放课件,自由朗读描写“腊八”的语段,边想一想:

⑴、腊八的时候,人们做些什么?你们家在这一天会做同样的事吗?

⑵、从中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语言风格?(引导学生读“这不是粥,而是……会。”“色如翡翠”“色味双全”)

2、指导品读“除夕”,指名朗读。

⑴、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闹。

⑵、抓“除非,万不得已,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六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案9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堂皇、渺小、附庸、养尊处优”等词语。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五手指的不同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

3、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理解五根手指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了什么表达方法表现这些特点的。

教学难点

领悟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搜集丰子恺先生的相关资料。

导 学 过 程二 次 备 课

预习题纲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把你们的手伸开,看看你们的手指形状,你们说,哪根最好看,哪根最有用?同学们的说法各一,我们今天来读读课文《手指》,看作者写了什么。板题:手指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互相解答不懂的词语;

2、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板书填空题,让学生寻找出答案。

三、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标画出本文的`中心句。(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2、自主学习,思考问题: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点?读书标画相关语句。

3、汇报交流,体会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会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指出每根手指的长处和短处:

(1)大拇指:短处:姿态不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只有一个关节;长处:最肯吃苦。

(2)食指:短处:姿态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曲线;长处:工作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机敏。

(3)中指:短处:养尊处优,做事名义上参加,实际并不出力;长处:地位最优,身体最高、相貌最堂皇,左右有屏障,曲线优美。

(4)无名指和小指:短处:能力薄弱是其他手指的附庸;长处:体态秀丽,秀丽可爱,在丝竹管弦、舞蹈上能力强,有用武之地。

4、适时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根据手指不同的特点,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受。

四、品读课文,体会写法。

1、指生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作者通过描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理解句子:“手指的全体,同人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3、小组内分角色扮演五个手指:把全班分成六个小组,其中五个分别演五根手指,展开《五指争功》的辩论,每组重点说自己的好处,批评他人的不足,另外一组当裁判组,最后说说其中蕴含的道理。

4、你觉得作者喜欢哪根手指?本文的描写果真“却无爱憎在其中”吗?

5、你愿意做哪根手指呢?为什么?

板书设计

大拇指:不美,最肯吃苦

食指: 不窈窕,工作复杂 根根团结有力量

中指: 养尊处优,工作略为扶衬

无名指和小指:秀丽可爱,能力薄弱

六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案10

“班级纪念册”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1.通过制作“班级纪念册”,培养学生热爱母校、珍惜同学情谊的思想感情,培育团队精神。

2.以生活为本位,启发学生从自己的经历中选取作文材料;开拓思路,使他们体会到:同一题材,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写出不同的作文。

3.说写结合,完成两篇作文:

(1)介绍照片中的“我”;

(2)为同学的照片写一份说明(照片中的“他”)。

二、教学安排

1.导语。

你们即将离开生活了多年的母校,告别朝夕相处的'同学,必定有些依依不舍。为了给母校留下一个永久的纪念,建议你们每人挑选一张自己认为最有意思的生活照片,汇集成一本“班级纪念册”送给母校。你们同意吗?

但是,光有照片还不够,建议你们各自为自己的照片写一点说明,附在其中,好不好?

2.范例及讲评。

你为什么带这张照片来?它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它能说明什么?先想一想,谁愿意说说?

讲评重点:有无具体内容,是否介绍清楚。

板书:

围绕一个意思要有具体内容特点介绍清楚

3.练习。

(1)独立思考:这张照片是在什么情况下拍的?其中有什么故事?

(2)小组交流,练习口述。

4.大组交流。

请各小组推荐:哪位同学说得较好?

讲评:进一步启发思维,介绍各自的特点。

5.当堂习作。

限定时间,快速习作。

6.相互修改。

找一个朋友,征询意见,自行修改。

7.小结。

六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案11

一、教材解读

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课文先描写了院子外面绿意浓浓的山林景观,展示了一幅改造山林、美化家园的喜人画卷,喻示老人绿化山林、改造山沟所取得的成绩;接着作者从两方面补充介绍了山林改造的背景状况:通过山沟的大环境(即自然条件)的恶劣险峻,来衬托改造山林的艰难困苦;通过老农生活条件的简陋艰辛,突出老农植树造林的难度之大、态度之坚决;通过村干部的补充介绍、老农的陪同参观,展现了老人植树造林、绿化家园、造福后代的成绩;最后以作者自身的心灵感触提升全文,点出文章的中心意旨。

课文语言简练、生动,借助比喻、拟人等表现方式,将山沟里绿树成荫、枝繁叶茂、错落有致的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展示的还有老农为创造这片绿洲所付出的千辛万苦,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老农的勇敢和所创造的巨大生态价值。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三、教学准备:

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初探课文,认识老人

1、猜字激趣。

出示“老”字。这个字的意思大家都知道吧,谁来说说看。

《说文解字》中也是这样解释的:“七十曰老,言须发变白”,告诉了我们“老”的本义。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揭题读题。

2、自学课文。

认真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3、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语。

(2)选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默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

预设交流点:

(1)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人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板书:离世)

(2)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板书:过世)

(3)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板书:81岁)

(4)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板书:再也出不来了)

二、再读课文,感受青山之美,环境之恶

1、正是这样的.一位古稀老人,在年迈之时却创造了一个奇迹,再读课文,找找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

预设交流点:

(1)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课件展示林海,这段话中有两个“全”,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导读这段话。

(2)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点拨:一亩约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

(3)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点拨: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树?它们的作用是什么?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吗?

2、体验绿洲所处环境的险恶。

(1)这样的一片绿洲在祖国大地上随处可处见,能称之为是“了不起的奇迹”吗?

(2)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从哪儿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①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用课件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干旱、霜冰、沙尘暴。

②结合注释理解“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的意思。

(3)在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树造林,创造出这座青山,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啊!

三、深究课文,领悟“青山不老”

1、默读课文思考并讨论,一位平凡的山野老农,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每日耕耘在荒山野岭中,是什么在支撑着他选择青山作为生命的归宿呢?

2、集体交流。

出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老农怎样实现自己的价值?“另一种东西”是什么呢?

小结:是老人执著地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啊!这种东西不会随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老人的年迈、离开而消失。它将永远根植在我们心中,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只要老人的精神不老,这青山会老吗?

(1)以“青山是不会老的”写一段自己的感想。

(2)交流练笔内容。

(3)总结课文:有了老人精神熏陶下的人们对青山的呵护,我们的青山怎么会老呢?它将越来越茂盛,越来越广阔的遍布祖国大地,万古长青。

四、积累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