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六年级教案 >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评析「精品」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评析「精品」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5.38K 次

 一、 整体评析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评析「精品」

【教材评析】

《山谷中的谜底》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六年级下册中第五单元“感悟人生”中的一篇课文,是一篇富有哲理的散文。作者用简练的文笔,讲叙了加拿大魁北克省山谷中一个奇异的自然现象,启发人们“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因此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我们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这篇课文属于叙事说理性文章,先以简洁的语言叙述事情,然后由事及理,由物及理。教学时,我们应着力先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体会事物特性,然后引导探究,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

【学情分析】

这次我们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小学六年级学生,他们经过近六年的学习,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大部分学生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具有一定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及设计理念评说】

针对学生认知特点,夯实基础,着力培养语文基本能力,是本课教学目标定位。

准确把握语文课程特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努力构建一个和谐的教学空间,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是本节课基本的教学设计理念。

  二、 第一课时教学评析

(一) 课时教学目标评说

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⒈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⒉学4会本课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⒊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初步了解文章表达顺序。

⒋能读懂课文一至二自然段。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的制定,着力于实实在在地读通课文,扎扎实实地训练学生识字、写字能力。

(二) 评说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为:

⒈谈话导入,扣题激疑。

⒉初读引思,整体感知。

⒊细读“谜面”,设下悬念。

⒋练习写字,习得能力。

⒌课外练习,巩固提高。

第一个环节,卜老师由猜谜导入,适时点出“谜面”、“谜底”,既而用饱含情感的语言,把学生带入大自然,带进课文美好的境界,起到了引人入胜,激发兴趣的作用。接着,老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主动质疑、乐于探究的能力。

第二环节,老师引导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读,先后四次读文。第一次,自由轻声读,提出读书要求。这样的读,要求明确,鼓励学生读出疑问,尊重学生主体,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走进文本。第二遍指名读,在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朗读情况后,指名分节读课文,教师获得反馈信息后,适时评价。第三遍默读,引导学生思考围绕课题时所提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如果你能提出新的问题,你会很了不起!”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在读中产生疑问,实实在在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默读后,老师更注重反馈,对学生已解决疑问的,充分肯定;对于有些疑问还不能确定的也不急于作答,鼓励学生在下一环节的学习中寻求答案,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学习,从而达到有效学习。第四遍浏览课文,理清文章脉络,为下一课时揣摩文章表达顺序奠定基础。这四次读课文,读得扎实,读得有效,教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充分发挥了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调动了学生想学的愿望,发挥了其学习的主动性,为进一步感悟课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环节,教师由问入手,引导学生边读边思,找到文中描写谜面的语句,在此基础上,卜老师让学生画一画山谷示意图,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对文字的理解更形象、更直观,让学生在积极的心态下边读边思边画。画出示意图后,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突出“奇异”和“始终”这两个词语,从而设下悬念,为下一课时的“揭秘”奠定基础。

第四环节,练习写字。卜老师先让学生识记生字,再让学生读帖,观察如何把字写美观,最后描帖、临帖。汉字的书写能力是在写字的实践中形成和提高的,不是“说”出来的,我们要少说多写,不能让“说”挤占了写的时间。

第五环节,作业设计,体现务实精神,突出第一课时教学特征,也为下一课时学习服务。

总之,卜老师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明确,思路清晰,体现了《课标》要求。教师以亲切的教态,富有激励性和启发性的语言,引领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积极学习、主动学习,既感悟语言,有训练了思维,也习得了能力。整节课看似简简单单,却是实实在在。

 三、 第二课时教学评析

(一) 课时目标评说

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⒉读懂课文,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领会既要敢于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⒊揣摩文章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本课的表达方法。

第二课时目标制定体现以读为主,着力培养学生语感,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目标制定全面准确,实事求是。

(二) 教学流程评说

1.复习检查,构建阅读话题。

2.抓住关键,引导读中感悟。

3.表达体验,进行深度阅读。

4.反顾全文,揣摩表达特色。

5.课外延伸,拓展练习。

第一环节,范老师将听写词语这一常规训练引入课堂,意在从点滴入手训练学生语文基本能力,引导学生叙说文章条理,这是为了让学生体会文章表达顺序,从篇章结构的角度了解课文特点,也是潜移默化地训练学生的谋篇布局的能力,同时也呼应了上节课的教学活动,体现了教学的整体性。

第二环节,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范老师以“谜底”为着力点,以读中感悟为主要方式,扎扎实实地训练学生阅读能力。

范老师首先引导学生直奔谜底,既而思考:什么原因造成这一奇异景观?学生先注意到了“特殊的风向”这一要素,教师通过讲解,帮助学生了解风向,然后抓住“漫天飞舞”、“大雪纷飞”体会雪大,也为下文理解雪松的不屈抗争和智慧弯曲作铺垫。

在教学课文第三自然段中描写雪松与风雪抗争的语段时,范老师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读中悟义,读中悟性,读中悟法。读中悟义,即了解这段话的大概内容。读中悟性,即通过读,体会事物的特性。范老师训练学生默读,边读边圈点批注,体会雪松特性。《课标》指出,要训练学生默读,默读要有一定速度。教者抓住了本课教学的着力点,训练学生默读能力,恰到好处。默读是正确理解语言材料的快捷途径,默读时,发音器官被抑制,有利于默默地思考、比较、推敲,还可以停下来,重复看,反复想,理解可以更深入。学生在静思默想中品味语言,收获很多。他们准确地抓住了体现雪松特性的关键词语,纷纷发表自己观点。老师结合学生回答巧妙地设计板书,板书内容简洁,突出教学重点,更利于学生感悟文本。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深了理解,既感悟到雪松的特性,又受到情感熏陶,雪松的形象在他们的脑海中更加清晰。读中悟法,即通过读,感悟文章的表达方法。范老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四个“反复”,通过句式比较,体会雪松在风雪中一次又一次顽强的抗争,一次又一次智慧地弯曲,一次又一次保持苍翠挺拔的身姿。学生不但领悟了文字所传递的情感,更领悟了作者语言表达的方法,不仅读懂了语言,还读透了语言。

学生默读过程中还关注了文中的省略号,老师适时表扬学生会读书,并讨论省略号在文中所起到的作用。这样的过程,体现了教者严谨的教风,学生在品味语言的同时,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这也正是我们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如果长期训练,学生必能养成读中品味、揣摩表达的习惯。学生的语感得以培养,同时学会运用语言,语文素养才会得以切实提高。

在学生充分感悟雪松特性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范老师创设情境,以富有激情的导语,把学生带入那大雪纷飞的山谷,一次又一次用心朗读,入境生情。正如范老师课堂上评价学生朗读所说的一样:“雪松已从课本中走入了孩子们的心中。”我们听到了孩子们由衷的敬佩,读书成为情感的自然流泻。在入情入境的朗读后,范老师自然地引导学生表达内心情感:“此时此刻,你想对雪松说些什么?”有了前面充分的读中感悟作铺垫,学生的表达更显主动、流畅和动情。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了教者充分尊重学生主体,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扎实地训练了学生理解与表达的能力,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平等对话。

第三环节,学习课文四、五自然段,理解文中第二个旅行者的话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范老师在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后,并未急于讲解,而是让学生联系上文雪松“弯曲”和“反弹”的品质,由此延伸,引导学生联系阅读过的名人和故事,看见过的身边人的故事、亲身经历过的故事……用具体的人和事来真切感悟这段话的含义。课堂中,老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静思默想,写下自己的体会。这样的探究,就使得学生对这段话的解读,从具体的“物象”——雪松,联想到具体的人和事,从具体的物、人、事中,体验到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取得胜利的人生哲理,也水到渠成地理解了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含义。学生在默读写体会时,我们虽暂时听不到琅琅的读书声,但我们能感受到学生的.思绪在飞扬,他们调动了自己的知识储备,联系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在积极、深入的思考中明辨事理,学生的感受、理解、评价的能力得以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

第四环节,总结课文,揣摩表达。这一环节中,老师引导学生揣摩文章结构特点,领悟由物及理的写作特色,潜心会文,训练学生谋篇布局的能力,也体现了《课标》的精神。

第五环节,“读一读、做一做、写一写”的作业设计,形式多样,要求有层次,重视学生综合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范老师的课堂教学活动,紧扣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安排循序渐进,以训练为主线,以读为主,通过个性阅读、合作学习,在师生、生生、生本的平等对话中引导学生在读中学,在读中悟。教学中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探索、合作的空间,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整节课,学生听得用心,说得积极,读得动情,写得实在,是一节朴实而又蕴含智慧的课。

  四、 总结反思

自从接到承办这次研讨活动的任务以来,我们一直在深入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常规课应该怎么教?“常规”一词在词典中的解释为:“沿袭下来经常实行的规矩”。在课改深入的今天,我们每位语文教师应该沿袭什么样的规矩呢?今天,我们通过一堂完整的阅读教学课给出了我们心中的答案,也想与各位同行共同探讨,我们的思考是: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打基础。

说是简简单单地教,其实并不简单。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要想上好一节常规课,必须重视以下两方面:

(一)深入解读文本

⒈读通文本

我们语文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应从整体入手。应特别重视研读《语文课程标准》,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特点,明确语文课程的地位、任务和标准,落实语文学习的基本方式方法,探究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我们要熟读全册语文教材,并借助参考用书来正确地、具体地了解教材的教学要求、目标、特点、内容、重点、结构体系和方式方法等,做到成竹在胸。对课文的整体解读,就是要把握主要内容,理清思路结构,体会思想感情;要把握人物(事物)的本质属性等等。我们解读文本,可按三个层次进行,即课文写了什么?课文是怎么写的?课文为什么要这样写?以求通读文本,整体把握。

⒉读透文本

读透文本,就是细读课文,不要轻易放过去一个字,咀嚼字里行间的含义和情趣,要仔细研究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个字,这个词,为什么要用这种句式而不用别的,细致品味其美妙和神韵,在品词析句中揣摩作品。作者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感情,而我们则要通过语言文字来触摸作者的心境。我们应该引领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符号,挖掘内涵,感受作者深邃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遣词造句的独特魅力。

(二)重视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

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才是有效的教学。张志公先生说:“听说读写各有其不同的特点、功能与规律,不能互相代替;四种能力又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不可割裂开来,有所偏废,顾此失彼。”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实践是能力发展的基本途径。因此,小学阅读教学要多给学生创造听说读写的实践。

读的实践。在高年级段,我们要加强默读训练,抓住教学的着力点和教学设问的着眼点训练默读。前面我已对默读的重要性作了较详细的说明,这里不再赘述。我们也要给足时间训练朗读。有感情朗读课文是学生外化语言文字感悟结果的一种方式,能“活”化文本,使学生进行积极的心智活动,并在情感体验和感情表达的交互作用下,进一步感悟和积累语言。

写的实践。一是识记生字,指导书写。我们要充分利用良好的习字资源,引导学生认真读帖、描帖、临帖和默帖,在指导过程中点拨技巧,揭示书写规律,给足时间让学生写。二是揣摩写法,迁移运用。我们在研读教材时要通过比较阅读,把握写作特色,对照课标,筛选教学内容。选取那些符合年段教学要求的写作特色作为教学内容。在小学高年级,当体情悟道的工作完成后,要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揣摩作者这样的顺序写作的用意。还要学以致用,及时指导练笔,迁移运用,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水平。

听说实践。要寻求合适的听力训练材料,精心设计教学语言,坚持将听写词语、语段这样的常规训练形式引进阅读教学课堂。要根据教材特点,设计带有辩论性的话题,引导学生充分地说。

145274650749838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