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九年级教案 > 苏教版《鱼我所欲也》教学实录

苏教版《鱼我所欲也》教学实录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3.25W 次

  一、整体构思

苏教版《鱼我所欲也》教学实录

全文用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以诵读为主线,每课时突出一个教学重点或突破一个难点。其中第一课时,以诵读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内容。第二课时,突出“舍生取义”这个中心,引导学生思考人生选择的意义及所遵循的原则。同时积累文言词汇。

 二、重点 难点 路径

 学习重点:

积累文言语言。《鱼我所欲也》自然流畅,节奏感强,适于学生朗读背诵,培养语感。背诵课文。本文是一篇非常规范的议论文,既有道理论证,又有举例论证,而且说理透彻,层次清楚,背诵课文,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了解作者为说明论点所用的方法,可在理解文章结构和内容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在生活中的价值观念。

 学习难点:

课文中难懂的语句及人生选择的意义和应当遵循的原则。

 学习路径:

把握课文,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背诵到深入理解再背诵课文,然后思考人生选择的意义。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反复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2、根据中心论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结构和内容,整体把握大意。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知道陈毅有诗《梅岭三章》,是在梅山被围时所作,其中有“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便种自由花”。这“取义”是什么意思,“成仁”又源于何处?取义就是“舍生取义”之意,就是出自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鱼我所欲也》。板书题目及出处

1、走进作品,Powerpoint显示:《孟子.告子上》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现存七篇。孟子,名轲,字子�,邹(现在山东邹县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有“孔孟”并称,生活在战国中期,当时诸侯混战,圣灵涂炭,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

《孟子》和《大学》、《中庸》、《论语》合成为“四书”

2、范读课文,要求注意听读音和停顿

3、自由读课文。第一遍读正好音,注意这些字的读音。“箪”读dan“苟得”读gou de“蹴”读cu“不屑”读xie读准音,识记,然后再读课文。

4、第二遍读断好句,注意节奏,让这些句子读的通顺。例如

(1)如使 | 人之所欲 | 莫甚于生,则凡 | 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是故 | 所欲 | 有甚于生者,所恶 | 有甚于死者。

(2)是故 | 所欲 | 有甚于生者,所恶 | 有甚于死者。

(3)如使 | 人之所恶 | 莫甚于死者

(4)乡 | 为身死而不受,今 | 为宫室之美 | 为之

(5)是 | 亦不可以已乎”

(6)此 | 之 | 谓 | 失其本心。

(3)全体同学朗读课文第一节一遍。

5、第三遍读,读出文章大意来。结合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注意重要词句解释:Powerpoint显示:

苟得:勾且偷生。    患:祸患,灾难。   避,通假字,躲避”。

得兼:同时得到。 有甚于:比……更重要。 如使:假如,假使。

由是:按照这种方法。 是故:因此,由此可见。 非独:不仅仅。

勿丧:不丧失本心。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豆:古代盛饭或其它食品的器皿

蹴尔:用脚践踏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万钟:钟,古代的一种计量器名,六斛四斗为一钟。本词是指很厚的俸禄。

何加:有什么益处。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以前。全句:从前为了礼义宁死也不接受。

是亦不可以已乎:是,此、这的意思。已,停止、放弃

6、第四遍读分清结构。第一层从“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到“舍生而取义者也。”意思是“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第一句话是以鱼和熊掌设喻,得出结论是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第二句话是由第一句设喻类比推理引出的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这是本文中心论点的提出。涉及到的成语是“舍生取义”。

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到“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这是对本文中心论点的进一步分析,是全文的重点。

作者先从正面说明为什么要舍生:虽然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是我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虽然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是,因为我所厌恶的东西还有甚于死亡的,所以即使有导致死亡的祸患我也不避开它,这里所说的“有甚于生者”就是指“义”,所说的“有甚于死者”就是“不义”,于是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的事。接着,作者又从反面申诉观点: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手段,为什么不可以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东西没有比死亡更甚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导致死亡的祸患的办法,为什么不可以采用呢?而这一切对于一个“所欲有甚于于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的人来说,是多么不能容忍的事啊,这是作者从道理上从正反两个方面阐述中心论点。

第三层“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得出结论: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义”字本身就是一种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正气,无处不有,但是面临生死的考验时,大多数人不是不想做,而是做不到。

第二段运用举例论证,用事实论证“义重于生”的观点,“一箪食,一斗羹”虽然关乎生死,但是如果“呼而与之”“蹴尔而与之”乞人都会不屑一顾。对于“万钟”的态度又用事实从反面论证了义重于生的的观点,从“乡”与“今”不同做法的对比中,说明不辩礼义而收万钟之禄,是失其羞恶之心,是见利忘义。义和万钟哪一个重要?义和利哪一个更重要?课文用铁一般的事实,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论证了义重于生和死的观点,增强了论证的力量。读的时候,要读出强烈的谴责语气。

最后一句是“此之谓失其本心。指出本心就是羞恶之心,侧隐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就是“义”。这一句独立成段,作为文章的第三段也可以。

自由读课文,背诵课文

7、师问: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讨论并归纳: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第(1)句意思相反,第(2)句意思相近。这些句式使行文流畅,论证严密,语气连贯,气势恢弘。

师问:第3段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运用排比句式。加强了语言的气势。

8、小节归纳:

(1) 全文结构:全文分两大段,第一段分三层,提出中心论点,用道理论证,第二段举例论证。

(2) 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孟子以鱼和熊掌作喻,巧妙回答了这个问题。你能从中得到那些启示?

(3) 作业:抄写词语;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思想,人生选择的意义和应当遵循的原则

 教学过程:

检查诵读课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鱼我所欲也》第一课时,文中提到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在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后,我们继续理解课文,孟子的“舍生取义”和孔子的“杀身成仁”是中华民族道德标准的最高准则。

用Powerpoint显示了“杀身成仁”的出处和解释。屏幕显示:孔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意思是说: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师:古往今来,仁人志士舍生取义的故事数不胜数, 谁能用简明的语言说出一例?例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生:屈原为了天下苍生,投入江中.有“亦余心所从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生:顾炎武抗清,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生:郑成攻用威武的战旗收复台湾。

生:夏明翰有“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顺着同学们高昂的情绪,我又出了一题)

师:你赞成“舍生取义”的观点吗?在新时代的今天,还值不值得提倡这一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这个问题,同学们议论纷纷,多数同学赞成,也有一部分不赞成,还有一部分同学既不赞成也不提倡。)

(我的心“咯噔”一下,我们的孩子怎么啦?我们教给学生的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尤其是语文科,开放性试题没有统一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但是这篇文章?这种教育的方式?)

师又问:哪位同学先说自己的想法?

(没有一个人出声。原来热闹的教室一下陷入了一片尴尬的境地。我只好点了一位同学的名字,全班同学的目光聚集到到他身上。他脸红了。)

生:“老师,‘舍生取义’,为义而死又有什么好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应该珍惜。你为义而死,别人会说你蠢的”。

有了他的发言,接着另一生:“老师,我们不应该盲目献出生命,用另外的方法来取义,不行么?”

我本着“教者必以正”,刚想说,还没开口,.

另外一位同学站起来急急忙忙地说:老师,我们认为:我们珍惜我们的生命,我们也珍惜孟子的取义,我们不想失去任何一方,我们‘取生取义’不更好么”?

(我明白了,我的学生也有这样想的。)教室里响起了稀疏的掌声。

很显然这个学生对舍生取义的理解与文本出现了很大的反差,或者更准确的说是学生的价值观出现了反差,对于这样的的发言,我让暂停。

“其他同学对这种看法有不同意见吗?你们双方可以根据课本相关内容或自己所了解的历史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生:我赞成舍生取义,他是我们历史的一部分。

用Powerpoint显示:

《世说新语·德行第一》荀巨伯到远方探望生病的朋友,正好遇上胡人来攻城。友人对巨伯说:“我是快死的人了,你赶快走吧!”荀巨伯说:“我远道而来探望你,你却要我离开;这种为了贪生怕死而败坏道义的行径,难道是我荀巨伯所能做得出来的吗?”等到贼兵来了,问荀巨伯说:“大军一到,全城的人都逃走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停留在这里?”荀巨伯回答说:“友人有病,不忍心抛下他,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生命!”贼兵听了相互说道:“我们这些无义的人,竟然攻入这个讲究道义的国家!”于是整个军队撤离小城,全城因而得以保全。

生:荀巨伯冒着生命危险也要保护他的病友,是因为他们的友谊建立在道义基础上,这样的友谊,才是君子之交。义气,不会因富贵贫贱或生死祸福而改变立场与做法,义气是为了正当的事情,而主动愿意替别人承担危险,甚至不惜舍弃自我,成全他人的气度,这也是“真”、“诚”的一种体现。一桩舍生取义的义举,不仅救了朋友的性命,更让敌军自惭而退,可见“义”以及道德的强大感化力量。这则故事除了让我们见证到患难见真情的可贵外,荀巨伯在生死关头还能不忘圣贤书所言,而表现出大义凛然的行为,更让我们学习到读书人笃行真理的精神

生:坚守信义,对友忠诚,舍生取义,重情义,把情意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这样的人是我们去尊敬的,也是我们要好好学习的。这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最后师生达成一致,学生在辩论过程中列举舍生取义的诸多事例。

师:舍生取义和杀身成仁是中华民族的道德标准的最高准则。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为此作出共献的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

《鱼我所欲也》,在今天,真实的精髓传承不衰:舍生取义。

反思:

1.建立动心的课堂气氛。因此,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是课堂上的主人,是经典文本的主人,才能在自由的空间里自由发言。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才能自由的展现,才能分辨是非善恶,建立自己的评判表准,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所以教师要善于建立一个自由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建立一个令人心动的课堂氛围,是新课标所要求的,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有时候,我们简直惊讶学生富有的智慧和主动精神,真切地敢受到一种强大的推力,我们重新找到一颗童心,一种青春的激情,享受到与学生一起成长的欢乐。不论教师还是学生,共同面对与承受生活的艰辛与苦难,共同分享生活的愉悦与悠闲.这才是需要守护的精神家园.这才是新课标所体现的精髓,以人为本,教育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能力而获得了发展,有了他们真实的人格。.

2.注意文本和现实的联系。优秀的文本是人类精神生活的积淀,它浸润了生活的真谛,闪烁着美的光芒。但是,充盈人类道德情感和道德思想的文本与社会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在学生眼中,把文本与现实相联系,让文本走进现实生活,让文本融入现实生活,具有时代气息的经典文本才更有迷人的魅力。

3.我们的德育缺点啥?在学习中,要求我们必须敬重生命,敬畏生命,要把学生看成自我完整的一个人,我们所处的时代,如何教育学生具有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积极进取的健康的心理素质以及健全人格的调整能力?包括传统道德中“仁者爱人”的友爱思想,“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天下为公”、“修齐治平”的集体主义精神。“见利思义”“先利后义”“取生取义”是否合乎时代的要求,真的是我们道德缺点什么么?真的如学生说的“老师讲的都正确,很崇高,很伟大,但在生活中用不上”么。来自现实反映学生实际情况的道德需要,道德困惑,能不能有贴近学生,问题具体,材料鲜活的教材,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注释:

〔1〕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教师教学用书》第六册第182页——183页。

〔2〕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教师教学用书》第五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