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九年级教案 > 《学问和智慧》巩固练习题

《学问和智慧》巩固练习题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34W 次

  一、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并在下面的横线抄写两遍。

《学问和智慧》巩固练习题

① 陶 ye ( ) ② 寸积zhu( )累 ③ jiang ( )域 ④ yuan( )博

⑤ 融( )( )通 ⑥ 举一( )三 ⑦ 无关hong( )旨 ⑧ 探骊得( )

⑨ 物jin( )天择 ⑩ xi( )锐 (11) 劳而无( ) (12) 鞭( )入里

(13)豁然( )通 (14)浮光( )影 (15) 一触( )破 (16)推( )出新

  二、阅读《学问和智慧》片段,按要求完成习题。

学问固然不能离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有学问的人,虽然不一定就有智慧,正和有智慧的人不一定有很深的学问一样,但是智慧却必须以学问做基础,才靠得住。无学问的智慧,只是浮光掠影,瞬起瞬灭的。他好像肥皂泡一样,尽管可以五光十色,但是一触即破。惟有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才不是浮光,而是探照灯,可以透过云层,照射到青空的境地。惟有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灭的肥皂泡;他永远像珍珠泉的泉水一般,一串串不断地从水底上涌。也惟有这种有根底的智慧,才最靠得住,最为精澈,最可宝贵。

若把学问譬做建筑材料,那智慧便是建筑师的匠心。有木、有石,甚至有水泥钢骨,决不能成为房子;就是懂得材料力学、结构原理,也只可以造成普通的房子,而决不能造成庄严壮丽的罗马圣彼得(r’s)或巴黎圣母(Notre Dame)教堂。这种绝代的美术作品,是要靠艺术家的匠心的.。但是材料愈能应手,匠心愈能发挥;构造的原理愈进步,艺术家愈能推陈出新。材料与技术对于作风的影响,整个美术史,尤其建筑史,都可以证明。所以学问与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1.也惟有这种有根底的智慧指的是什么?

答:

2.如何理解文中“肥皂泡”“浮光”“探照灯”“珍珠泉的泉水”的含义?作者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呢?

答:

3.“学问是建筑材料,智慧是建筑师的匠心”。请你也仿照一句,写出你对学问和智慧关系的理解。

答: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对学问与智慧的关系的观点?

答:

  三、阅读《学问和智慧》(节选),按要求完成习题。

世间不但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也有缺少智慧的书。我们可以把书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智慧的,一类是无智慧的。有智慧的书,是每字每句,都如珠玉似的晶莹,斧凿般的犀锐,可以启发人的心灵,开辟人的思想,有时可以引申成一篇论文,或成一本专书。这就是英文中所谓“灿烂的书”(brilliant book)。无智慧的书,往往材料堆积得和蚁丘一样,议论虽多,见解毫无。纵然可以从他得报导,却不可以从他得启示,在著者是“博而寡约”,在读者是“劳而无功”。这就是英文中所谓“晦塞的书”(dull book)。然而这类的书多极了,读者要不浪费时间,就不能不精为选择。须知著书固要智慧,读书也要智慧。“读书得间”,就是智慧的表现。“鞭辟入里”“豁然贯通”,都不是容易的事。若是像讽诵高头讲章的读法,则虽“读破五车”,有何用处?

1.这里提到“有智慧的书”和“无智慧的书”,二者的主要区别在哪里?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出来,写在横线上。

答:

2.选文中说“著书固要智慧,读书也要智慧。”其中“著书的智慧”是指什么?“读书的智慧”是什么?

答:

3.作者说“有智慧的书”“可以启发人的心灵,开辟人的思想,有时可以引申成一篇论文,或成一本专书。”回忆你的读书生涯,你一定也曾有过类似的美好体验吧,把你的体会写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答:

4.作者认为读书“若是像讽诵高头讲章的读法,则虽‘读破五车’也是没有用的”,这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观点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

  四、古人读书做学问特别强调勤奋、多读书。有人对这些话持不同的见解,请阅读下面相关链接材料后,结合本文谈一点你的看法。

材料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至理名言。但,也有只读书,不用心思考,不在生活实践中运用的人,结果也一事无成。例如:南宋的“硕学”陆澄年轻时博览群书,写宋书时就一字写不出,人称“二脚书橱”;李邕之父李善博古通今,也一点文章写不出,人称“书麓”。

材料二:“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在过去对我们的学习确实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在今天,随着快乐教学和成功赏识教育的普及与开展,这话就带有明显的局限性和片面性。问是一切做学问的人必经的途径,“学问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华罗庚);思是读书做学问的基础,“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材料三:古人很重视读万卷书与行千里路的辩证关系。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主张“出户”,又主张“读书”。他认为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顾炎武把家乡的书读遍之后,用四匹马驮着书,十谒明陵,遍游华北、西北,访俗问民,最后写成了有名的《日知录》《肇域志》。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