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八年级教案 > 初二语文教案集合15篇

初二语文教案集合15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57W 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二语文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二语文教案集合15篇

初二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爱桥的原因。

2、品味文章优美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3、学会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板书课题,“美”字写大,突出一下)

二、作者简介

吴冠中教授,是当代著名的画家,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他也是出色的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三、整体感知

1、吴冠中先生在文中说“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 他自己对桥当然也是情有独钟,他对桥的喜爱是否有其独特的视角呢?请同学们找出作者的眼中桥之美在何处?

明确: “桥的美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2、本文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桥之美?

学生回答,老师明确。

明确:作者列举了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以及《清明上河图》中的桥、人造索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

小结:作者就是借助对这些桥的具体说明详尽的阐述了他所认为的桥之美,即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四、研读与赏析

重点研读第④小节。让学生学习观赏四幅桥之画面,理解桥要与周围环境既对照又和谐才能构成美景。

芦苇石桥:密密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感觉舒畅。

细柳拂桥:柳枝的动、细弱、年年发芽和石块的静、厚重坚硬、历久不变形成对比。令人销魂。

长桥卧龙:在宽阔的水面上的长桥,打破了单调的背景,整个环境充满了灵气和生命。宛如史诗。

风雨廊桥:廊和厅的安闲自在和亭下水流的湍急、山峰的险峻又形成对照。形式独特。

五、拓展延伸

比较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

教师提示学生可以从两文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语言特征等角度进行比较、评析。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表格使其更加清楚,表格设计如下:

比较篇目

说明对象

着眼点

说明顺序

说明方法

语言特征

中国石拱桥

石拱桥,是一篇较为规范的说明文

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成就突出

由一般到特殊,先概括后具体

举例子、引用、列数字、打比方等

语言平实自然而又准确、严密

桥之美

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

桥的美学价值,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

总—分—总

举例子

文章语言优美,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领略了桥的风采,生活中有多少美不胜收的景致,或纤弱或雄壮或含蓄……让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去鉴赏这大干世界吧! 七、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芦苇石桥—感觉舒畅

细柳拂桥—令人销魂 桥在不同的环境中

桥之美 长桥卧龙—宛如史诗 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风雨廊桥—形式独特

初二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体会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的表达作用。

2、理解课文塑造了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大形象。

学习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2、难点:理清课文的线索。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当你看到这一题目时,你会设计什么样的故事?

翻开历史的画卷,是无数的革命先烈和战士用生命换来了今天我们甜蜜而安逸的生活

环境,今天我们所学的《草》所展示的不再是你以前读到的富有顽强生命力的草,也

不是你看到的滚着晶莹露珠的草,而是争夺红军战士生命、展现革命家高尚人格的草。

作者简介:

王愿坚,山东省诸城县相州镇人。当代作家。创作《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等十多篇短篇小说。本文是作者从1976年底到1977年7月连续写的十篇以长征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中的第四篇。

相关知识:

课文中的“草地”特指松潘草地,即松潘高原。在四川省阿坝藏族少数民族自治州北部。为阿妮玛卿山、岷山和巴颜喀拉山之间的高原。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多草甸、沼泽。为四川省主要牧业基地。1935年工农红军长征经过这里。

二、检查字词

正音:

蔫(niān)巴 酸涩(sè)

抽噎(yē) 背(bèi)阴

绽(zhàn)开 火燎(liáo)

愠(yùn)怒 霎时(shà)

焦灼(zhu) 飒飒(sà)

踉(liàng)踉跄(qiàng)跄

三、课文探究

(一)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有表情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课文中人物对话的语气。

阅读课文,理清思路。(学生讨论、交流)

(1)理清本文记叙的线索;

(2)根据时间顺序划分课文的层次。

明确线索:

全文以“草”为线索安排故事情节:

红军战士误食毒草而中毒——

周副主席辨毒草、尝毒草——

周副主席议吃草、红军战士悟真理。

这样写,结构紧凑,脉络分明,有力地刻画了人物形象,表现了小说的中心意思。

(二)主要人物及刻画方法:

1.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谁?你对他们的评价如何?

2.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些人物的形象的?略举一些例子说明。

(三)继续探讨人物:

1、思考:杨光发现担架上躺的是周副主席后,心理活动怎样?把描写杨光心理活动的词圈出来。

2、周副主席尝毒草时的动作和神态如何?把描写周副主席动作、神态的词圈出来。细细品味作者用词的精妙。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明确:

1、“立时惊住”、“惶惑”;“不安”;“大吃一惊”,“觉得心头像刀在绞”,这些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形象而细腻地描绘了二班长杨光邂逅病重中的周副主席那复杂的感情变化过程,最后聚焦到对周副主席病体的关切和忧虑,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对周副主席的爱戴和敬重之情。

2、亲自尝有毒野菜是全文的高潮。“举起”“看了看”“放进”“咬下了一点”“干裂的嘴唇闭住了,浓密的胡须不停地抖动着,一双浓眉渐渐皱紧了”“吐掉了残渣”“还给杨光”,这些词语和句子,充分表现了作为红军革命领袖的周副主席虽身患重病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对红军战士生命和健康高度关注,对革命大业极端负责、无比忠诚的高尚品质和非凡气度。

(四)理解句意

课文中有些话看起来平淡无奇,仔细想想又觉得余味无穷。阅读下面的句子,你有怎样的感受?

1、(他的)语气里透着深深的感情:“等你们长大了,就会想起这些草,懂得这些草;就会看到:我们正是因为吃草吃得强大了,吃得胜利了!”

2、就在这一霎,他看到了伟大战士的那颗伟大的心。

(五)自我发现:

你觉得课文中还有哪些句子有较深层的含义,请说出你的理解。

(六)思考:

1.课文以“草”做题目,有什么含义?

2.正文前面有一段引语,其中的“最甜”有什么含义?

正文前面有一段引语,其中的“最甜”的含义

“最甜”一语双关,既指“糖”“甜”,更指今天的人们继承了当年红军长征的革命传统,用这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去创造更美的生活。

四、拓展训练:

从课文提供的材料想开去,以“说吃草“为话题,谈一点或几点自己的看法,与同学交流。

五、总结:

这篇小说描述了长征过草地的时候,重病在身的周副主席得知红军战士因误食有毒的野菜而中毒的险情,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不仅仔细辨识毒草,而且亲口咀嚼毒草,果断作出英明决策,引导红军战士正确对待困难,从而成功地塑造了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大形象。

六、仿写训练:

找出周副主席尝毒草时的动作与神态描写,模仿这一段,写一段类似的描写。

初二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体会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

能力目标:

让学生从文章中联系实际感悟去中的真情。

教育目标:

教育学生去关心父母,仔细聆听他们内心的声音。

重点难点疑点剖析

1.分析人物形象。

2.把握文章意蕴,体味作品所要体现的深层意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做好课件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准确认读文中的生难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通读课文,理解大意。

教学步骤

一、比一比,看谁读的准

凹凼( ) 门槛( ) 涎水( ) 砌( )

黏性( ) 尴尬( ) 撬 ( ) 憋( )

半晌( ) 揩 ( )

二、介绍本节课流程——攀登台阶、体会弄清

讲故事——评人物——悟主旨——表真情

三、 与文本对话——讲故事

1、 快速浏览课文,试用第三人称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别人家的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高台阶的新屋,于是终年辛劳,准备了大半辈子,终于造成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

2、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因为台阶是地位的标志,人家高的有几十级,自己家的台阶只有3级,被人家小看,“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觉得自己没有地位”,想有地位却没有地位,所以觉得自己家的台阶低。

3、父亲为了台阶做了哪些准备?

捡砖、捡瓦、捡石头、存角票、种田、砍柴、编草鞋、踏黄泥

四、与人物对话——评人物

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你对文中父亲的认识。以“父亲是一个---的人”为话题

v 父亲是一个坚强的人

v 父亲是一个要强的人

v 父亲是一个勇敢的人

v 父亲是一个勤劳的人

v 父亲是一个朴实的人

总之: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父亲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新台阶造好后,他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不自在,并且不好意思坐上去。

五与作者对话——悟主旨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探究主旨。

明确:作者对父亲的优秀品质表示敬仰和赞叹;对父亲身上的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表示同情;对改变农村的面貌寄予希望。

六、 重温经典,感受父亲艰辛。

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

父亲是那拉车的牛忘不了粗茶淡饭将我养大

忘不了一声长叹半壶老酒等我长大后

山里孩子往外走想儿时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

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都说养儿能防老

可儿山高水远他乡留都说养儿为防老

可你再苦再累不张口儿只有清歌一曲和泪唱

愿天下父母平安度春秋

七、与心灵对话——表真情

以“父亲,我想对您说。”向父亲直抒胸臆。

八、总结…

九、作业布置

1,课外寻找关于“父亲”的文章、诗歌进行自主阅读。

推荐书目:苏童《父爱》、 梁实秋《代沟》 周国平《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 》

2,练笔:(二选一)

a、将父亲,我想对您说:……整理成一片情真意切的随笔。

b、 以<<我与父亲>>为题,写一篇短文。

板书设计

台 阶 李森祥

表真情

悟主旨

评人物

讲故事

初二语文教案4

目标:理解作者所写的桥之美;与中国石拱桥比较,感受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理解一些难句的情味。

课时:两课时(课内指导一课时,课外自读巩固一课时)

第一课时(课内指导)步骤:

○导入

○简介作者:吴冠中1919年生,中国现代画家。

○在早读课读过书的基础上,快速阅读课文,(或看播放有关画面)思考:在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你对此有什么感想,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提示:这篇课文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美术工作者以独到的视角,引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去看我们此前虽感觉到美好而说不出好在何处的景物,这些景物在此时焕发出新的灵性与生命力。

画家眼中的桥有什么特殊的美感呢?学生先思考或回答,教师再明确指导:

概括地说,是桥在不同环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第一个例子,是写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厚厚实实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第二个例子,是写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与弱、轻与重之分,有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差距如此之大而仍能和谐统一,可能就在于桥有着经过精心设计的轮廓吧。

第三个例子,是写长桥之美。长桥一般建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同时,如前所说,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似乎也具有了生命。

第四个例子写的是形式比较独特的桥——风雨桥,作者没有明言桥所起的作用,不过,我们不妨做一些揣测。如,从作者说风雨桥上的廊和亭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再结合我们欣赏国画的经验,可以想像得到,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在以上四个例子中,桥或为主体,或为陪衬,或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但都与周围景物成为和谐的一体,共同构成入画的景致。

随后,作者比较概括地写桥普遍具有的形式作用: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这是对作者眼里的“桥之美”的进一步补足。文章以《清明上河图》里的“虹桥”及乡间小桥为例,指出通过桥能构成丰富的画面。此后作者宕开一笔,开始结合具体实例谈桥与周围景物要互相衬托、呼应的问题,作者是所举实例基本上持否定态度。

初二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了解这两则新闻的有关历史背景。

2.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3.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重点

1通过分析两则新闻,把握住新闻要素,结构和特点。

2培养阅读写作消息的能力。难点培养阅读写作消息的能力教学准备报纸教学方法讲读法教学程序教学补充第一课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讲解关于新闻的一般知识

(1)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新闻和新闻述评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2)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3)新闻的结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必有的背景结语可有可无。

(4)新闻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5)新闻的特点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

(二)分析课文学习阅读消息

1介绍背景1949年,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苦心经营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定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凌晨发起渡江战役,彻底摧毁国民党的长江防线。

2分析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的时间地点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3自读课文,找出本篇新闻的六要素

4学生讨论分析新闻结构本文可分两部分:

导语(1、2)总述渡江情况。从作战兵力、战线长度、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主体(3-17)具体细致的报道了三路大军渡江作战的情况。根据中西东三路军的情况化分层次,并填表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时间地点兵力渡过兵力讨论下列问题(1)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并说说其作用从敌我两方面分析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的原因,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的反动本质,赞颂了我军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2)为什么按中西东路军的顺序叙述中路军渡江作战在前,所以先写,中西路军所与敌情相似,抵抗较小,东路军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东路军后写。(3)分析详略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战役,比较重要,为什么反而写的更简略呢?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在此之前已经关于中路军的介绍为什么详写东路军东路军战斗最激烈,敌人又将其防线修筑的最巩固,只有把着一路的作战情况说清楚,才能表现我军英勇善战的气势(4)讨论主体的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的

(三)课堂总结课文通过叙述了三路大军渡江战役的伟大胜利,赞扬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初二语文教案6

教学目标:

1.欣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

2.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仔细揣摩画龙点睛的词语,把握作品景物的特点。

3.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分析:

1.把握文章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作者简介;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情调;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意,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写景的脉络,选择关键词语,增设词语提纲,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丽,有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我国北魏时期著名大地理学家郦道元为我们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让我们一起走进那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三峡画卷中去吧。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三、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音韵美

四、学生自己朗诵课文:理清文章的整体布局,把握写景重点以及景物特征。

1.明确:第一段重点写山,“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突出群山连绵的特点。“重岩叠嶂,隐天避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是说一层层的悬崖,一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说明江面狭窄,两岸雄峰相连,峭壁对峙,只看见一线天。突出峰峦重叠,雄峻险拔的山势。

2.二、三、四段写水,描绘不同季节山峡的不同景象。

第二段写夏季三峡情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是说夏天水涨,江水淹了山陵,上行和下航的船只都被阻绝,不能通航,突出大水猛涨。“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此句是说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才会有航船,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

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以船行之快突出江流湍急的特点。(教师板书:夏季夏水襄陵乘奔御风奔放美)

第三段:写三峡春冬之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是说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波光粼粼,景物重重,一派秀丽风光。“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是说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山静、飞泉、柏怪、水奇,构成一幅挺拔超脱的画面。“清荣峻貌,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用极为精练的四个字状写四种景物,总结全文。(教师板书:春冬素湍绿潭悬泉瀑布清荣峻茂清幽美)??学生齐读第三段,想象三峡的秀美挺拔,感受其清幽美。

第四段:写三峡的秋景。“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是说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充满凄清肃杀的气氛。“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是说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啼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写秋峡以代表性事物——猿来表现,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肃瑟气氛。(教师板书:秋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凄婉美)

3.文章最后一句引用渔者歌,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明确:借渔者的感受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用哀转久绝的猿声来侧面衬托三峡的凄凉与悲哀。)

五、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三峡》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反复诵读,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涵咏品味文章的语言;拓展阅读,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培养学生进行比较阅读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检查翻译

二、根据课文内容,想象三峡的景色,并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1.选一个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三峡的奇景(教师提醒学生想象要扣紧山水、季节、景物特征,如: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啼、悲凉的渔歌等)

2.本文对三峡的描写比较客观,作者的感情并没有直接表达出来,但是字里行间仍然可以体会到作者丰富的情感。请你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结合具体景物,说说隐含作者哪些情感?(明确:如写群山连绵、高耸入云,体现了作者欣赏赞叹的感情。他惊叹自然的神奇,盛赞三峡夏日之时的奔放美,春冬之时的清幽美,秋日之时的凄婉美。作者听到凄凉的猿啼,悲凉的渔歌,仿佛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三、品味作者独特的语言魅力(学生见资料)学生齐读这三个句子,感受其语言美的特质。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避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正面写山“连”的特点,,粗笔勾勒,轮廓分明。“隐天避日”,山隐于天空,遮住太阳,侧面烘托山“高”。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写出了山高岭

连特点。)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既有俯察近物,又有仰观远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属俯视江中所见,动静相杂,色彩各异,相映成趣。“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属仰观远景,以“绝”状山,以“怪”写柏,绘形写貌,形神兼备。“怪柏”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给山水之间注入一股生命的活力,使人顿觉生意盎然。

3.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山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以“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渲染猿鸣幽凄、山谷空旷,即从正面摩声,又从侧面引用,以渔歌的凄凉来写猿鸣,手法多变,摇曳多姿。)

四、拓展阅读:阅读李白的《朝发白帝城》一诗,请说出它和本文内容上的联系。(明确:诗和课文都描写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为游记散文。文章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歌的第三句相对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啼;文章第一段则和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初二语文教案7

《山米与白鹤》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结构,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二)体会“爱不仅使人与人相互理解,相互贴切,甚至也能使人和动物、与大自然相互沟通”的道理。

(三)能体会文中细腻的心理描写的效果。

二、课时安排二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在学习英国作家王尔德的童话《巨人和孩子》时,我们曾引用过这样的歌词和诗句:“只要人人都付出一点爱,世界将变得更美好。”“把爱拿走,我们的地球就变成一座坟墓。”因为《巨人和孩子》的主题是“爱心能给世界也能给自己带来美好和欢乐,自私则会给世界也给自己带来不幸和痛苦”。其实,“爱不仅使人与人相互理解,相互贴切,甚至也能使人与动物、与大自然相互沟通”。美国儿童文学作家贝特西?贝尔斯的《山米与白鹤》这篇“不以曲折惊险的情节取胜,而以深沉动人的至情见长”的作品正是阐述了这一主题。

二、设置问题,分组讨论

1、关于动人的故事,山米情感世界的变化,可以用下列问题带动同学。

①山米为什么要逃走?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小说的相关情节。

②山米又为什么停住了脚步?

③爷爷通过什么方法唤起了山米对白鹤的亲近之感?

④哪些因素促使山米深深地爱上了那只白鹤,真诚地希望它能尽快好起来?

2、关于本文的立意,可以从“思考与练习”入手。

“思考与练习”一:

作品生动细腻地描写了山米与外祖父相处的一段经历,这段不平凡的经历使山米的情感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外祖父对动物的挚爱之情,深深地感动了孩子,使他由无知到成熟,由仇恨一切到充满爱心,跨入人生的一个新高度。他终于懂得了如何去爱别

人,爱小动物,爱生命,爱一切值得爱的东西。

“思考与练习”二

①在外祖父眼里,鸟不仅是一种动物,更是朋友,鸟和人是生命的不同形态,在这个意义上鸟和人是平等的,爱可以使人和动物

成为很好的朋友,建立真挚的情感。

②人是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但在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其他的生命,它们同样是大自然的儿女,我们应该尊重这些生命,热爱这些生命,和它们和谐到相处,这个世界才会是美好,如果人类任意伤害这些生命,毁坏自然,人类最终也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③爱可拉近人与动物、人与人的距离,是外祖父对动物的爱感化了山米,也使他赢得了山米的理解和爱,爱的力量是巨大的。

(站在孩子的角度参与活动,对其他见解,有偏执的引导,合理的肯定,有创意的表扬,促成自由争鸣的“场效应”的形成,使课堂出彩。)

最后以“这篇童话告示了我们怎样的道理”收束讨论。(《山米和白鹤》这篇作品“不以曲折惊险的情节取胜,而以深沉动人的至情见长”。小说想告诉人们的就是:爱不仅使人与人相互理解,相互贴切,甚至也能使人与动物、与大自然相互沟通。)

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画出文章中你认为心理描写非常细腻的语句,并作简单的评点分析。

2、以“热爱自然,热爱生命,要有爱心”为话题,写一段文字,字数不限。

第二课时

一、导语

叶圣陶曾说过:“作者思有路,循路识斯真。”可见理清思路,概括内容是多么重要。这一课我们将重点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品析文章细腻的心理描写。

二、思考交流活动

1、关于结构切分

让学生充分地讨论,并讲清理由。教师可从文章自然分割的界线、概括主要情节、为文章各部分加小标题、人物的情感等角度加以引导。

课文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故事的开端,中心事件是“出逃”。

山米与父母来到了外祖父家,又被父母留在那里。山米因此而迁怒外祖父,并不顾一切地去追自己的父母。此时的山米因“父母无精力管他”而显得无拘无束,十分任性和倔强。

第二部分(第4-11段)故事的发展,中心事件上“捉鹤”。

起初,山米并在意白鹤的死活,甚至希望它死掉,还用石头砸它,遭到外祖父的怒斥。后来逐渐缓和了与外祖父的对立情绪,帮外祖父抓到了鹤。返回途中,外祖父细述养鸟的感受,引起了山米的共鸣。这是山米情感发生变化的开始。

第三部分(第12-23段)故事的高潮,中心事件是“喂鹤”。

将受伤的白鹤带回家后,外祖父精心地照顾它,向山米讲述生命的可贵,使山米的思想受到触动,开始理解外祖父并真正喜欢和关心起白鹤来。第二天,他和外祖父一起帮助白鹤捕食,在这期间,他更加理解外祖父,渴望得到外祖父的谅解,他深深地爱上了外祖父。至此,山米的人生完成了一次飞跃。

以“思考与练习”一收束。

作品生动细腻地描写了山米与外祖父相处的一段经历,这段不平凡的经历使山米的情感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外祖父对动物的挚爱之情,深深地感动了孩子,使他由无知到成熟,由仇恨一切到充满爱心,跨入人生的一个新高度。他终于懂得了如何去爱别人,爱小动物,爱生命,爱一切值得爱的东西。

2、品析文章细腻的心理描写

教师明确品析细腻的心理描写的角度,先示范引导分析,然后让学生讨论。可以用下列问题带动讨论。

Ⅰ、第4-5段,写外祖父喊山米过来看一样东西时,山米的心理活动如何?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特点?

Ⅱ、第8-9段,外祖父讲完小时侯打红鸟的故事后山米心理活动如何?第11段,听外祖父叙说自己养鸟的感受时山米心理活动如何?第14段,知道白鹤已经瞎了时山米的心理活动如何?

第22段,山米已经完全理解了外祖父并深深地爱上了外祖父,也深深地爱上了那只白鹤时心理活动如何?

《山米与白鹤》原文阅读

山米蹲在公路边的阴沟里,满脸灰尘,泪水在上面留下一道道痕迹。“孩子,你在哪儿?”不远处传来外祖父的叫喊。山米没有回答。他跑到排水管的头端坐下,随便往铁管里瞥了一眼,正巧他的外祖父也在水管的另一头往里瞧,这实在是个很尴尬的场面,就像他们是世界上仅有的两个人,彼此经由穿越地心的通道互相注视。

累得气喘吁吁的外祖父正想解释什么,但山米根本不想听,他高声叫着:“走开!不要脸的骗子!”然后飞快地跑起来。他跑进树丛,越过一片玉米地,钻进浓密的树林。他听见外祖父还在叫:“孩子,等等我啊!”那声音有气无力。

对于十岁的山米来说,直到今天早上为止,他一直过得无忧无虑。家里八个孩子他最小,父母无精力管他,一切都随他的便。昨天傍晚,他同父母从阿拉巴马州来到俄亥俄州的外祖父家。父亲准备去底特律找工作,母亲好不容易才找到了外祖父的住处,那地方简直就像荒野一般,房子、家具破旧不堪。外祖父老态龙钟,连他的亲生女儿都记不清了。外祖父的房里乱七八糟,鸭和鹅满屋子跑。母亲一边收抬屋子,一边埋怨着外祖父,这时山米已经睡着了。天没亮时,他醒过一次,听见母亲在隔壁尖声和父亲说话,她说屋里有只猫头鹰,飞来飞去搅得人睡不着。山米第二次醒来,已是早上十点,他在屋里没找到妈妈,便跑到他们停放卡车的地方。那里空空荡荡,只有车轮留下的痕迹。这时外祖父走过来,山米厉声问道:“我爸爸妈妈在哪里?”那口吻像控告一样,好像是外祖父把他们怎么样了似的。外祖父告诉他,他父母考虑到去底特律的种种困难,决定把他留下来,因为怕他会大吵大闹,便只好不辞而别。山米根本不相信外祖父的解释,断定这一切都是他捣的鬼。他甩下外祖父,沿着父亲卡车的车迹拼命跑起来。他跑了很长时间,但还是没有把那老头儿甩掉。

山米已经累得精疲力竭,两条腿好像随时都会崩溃。突然,他听到外祖父在喊:“孩子快来,给你看样东西!”那喊声充满激动和兴奋。山米没有动。这是世上最落伍的诡计,把你骗过去,再突然从什么地方跳出来,一把抓住你。山米过去就常常用这种方法捉弄一只老猫,对这种诡计了如指掌。外祖父还在叫他。山米有些犹豫不决,最后还是小心地朝外祖父那边靠去,他想,无论如何他总是能逃脱的。山米看见外祖父在山下树林里站着,那姿势好像要捕捉什么,他的神态使山米想起老狮子的面容:因捕捉猎物的兴奋而显得年轻力壮。当山米看见外祖父发现的猎物时,他不由得吹了一声口哨。

在空旷的灌木丛旁,站着一只山米从没见过的大鸟,它足有三尺多高,一双特长的腿,脖子弯曲,头顶有道鲜红色的冠毛,它的灰羽毛像被谁打过的一样,显得又皱又脏,但它仍带有那战士特有的举止和风范。“那是什么东西?”山米问。“鹤!”外祖父回答。山米顿时惊奇得说不出话来,但他很快舔了舔嘴唇,作出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傲慢地说道:“它一点也不像我见过的鹤。”

那鹤发现了他们,开始焦躁不安地一遍遍理着羽毛。外祖父向前走了一步,鹤没有跑。老头儿低声说道:“它一定什么地方出了毛病,如果这样,它会在森林里饿死的。”“哈!我倒想看看那种事情发生。”山米轻松地说。外祖父像被人敲了一记似地回过头,“你说什么?”他说话时的神情异常可怕。山米毫不在乎地重复了一次,他很得意自己终于找到了报复的机会,让那老头儿伤心难过。“它只不过是只鸟罢了。”山米又加了一句。

外祖父严厉地看着他,讲起了自己小时候的一件事。外祖父像山米这么大的时候丢石头丢得百发百中。有一年,一只红鸟栖息在他家屋檐下。一天,他鬼使神差地一石头打中了回巢的红鸟,当他把死鸟捡起来的时候,才意识到自己做了什么事,他觉得没有任何东西比那只死鸟更沉重,那是刚刚还活蹦乱跳,转眼便毁灭了的一个生命。从此后他再也没丢过一块石头。

山米真恨自己为什么要听完这个故事,这种感觉使他对外祖父的怨恨,又一次扫过全身。他急速地转过头,朝那只鹤不屑地说道:“我为什么要关心一只从来没见过的鸟?它对我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它应该是有意义的。”“没有!”俩人争吵起来,他们都把头昂得高高的,那模样像极了,惟一的差别只是一个年幼一个年老而已。“我希望它真的死掉!”山米恨恨地诅咒道。“这不是你的意思。”外祖父那张苍老而满是尘埃的脸上,一双有神的眼睛闪闪发亮地盯着山米。“我就是那意思!”山米说完捡起一块石头朝鹤扔去。石头没打中,但那鹤已吓得四处转头想逃开。“你赶快给我滚到底特律去!滚!”外祖父吼叫着。山米被这凶暴的反应给吓得不由退了几步。“我会走的。”山米倔强地说,但他的脚却站在原处没动一下。

外祖父的眼光咄咄逼人,山米也尽量翘起下巴回视过去,他们就这样彼此注视了好长时间。外祖父的脸色渐渐缓和下来,“如果你不愿走,就过来帮我处理这只鹤。”外祖父首先发出和解的信号,山米犹豫不决,他非常想表现出他“能”离开这里,但步行去底特律似乎是段又长又孤独的旅程,而且他已经非常疲倦。对外祖父的怨恨正在一点点地消失,他不由自主地走了过去。

捕鹤行动开始了。外祖父脱下皮夹克,举在手里,悄悄接近那鹤,那双笨重的矿工靴踏在地上没有一点声音。负责断后路的山米赤着脚也围了上去。“啊哟!”山米的脚踏上了一株刺草,他跳起来栽倒在地。在那一瞬间,被惊吓的鹤直向灌木林冲去,只见外祖父像年轻人一样一跃而起,把夹克套在鹤的头上,“抓到了!”外祖父朝山米兴奋地叫着。山米望着外祖父,他的脸因这次成功的捕获显得容光焕发,连说话都颤抖了。“孩子,我们捉住它了。”他慷慨地把山米也包括在这次捕捉行动中。

外祖父抱着鹤走下山,山米跟在后面,俩人边走边谈。外祖父决定要医好这只鹤,山米却担心它康复后会飞走。“它早晚都会飞走的。”外祖父的呼吸变得沉重起来。外祖父告诉山米,他从前曾收留了一只断了一条腿的山鸟,他整整护理它一个秋冬。那鸟非常可爱,你读书,它就会帮你翻书,它还会解鞋带、拆包裹。去年10月的一天早上,它飞走了,那时正是鸟儿迁移的季节。山鸟走后,他的金丝雀、灰色鹦鹉,还有野鸭、红雀也飞走了。老头儿用一种低沉而悲伤的声音一一核对着他所失落的宠物。外祖父对山米说,那些跟他在一起的鸟,每一只都比他所认识的人还要真实,他甚至无法区分自己的孩子,却可以从一千只鸟中,找出他的山鸟和金丝雀。山米马上觉得自己也有同感,他从前养过一只狗,虽然仅仅养了它两个星期,但不论在什么地方,他都能立刻认出它来。

经过长途跋涉,他们终于回到了那幢破败的房子。一群鹅脖子伸得长长的,跑出来迎接。山米小心地从鹅群中穿过,一边走一边阿谀地说:“乖鹅噢!”“好女孩!”他打来半桶水,那鹤在桶边毫无反应,外祖父将它的头浸入水中,它才开始喝水。

外祖父把鹤抱到屋后的草地上,吩咐山米去门边的袋子里拿些玉米来。山米飞快地跑进屋,他跑过那袋玉米,直接去开橱柜。现在已过中午,他已经是两顿没吃饭了。山米把一盒小麦片放在两块乳酪上,将它们全都吞进肚于,又顺手在窗台拿了两个苹果吃了下去,他又从炉上拿了些小饼干,掺和了更多的乳酪,往嘴里塞,当他还想在冰箱里找点东西吃的时候,听见了外祖父的叫喊:“快点!”他赶快回答:“我在尽可能快呢!”他关上冰箱门,又拿了个苹果。突然间,他觉得好像有人在监视他。他在屋里转了一圈,看到一只绿鹦鹉,它停栖在一个用拖布把钉成的木架上,一双亮得像珠子似的眼睛正盯着山米。山米感到像犯了罪似的赶紧说道:“我只是在找玉米罢了。”说完抓了一把玉米,匆匆跑出门去。

一颗颗玉米混合着汗水,在外祖父的手掌上闪烁,那鹤始终无动于衷。“究竟是怎么回事?”山米不断地追问着,外祖父沉默了很久,最后用一种老迈而悲哀的声调说道:“这只鹤已经瞎了。”山米简直不敢相信自己所听见的话,他突然觉得胃里的食物好沉重,好像每片饼干都有五磅重。

外祖父对山米说,一只瞎鸟是很悲惨的,不能飞,没办法找食物,只有等死。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宝贵了。人类接连不断地发掘了一些死寂的星球,报纸杂志上令人遗憾地报道这些星球上都没有生物。只有当人领悟到浩瀚宇宙中,除地球以外其他地方都没有任何生物的时候,才会知道生命的可贵。外祖父说话时,眼睛始终没有离开那只鹤。

“该找些食物填填我们的肚子了。”外祖父说着转身朝屋里走。山米感到身上像突然被刺了一刀般地难受。走进屋,他迅速看了一眼那只绿鹦鹉,生怕它会尖声揭发他偷吃的丑事。还好,那只鹦鹉只会说“爸爸在哪里?”“再见”。

外祖父决定把搅好的'沙丁鱼、麦片粉和牛奶强行灌进鹤的嘴里。他打开鹤嘴,让山米灌食,开始时那鹤拼命挣扎,喂了几汤匙后,它便放弃反抗,接受了这种侮辱性的喂食方式。晚餐后,山米和外祖父又强迫喂了鹤一次,它还是老样子。外祖父觉得情况很糟,因为那鹤不吃东西,也不试着逃跑,根本不想做任何事情。

第二天,山米一醒来就跑去看望那只鹤。外祖父和鹤在一起。老人一夜之间竟苍老了许多,那鹤仍没有起色。外祖父对山米说,他真想变成一个神,只要把手往鹤身上一放,说声“鹤,活下去!”鹤就会奇迹般地好起来。山米觉得自己和外祖父想的一样,他以前就曾经像外祖父说的那样试过,但没有产生什么作用。如果每件事都能像人们所希望的样子,那将是多么美好啊。

外祖父把鹤抱到附近的一条小溪边,希望这只水鸟能在水里找点东西吃。鹤一动不动地站在水中。过了一会儿,那鹤突然僵直地向前走了两步,这是它被捕后,第一次走路,山米屏住了呼吸。那鹤犹豫了片刻,喝了几口水。外祖父发现对岸水面上有只青蛙,立刻叫山米游过去捉住它。山米从来没学过游泳,只好涉水过去,但他对外祖父说,他不愿意游泳,因为怕把青蛙吓跑了。

山米提着青蛙,来到鹤身边。他用青蛙碰碰鹤的嘴,毫无反应。山米打定主意,如果必要的话,他可以在这里站一整天。他一次次把青蛙放进水里,并故意用力溅起水花。时间过得那么慢,仿佛整个世界都停顿了。突然,鹤动了一下头,山米加紧摆动水里的青蛙,鹤低下了头,长嘴伸入水中,从山米手指间,取走了青蛙!这时候好像卡嗒一声,整个世界又开始走动。“它把青蛙拿走了!”山米激动地高声大叫,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那鹤把青蛙整个地吞下去。外祖父站在溪边,高兴地用手抚摸着嘴边的胡子。

鹤走进水中,游了一会儿,然后走上对岸,它用嘴在岸边探寻着,从潮湿的泥中挖出一块树根,吃掉上面的小虫,又继续挖其他树根。山米和外祖父兴奋地看着,“它会慢慢好起来的”,他们第一次从心底说出这句话。山米深深吸了一口新鲜空气,真舒服啊,他要替那只鹤再找一只青蛙。

山米再次走进水里,他回头看看正在摆弄鱼竿的外祖父,突然感到心里涌起一股热流。他多么希望外祖父能了解他,就像了解他所养的那群鸟一样;他希望外祖父能在千百个孩子中认出他来,就像认出他豢养的那些野鸭、山鸟一样。山米希望有一天,外祖父会把他也算在那些他所失去的爱物之中,用那种悲伤的声调说道:“那只山鸟已经飞走了,那只鹤有一天也会飞走,还有我那可爱的山米也要走了。”

山米呆呆地站着,望着他的外祖父,那样子十分滑稽。他真不明白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在前一天早上你还恨着一个人,而第二天早上,你却发觉你已经深深爱上那个人。在正前方的岸上,山米看到一只青蛙,他迅速地涉水穿了过去。

《山米与白鹤》练习题

基础知识

⒈根据拼音写汉字。

ɡān ɡà jué jiànɡ ē yú乳lào huàn养

⒉解释下列成语

老态龙钟:

了如指掌:

鬼使神差:

无动于衷:

⒊学了此文,你有何感想或体会,请写下来。

课内语段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①山米蹲在公路边的阴沟里,满脸灰尘,泪水在上面留下一道道痕迹。“孩子,你在哪儿?”不远处传来外祖父的叫喊。山米没有回答。他跑到排水管的头端坐下,随便往铁管里瞥了一眼,正巧他的外祖父也在水管的另一头往里瞧,这实在是个很尴尬的场面,就像他们是世界上仅有的两个人,彼此经由穿越地心的通道互相注视。

②累得气喘吁吁的外祖父正想解释什么,但山米根本不想听,他高声叫着:“走开!不要脸的骗子!”然后飞快地跑起来。他跑进树丛,越过一片玉米地,钻进浓密的树林。他听见外祖父还在叫“孩子,等等我啊!”那声音有气无力。

③对于十岁的山米来说,直到今天早上为止,他一直过得无忧无虑。家里八个孩子他最小,父母无精力管他,一切都随他的便。昨天傍晚,他同父母从阿拉巴马州来到俄亥俄州的外祖父家。父亲准备去底物律找工作,母新好不容易才找到了外祖父的住处,那地方简直就像荒野一般,房子、家具破旧不堪。外祖父老态龙钟,连他的亲生女儿都记不清了。外祖父的房里乱七八糟,鸭和鹅满屋子跑。母亲一边收拾屋子,一边埋怨着外祖父,这时山米已经睡着了。天没亮时,他醒过一次,听见母亲在隔壁尖声和父亲说话,她说屋里有只猫头鹰,飞来飞去搅得人睡不着。山米第二次醒来,已是早上十点,他在屋里没找到妈妈,便跑到他们停放卡车的地方。那里空空荡荡,只有车轮留下的痕迹。这时外祖父走过来,山米厉声问道:“我爸爸妈妈在哪里?”那口吻像控告一样,好像是外祖父把他们怎么样了似的。外祖父告诉他,他父母考虑到去底特律的种种困难,决定把他留下来,因为怕他会大吵大闹,便只好不辞而别。山米根本不相信外祖父的解释,断定这一切都是他捣的鬼。他甩下外祖父,沿着父亲卡车的车迹拼命跑起来。他跑了很长时间,但还是没有把那老头儿甩掉。

……

④山米呆呆地站着,望着他的外祖父,那样子十分滑稽。他真不明白这一切是怎么发生,在前一天早上你还恨着一个人,而第二天早上,你却发觉你已经深深爱上那个人了。在正前方的岸上,山米看到一只青蛙,他迅速地涉水穿了过去。

⒈根据语段写出小说三要素具体内容。

自然环境:

人物:

故事情节:

⒉从故事情节角度看,语①~③段段属于部分,第④段属于部分。

⒊从文中哪些语句,可看出山米的任性、倔强的性格特征?请写下来。

⒋从文中找出描写山米心理活动的句子。(用横线画在原文上)

⒌“山米根本不……断定这一切都是他捣的鬼”画波浪线语句写了山米误解了外祖父。你曾经有过山米同样感受或想法吗?请写下来。

课外语段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练习

一块玻璃值多少钱

陈振林

早晨,四(2)班班主任孔老师一进教室,就被学生们的叽叽喳喳地围着报告:“教室后面朝外的一块窗户玻璃破了。”“好的,我知道了。”孔老师说。孩子们回来到了座位上开始读书,像什么也没有发生一样。紧靠玻璃窗户坐的是王小明,他嘟着嘴巴。

“王小明,不要紧的,快夏天了,窗户没玻璃还凉快点儿呀。”孔老师安慰王小明。

可是,在上午上最后一节课的时候,王小明却撅起了嘴巴。原来,有苍蝇从破窗户里飞了进来,歇在王小明的书本上,时而飞来飞去和他逗趣儿呢。窗外不远处,是学校的一个垃圾堆。

好不容易挨到下午放学,撅着嘴的王小明回家把这事告诉了妈妈。妈妈立刻安排爸爸的工作:“你拿条烟去一去孔老师家,让他明儿把小明的座位换一换。”

第二天第一节课,王小明和李飞换了座位。和苍蝇做一天朋友的李飞回家把这事又说给了爸爸听,在市财政局做局长的爸爸把电话打给了小学张校长,张校长给孔老师下命令:“把李飞的座位换一换。”

这样,第三天时,李娟坐到了破窗户旁,李娟哭哭啼啼地跑回家,心疼孙女的爷爷立刻提着两瓶酒到孔老师家拜访。

第四天,张平的妈妈买了水果去了趟孔老师家。

第五天,王丽的爸爸夹着“脑白金”上门拜访孔老师。

……

等到下周的时候,全班54名学生竟然有33名家长用不同的方式找了孔老师,希望家里的孩子不要坐在那扇破窗户旁。

可是,吴一坐在那地方的时候,窗户却安上了一块亮透透的玻璃。“是谁安上去的?”孔老师问。

“是我,花一元二角划了块玻璃安上去的。”吴一轻轻地说。

下午学校放学后,孔老师留下四(2)班学生召开“一块玻璃值多少钱”的主题班会。学生们不知孔老师葫芦里卖的是啥药,等到孔老师打开两个大盒子时才恍然大悟。两个大盒子,装着满满的礼品,有烟有酒有水果,每件礼品上写着一个学生的名字。

“同学们,一块玻璃价值不小哩,这些就是它的价值。”孔老师指着两个大盒子说,“换成钱的话值3000元左右吧,还要加上几个当官的家长使用权力的价值。可是它实际的价值是多少?吴一同学说说。”

“一元二角。”一个响亮的声音。

(本文选自20xx年第3期《微型小说选刊》)

⒈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⒉分析下列句子加点词的作用。(任选一题)

①早晨四(2)班班主任孔老师一进教室就被学生们的叽叽喳喳地围着报告……。

②王小明却撅起了嘴巴,原来有苍蝇从破窗户里飞了进来,歇在王小明的书本上,时而飞来地和他逗趣儿呢。

⒊“玻璃”是谁安上去的,他的做法为何与其他同学不一样?如果你是他,请写出当时的想法。

⒋从孔老师召开的主题班会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初二语文教案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辩论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资料阐述自己观点的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搜集整理资料,形成观点,并以辩论形式展示成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心理品质,养成耐心倾听,尊重他人的发言的良好的交际习惯。

课前准备:

教师:将学生进行分组,注意分组大体均衡;搜集并制作有关课件。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

学生:搜集、筛选有关资料,提取依据、形成观点。

活动过程:

一、导入: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电视中有关辩论赛的录像,让学生从中体验精彩的辩论,鼓励他们成为运用语言的能手和能言善辩的人才。

二、选择活动项目,开展辩论:

1、学习辩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巧:

(1)先把自己的观点阐述清楚。

(2)用有力的材料证明观点。事实要确凿,资料要来自权威人士或权威机构。

(3)用心听并分析对方的观点、论据,找出其薄弱环节,以便反驳。

(4)答辩时有必要才答复,该避就避,以免言多语失,被对方抓住不放。

(5)变换角度反击对方。

(6)熟悉归谬法、反证法、两难法,灵活运用,使对方陷于被动。

辩论评分表:

辩题:正方:反方:

项目

得分

内容(30)

论辩技巧(50)

仪态(10)

合作精神(10分)

2、活动步骤:

(1)主持人介绍台上正反两方的选手,讲述辩论规则和评判方法,宣布辩论会开台。

(2)正反两方分别陈述各自的观点和理由。

(3)正反两方代表队交锋,互相诘难、反驳。主持人宣布辩论会结束,然后总结正反两方在辩论中的得与失,最后宣布评判结果。

3、教材设置了三个活动主题。

一是“上网利弊谈”,设置这一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对上网有个全面正确的认识。既要学会充分利用网上学习资源,又要分清网上良莠,自觉抵制网上不健康内容的诱惑。二是讨论“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吗”,设置这一主题,意在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三是“关于克隆的争议”,这是当前的一个热门话题。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的巨大进步,但同时它也越来越变得让人类难于控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人类。科学的发展的发展的怎样才能符合人性的,如何为未来营造既是科学的又是人道的社会,这是人类,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都必须面对与思考的大问题。要通过让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探究和辩论,为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打下基础。

三、活动写作:选择三个活动主题中的一个,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500字左右。要求观点明确,材料充实,条理清楚。

 四、活动小结。

以上就是为大家提供的“初二语文教案:《走上辩论台》”希望能对考生产生帮助,更多资料请咨询中考频道。

初二语文教案9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把握本文有关恐龙灭绝的观点

本文说明其观点的行文顺序及语言特点

(二)能力目标:

善于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在文中提取主要信息

(三)情感目标:

1、科学需要合乎逻辑的分析、探索

2、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文章所说明的事理,领会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本文语言严密准确的特点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被公认为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的泰斗的阿西莫夫所撰写的一篇说明性文章《被压扁的沙子》

文章的题目通常对文章有一定的概括或提示作用,看到本文的题目《被压扁的沙子》,你猜想本文会写些什么呢?大概会介绍类似沙子为什么被压扁,或者被压扁的沙子是什么样的之类的问题吧.

本文到底介绍什么科学知识,我们肯定能在文章里找到答案就请大家和我一起进入阿西莫夫书写的科学世界吧!

(二)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1.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说法?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2.作者在本文中的倾向是什么的?

讨论明确:

1.科学界对于恐龙在6500万年遭遇灭顶之灾,存在着的两种对立的理论是:“撞击说”和“火山说”。

“撞击说”的依据: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火山说”的依据: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2.作者意在说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三)探究学习

学生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1.在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中,作者为什么肯定“撞击说”而否定“火山说”?

讨论明确:

在作者看来,有论据验证的理论才能成立。

作者对前苏联科学家的实验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

①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②斯石英的原子之间结合的极为致密,在通常条件下,斯石英可以保持数百万年。

③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过巨大陨石的撞击。

④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

由以上两例,作者认为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

⑤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作者认为,地壳深处的斯石英可以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然而,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熔化,所以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

由此作者断定: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过撞击。

⑥加上科学家又有新的发现:在岩层年龄为6500万年的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中,检验到了斯石英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就这样,作者最后确认,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2.你能把文章的思路理清楚吗?

(展示PPT)

讨论明确:

文章以科学发现和科学实验的成果为依据,层次清楚地说明了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

先提出问题,然后作出假设,经过推理论证之后,作出结论。这种说明顺序称为逻辑顺序。

(四)情景再现

通过对文章的理解,组织同学们对恐龙灭绝的场景进行故事复述。

(同学们分组讨论,然后进行表演)

(五)课堂拓展

(1)作者为什么要探明恐龙灭绝的原因?

(2)题目是《被压扁的沙子》,内容却是恐龙灭绝的原因,是否偏离主题?

(六)课堂小结

通过《被压扁的沙子》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亲密接触了阿西莫夫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他用缜密的逻辑顺序、准确严密的语言,使我们明白了恐龙灭绝的原因。相信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再次遇到类似文章时,能够学以致用。

(七)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2

初二语文教案10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重要的词语;了解科学小品的文体特征

2、运用概括提要方式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北极旅鼠的三大奥秘。

3、理解本文的写法,体味其知识性、趣味性,学会形象地介绍科学知识;

4、探究自然无尽的奥秘,接受自然无穷的启示。

学习重点:本文的写法,体味其知识性、趣味性,学会形象地介绍科学知识;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前置学习:

1、了解作者:[作者简介]

位梦华,1940年生于山东平度,地质学家。1991年他独闯北极,深入到阿拉斯加北极爱斯基摩人聚居区进行了一个半月的综合性科学考察,成为直接与爱斯基摩人接触并广交朋友的第一个中国人。1992年回国后撰写了大量文章介绍北极的各种情况。他的主要著作有《神奇的北级》、《南极之梦》等。

2、文体介绍:科学小品文,它用小品文的笔调,即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示出来。

3、朗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4、给加点字注音:

媲美()膨胀()挑衅()迷惘()澎湃()滑稽()

歧途()啮齿()苔藓()迁徙()繁衍()笃信()

5、根据词语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或成语

(1)前面的人上去,后面的人就跟上去,形容踊跃前进,连续不断。()

(2)借端生事,企图引起冲突或战争。()

(3)比美;美好的程度差不多。()

(4)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怎么办。()

(5)从道路上听到,在道路上传说。泛指传闻的,没有根据的话。()

(6)比喻眼光短,见识浅。()

(7)在紧急中想出好的应付办法。()

展示交流教师点拨:

6、通读课文归纳旅鼠的几大奥秘。

7、本文的表达方式有哪些?

8、记下有疑问的地方,以便和老师同学交流。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

1、将课文分成三部分,并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2、作者对旅鼠之谜有几种猜测,请大家速读课文18—27段,看看作者作了几种猜测?

3、这几种猜测都被丹尼斯先生否定了,那作者还有什么疑问呢?

初二语文教案11

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背诵默写

2、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略)

二、走进作者: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他的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一类的官职,但到了陶渊明,家境早已破败。因为有这样的家世背景,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他自29岁入仕,作过州祭酒、参军一类小官。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宋书?隐逸传》),更愤慨于南北士族的兼并不厌,王恭、司马道子、桓温、刘裕等人的篡乱相替,陶渊明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80余日的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此后直至他逝世的23年间,以耕读自娱,未再入仕。陶渊明的田园诗主要见于他的组诗《饮酒》《归园田居》《拟古》《和郭主簿》等。

三、预习检测:

1.注音或写字:

(1)带月荷( )锄归

(2)晨兴理荒huì( )

(3)道狭草木长( )

(4)属( )国过居延

(5)帘旌( )不动夕阳迟

(6)徙( )倚( )湖山欲暮时

(7)都护在燕( )然

(8)丰年留客足鸡tún (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带月荷( )锄归

(2)但( )使愿无违

(3)大漠孤烟( )直

(4)长河( )落日圆

(5)江入大荒( )流

(6)仍怜( )故乡水

(7)徙倚湖山欲暮时( )

(8)三年多难更凭危( )

3.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1)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写诗人辛勤耕种的句子是,抒发作者愿望的句子是。

(2)陈与义的《登岳阳楼》中描写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之情的句子是。

(3)王维的《使至塞上》中描写边塞奇特壮美景色的句子是。

(4)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以一种独特方式抒发作者思乡惜别之情的句子是。

(5)《归园田居》(其三)中表现作者与黑暗的官场决裂的句子是。

(6)《使至塞上》中通过写景表达诗人对故乡依恋之情的句子是。

四、学习诗词:

1、导入新课: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下列问题

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

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3、自由背诵、检查背诵

4、、研读与赏析:

教师出示学生绘制的几幅图片让学生进行对照赏析,同时提出思考的问题:

a.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l曰I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

教师明确:

a.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b.“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着。语言“自然、通俗”。

5、齐背课文

初二语文教案12

教学本文要达到的课标要求:

1.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学习文中描写景物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文章的朗读、体味。

教学步骤

 (一)谈话启发,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都很喜欢旅游吧?你都到哪儿旅游过?能不能给大家谈一谈?

【设计说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入新课。

师:(根据学生发言情况进行引导)大家小小年纪,游览过的地方还真不少。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游历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今天我们就来做一次免费的旅游,去欣赏一下长江三峡的美丽风光,好吗?

 (二)播放《三峡风光》光盘

师:自古以来,三峡以其壮丽的风光激发了众多文人的灵感,留下了许多千古流传的诗篇,同学们都知道哪些有关的诗文呢?

【设计说明】学生自由发言,师生参与补充,增加学生的语文积累。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位北魏时期的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文章,看看他笔下的三峡是怎样一番景色。

(三)播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

师:这篇课文虽然短小,但生字比较多,而且又是文言,大家能不能克服困难,把它读得自然流畅?遇到困难时,可以在小组内互相请教,也可以和老师交流。

【设计说明】既摆出困难,又激发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

师:大家刚才自己读的都不错,哪些同学能给全班同学读一读?

【设计说明】可通过多种朗读形式,使学生体会文章精炼的语言,品味其中的意境。

 (四)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师:大家通过刚才的朗读,已经初步体会到了作者笔下描述的三峡的美,下面,我想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文中的内容,为游客编一篇介绍三峡风光的导游词,看哪一组同学编得最好。对文中词句理解有障碍的小组,可以请其他组帮助,也可以与老师交流。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的设计,旨在将比较枯燥的文言文翻译生动化,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以小组为单位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可视学生提问情况帮助学生解决重点和难点词句。如:“虽”、“属”、“两岸连山,略无阕处”、“清荣峻茂”等。

2.各小组展示所编的导游词,教师视情况进行评点,学生推选出最佳小组。

3.分析体会文章写景特点

提问:大家刚才在写导游词的过程中,是否注意到了这篇文章的写景有什么特点?哪些句子是你认为写得最美的?能不能给大家分析一下?

(此环节的设计在于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写景顺序,如:按照景物先写山,后写水;按照季节由夏——春冬一秋。学生分析词句时,教师可伺机点拨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等写作特点)

(五)再次播放《三峡风光》光盘

让学生学习文中的手法描述自己在屏幕上所见到的景色,或谈谈观看风光片与读郦道元的《三峡》的不同感受。

(六)布置作业

1.写一段文字描述家乡的美景或你所游历过的山川名胜。

2.喜欢绘画的同学可以根据课文画一幅三峡风光图。

初二语文教案13

【教学目标】

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体味这个英雄故事传奇色彩;

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教学重点】

1、通过体味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课前预习】

通读课文,课前查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思考课后练习,写出发言提纲。

【课时分配】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照例讲应该是养老的年龄,课时他却能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的确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去感悟这个传奇故事吧。

二、学生预习后提出问题,教师解决

早读课同学们对课文进行了朗读,大家预习得怎么样?还有那些生字词需要帮助的吗?(学生提出,教师解决。)

三、作者介绍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生。

四、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词语进行赏析)

感悟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不可征服的人民。(略)

五、引导学生探究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学生先讨论,教师根据情况点拨与指导。)

1、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然自得也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小女孩洗脸,老头子让她洗,鬼子的小火轮探照灯射来,他还是“不怕”,以为“照不见我们”。鬼子扫射机枪,他还是“不怕”,以为“他打不着我们”,不能不说他有点大意,这是过于自信了。大女孩子受了伤,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老头子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他向两个女孩子打了包票,他玩鬼子于掌股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血债,讨回了自尊,这场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2、人物描写艺术探究: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课文着重写一场“英雄的行为”,更有点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先是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这里有一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再是在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回味其所以然,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老英雄是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他事先系好了钩子,又想出用莲蓬引诱鬼子,又掌握了鬼子的活动规律。作者不写这些,只从鬼子洗澡写起,写老头子船上放着一大捆莲蓬,只顾剥着莲蓬吃,也不写他的用意,写小船冲着鬼子这里来,又转了一个圆圈回去,也不写老头子的船为什么这样划来划去,其实是诱使鬼子进入圈套,这层意思要回味起来才能明白。进了有木桩的水域,先不说桩子上有无数钩子,只写小船绕着鬼子转,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下面才写鬼子这么乱转,一个个都被钩子咬住了。待到明白过来,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真可以说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

3、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提示: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可以回忆课内外读过的文艺作品,答案不求一致。

六、摘抄、仿写

把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抄出来,仔细品味,细心揣摩,再仿写几句家乡的景物。

初二语文教案14

【教学构想】

本文属于学者型散文,其知识含量的丰富,思维方式的独特体现着智慧的魅力。

文章通过对海的博大、壮阔的描述,引出有关海的种种联想,进而引出海与人类的关系,作者纵情赞扬了海的壮阔之美,让我们感受人类在大海面前的渺小。从作者深邃的思考中,我们懂得了大海是人类生命的摇篮,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是^类心灵的家园。

本文的教学应注重以下三点:

首先,弄清文本的基本内容,学会编写阅读提要是学习本文的主要任务。

其次,在文学欣赏上,不要忽视语言的魅力。本文写景语言生动形象,在联想与想象中不失磅礴的气势。如何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这些美旬呢?最好的方法就是朗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用朗读激发学生深人理解文本的内涵也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第三,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应着力引导学生探究作者由眼前的海而产生的联想与沉思。海思的“思”是全文的核心,“思”的引发,“思”的方向,“思”的广度,“思”的深度,处处体现着作者的智慧。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独特思路,研究这种奇特的联想中阐发的主题,探讨作者思想的深度。这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也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结构,学会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解作者由海而产生的独特的联想和深邃的思考。

3、体会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

4、探究作者思想的广度和深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编写阅读提要。品读语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作者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教学安排]两课时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学会编写阅读提要。

2、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品读富有哲理的语言。

4、关注作者独特的行文思路。

5、拓展挖掘,归纳提高写作水平的方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课件展示几组海水翻腾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谈自己的感受。

(借用图片这一直观教学用具,能使学生很轻松地进入学习境界,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兴趣。让学生展开想象,唤起学生对课文中所描绘景象的主动体验。)

2、教师小结,引入文本。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疏通生字、生词。

2、再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层次。

在学生仔细阅读课文之后,要求他们着重思考几个问题:

①文中有哪些句子自然完成了内容间的转换?

②作者眼前的海是怎样的?作者心中的海是怎样的?

③作者围绕海所做的思考是为了表达什么感情?

学情预测:在回答这三个问题的时候,过渡句的选择可能会比较容易,但对“眼前的海”和“心中的海”的对比理解可能会有些困难,教师应该作适当的指导。

学情反馈:关于第一个问题,学生能够从第3自然段找到句子“被织进一张蓝色的大网中”,“这种可见而不可触的蔚蓝色,似有似无,给人一种遐想,一种飘渺,一种思想的驰骋”,从而弄清作者由眼前的大海过渡到写心中的大海。

对于第二个问题“作者心中的海是怎样的?”学生的回答有时会偏离文本的内容,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明确作者联想的触发点——“海的深和广”以及乘船返回,在海浪的摇动中产生新的思考。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明白作者心中的海的形象。

对于作者情感的把握,教师应依据文本内容作适当提示,如引导学生看议论抒情句,让学生全面把握作者爱海的博大精深,爱海的包容一切,爱海给人类心灵的慰藉。

(这三个问题的设计由表及里,从理清文本结构入手,尽量激发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的意识,基础的内容弄清楚了,再去探究作者的情感就不会使学生泛泛而谈。)

全班交流各自编写的阅读提要,并要求学生进行板书设计。

学情反馈:实践证明,这一过程的设计,既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又能检验他们对文章内容的把握程度。

三、细品文本。

品读课文第2自然段,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作者“眼前的大海”,并设计朗读方案。

学情预测:学生的回答可能会架空,教师要提出明确细致的要求,比如:这里写的是什么内容?从哪个角度写的?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才达到了这样的效果?哪个词用得最好?用细化的问题帮助学生将朗读设计落到实处。

学情反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明确细致的要求,确实能够让学生走进课文。如果能配以音乐朗读,教学效果会更好。

(这一过程的设计既完成了对课文内容的熟悉,又锻炼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还让学生通过品味朗读深入探究描写海的壮丽图景所用的方法,激发学生对课文深入的理解。)

四、自主研读

选择文章中富于哲理的句子或含蓄的句子进行品评,在深入探寻句子含义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学情预测:学生可能对“于是,我明净的心头又涌上一汪蓝色的沉思”“海啊,你在我的心里”这两个句子难以理解,教师要在此作适当点拨。

五、积累佳词美句

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

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归纳总结

1.教师提出疑问:课题为“海思”,那么作者围绕海作了哪些思考?他为什么会有这种思考?这一步只要求学生在互相探讨的基础上谈出自己的观点。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这一过程主要是强调学生在解读文本时有自己的思考)

学情反馈:学生基本上能从作者联想奇特的角度去讨论,但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思考以及作者为什么要沉思“海与人类的关系”?学生却心存疑惑。教师应介绍梁衡的散文特点及其“大散文”观,让学生在作者作品风格和思想深度上去感受行文独特的思考。

2.在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奇特的联想中,引导学生挖掘一些提高作文水平的方法。

(这一设计将阅读与写作紧紧联系起来,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二、拓展延伸,进行想象思维训练

1.借助具体物象,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①金钱确实可以买到许多东西,但它不是万能的,如金钱能买床铺,不能买甜蜜的梦;能买书,不能买到知识……请你联想它的作用和局限,越多越好。

②有位作家写了一首诗《0的断想》:

0是谦虚者的起点,骄傲者的终点;

0的负担最轻,但任务最重;

0是一面镜子,让你重新认识自己;

0是一只救生圈,让弱者随波逐流;

请你运用发散思维续写下去。

③“我扑在书上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这是文学家关于书的比喻,它还可以比喻成什么?运用发散思维展开联想,请口头表达。

2.超越时空局限,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美国科幻小说《地球上最后的一个人》“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在房间里,这时突然响起了敲门声……”请你作合理想象。

创新提示:

①能买药物,不能买健康;能买娱乐,不能买幸福;能买房屋,不能买家庭;能买选票,不能买人心……

②0是一块空地,可种五谷;是烟圈,虚度年华;是铁环,组成坚韧;是战鼓,激人奋进……

③书是进步的阶梯、知识的源泉、驶向知识海洋的船……(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随时引导。)

(这一过程是在阅读文本基础上进行的延伸与拓展,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及创新能力。)

三、布置作业

以“大自然的启示”为题,深入观察、研究,获得自己独特的发现,写一点自己的思考。

(通过作业设计,让学生养成细心观察、潜心思考的习惯,让学生进一步体验一些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方法。)

初二语文教案15

教学目标:

朗读感受音韵美,体会丰富想象所具有的表达效果;梳理作者心情变化,从作者的达观中获得人生启示

教学重点:

朗读感受音韵美,体会丰富想象所具有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梳理作者心情变化,从作者的达观中获得人生启示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你即将迎来一次向往已久的出国旅行,出行前你最担心的是什么事?

2、今天我们的主人公是南宋词人张孝祥——介绍文学常识。他出门远行是否顺利呢?遇到了什么情况呢?

二、梳理遭遇“风波”的过程中,张孝祥心情的变化

1、朗读《西江月》正音:霓裳

2、梳理:张孝祥的启程的时候情况怎样?后来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结果怎样?

出行: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过程:从题目概括:阻风

从词句概括:放起鳞鳞细浪

结果:明日风回更好

3、自读联想:作者在整个过程中,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分析。

4、学生交流,互相补充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心旷神怡

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无奈自嘲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自我解嘲,自我安慰

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乐观,自信

5、在这首词中,作者表现想法心境的写法主要是什么?

明确:联想、想象

6、在朗读中如何表现这几句作者心情的不同变化?

7、圈划韵脚,对比刚学的陆游《诉衷情》中“尤”韵的开口大小和声音效果,体会声韵选择与诗歌主题之间的内在关联

“尤”韵,开口小,音调较低回,效果哽咽悠长,适合表现消极情感

“昂”韵,开口大,音调较高亢,效果高昂饱满,适合表现积极情感

8、朗读体会

三、从小“风波”看大“风波”

1、从这首词看,张孝祥之所以心态超好的原因是什么?

乐观面对现状,相信事物总是往好的方面发展

2、现在看,这首词写遇到“风波”,还能给你别的启示吗?

3、朗读加深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