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八年级教案 >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吆喝》教学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吆喝》教学反思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52W 次

 《吆喝》教学反思一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吆喝》教学反思

学习萧乾《吆喝》一课,重点学习的是让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介绍复杂事物的方法和技巧,品味语言理解作者内心感受。

以往总为了赶课,不自觉的就急于把问题的答案告诉学生,学生也习惯于在参考书上寻找标准答案告诉我,这样每一课的学习进展非常顺利,然而学过以后学生的概括能力、思考能力等语文综合素质依然停留在原地,没有丝毫进展。意识到这样的问题以后,课堂上我开始把时间充分的留给学生去概括、去体会、去感悟品味,去探究,也许学生回答的问题不是完全正确的,但我认为只要有计划、有目的的持之以恒地坚持去训练去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会得以质的飞跃。

这一节课围绕以上两个学习重点,首先要求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四名学生上堂板书思考结果,结果各种各样,虽然没有标准正确答案,但我觉得学生思考的过程就是他们的思路清晰的过程。接着,提醒学生找出语段之间的衔接过度语句和起概括作用的总起句,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句子分别承转了哪些内容,然后让学生思考文章的思路。五名学生上堂板演,其中两名学生将文章的层次能很准确的标示出来,只是第三部分的内容概括不准确。我及时鼓励学生:“也许你的答案不太准确,但你的思考是积极的,你表达出来的是你思考的结果,是你进步的表现。”学生的思考、概括、表达的习惯在于老师的培养,不能操之过急,不能急功近利,需要循序渐进。

由于属于尝试阶段,课堂进展速度较慢,也许会多几课时去完成一课时能完成的任务,但学生真正学到本领要比整日的为完任务而完任务的实际效果要好的多。

 《吆喝》教学反思二

本节课我所选的是现代作家萧乾先生的作品《吆喝》,选在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民俗文化”一单元中。现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授课情况谈谈本节课教学中的亮点和不足之处。

第四单元中提示指出“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 很显然,这一单元的学习是要让学生能够了解民风民俗,关注民间文化,进而体悟民俗文化中的精神内涵。基于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设计为:1、理解“吆喝”这种民俗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2拓展延伸到对本土民俗文化的理解。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在导入新课的时候,让学生在背景音乐为极富京韵的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的乐曲中观看老北京胡同及老北京人生活的场景图片,渲染一种浓浓的京韵文化氛围,让学生自然而然的跟随我的思路走进课堂,事实证明这一导课的方法还是成功的。

为了让学生能够跟随老师的思路一步一步由市井胡同中的吆喝上升到一种文化,一种精神境界,我在提问时候采用了由浅入深的方法,如最简单的“文中提到哪些叫卖物品?有哪些吆喝?”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到“这些吆喝反映了老北京人怎样的一中人生境界?”再到“我们白山以及吉林、东北地区有哪些民俗文化?反应了我们东北人的哪一种品格和精神?”使学生始终能够跟上我的思路,一步一步的理解了一种浅表的现象实际是一种文化现象,其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反映了当地人民的一种生存状态和精神风貌。同时更加深入的理解“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只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句话的含义。

《吆喝》这篇文章很适于朗读,并适于口头表演,是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和表演能力好材料,为了利用好这一材料也为了对课文更深入的理解,我先引导品味吆喝词,再引导学生学习吆喝调,在学生表演前,我先抛砖引玉起个头,这样就是学生会“吆喝”敢“吆喝”,并大胆有声有调的“吆喝”,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体验生活,在体验生活的过程当中学习。

纵观这一节课,既有成功之处,但也有许多的不足。如:作为一种本土文化,其实,我们当地也有许多富有特色的吆喝声,完全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学一学我们当地的吆喝声,但由于自己课前考虑不足,忽视了这样有价值的锻炼学生的机会。还有课后学生的练笔有的还只是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挖掘一种文化现象的内涵,这可能是由于教师引导不够而造成的,所以还应加强写作方面的指导。

总之,上一节公开课,对于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是很有帮助的。无论是备课、试讲、还是试讲后的重新调整,都使得自己对于教材的理解和课标的理解都更加深入了,这对于以后的教学工作也是大有裨益的。


1.八年级语文《我的母亲》同步练习

2.八年级下册《旅鼠之谜》教学设计

3.初二语文下册《我的母亲》同步习题

4.八下《我的母亲》练习题

5.八年级语文下册《云南的歌会》教学反思

6.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我的第一本书》教学案例

7.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我的童年》教学案例

8.胡适《我的母亲》课堂实录

9.八年级下册课文《藤野先生》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