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八年级教案 > 《雷电颂》12

《雷电颂》12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3.01W 次
《雷电颂》12
k
教学内容:雷电颂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及人物性格。  
2、了解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3、培养初步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思想感情,增强气势。  
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所包含的深意。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你知道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吗?(学生举手回答后,教师再进行强调。)是的,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郭沫若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所创作的历史剧《屈原》,就是要用屈原的爱国精神来教育人们,激励人们。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屈原在其中的一段内心独白,一起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共同感受伟大灵魂的高尚情操。  
二、检查预习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睥睨  咆哮  污秽  稽首  犀利  虐待  踌躇    
鞭挞  忏悔  罪孽  迸射  
三、伟人掠影  
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交流有关屈原和郭沫若的资料并进行展示:  
屈原(约前340-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国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重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等。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  
郭沫若,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他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觉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四、整体感知  
1、播放《雷电颂》朗读带  
要求学生注意不同句子,不同语段所使用的语气,语调,语速。  
2、你觉得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跟以往的课文相比,这篇课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激情澎湃,气势雄浑。全文都是屈原的内心独白。  
3、根据听到的录音,请仔细揣摩语气、语调、语速,假设自己就是屈原,自由朗读全文。  
五、研读与赏析  
1、本文既然是屈原的内心独白,那么我们就能够从这些话中读出屈原的内心世界。请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句子或语段,朗读给大家听,谈谈屈原的内心情感。  
2、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  
3、课文中作者将很多事物都赋予了其他的含义,请同学们再次跳读课文,思考并归纳一下,作者究竟赋予了这些事物什么特殊的含义?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4、《雷电颂》这段独白激情澎湃,气势雄浑,你觉得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5、课文中作者将很多事物都赋予了其他的含义。归纳一下,作者究竟赋予了这些事物什么特殊的含义?这又是一种什么手法?联系写作背景谈谈戏剧的创作主旨。
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革命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无形的长剑:象征坚定的信念。
“土偶木梗”的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象征手法。  
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  
我们曾学过郭沫若的诗歌《天上的街市》、《静夜》,请你将这两首诗歌与《雷电颂》进行比较,看看它们在抒情方式上有何异同。  
   
   
   
   
板书:   
风雷电: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革命力量。  
呼唤与歌颂风雷电咆哮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无形的长剑:象征坚定的信念。  
“土偶木梗”的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统治集团。  
   
   
八、教学后记:  
文 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