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推荐作文 > 北京南锣鼓巷作文四篇

北京南锣鼓巷作文四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9W 次

篇一:北京南锣鼓巷

北京南锣鼓巷作文四篇

我虽说是个地道的北京人,却忽视了北京最特有的风貌,身在北京,岂能不亲自走近这些古老的岁月?

起个大早,开始启程。为了方便,与妈妈坐了地铁。南锣鼓巷的站就是一大特色,以城墙、青砖的颜色为主,共同构造了一幅古色古香的历史画卷。

马路上车来车往,人来人往。有夹着公文包文质彬彬的人士,有背着沉重书包补课的学生,有左手一杯豆浆右手一包煎饼挤公交或是挤地铁的上班族,还有呢,就是和我们一样,游走南锣鼓巷的人。看着这写行色匆匆的人们,不禁想:“在北京这座大城市,每个人不得不过着快节奏生活,却忘了些细节所在,忘了仔细看看这座城市竟是这么美。

踏进胡同,街外的喧嚣,忙碌的步伐统统消失了。北京的冬天时寒冷的,但这个角落的冬天分外温柔。这条胡同叫“福祥胡同”。青砖灰瓦的平房,和谐温暖的人家,令人温暖亲切。偶尔有几声鸟鸣,清脆无比;有老爷爷的广播声,京味十足;或是有几位老大妈唠家常,都觉得亲切无比。我曾在电视上看到过北京胡同,今天终于亲自感受到在这繁华背后,这种质朴,亲切依然存在。

古老的院落,古老的石墩,喜欢这样的不期而遇。林语堂说过:“北平代表了和顺安逸的生活,而一切的美丽,安逸与和谐都浓缩在胡同中。我抚摸着这些旧瓦,感叹事事的沧桑。

声音愈来愈大,说笑声,吆喝声……我知道我正走近真正的南锣鼓巷。这条700多米长得古巷每天吸引着大量的中外游客。南锣鼓巷至今已有740多年的历史,他并不宽,大约八米左右,青砖铺成的路面见证着历史的痕迹。两边的建筑是北京特色的建筑,青砖灰瓦。有人把门牌装饰得时尚华丽,有人装饰得古朴典雅。我们穿梭于小街小巷中,看罢过往,也看罢时尚;看罢过往,也看罢现在。时光在这里逝去,也依然在这里回荡……

今天的人很多,大多数是年轻人。我走顾右盼,颇具特色的门脸包含着时尚的元素。时尚小店,文雅茶馆,cafe,小酒吧,鳞次栉比。在这里,你会情不自禁地感叹;古老文化与时尚元素竟可以配合得如此天衣无缝。

帕尼诺餐吧,一个具有国际范的餐吧;THREETREESCOFFEE,一家小咖啡馆,暖洋洋的灯光与香浓的咖啡相结合,让人很快地陶醉在这里;幸福饮品店的门牌上有一句话“幸福的定义,没有添加剂”温暖人心;触礁酒吧,有点恍如隔世,有些混搭的感觉;创可贴8,有意思的店名,有回忆感的玩意儿:铁皮暖壶,虎头鞋,搪瓷缸,泛黄的老照片,雷锋帽……妈妈看了很有感触;文宇奶酪店,大家对其评价很高,队伍已经排出店外……还有万庆当铺的遗址。墙上“万庆”二字代表了历史的一角,还有旁边墙上的口号,应该是四十年前的,已经是历史陈迹,被时光蒙上了古老的颜色。

很多小店,都值得我们去用心体会。每个店都有独自的特色,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走过这些岁月留下的痕迹,我才觉得自己刚刚感觉北京魅力所在。生活在北京的我们,真的应该踏下心来倾听岁月的留声。

篇二:北京南锣鼓巷

也许,南锣鼓巷是如今北京最有名的一条胡同了。也许,南锣鼓巷也是北京最时尚的一条胡同。不管什么时候,来这里的人都络绎不绝。一到周末,真有点摩肩接踵了。穿着时尚的年轻人漫步在青砖铺地的小街上。呈现不同创意的酒吧、纪念品商店,还有风味不同的小吃店让人眼花缭乱。看着这充满商业气息的繁华景象,我曾不止一次产生过错觉,这是南锣鼓巷吗?

留在我记忆中的那个静静的南锣鼓巷是永远挥之不去的。那条静静的胡同伴我走过了整个童年。六岁的时候,我家搬到南锣鼓巷东边的一条胡同里。如今,我住在南锣鼓巷西边的一条胡同里。快二十年了,不管我出门去哪里都要经过南锣鼓巷。

这条胡同永远是静静的。清晨,人们骑着自行车从这里穿过,不时听到清脆的车铃声。午后,胡同开始休息。此时从这里经过,偶尔能从某个窗户里传出京剧唱腔或是单田芳先生沙哑的嗓音。夏日的傍晚,胡同两侧坐满了乘凉的男女老少。小板凳上摆着茶壶茶碗,人们享受着清爽的小风,聊着国家大事和家长里短。九岁那年,我还不幸在南锣鼓巷遭遇了一场小小的车祸。当时街坊四邻热心帮忙的场景至今难忘。

南锣鼓巷好像一夜之间就变了。变得全球闻名,变得时尚靓丽,曾经的生活气息不经意间就成了记忆。其实,南锣鼓巷不仅仅是一条胡同,她代表了一个街区,一个和元大都同时诞生的街区。南锣鼓巷元代时隶属昭回坊,几百年了,南锣鼓巷和她两侧的十六条胡同依然保持着元代的格局。

近代以来,有大多的名人在这个街区留下了历史的印记。洪承畴的府邸就在南锣鼓巷,但是今天已然面目全非。荣禄故居在菊儿胡同,僧格林沁的府邸在炒豆胡同,黑芝麻胡同的刑部尚书奎俊的故居恐怕是现在保护得最完美的四合院了。前圆恩寺胡同里有个小院是茅盾先生的故居,再往前走几步的那个大院便是常凯申在北平的行辕。音乐大师王洛宾先生幼年曾在这条胡同的八旗学堂读书。雨儿胡同有齐白石先生的故居,罗荣桓元帅和粟裕将军的故居也在这条胡同。因为反对常凯申发动内战而毅然辞去上将头衔的王树常将军的故居在蓑衣胡同。启功先生曾在黑芝麻胡同14号居住。帽儿胡同有冯国璋故居和末代皇后婉容的故居。名人故居让南锣鼓巷变得厚重和沧桑。

南锣鼓巷让人最真切地体验到胡同文化的魅力。走在一条条胡同里,看着规格不同的院门、巧夺天工的砖雕、精美绝伦的门墩,还有参天的古树,随风拂动的垂柳,路边自由开放的野花。走在胡同里,能品味到生活的变迁。前鼓楼苑胡同在明代称孤老胡同,因为这里曾有一个收留孤寡人员的养济院。依然保持国营副食店风貌的沙井副食店,是否会勾起你的某些回忆呢?当年京城颇为有名的万庆当铺的外墙上,今天依然能看到“文革”时期豪情万丈的标语口号。胡同里仍能看到硕大的上马石和石制的拴马桩,可旁边却停着一辆色彩鲜艳的跑车。历史和生活交融,文化经岁月的考验而历久弥新。

一提到胡同,一定让你想到老和旧,但我觉得胡同是永远年轻的。因为她有历史的积淀,有自己的绿意盎然,更有包容时尚的胸襟。今天的南锣鼓巷依然是静静的。她无需张扬,也远离喧嚣。她带给人们的是自在与追寻,是怀想和感慨。

篇三:北京南锣鼓巷

南锣鼓巷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这里一直是“富人区,”居住过许多达观贵人,社会名流。从明朝的将军到清朝的王爷,从北洋军阀的总统到国党的总裁,从文学巨匠到到绘画大师。这里也是中央戏剧学院的所在地。

阔别这么多年,再次踏上这片土地,我真是有点悲喜交加,悲就不在提了,喜的是这里确实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好吃的,好玩的,个性的,潮流的应有尽有,都说这里的文宇奶酪很好吃,我们全家也品尝了一回,儿子和女朋友都说好吃,我觉得就那么回事,可能是年龄大了,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口味也跟不上了。在这里还有充满老北京记忆的咖啡馆和京腔京味十足的特色小吃店。在这里处处体现了老北京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浓郁的文化气息。

天色渐渐的昏暗了下来,南锣鼓巷的街灯也亮了起来,我走出了南锣鼓巷,再次回头望去,好象还置身于老北京古都风貌中,但愿南锣鼓巷明天更美好。!

篇四:北京南锣鼓巷

文字间阅读过它那昔日的繁华和曾经的风情,这一次彻底随行,挽起另一只手,向那幽深交错的巷子走去,仿佛走进了长长的历史画卷,有着北京魂魄的地方——南锣鼓巷。

门口那石牌坊不知是当时的原貌还是后来人仿建的,斑驳的字迹写着这个地方的名字,伫立在那里,古朴、幽雅,向远望去,一条古老的街道延伸在那绿荫深处,不远处的墙壁上刻着几个大字和一些小字,显然是当代人做上去的,说明了这古老街道的来龙去脉。继续向前,一座座不同风格的四合院展现着这条街道昔日的繁华,青砖青瓦,朱红色大门,大门口石雕甚是精致,清新,古朴,巷子两边的四合院大多都成了商业的场所,但仍然保持着原来的风貌,四月,漫步在这古老的深巷里,踩着石板铺成的路,似乎踏过了岁月的轨迹,心灵在片刻间安静,时光瞬时惬意。走进一座四合院,朱红色的大门显然是原貌,透露着那个时代的高贵,屋檐青砖雕刻得花纹非常精致,走进去看,原来这已不再是有着原始意义的住宅,而是一家别具一格的小饰品店,她用手触摸着挂在店里的风铃,清脆空灵的妙音传播的很远,即使再喧闹的人群里,那音符依稀如在安静中奏起的天籁一般,她用纤纤细手轻轻触碰那用手工编织的风铃,玲儿在音符里摆动,蓝天、青砖四合院、风铃,三种并没有联系的事物却相映成一道心间的风景。

继续向前走去,阡陌交错的巷子让方向开始迷失,不再刻意寻求出口,就随意走吧!青砖墙与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窄,逐渐得都感受不到风的气息,阳光肆意洒在这石板小巷里,映出两个清晰的影子,轻盈向前。走出巷子,向人群逆流方向走,彼此间擦肩而过,神态各异的人们好像都急匆匆的涌入这条长长的巷子,我在想,他们来这里是为了寻找什么?我又回想,我们来这里又为了寻找什么?在疾驰而过的风中,在逆流而行的人群中,我不觉喧闹,不觉拥挤,仿佛一切思绪都被这巷子带进了那厚重的历史里,不知道昔日这里是如何,在今天至少这里让灵魂安静,让携手走过的人浪漫、温馨,繁华城中的城,这里也许就是北京的魂魄!我找到答案了,我们来这里,或者大家来这里都是为了追寻北京的魂魄!逆行到巷子尽头,我想该留点纪念,便走进了一家颇具民族特色的纪念品店,为她买了一条手链,愿那小小的手链能承载起以后的回忆,就像是古老的石阶曾聆听过我们到来时的跫音。

在这里不再是一种风景,而是一种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