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推荐作文 > 高考模拟命题作文路在脚下导写及佳作

高考模拟命题作文路在脚下导写及佳作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97W 次

【文题呈现】

高考模拟命题作文路在脚下导写及佳作

请以“路在脚下”为题写一篇作文。(60分)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字数不少于800字。

【试题评析】

从作文题类型看,本题属于人生类话题命题作文,这类作文题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激发对学生社会人生、心灵世界的体验和思考。从整体上看,文题有如下特点:

一、简洁性。文题用语很简洁,一句话而已(除要求外),没有具体的“引导语”或“阐释语”。这些围绕文题而设制的提示性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考生理解题旨,体现了命题者的人文关怀,但“形象大于思想”,这些提示有时又会束缚考生的思维。一统和二统考试的作文题,命题者都没有设制这些提示性内容,让考生自己去思考,有较大的开放性和自由度。

二、人文性。文题反映了高中语文新课程倡导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精神。对考生的人文精神的考查,已经成为课改以来高考作文命题的一个积极方向。这一积极方向昭示着高中作文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传技授法的狭隘区域,而要扩展到奠定精神底蕴、提升人格品位的方面,即将做人与作文统一起来。“路在脚下”文题本身不算新颖,其旨在引导考生要脚踏实地做事,脚踏实地地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不但是要考生作文,更是要让考生学会做人。作文构思的过程,也是考生思想接受一次洗礼的过程。

三、隐喻性。明言此物而暗喻彼物,由喻体引发无限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喻体是具象的,本体是抽象的,如果说喻体为一,那么本体为十百千。这样的作文题实际上考查学生解读、解说喻体与本体关系的心智和语言表达能力。“路有脚下”,命题本意不在于让考生写具体的水泥路、柏油路、乡间土路等在脚下,而在于让考生联想到抽象的人生之路、心灵之路等在脚下,从而写出有一定生活体验、生命感悟的文章来。如此,文章才有深度,才能深刻。

【审题指导

文题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的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路在脚下,道出了路是人开创出来的道理,对人的开拓、创

新意识的一个形象的比喻。唐僧西天取经,历经千辛万苦,但他矢志不渝,双脚终于走出一条通往成功彼岸的路。这可谓是“路在脚下”的事例典范。

审题时,我们先须关注“路”字。世上的“路”数不清:有形的,无形的;顺利的,艰辛的;成功的,失败的……山间,蜿蜒着的是羊肠小路;海边,曲折着的是滨海大路;雪域高原上,盘旋而上的是“天路”……人们把一生宁折不弯,“富不润物德润身”的人走的人生之路称作“正路”;人们又把损人利已的人用“作损”的手段获得了许多殊荣的一生斥之为“邪路”;现代生活,诱惑太多了,于是有人在不知不觉中走向了罪恶之路;而又有人在用自己短暂而美好的一生始终在默默为自己的祖国铺就一条富强之路……这里的“路”,可实指具体的路,如家乡路、上学路等;亦可虚指抽象的路,如奋斗路、求学路、成名路、做人路、富民路、强国路、爱心路、升天路、失败路、成功路等。其次,审“在脚下”。路不在别处,只在自己脚下,路是靠脚走出来的,不是靠其他得来的。文题没有指定写在“谁”的脚下,我们可将“谁”具体化或抽象化,写作面就又宽了。也就是说,文题可以写具体的路、具体的人的脚下,也可以写抽象的路、抽象的人的脚下;可以主观地从“我”来写,也可以客观地从“他”(或“它”)来写。从深刻的角度讲,建议写抽象的路,或先写具体的'路,再关联引申到抽象的路。

文题“路在脚下” 适合写多种文体,下面以记叙文和议论文为例谈谈如何立意。

写记叙文,可以结合自己或他人的一次经历、一个故事,将“路”定格为人生之路,品悟、体验“路在脚下”的深刻含义。如写高三备考的经历,文章可立意为“大学之路就在我的脚下,马不停蹄,克难奋进,终会圆梦”;写登山的经历,文章可立意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惟有不息的探求者,他的脚下才有真正的路,才能领略独到的风景”;写失足者的故事,文章可立意为“路在脚下,每一步当走稳走实”……

写议论文,可以“敢问路在何方”设问,以“路在脚下”作答,并围绕其展开论证。大凡有成就者,无一不是“路在脚下”的忠实践行者。但丁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这告诉我们,路在自己的脚下,要靠自己去走。契诃夫曾写道:“路是人的脚走出来的,为了多辟几条路,必须向没有人的对方走去。”这告诉我们,在人生的“荒山野岭”中实在还有许多不毛之地,需要我们去开辟。鲁迅曾经讲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这是在批评我们,太喜欢在别人已经走出来的路上,或徘徊,或徜徉。马克思也讲过:“只有那些在陡峭的山路上不畏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辉煌的顶点。”这是在勉励我们,一个人,要想在自己短暂而漫长的一生中有所建树,就必须要敢于走别人从未走过的路。这些名言所蕴含的深意,都可以作为我们写作立意的出发点。

总之,开拓创新、脚踏实地、不等不靠、瞄准目标勇往直前、哪里跌倒哪里爬起、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等都可成为“路在脚下”的立意角度之一。

【佳作赏析】

路在脚下

每当读到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时,我都会想起那一次的泰山之行。(借杜甫诗句勾起回忆,诗句与泰山之行很好的照应了)那一次旅行让我受益良多,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路是自己走出来的,路在脚下。(开门见山,旅行感悟的道理很好地照应了标题)

还记得那是在读小学的一个暑假,父亲带着我随旅行团一起去游泰山,我非常兴奋。在车上,导游向我们简单介绍了泰山及其景点,我对这些一点兴趣也没有。(此处“没有兴趣”为后文“眼中一亮”作了铺垫)直到他向我们介绍“泰山有一种奇观。在山顶上,迎着太阳,会有绵绵细雨向我们吹来”时,我眼中一亮,心里暗暗作了一个决定……(没有交待决定是什么,叙事中设臵了一个小小的悬念,引人好奇)

一会车就到了泰山脚下,我们兴冲冲地向前跑。不一会,我就跑到了前面,望着那曲折盘旋没有尽头的山路,我似乎看不见胜利的希望,我的能力绝对不可能和五岳之首相抗衡,我快要向它屈服了。“怎么了,这么快就泄气了?路在脚下,走不走看你自己,而不在路有多远。”一句熟悉的话语飘入我的耳中。父亲放下了一个水壶,便继续向前走去。(“兴冲冲地向前跑”与“快要向它屈服了”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此处父亲的话又恰好回应了文题。父亲放下的水壶,为“我”继续向前提供了条件)

“路在脚下,路在脚下……”这句话不断地在我耳边回旋。我体味着父亲的话,想到了奇观,顿时凡中燃起了自信的焰火。我拿起水壶,毅然决然地向前迈进。风在为我呼唤,鸟在为我鸣唱,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父亲的话给了“我”激励和信心,风、鸟的举动亦从侧面反映了“我”的愉悦心情)

时间不断流走,早晨悄悄离开了。烈阳当头,我拿起水壶喝水:“咦?怎么没有水了?”(水壶没水,意外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我心中一惊,自信早抛到了九宵云外。望着那还有一半的山路,我胆怯了,我不敢再征服它了。于是,我坐在一旁的石阶上休息,等待着父亲的到来。心里埋怨着:也真是的,给壶不给水,什么意思嘛!(信心又没了,情节被“延迟”,波澜顿生)

“呦——”一声粗犷的呼喝传来,打断了我的思绪。放眼望去,一群上身naked的汉子背着一包包货物正向山上走来。他们边走边齐声地吼叫着,似乎有用不完的气力。我倍受感动,他们一声声的嘶喊似乎在鼓舞着我不要放弃,一定要坚持。我的心随他们的呼喊声而有节奏地跳动着,热血随之沸腾。我挺身而起,颇有“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英雄气概。(峰回路转,赤身汉子的呼喝声再度激起了“我”的信心)

终于,在傍晚时分,我登上了泰山山顶,可我错过了观赏太阳雨的最佳时机,但我并不感到惋惜。因为我征服了茫茫山路,让“路在脚下”在我的身上得到了体现。我不知道说些什么,我懂得了:路在脚下,路其实也在心中。(错过了观赏奇观,但收获了登临体会,“路其实也在心中”是“路在脚下”的升华)

这时,父亲走过来了,摸着我的头说:“感觉怎么样?”我笑着握住父亲的手说:“路真在脚下!”(以父子的对话结束全篇,一个“真”字意味深长)

【总评】

基础等级:从内容上看,通过叙写儿时登临泰山的经历,感悟并品味了“路在脚下”的深刻含义,前后扣题,中间应题,非常切合题意。一事一悟,做到了中心突出。文章叙事并不是平铺直叙,而是波澜起伏,趣味盎然,在“拥有信心”和“失去信心”之间反复交替,内容充实,耐人寻味。此外,文章以第一人称叙事,显得情真意切,毫无矫柔做作之感。从表达上看,文章语言流畅生动,结构严谨,一环套一环,卷面整洁,字迹清晰,是一篇优秀的考场记叙文。

发展等级:文章构思精巧,特别是在情节的安排上,极富创意,有一波三折之美。

综合评分:24(内容)+24(表达)+10(发展)=5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