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辰溪县明代进士胡鳌的故事散文

辰溪县明代进士胡鳌的故事散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85W 次

胡鳌是孝坪镇烂泥村人,明嘉靖年间进士,颇有政声,为推进湖湘文化做出过不懈努力。他属胡氏安定堂33代华二公的四世孙,胡鳌父名胡应相,家境贫寒,在烂泥村的溪口摆渡维生,溪口渡船要渡过沅水对岸上游,水程有1公里多,可上达浦市,下达泸溪,往来人多,但摆渡属公益劳动,资费很少。胡应相为人诚实,任劳任怨,为人称颂,感动了上苍。

辰溪县明代进士胡鳌的故事散文

于是上界派一仙人考察,仙人装作一叫化子,衣着破烂,戴烂斗笠,背旧口袋,拄拐棍,在无人的时他单独过渡。过河时,叫化子故意将斗笠、口袋、拐棍遗落在渡口,过河上岸时,叫化子故意先说忘记了斗笠,要求回去取;取回了斗笠,又说忘记了拐棍,取回了拐棍,又说忘记了口袋,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求来回摆渡,渡程远,且古时叫化子过渡是不收费的。叫化子每一次要求,胡应相都诚恳服务。叫化子本人也非常感动,认为这人如此贫困而执著于公益,应该福泽子孙,子孙昌隆。

叫化子上岸时,从口袋里掏出几本书、一把伞递给胡应相,说:你子孙熟读此经书能中状元,此伞供读书之人遮风避雨。并嘱咐,我为你百年之后,选址坳园(现板桥中学旁),动土至石板时为止,切记不可动石板。并要守到有人戴铁斗笠、马骑人、鱼上树时入土为安。

胡应相将所遇之奇事一一向独子胡鳌作了说明。

胡鳌本来聪颖过人,见到经书后如饥公似渴。选择到对河有名的圣地六儿洞苦学。

胡应相去世后,胡鳌将其葬于坳园,墓土挖至石板处时,胡鳌不准下挖,可临入土时就是见不到“铁斗笠、马骑人、鱼上树”,中午时,胡鳌忘记了要亲守的嘱咐,组织一部分治丧人员回家吃午饭,他是独子,需要照应,不得不回家去了。

留守人员出于好奇,扳开石板。原来石板下有9只鸽子,石板扳开后一下子飞出了8只,急忙合上石板后只留下了1只鸽子,且打伤了一只脚。

午后,从浦市赶集的人回家了,有一人准备建新房请匠人,他买了一口新锅子顶在头上,跟在后面的`木匠扛一只木马,有一个篾匠买了一捆竹子,竹子上挂一条鱼。胡鳌认为这就是“铁斗笠、马骑人、鱼上树”,遂将其父入土为安。

此后,胡鳌学成参加科举考试,连续高中秀才、举人、进士。胡鳌中第为官后,因骑马摔折了一只腿,应验了其父墓地的一只瘸鸽子,他的子孙因为作官分到了湖北、安幑、陕西等外地。

话说胡鳌得到仙人经书后,带着经书和雨伞去六儿洞苦学,每当他来到河边,只要张开雨伞,人就飘飘欲飞,直接打开伞过河。

胡鳌一表人才,又能飞伞过河,勤学苦读,感动了在六儿洞边修道成仙的狐仙。这狐仙就变成美女,天天为胡鳌洗衣做饭,并将一颗夜明珠送给胡鳌夜读照明。狐仙善解人意,天天陪侍在侧,胡鳌感到无比幸福,更加发奋学习。但胡鳌毕竟是贫家子弟,长期劳累,身体虚弱,容易困顿。为了早日完成学业,胡鳌非常着急。狐仙见状,也十分无奈。为了助胡鳌一臂之力,她将修炼千年得道的仙丹吐出来,隐瞒实情,献给了胡鳌,并要求胡鳌永世不忘。胡鳌接过仙丹,热泪盈眶,信誓旦旦,永不相忘。

胡鳌服过仙丹后,精力倍精,神清气爽,一目十行,过目成诵,知识大进。

话说狐仙与胡鳌如金童玉女,相处黙契,顾盼生情,加上六儿洞是盘古神话传说的地方,惊动了天神。而狐仙因送出了仙丹,又加上照顾胡鳌而分了心,耽误了修行,在天神面前暴露了原形。在一次为胡鳌送饭途中,忽遇雷雨交加,狂风大作,狐仙无处藏身,被雷电击中,变成了一堆白骨。

胡鳌得知原委,痛悔不已,他安葬狐仙。狐仙去世后,胡鳌尚未学完经书最后一章,但失去了情深意笃的伴侣,他再也无心苦读,于是匆忙赴考,连中秀才、举人、进士,中进士殿试时,他面对皇上,应对如流。皇上十分欣赏,最后对他说:“请卿入阁。”将他编为在朝京官。胡鳌因未读完经书最后一章,听不懂皇上话意,坐在原地未动,皇上以为胡鳌不愿在京为官,于是将他编为地方官,下放到地方当县令。

胡鳌在地方为官勤恳清正,几年后升至朝庭学政,主管全国教育大业。那时,湖南湖北同属湖广行省,省会武汉,每年春夏之季,举人考试(那时称会试)都要集中到省城举行,武汉相对于湖南考生,不仅路途远,而且路途险。因为从湖南到武汉必过洞庭湖,而春夏之季为风雨季节,正是风高浪险之时,根本不利于湖湘子弟科考。

胡鳌主持明朝学政时,在长沙设湖广行省会试分考场,为湖南士子的文化进步创造了良好条件。明朝中后期,湖湘文化崛起,胡鳌做出了重大贡献。

胡鳌成年后,娶妻王氏,生有二子,孝宁、孝崇。胡鳌一生积善行德,他的子孙也学有渊源,学有所成,分布在各地为官。

胡鳌每次返乡省亲,都要祭拜六儿洞和为他献出了生命的狐仙。

胡鳌是夏天死在为官的路上,他运到清浪滩时,胡家祖祠人认为胡鳌属于胡姓的荣耀,将胡鳌迎葬在位于清浪滩边胡氏祠堂边。

胡鳌成名后,在家乡修建的祭祖公堂尚在,上书“威镇楚南”,依然可见。但这座公堂已残破不堪,急需修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