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铁炉港之歌散文随笔

铁炉港之歌散文随笔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64W 次

镶嵌在海棠湾之南,与亚龙湾一山之隔的铁炉港,明净得像一面镜子,云朵在水底流动,鱼儿在天上畅游;富足得像南海龙王,汪汪一港碧波,一半是水,一半是鱼;清越的渔歌和清新的民谣,像欢乐的潮水,舒缓的溪流,常年唱不停。那是个美丽富饶,魅力无穷的地方。

铁炉港之歌散文随笔

上世纪四十和六十年代在这里生活的日日夜夜,在脑海中不断重现,我像翻阅似水流年的老照片,百看不厌,像传唱的动人歌曲,百听不烦。

四十年代末,本该是掏鸟窝、捞鱼虾过无忧无虑日子的我,却过早地为生活而奔波在藤桥到三亚的往返路途之上。每次下车徒步过竹篮岭,我总喜欢停步,站立山头,回眸或放眼一平如镜的铁炉港。那水似在心中流淌,那波似在胸中激荡。她静静地躺在青山脚下,明晃晃的,与翻腾的海棠湾相通,与亚龙湾相靠,与蜈支洲岛相望,与我远远地对视。但是,每次都是匆匆而过,伸出的手从未相握,我真想啊,真想掬起她来亲吻,投身到她的怀抱。我还年少,要成长,要充实,让肩膀更有力量,脚步更加豪迈,于是我与她挥手告别,迈进了知识的殿堂。

一别就是二十年,我染疾,急疗养,不得已放下书本,走出校门,何方是我养病之所?我立即想到铁炉港,毫不犹豫地与一位何姓病友,住进了林旺村渔民老林叔家。港湾就在村子之外,盐场之南,几十步之遥,因而,得以天天与她相处,时时与她为伴。

港湾岸边,有不少嶙峋石头,上面附着很多很多小海蚌。其肉鲜嫩,可炒菜,可做汤,味道鲜美清甜。黎家少女喜欢腰系竹篓,手拿铁铲,三五成群,二三一伙地结伴,边唱山歌边采蚌。老何平日里就爱哼歌拉调的,碰到这场合,哪肯放过。只见他装模作样地去采花,慢悠悠地,靠上去,想听个明白。姑娘们像故意逗他玩似的,走近了,便停嘴,一走开,又唱起:“侬采海蚌哥采花,想看什么就说话。做乜走近又溜啦,像个小偷怕被抓。”这近乎白话的即兴之歌,弄得老何好不尴尬,而姑娘们却笑得弯了腰。

港湾坡地上的灌木丛中,长着很多的红豆树,裂开的夹子里相思子排成行,圆溜溜的,红艳艳的,半截是黑色,像眼睛,惹人爱。读书人爱采集,大半是读了王维的“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的诗句。我们天天有收获,不久便有了一小袋。老何说拿回去送知己。不知道他的知己有几个,这一袋该送多少人。这些环港而长的红豆树,撒落地上的'相思子成了港湾的项链。

我们不是出去转悠,就是看书。老林叔说,你们想吃鱼,增加营养,可要到港里去看看啊,光看书不行。说得有理,我们跟随着他出门了。

荡舟港湾,饱尝美景。那水清澈透底,整个港湾荡着的,好像一枚巨大无比的翡翠,又像一块硕大透明的果冻。我尝了一口,有点咸。可不敢投身进去,那深达几十米蓝悠悠的水,非把我淹死不可,我是个旱鸭子啊!真羡慕那成群结队的鱼儿,在港底,东游西逛,悠哉游哉。那山林的倒影,增加了港水的绿色,那映在港中的白云,增添了港水的透明度。夜里,明晃晃的月儿升起来了,天上一个月亮,港底一个月亮,港湾像罩上了一层薄薄的白纱,给渔民一个好梦。

可谁能睡得着呢,这正是捕捞的好时刻啊!夜的港湾,点点渔火,可热闹了,渔民们采用各种方式作业,有的在港中固定一片网眼比较密的排球网,用竹竿敲打水面,吆喝几声,像唱渔歌似的,赶鱼儿上网,然后走进岸上的草寮安然入睡,等待天亮收拾挂着鱼儿、海蟹的网,老林叔不用这种方法,每天都有所得;有的划着一条船身刷得雪白、十多米长窄窄的木船,飞速滑水而过,鱼儿看到白浪,很自觉地跳进船里,有的拿木耙拢沙成圈,让涨潮的水把鱼儿带进圈中,静等潮水退了,抓鱼虾;有的飞身抛网,也能罩到几条鱼儿……方法虽然简单落后,但是鱼虾多,总会有所获,每次捕捞,一家人是吃不完的,还可出售,或晒干。

我们眼睁睁地看到这么轻易就能抓到鱼虾,心里总是痒痒的,可老林叔硬是不让下港捕鱼,说我们身体吃不消,也不安全。静养大半年,我们身体基本康复,离开了铁炉港,可心却永远留在了这里。

现在,我又到铁炉港来了,为的是乘快艇去蜈支洲岛。社会前进了,眼前港中网箱养殖竹排密布,鱼虾多了,可人口增长也快,靠老式捕捞,怎么行啊!静谧怡人的铁炉港变成了游客如云的热闹港口。渔民们又多了一种谋食方式,亦渔亦旅。等到海棠湾国际旅游度假区的建成,渔民们就业的门路会更加宽广,铁炉港会更加妖娆。